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学中芍药地位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一、唐宋时期芍药意蕴研究
在初唐时,针对《全唐诗》进行搜索,没有一首诗歌提及芍药,只要到了盛唐时才有王维、张九龄等四位诗人,提及芍药,其中张九龄的《苏侍郎紫薇庭各赋一物得芍药》为全唐咏芍药诗的开篇之作。在中唐时,写芍药的诗逐渐变多,出现了43首咏写芍药的诗歌,占到了《全唐诗》中咏芍药诗的六成,韩愈、元白这样的大家都写下了歌咏芍药的名篇,其中以韩愈的《芍药歌》、白居易的《草词毕遇芍药初开因咏小谢红药当阶翻诗…偶成十六韵》最为典型、最为出彩。晚唐及唐五代时期涉及芍药的共27首,其中将芍药作为第一描写对象的篇目只有5篇,综合来看,在唐代,整体上只有中唐涉及芍药的篇目较多,此时的芍药地位远远的低于牡丹,刘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写道:"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由于芍药与牡丹花格类似互相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替代的关系,在初唐以及盛唐时期,皇室的品味大大的影响到了文人的写作,导致牡丹为主,芍药为次的现象,甚至于产生了芍药"妖无格"的评价,而到了中唐,经历了"安史之乱"等等大变动,皇室的影响力逐渐的衰落,文人不再那么追求皇室的品味,渐渐的在写作题材上趋于自由化,这可能导致了芍药题材诗歌的变多,当然整体上与诗人自身的喜好也有关系,钱起、白居易、李德裕就极爱写芍药,白居易一人涉及芍药的唐诗就有9首,钱起有7首,李德裕有4首,这是诗歌弓涉及芍药的唐代诗人中篇目居多的。
整体而言,在唐代时芍药题材的写作远远的低于牡丹,中唐时有所改善,但也只是一点点改善,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动,时代的主流还是"牡丹为王,芍药为相"。当然此时的芍药仍旧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虽然当时的诗词很少反应这一点,但从北宋范仲淹在其诗《桐庐方正父家藏唐翰林画白芍药予来领郡事因获一见感叹久之题二十》中所写道的:"治乱兴衰甚可磋,徒怜水调诉荣华。开元盛事今何在,尚有霓裳寄此花。"来看,芍药仍旧作为"花相",与皇室权威具有一定的关系,当然这一点也可以有其他的解读,因为芍药花自身与牡丹花长相相似,作者有可能是联想到了牡丹继而联想到了唐王朝,但从直观上看,还是可以看出芍药在唐朝与王室仍有一定的关联。唐人诗里更多是"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王贞白的《芍药》)," 丈人庭中开好花,更无凡木争春华。"(韩愈《芍药歌》),歌颂芍药生命力之旺盛、不与其他花卉争奇斗艳。
在宋代时芍药地位有了明显的提升。不过就北宋时期而言,芍药的地位仍旧不高,在《全宋词》中进行检索,涉及芍药的词共144首,其中北宋词只有15首,其余均为南宋词人所做,当然光看这一方面有些片面,毕竟南宋词的总数就远远大于北宋词,故在《全宋诗》中进行检索,发现涉及芍药的宋诗全部499首,其中北宋词也只占到了72首,其余427均为南宋期间所著,可见在宋代,北宋时期芍药的地位虽然较之于唐朝略有提升,但芍药诗词进入文人主流的时间还是南宋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北宋时期没有很多咏写芍药的诗词,但是有3篇重要的芍药谱,而在《全宋文》中涉及到芍药的文章实际上只有5篇,北宋时刘攽的《芍药谱》、孔武仲的《芍药谱》和孔武仲的《芍药谱》,主要涉及芍药的栽培技术以及药用价值等等,可见在北宋时期,芍药作为药用或者观赏花目进入了大众视野,这也可能是北宋时期相较于唐朝咏写芍药诗词篇目增加的一大原因。这很可能与芍药自身的养殖条件有关,芍药不适宜在北方种植并且移植难度较大,只有当整体的政治经济中心南移之后芍药花才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王观的《扬州芍药谱序》中开篇即提到:"今洛阳之牡丹、维扬之芍药",孔武仲的《芍药谱序》记载说"扬州芍药,名于天下,与洛阳牡丹,俱贵于时",孔武仲的《芍药谱》"扬之芍药甲天下,其盛不知起于何代",在宋时芍药己与牡丹相提并论,而非唐代"重牡丹,轻芍药"的局面。
