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双调·折桂令·怀钱塘》元曲赏析(通用6篇)

《双调·折桂令·怀钱塘》元曲赏析(通用6篇)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7-18 11:55

【原文】

双调·折桂令·怀钱塘(记湖山堂上春行)

王举之

记湖山堂上春行。

花港观鱼,柳巷闻莺。

一派湖光,四围山*,九里松声。

五花马金鞭弄影,七步才锦字传情。

写入丹青。

雨酢云醒,柳暗花明。

【注释】

钱塘:即是钱塘江与西湖一带。

丹青:红*和青*的颜料,借指绘画。这里是指把美好景象画入画中。

【赏析】

这首曲写西湖壮美景*,融入了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无比热爱的感情,有景有*,有物有情。铸词对仗工巧。风格晴明、条畅、爽朗。是一代绝佳曲词。

【题解】

此曲状景写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

双调·折桂令·怀钱塘(记湖山堂上春行)


双调折桂令芦沟晓月元曲赏析2

【原文】

双调·折桂令·芦沟晓月(出都门鞭影摇红)

鲜于必仁

出都门鞭影摇红。

山*空濛,林景玲珑。

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

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

路杳疏钟,似蚁行人,如步蟾宫。

【注释】

芦沟晓月:这是《燕山八景》组曲中的一首。八景是“太液秋风”、“琼岛春*”、“居庸叠翠”、“芦沟晓月”、“蓟门飞雨”、“西山晴雪”、“玉泉垂虹”、“金台夕照”。

玲珑:明彻的样子。左思《吴都赋》:“珊瑚幽茂而玲珑。”列逵注:“玲珑,明貌。”李白《玉阶怨》诗:“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起宿”句:形容芦沟桥之雄伟,如同从夜雾中腾起的千寻(古代八尺为一寻)卧龙。

“掣流”句:形容芦沟桥的壮丽如同拉住流云垂向大地的万丈彩虹。

路杳(yao)疏钟:大路深暗幽远,稀疏的钟声隐隐约约。

蟾宫:月宫。相传月中有个大蟾蜍,所以叫蟾宫。

【赏析】

这是描绘元代芦沟桥晓月很有特*的小令。出了京城的门,催马前进,摇着红*的鞭鞘。远山还没脱离开夜幕,一片朦朦胧胧的,近处的树林倒很明彻清晰。前面就是芦沟桥了,高高的大桥俯看着下面的流水。这里的车辆可以通向遥远的边塞,大桥的玉石栏杆好像背靠着长空。整个大桥,就像一条千寻巨龙从夜雾中腾起;卧在这里,又像万丈彩虹从云端垂到水面。走过桥回头看,黎明的大路深暗幽远,稀疏的晨钟隐隐地飘过来。行人还有些模糊,像蚂蚁似的走着。猛抬头,看见了晓月,人们就仿佛走在月宫里面。这首小令句句抓住“晓”、“桥”,最后又点出了“月”,形象地描绘了这幅难写之景。作者使用了合璧对、鼎足对等巧体,极准确又夸张地勾画出“芦沟晓月”景*的特点,颇尽描写形容之妙。

【题解】

《芦沟晓月》为著名的“燕山八景”之一,描写了芦沟桥的神奇壮观。作者把人间与仙境合而为一,表现了满腔的热爱、赞美之情。


双调折桂令元曲原文赏析3

【原文】

双调·折桂令·题烂柯石桥(懒朝元石上围棋)

薛昂夫

懒朝元石上围棋。问仙子何争,樵叟忘归。洞锁青霞,斧柯已烂,局势犹迷。恰滚滚桑田浪起,又飘飘沧海尘飞。恰待持杯,酒未沾唇,日又平西!

【注释】

烂柯:斧柄朽烂。常常用以比喻世事变化之速。晋王质人山伐木,见数童子奕棋并歌,因置斧而听。一童以一枣核状物予王质,王质含之,不饿不饥。俄顷,王质拾斧欲归,见斧柄已朽烂。回家则人事全非,原来出走已数十年矣。此山名石室山,即烂柯山,在今浙江衢县南。

