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苏北地区羊肚菌设施化高产栽培技术

苏北地区羊肚菌设施化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7-24 07:27

苏北地区羊肚菌设施化高产栽培技术

基金项目:江苏现代农业(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灌南推广示范基地项目(JATS[2023]181)。

张亚丽等

羊肚菌(Morchella spp.)是羊肚菌科、羊肚菌属真菌,子实体呈圆锥形,因其菌盖表面凹凸不平,外观形似羊肚而得名。羊肚菌富含蛋白质、多糖、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风味独特、嫩脆可口,是一种珍稀的食药兼用菌 。为在江苏省北部灌南县等地示范推广羊肚菌栽培新模式,丰富当地食用菌品种,提高蔬菜葡萄生产基地综合效益,笔者以项目示范基地(江苏丰收菇业有限公司)为平台,联合连云港花千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灌南五龙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灌南县致富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以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淮安市农业科学院等食用菌专家团队为技术支撑,开展羊肚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并总结适用于苏北地区设施蔬菜、葡萄大棚的设施化高效栽培羊肚菌关键技术。

1 设施大棚选择

试验发现当地的蔬菜钢架大棚、日光温室、葡萄连栋钢架大棚,都可以用作栽培羊肚菌的设施。蔬菜钢架大棚、葡萄连栋钢架大棚的优点是搭建工艺简单、成本低、升温快,缺点是保温性能差,俗称“冷棚”,冬季维持棚内温湿度难度较大,导致羊肚菌产量、品质不稳定。日光温室虽然建造成本较高,但其占地面积大,便于机械化操作,保温保湿性能均优于冷棚,冬季棚内温度较高,俗称“暖棚”,调控温湿度方便,羊肚菌产量高、品质优。

1.1 蔬菜钢架大棚

苏北地区蔬菜钢架大棚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单棚跨度(宽度)6 m,棚体脊高2.0~2.2 m;另一种是单棚跨度8 m,棚体脊高3.2~3.5 m,长度因场地而定。在棚内安装喷雾灌溉系统,棚顶覆盖无滴膜后再覆盖6针以上或遮光率85%以上的遮阳网,有条件的再在棚顶上安装喷淋设施(用于降温)。固定棚体两侧塑料薄膜,上方预留通风口,宽度0.6~0.8 m为宜。

1.2 葡萄连栋钢架大棚

苏北地区葡萄大棚为钢架连栋避雨大棚,单栋跨度6 m,棚体脊高4.2~4.5 m,具体栋数及棚体长度因场地而定。在棚内葡萄藤蔓下侧平铺遮阳网,并在遮阳网下侧安装吊喷灌溉系统后栽培羊肚菌。

1.3 日光温室

日光温室的主体采用钢架结构,采用“三防”(防雾、防流滴、防老化)无滴膜覆盖,棚膜上覆盖简易保温被用于遮阳及保温,主要有两种类型:东西走向,山墙、后墙为夯土结构或砖混结构,墙体宽1.0~1.3 m,棚体宽 9~15 m;南北走向,棚体宽 16~24 m,棚体长度因场地而定。栽培羊肚菌时在棚内侧距离地面高1.8~2.2 m处平铺遮阳网。

2 栽培地与栽培品种选择

生产上要选择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排灌方便,500 m 范围内无生活和工业污染的区域栽培羊肚菌。羊肚菌品种应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能好的黑色品系菌株。生产实践证明,六妹或七妹系列羊肚菌可作为主栽品种示范推广。生产者应从有资质的专业菌种生产机构购买菌种,降低栽培风险。

3 栽培期确定

苏北地区一般在9—10月整地,10月上中旬制备菌种,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播种。翌年1月底至2月上旬进行出菇管理,2月中下旬进入采收期,4月中下旬采收结束。根据气候条件和菌丝长势,也可在12月中下旬左右浇水催菇,翌年1月下旬开始采收,供应春节市场。

4 栽培管理

4.1 制备菌种

4.1.1 扩繁原种

原种培养时间为9月下旬(母种为羊肚菌六妹、七妹系列菌株),原种培养料配方为小麦60%、玉米芯34%、麸皮5%、石灰1%,灭菌前培养料含水量为60%~63%,选用规格为 750 mL 原种塑料瓶或对折径为17~18 cm、长度33~35 cm聚丙烯塑料袋装料。原种培养温度为18~20 ℃,培养20 d左右菌丝吃透培养料后直接扩繁栽培种或4 ℃保藏备用。

