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和平女神像”建於一戰後,毀於二戰時
这座高37.94米的建筑,其基座、碑体为矩形柱式,基座上树立黑色铜铸胜利女神雕像。碑身刻有纪念文字和在一战中死难的上海侨民的姓名,两旁装饰铜雕的盔胄盾甲等古代战争用具。碑座背面留有“功炳欧西,名留华夏”八个大字。女神像双翼高展,右手一侧为一位丧子的母亲,左手一侧为一名孩童,女神表情悲悯,背插双翼,俯首抚慰这两人,设计者没有宣扬胜利者的骄傲和失败者的悲哀,而是将一种祈望和平,反映人类普遍情感的涵义赋予这组雕。故而,这座建筑虽然正式名称是“欧战纪念碑”,雕像意象源于古希腊的“胜利女神”,但从实际的艺术寓意来看,应该被称为“和平女神像”。
这座被赋予普世主义寓意的雕像,契合了这座彼时亚洲最为开放的城市精神,在此之后的近二十年间,她成为了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屡屡出现在诸多中外导演拍摄表现上海城市街景的电影、年画、画报、漫画中。
鉴于,德意志帝国是在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时宣布投降,英联邦国家也就选择这一天,作为“阵亡将士纪念日”,所以在“欧战纪念碑”落成后,每年的11月11日,都会在纪念碑前举行纪念活动。
然而,好景不长,又一场战争摧毁了这座雕像。
1941年底,日军跨过苏州河,占领了公共租界的中心区。和平女神像作为敌对国标志性建筑物,在日本人的授意下,1943年,汪精卫政权的上海市长陈公博下令拆除,和平女神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