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文化金湾丨三灶竹草编织技艺

文化金湾丨三灶竹草编织技艺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7-19 19:27

编者语:

上一期,发布君给大家成功“安利”了珠海三灶最原汁原味的传统民歌——三灶民歌。那些传唱150多年的佳作,让你也不由的跟着轻轻哼了吗?发布君趁热打铁,继续带大家解读三灶另外一项传统民俗---三灶编织。

小伙伴们,

你们知道吗?

在珠海三灶,

有一项颇具工匠精神的民间技艺,

足足有近500年历史了!

这真的是大写的服!

这项技艺最早出现在500年前的

明代嘉靖年间,

成熟于清代光绪年间,

它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

三灶编织

三灶编织主要是指珠海市三灶镇民间传统的草编织和竹编织技艺,其产品有大小款式的草席、手袖和各式各样的箩、篸、笼、篮、筛、箕、篷、罩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品种达38个

这些编织品有的属生产用具,有的是生活用具,还有的被当为礼品用于馈赠。例如,坎花手袖、蟹脊黄线骨头篷、五方花簸箕和藤耳礼担箩仔等,其制作工艺之精美为后人留下农耕时代难以忘怀的手工记忆。在2015年被正式列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追朔历史源渊,三灶编织出产于珠江口外的三灶岛,这种工艺以海岛渔农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为依托,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成熟于清代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66年趋向高峰期。那时候的三灶,家家户户成年人都会编织。1952年夏,在广州举办的“中苏友好农业产品展览会”上,三灶的 “黄线骨头篷”被送往参展,受到好评。1958年至1960年三灶在春花园村开办织帽厂,生产“三灶黄线骨头篷”。之后,“黄线骨头篷”即“渔民帽”的产品传播和影响到两广和海南沿海地区。

1980年以后,随着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工业化、城镇化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替代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渔农经济萎缩,塑料工艺品盛行,三灶的编织也迅速衰落。如今,全三灶镇懂得一两项编织工艺的人都在55岁以上,能编织出蟹脊黄线骨头篷、五方花簸箕和藤耳礼担箩的能工巧匠,不到30人。取源于本地的竹草植物资源,三灶编织与时俱进不仅适应时代发展,也结合着当下市场现实的需求,靠民间智慧和技能,编织出美观实用的工艺品,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和享受。

三灶编织,经历了四百多年淘炼,为我们留下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传统技艺,为我们发展循环经济、旅游经济提供有益的借鉴,延续的是传统农耕海洋文化,承载的是百多年来的农垦技艺和民间民俗,体现沿海地区人们特有的生活方式。

相关知识

珠海三灶花店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
金湾花仔糕,味美醉人间
【传统技艺】 竹编(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国家级)传承人:谭素娟
钩针编织技艺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巧,毛南族精品
竹编(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
高峰唐氏竹篮编织技艺
青年篾匠“接棒”,玩转篾竹编织技艺
毛南族花竹帽文化的当代价值及美学特征研究

网址: 文化金湾丨三灶竹草编织技艺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17794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广西平南:竹木芒藤编织“非遗”出
下一篇: 莘塍竹编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