4.1.2 制备栽培种

栽培种培养时间为10月中下旬,培养料配方是小麦 60%、玉米芯 30%、麸皮 8%,石灰 1%、轻质碳酸钙1%,灭菌前培养料含水量为60%~63%,选用对折径为 17~18 cm、长度 33~35 cm 聚丙烯塑料袋装料。栽培种培养温度为20~22 ℃,接种后培养25 d菌丝可吃透培养料。

4.2 土壤处理

腐殖土、壤土、沙壤土均可栽培羊肚菌,但以腐殖质含量较高的沙壤土最佳。羊肚菌对土壤酸碱度要求较高,土壤pH以6.5~8.0为宜,pH低于6.0羊肚菌菌丝生长缓慢,pH大于8.5羊肚菌菌丝停止生长。因此,栽培羊肚菌前要先检测土壤pH,如果土壤 pH 低 于 6.0,可 施 生 石 灰 60~100 kg/ (667 m 2 )调节。

羊肚菌菌丝对杀菌剂比较敏感,为防止化学药剂对羊肚菌菌丝生长造成不利影响,生产上采用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对大棚进行灭菌、灭虫,7—8月及时清除棚内蔬菜废弃物、葡萄枝条及杂草,深翻土壤,撒施生石灰 75~100 kg/ (667 m 2 ),只翻不耙。覆盖棚膜封棚,利用夏季高温使棚内温度升至60~70 ℃, “焖棚”20~30 d,杀灭土壤中的病菌、虫卵,有效减少羊肚菌病虫害。

4.3 整地做畦

羊肚菌播种前20 d盖好棚膜,撒5%辛硫磷颗粒 5~10 kg/ (667 m 2 ),大 水 漫 灌 ,高 温(气 温 70~80 ℃,地温80 ℃)焖棚10~15 d,播种前2 d再旋耕1遍,深耕15~20 cm 。整地后起垄做畦,畦面宽0.8~1.0 m,垄沟宽 0.3~0.4 m、深 15~20 cm。播种前,大水漫灌或滴灌,保持耕作层土壤含水量为 70%~75%。

4.4 适时播种

4.4.1 播种期

在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连续7~10 d气温低于20 ℃、地表耕作层 5 cm处温度低于 15 ℃以下时播种。播种过早地温偏高,容易感染杂菌;播种过晚地温较低,羊肚菌菌丝萌发生长较慢,生育期延长,影响后期出菇管理。

4.4.2 处理菌种

播种时要选用无污染、菌龄一致的优质菌种,菌种含水量以 61%~64% 为宜,过高不利于破碎菌种,过低可喷 0.2%~0.5% 磷酸二氢钾水溶液调整。播种前用 0.3%~0.5% 高锰酸钾溶液消毒菌种袋表面、菌种破碎机和菌种盛放容器,用75%酒精消毒双手,然后手工或用粉碎机将脱袋后的菌种破碎成直径0.5~0.8 cm的颗粒,置于已消毒的容器内。

4.4.3 播种

可条播(沟播)和撒播菌种。条播时要在畦面按行距15~20 cm开深4~5 cm的播种沟,将菌种均匀撒 播 到 沟 内 后 ,覆 土 3~4 cm,菌 种 用 量 为 140~160 kg/ (667 m 2 )。撒播菌种时要将菌种均匀撒播在畦面,用旋耕机边开沟边做畦,覆土3~4 cm,菌种用量为150~200 kg/ (667 m 2 )。播种后及时浇水,待水没过畦面后停止浇水,可沿畦垄方向覆盖厚 0.02~0.03 cm、孔径 1.5 cm、孔间距 15 cm 的黑色地膜,以盖住畦面为宜,并间隔0.5~1.0 m用土块压住地膜两侧,若棚内保湿效果好也可不覆膜。

4.5 发菌期管理

羊肚菌属于中低温型真菌,菌丝生长温度为3~25 ℃,最适宜温度为15~20 ℃,低于3 ℃或超过28 ℃都不利于菌丝生长(可在畦面深度5 cm处横置、插入各1支温度计,随时查看棚内、土层温度)。羊肚菌菌丝生长发育阶段,保持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为65%~75%,土壤含水量为 30%~40%。发现畦表面土壤发白,可滴灌补水,以满足菌丝生长发育需要。羊肚菌菌丝生长阶段宜有微弱的光照,一般控制光照强度为300~500 lx。羊肚菌播种后,每天要通风换气,保持棚内空气清新,如果棚内通风不良会出现气生菌丝增多、菌丝直立等现象。一般播种3~4 d后菌丝穿透覆土层,畦面会出现白色菌霜。