《全宋诗》中有63首题咏芍药的作品,同时涉及"芍药"与"牡丹"二者意象的值得重点关注,"芍药"与"牡丹"在诗人笔下的变化,也正能说明宋代"芍药"地位的上升。
北宋诗人王禹偁有四首关于芍药的诗,在诗人中已经算是偏爱芍药的人,较为著名的是《芍药花开忆牡丹绝句》:"风雨无情落牡丹,翻阶红药满朱栏。明皇幸蜀杨妃死,纵有嫔嫱不喜看。"在一阵风雨过后,牡丹散落在地上,芍药却越过了台阶,开满了朱栏。毫无疑问,作者是更喜爱芍药的,在牡丹凋谢之后,只剩芍药盛开,正是宋代文学中重芍药、轻牡丹的表现之一。与其《芍药诗》(其一)中"牡丹落尽正凄凉,红药开时醉一场。羽客暗传尸解术, 仙家重爇返魂香。蜂寻檀口论前事,露湿红英试晓妆。曾泰掖垣真旧物,多情应认紫薇郎。"牡丹同样作为凋落残败的意象,而作者希望等到"红药"盛开时能醉一场,寄托了自己希望被统治者重用的心愿。
北宋名相韩琦担任扬州太守时,喜欢种植芍药。陈师道的《后山谈丛》记载了这样一个关于芍药的传说:"花之名天下者,洛阳牡丹、广陵芍药耳。红叶而黄腰,号金带围而无种。有时而出,则城中当有宰相。韩魏公为守,一出四枝,公自当其一,选客具乐以当之。是时王岐公以高科为倅,王荆公以名士为属,皆在选,而阙其一莫有当者,数日不决,而花已盛。公命戒客,而私自念今日有过客,不问如何,召使当之。及暮,高水门报陈太傅来,亟使召之,乃秀公也。明日酒半,折花歌以插之。其后四公皆为首相。"当时盛开了四朵花瓣红色、盛开后有黄色晕纹围在瓣边"金带围",此事千古难逢,韩琦故邀请了王安石、王珪前来欣赏,陈升之也赶上了这次聚会。四人饮酒品花,韩琦便请每人簪上一朵"金带围",后来,这四个人都先后做了宰相,"四相簪花"的故事就是由此而来,所以"金带围"也成了宰相之兆。韩琦364字的长诗《和袁险节推龙兴寺芍药》,更是从花期、种植上大量赞美芍药的品性:"广陵芍药真奇差,名与洛花相上天。洛花年来品格卑,所在随人趁高价。接头著处骋新妍,轻去本根无顾藉。不论姚花与魏花,只供俗目陪妖姹。广陵之花性绝高,得地不移归造化。大豪人力或强迁,费尽雍培无艳冶。东君固是花之主,千苞万萼从荣谢。似矫东君泛爱心,枉杀春风不肯嫁。遂令天下走香名,髣髴丹青竞誇诧。以此扬花较洛花,自合扬花推定霸。其间绝色可粗陈,天工著意诚堪讶。仙家冠子镂红云,金线妆治无匹亚。旋心体弱不胜枝,宝髻攲斜犹堕马。冰雪肌肤一缬斑,新试守宫明似赭。双头两两最多情,象物更呈鞍面窊。楼子亭亭欠姿媚,特有怪状堪图写。见者方知画不真,未见直疑传者诈。前贤大欲巧赋咏,片言未出心先怕。天上人间少其比,不似馀芳资假借。我来淮海涉三春,三访龙兴旧僧舍。问得龙兴好事僧,每岁看承不敢暇。后园栽植虽甚蕃,及见花成由取舍。出群标致必惊人,方徙矮坛临大厦。客来只见轩槛前,国艳天姿相照射。因知灵种本自然,须凭精识能陶冶。君子果有育材心,请视维扬种花者。"可以看出北宋时,代表性观点还是认为芍药是花相,只是牡丹的"近侍"。邵雍《芍药》中"要与牡丹为近侍,铅华不待学梅妆"也是以"近侍"看待。在梅尧臣的诗中,"牡丹"与"芍药"常常相伴出现,"谁称为近侍,宜与牡丹尊。"(梅尧臣《七里湾得朱表臣寄千叶楼子髻子芍药》)。梅尧臣的《杨乐道留饮席上客置黄红丝头芍药》写道:"洛阳贾牡丹,江都买芍药。卖与富人欢,买为游人乐。万丝必同心,千叶必同萼。五色相浅深,百金相厚薄。栽培动经年,风雨便成昨。萧条洛阳城,索寞江都郭。赖有一春花,能无十千酌。朝看门拥车,暮见门罗雀。尝闻月底人,欲把月桂斫。要使清光多,四海意开廓。我亦爱明月,常满不愿落。上弦过杨侯,乃值寒雨作。共饮三四人,不觉传鸣柝。持葩金谷豪,朱黄何灼烁。还思溱洧上,士与女相谑。实此香草芳,请我赋其略。酒阑为追咏,思拙笔屡阁。"诗中提出牡丹为富人所有,而芍药更加平易近人,符合大众审美,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欢乐和美好。
进入南宋后,迁都临安,与芍药产地扬州更近,芍药的地位也快速地上升,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南宋诗人廖行之在《和芍药》中写道:"牡丹摧尽簽初成,花谱还应压后生。右掖昔年陪俊赏,幽兰今日助诗情。当阶镇日翻红艳,傍跑何人櫝秀英。国色要须归第一,花王从此浪收名。"此处的花王自然是指牡丹花,此时对于芍药的评价已经远高于牡丹。