朝元石:道家弟子礼拜神仙的石台。

洞锁青霞:洞口瑞云缭绕。

【赏析】

这首小令大有超脱尘寰、拥抱八荒之概,写得意境开阔,格调豪迈。

王质入山采樵而遇神仙弈棋,俄顷即斧柯烂,回家则数代易的故事,是一个经常被人传颂、抒写的题材,然而在薛昂夫笔下,却不循别人旧踪,独有一番气象。开头一个“懒”字就显得不同凡响,把烂柯的神话几乎一笔抹倒;因为在作者看来,这纯属小事一桩,根本值不得大惊小怪、叹为神奇的。他所瞩目的,是比这个更为广大浩瀚得无边无垠的时间和空间,这就是“恰滚滚桑田浪起,又飘飘沧海尘飞”!随后,作者又从沧海桑田的瞬息万变,回归到人类本体:“恰待持杯,酒未沾辱,日又平西”,峭拔警策。这种大开大合、大跨度的组接,反倒没有了虚无颓废的感伤情调,却予人一种蓬勃峥嵘、纵横时空的恢宏和旷达。王德渊在《薛昂夫诗集序》中曾经称美作者的诗作“有并驱八骏,一日千里之想。”将此评语移用于这首小令,倒是十分合适和妥贴的。

【题解】

《题烂柯石桥》表现了作者意欲超脱尘世,投入大自然怀抱的博大情怀。


《双调·折桂令·虎顶杯》注释及赏析4

【原文】

双调·折桂令·虎顶杯(宴穹庐月暗西村)

王举之

宴穹庐月暗西村。

剑舞青蛇,角奏黄昏。

玛瑙盘呈,琼瑶液暖,狐兔愁闻。

猩血冷犹凝旧痕,玉纤寒似怯英魂。

豪士云屯,一曲琵琶,少个昭君。

【注释】

虎顶杯:一种酒器。

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圆顶帐篷。

玛瑙.琼瑶:均指美玉。

【赏析】

此曲是*中宴会,地近塞外,生活的实录。是“边塞诗”一类,故云少昭君。全曲风格豪壮、潇洒。

【题解】

《虎顶杯》是边塞*中宴饮场面的实景录。


《双调折桂令过多景楼》全文赏析5

【原文】

双调·折桂令·过多景楼(滔滔春水东流)

周文质

滔滔春水东流,天阔云闲,树渺禽幽。

山远横眉,波平消雪,月缺沉钩。

桃蕊红妆渡口,梨花白点江头。

何处离愁?

人别层楼,我宿孤舟。

【注释】

多景楼:在江苏镇江北固山的甘露寺内。

春水:似借用了“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的名句。

树渺禽幽:形容距离之遥,视野广远。

月缺沉钩:“钩”,是形容月缺的形状;钩前着一“沉”字,巧妙地点出这是上弦月(月缺上半,似沉钩之形)。

【赏析】

此曲见景生情,最后点出离愁与孤舟。这曲大部分写景,只最后抒情,一问一答,点出而已。表示有好景,只缺少自己的亲人。

【题解】

这首小令,是作者在多景搂与人分别时的写景抒怀之作。

双调·折桂令·过多景楼(滔滔春水东流)


《双调·折桂令·读史有感》原文赏析6

【原文】

双调·折桂令·读史有感(剑空*月下高歌)

张可久

剑空*月下高歌,说到知音,自古无多。

白发萧疏,青灯寂寞,老子婆娑。

故纸上前贤坎坷;醉乡中壮士磨跎。

富贵由他,谩想廉颇,谁效常何。

【注释】

知音:知己者。

萧疏:稀稀落落。

老子婆娑:老子,自称,有倨傲的意思。婆娑,放浪自得的样子。

常何:唐朝中郎将。

【赏析】

这首小令的作者,借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垒块,抒发了“知音”无多的感慨。作者从战国时*铗的冯欢谈起,联系到古代的前贤,他们尽管有高才绝学,而生活的经历却总是坎坷多艰。世上如果没有常何,唐太宗何以得识马周?而赵国老将廉颇,虽然身经百战,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不遇明主,皇上听信谗言,终究被群小埋没。作者读古人的历史,有感于自身的际遇,才发出这样的慨叹。他具有济世救民的才华和愿望,然而识才者难遇,善用人者更是不可多得。所以至今只能过着“白发萧疏,青灯寂寞”的生活,自己的才能无从施展。

【题解】

这是张可久《读史有感》两首中的前一首。是对历史和现实中知音难觅的感慨,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失落感,反映了元时社会的黑暗和*上的腐朽。


相关知识

双调折桂令元曲原文赏析(精选9篇)
元代《【双调】百字折桂令》原文、翻译及赏析
《折桂令·寄远》原文翻译赏析
【双调】百字折桂令(元 白贲)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古诗词】
【双调】折桂令
《[双调·折桂令]杨妃(卢挚)》原文
《折桂令》 原文
张可久《双调·折桂令·西陵送别》注释赏析
折桂令·长江浩浩西来原文、翻译及赏析
《[双调·折桂令]九日(张可久)》原文

网址: 《双调·折桂令·怀钱塘》元曲赏析(通用6篇)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17146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双调·折桂令(三首)·诸葛武侯·
下一篇: 《双调·折桂令·怀钱塘》元曲赏析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