研究揭示盐沼湿地生态修复对碳通量年际变化的驱动机制
盐沼湿地生态修复是全球缓解气候变化和增强碳封存的一项长期策略。然而,受限于修复观测的较短时间尺度,此前研究难以系统揭示植被恢复和演替动态对碳通量年际变化的长期影响。
近期,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韩广轩研究团队,依托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基于“退耕还湿”自然恢复湿地长达12年的生态系统碳通量连续监测数据,及长时序遥感影像,解析了植被变化对盐沼湿地年际碳汇强度的影响机制。
研究将环境因子划分为植被因子和气候因子,结合多元逐步回归与机器学习方法,从多时间尺度和不同恢复年限两个维度系统,评估了二者对修复湿地碳通量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滨海湿地长达12年的自然恢复过程中,植被与气候因子共同决定生态系统的CO2净交换量(NEE)。随着时间尺度延长,气候因子为NEE年际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但植被对NEE变异的解释能力逐渐增强。年度尺度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基于气候因子的模型中引入植被因子,可显著提升模型解释力,且随着恢复年限增加,提升效应更为明显。这说明植被改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气候因子对CO2封存能力的主导影响,从而增强了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稳定性。
该研究定量揭示了气候与植被在长期演替过程中对NEE的协同调控机制,并凸显了植被恢复和演替动态对于维持及增强滨海湿地固碳功能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关研究成果以Climate and vegetation jointly determine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net ecosystem CO2 fluxes over 12 years in a restored coastal wetland为题,发表于《农业与森林气象学》(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随恢复年限增加植被和气候对修复湿地NEE的贡献
植被和气候在自然修复过程中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控制
相关知识
滨海盐沼湿地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滨海盐沼湿地退化机制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张星等JC: 北半球陆地季风区碳通量的年际变化受到季风的调节
科研进展|盐沼入侵降低红树林湿地惰性碳库但增大无机碳的横向输出
互花米草的入侵对盐沼湿地温室气体及土壤碳氮动态的影响
互花米草的入侵对盐沼湿地温室气体及土壤碳氮动态的影响研究.pdf 全文
厦门大学科研团队在互花米草大规模除治对互花米草盐沼—红树林交错区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方面取得新进展!
海洋固碳在行动:滨海盐沼生态保护修复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牵头制定的山东省地方标准《滨海湿地互花米草物理治理技术规范》正式发布
在上海崇明生态岛国际论坛上的报告:崇明东滩湿地修复与低碳利用(20100706)
网址: 研究揭示盐沼湿地生态修复对碳通量年际变化的驱动机制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349567.html
上一篇: 专家详解气候变化带来的短期和长期 |
下一篇: 美国种车厘子的气候类型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