方回在《芍药花》中写道:"眼中不复见姚黄,从古扬州亚洛阳。可止中郎虎贲似,政堪花相相花王。"这首诗可以很好的概括出芍药花在宋代的地位变化,昔时花相,现已是花王,芍药在宋代时文学中的地位已不同昨日。施枢的《芍药》诗中:"天女霜刀剪亦难,露红烟紫碧阑干。步摇衣袂飘霞佩,钿合钗梁间宝冠。枝上任他无力笑,灯前还作有情看。采根亦可舒民病,始信无经载牡丹。"赞美芍药的美是巧夺天工,其色红润,似红露紫烟花团锦簇。其步态摇曳衣袂飘舞,如仙女下凡。"枝上任他无力笑,灯前还作有情看",又将芍药的姿态与"有情联系起来了。最后一句赞扬芍药的药用价值,将芍药与牡丹对比,认为芍药应该比牡丹更为人们所重视。
南宋诗人李洪在诗《次韵子都兄鲍庵芍药》将芍药称为"国香",宋人对芍药的重视程度也使芍药在文学创作中出现的频率提高了。此外,南宋都城南迁,也为芍药创作提供了机会,可以说,为芍药的"重生"创造了完美的空间条件。
二、唐宋时期芍药地位变化原因分析
芍药在题咏花卉的题材中有一个由衰转盛的局面,在唐宋期间芍药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发生了极为巨大的变化,其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皇室的推崇与否。在先唐时期,芍药与牡丹的地位其实并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到武则天时代,由于武则天的家乡盛产牡丹,其人也甚爱牡丹,她有意的将牡丹移植到了京城之中,故当时的文人或者是有意迎合,或者是无意的收到风气的影响,都重牡丹而轻芍药,营造了一种"牡丹为王,芍药近侍"的风气,导致牡丹和芍药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可以说芍药的写作多少与唐王室的兴衰关系重大,这也是为何在中唐时局动荡时,芍药的写作初步回暖,而及晚唐整体文人的写作中心已经偏离了花卉等抒情的写作,导致芍药的写作又一步淡化。随着王朝更替,到了宋朝,王室内部已经不再追捧牡丹,自然写作上芍药的比重就大大增加了。
2. 地理位置的变化。南宋时期,迁都临安,即今日的杭州,距离芍药盛产之地扬州颇近,都城的南移为芍药的创作与芍药意象的形成和丰富提供了绝佳的契机,芍药开始渐渐渗入文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因而,芍药的创作日渐丰盛起来,在宋词中,芍药还颇多用来表达离别之情,思念之意,而在宋诗中,芍药逐渐更多地成为一种描摹吟咏的日常之物。
3. 文学环境的变化。唐代整体收到盛唐气象的影响,文人皆以模拟风物自喜,不太对于个体进行关注。而宋代"理学"的兴起,格物致知,文人更加关注于描摹花草个体,抒发情怀,因而芍药花的创作也受到了这一点影响。另外词的兴起也大大促进了芍药的写作,芍药作为一种较为新的意象进入了大众视野。
三、 总结
本文主要围绕唐宋之间芍药地位的变化展开,通过收集到的许多信息可以看到在唐宋之间芍药的地位整体上处于上升的趋势,究其原因来自于三大方面:皇室的喜好,地理位置的变化,文学环境的变化。芍药花作为花相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的变化自然也可以反应出中国古代文人思想的变化,以及政治经济中心的变化。
相关知识
唐宋文学中芍药地位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唐宋文学中的“芭蕉”意象写作
唐宋文学中西湖杨柳的文化内涵
唐宋植物文学与文化研究
中国花卉审美文化研究丛书 唐宋植物文学与文化研究 石润宏,陈星 著 2018年版
日本文学有什么思潮
芍药花的花语和寓意象征了什么?如何解读芍药的深层含义?
中国古代文学芍药题材和意象研究
唐宋诗词研究教学大纲
芍药花蕾的花语是什么意思?芍药花蕾代表了什么?
网址: 唐宋文学中芍药地位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325092.html
上一篇: 紫苑花花语 |
下一篇: 当前速看:芍药花花语及寓意是什么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