4.6 外源营养袋制备与摆放

4.6.1 制备外源营养袋

外源营养袋推荐配方为小麦60%、稻壳30%、麸皮8%、轻质碳酸钙1%、石灰1%,原料要新鲜、无霉变,料水比1∶1.5。选用折径为(15~18)cm×(28~33)cm×0.004 cm 的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装料,每袋湿料600 g左右,封口后高压灭菌60 min,灭菌后营养料袋颜色为浅褐色或褐色。

4.6.2 摆放外源营养袋

播种后7~10 d,畦面菌丝变白,形成白色分生孢子时,即可掀膜放置外源营养袋。摆放外源营养袋前,在营养袋侧面划2~3道长4~6 cm的口或用钉排打孔,每 667 m 2 以“品”字形或梅花形间距 30~35 cm,放置营养袋2 000~2 500袋,袋与畦边平行,用力压一下袋。可喷1次0.2%~0.5%磷酸二氢钾水溶液,促进菌丝快速生长。覆盖地膜,因架空营养袋作用,可保持畦面通风透气,同时控制地温在18 ℃以下 。

4.7 出菇期管理

播种后55~65 d,当畦面菌霜褪去,营养袋内菌丝变铁锈色,料袋变轻变软呈褐色或黑褐色,畦面出现大量原基,土壤最低温度稳定在6~12 ℃以上、天气预报未来 15 d气温在 4 ℃以上、地表温度 5 ℃以上且呈上升趋势时,掀去薄膜重喷(浇)一次出菇水催蕾。喷水以浇透土层、沟中积水略低于畦面为宜,此后保持土壤含水量为35%~45%,空气相对湿度为80%~95%,当畦面土壤发白时,可滴灌补水;催菇期间棚内要“三分阳、七分阴”,保持光照强度600~1 000 lx;每天通风换气2~3次,保持空气清新。催菇2~3 d后,用竹片或玻璃纤维棒搭建小拱棚,棚略宽于畦面,棚高0.5~0.8 m,覆盖0.002~0.003 m厚的白色带透气孔薄膜,控制土壤表层温度为 6~16 ℃。当温度过低或过高时,及时降温或保温,避免幼菇枯萎死亡。通常情况下,催菇1~3 d后,可见针状原基,7~10 d后出现菇蕾(图1)。羊肚菌子实体生长适宜温度为 6~18 ℃,最佳为 12~16 ℃,后期当温度过高时,可撤去小拱棚或掀开小拱棚薄膜。小 菇 出 土 后 约 7 d 成 熟 ,整 个 采 收 期 持 续 15~18 d 。

4.8 采收与烘干

羊肚菌子实体生长 20~25 d,当伞状菇盖直径7~12 cm、颜色逐渐由灰色变成浅灰色、菌盖表面出现很多蜂窝状凹陷、孢子未散发时及时采摘。采摘时采大留小,一手拿刀,一手轻轻捏住菌盖,用小刀在菌柄与地表交接处切下子实体,避免菌柄携带泥土。采收后,可用塑料筐分级摆放及时销售或用烘干机烘干后,装入规格60 cm×45 cm×1.1 m的密封袋内,置于低温阴凉处贮存待售。第1潮菇采收结束后,可进入下潮菇管理,当菌丝恢复生长7~10 d时形成菇蕾,进行第2潮菇出菇管理,温、湿、光调控同第1潮菇,7~10 d后再次采收。

图1 出菇场景

5 病虫害防治

羊肚菌病虫害主要是土壤和环境管理不当造成的,生产上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前期选用优质高产抗病品种,土壤灭菌、灭虫,菌种袋表面消毒,及时撤出污染的外源营养袋;菌丝生长和出菇期间常见的害虫有蜗牛、蛞蝓、跳虫、蚊蝇等,可用黑光灯、振频式杀虫灯、黄板黏杀害虫成虫;常见的病害有软腐病、红体病、白霉病等,可用生石灰覆盖隔离发病区,同时应及时摘除病菇,清理地面残留菇根等 。

相关知识

羊肚菌高产栽培技术
中国北方首届羊肚菌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班
一种羊肚菌设施化高产栽培方法与流程
羊肚菌设施内畦床式栽培技术
羊肚菌怎么种植能高产 羊肚菌高产栽培方法
羊肚菌优质高产大田栽培技术
《羊肚菌
羊肚菌设施栽培技术要点
怎样高产栽培羊肚菌?
武陵山区羊肚菌高产栽培技术探究

网址: 苏北地区羊肚菌设施化高产栽培技术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19820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比手还大!吃货最爱!仙游这个基地
下一篇: 普洱羊肚菌种植基地地址、 及云南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