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文 / 钱初熹
内容摘要: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引下,美术学科课程与教学呈现出新面貌。本文首先阐述了美术学科课程内容结构化与“综合·探索”艺术实践;其次,解读美术学科课程教学建议;再次,进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综合·探索”艺术实践两则单元课程教学的案例研究;最后,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为指引,展望人工智能飞速发展背景下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 美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案例研究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核心素养,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增强了教学指导性,并研制了各艺术学科学业质量标准。
近两年,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引下,美术学科课程与教学呈现出新面貌,主要表现在:开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艺术实践;实现从单课到单元的美术教学设计思路转型;落实从重视“教”到注重“学”的美术课堂转型;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等方面。
一、美术学科课程内容结构化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美术学科课程内容为四类艺术实践:“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这四类艺术实践涵盖16项具体学习内容,将美术语言(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贯穿其中;分四个学段(1—2年级、3—5年级、6—7年级、8—9年级)设置20项学习任务。(图1)〔1〕
图1 美术学科课程内容框架
美术学科课程内容结构化,不同于以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组织方式,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从“学习领域”到“艺术实践”;第二,“造型·表现”学习内容为“平面造型”“立体造型”“动态造型”“多维造型”,改变“绘画”“手工”“动漫”等提法,与当代美术发展方向相适应;第三,20项学习任务的设置,强调任务、主题、项目式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相对应;第四,每项学习任务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业要求相对应,每一学段均有与每项学习任务相对应的教学提示,并提出这一学习任务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大观念的要求,将“知道(知识与技能)”“能做(过程与方法)”“理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为一体,以实现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的目标。
其中,“综合·探索”艺术实践是指基于真实情境的任务、主题或项目,引导学生运用美术与相关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艺术实践活动。它分为四个层次:1. 美术学科内部的综合,将“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艺术实践融为一体;2. 以美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3. 重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4. 注重美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美术学科课程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教学建议”明确要求教师在设计与实施教学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核心素养为导向;理解艺术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学业质量;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个性特点和学习经验。
“教学建议”提出五点艺术教学的具体要求,各有侧重,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坚持育人为本,强化素养立意”,侧重对教学目标的要求;“重视知识内在关联,强化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侧重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注重感知体验,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侧重对教学过程的要求;“善用多元媒材,有机结合继承与创新”,侧重对媒材的要求;“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侧重对评价的要求。美术教师要结合美术学科课程教学进行深化理解并加以贯彻落实。(图2、图3)
图2 成都市温江区王府外国语学校走廊上展示学生作品《大熊猫》(美术与科学相结合)
图3 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小学“99号美术馆”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创作的美术作品
三、“综合·探索”艺术实践的美术单元教学案例研究
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取决于美术学科课程和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综合·探索”艺术实践的美术单元课程教学依据引领性主题,由导入式单元情境、分阶式目标、结构化学习内容、递进性实践活动和持续性评价组成。
(一)“本草文化的理解与重塑”单元课程教学实践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美术教师董辉依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美术学科课程内容“综合·探索”艺术实践——“融入跨学科学习”的学习任务,开展了“本草文化的理解与重塑”单元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活动。〔2〕
1. 单元课程目标
单元课程名称:“本草文化的理解与重塑”;学习任务:“融入跨学科学习”;学科:美术、科学、信息技术;年级:6年级;课时:5课时。
知道(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草,知道本草的分类与作用;了解艺术家创作本草作品的方法;认识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本草既具有美感又富有文化内涵。
能做(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完成本草学习单;小组合作创作本草艺术作品;小组合作构思、设计和制作本草文创产品;展示并发表学习过程与成果、小短文、学习感悟,围绕核心素养进行评价。
理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述说和谐共生、身份、重塑、文化自信、责任、传承、创新等关键概念,理解“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与传播,影响和重塑人们对于事物或文化的原有看法和理解”的大观念。
2. 单元课程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第1课时),围绕基本问题“本草文化如何体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讨和查阅资料等,初步探索本草,了解本草的起源与发展、应用价值和民俗文化,知道“药食同源”“古法炮制”和“四气五味”等基本知识;通过“闻味辨物”小游戏初步感知常见本草的外形、色彩、气味等特征;结合教师提供的本草资料和实物,每个小组选择并探究一味本草的形态、功效和民俗文化,并进行写生;通过观看《本草中华》纪录片,探讨人与本草、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本草所蕴含的中国智慧,完成学习单。
第二阶段(第2—3课时),围绕基本问题“为何本草会被人们淡忘?如何通过艺术重塑本草文化?”,首先,学生基于在探究学习中了解到的本草的历史发展和现代境况展开探讨,思考如何通过美术创作使本草在今日重新焕发光彩。其次,各小组选择插画、水彩画、定格动画和植物拓印等不同表现手法,通过赏析艺术家的作品,从中寻找创作灵感与表现方式;通过小组头脑风暴,确定创作方案;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以定格动画、拓印图鉴、插画等方式进行“我与本草的对话”系列创作,并撰写“我与本草的对话”小短文。
第三阶段(第4课时),围绕基本问题“文创作品的背后隐含着怎样的文化?优秀的文创产品具有哪些特征与要素?”,学生探究文创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对优秀文创产品的赏析,分析设计要点,寻找设计灵感;探讨创意设计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利用之前学习的插画和水彩画等技法,以小组合作方式为一味本草设计并制作文创产品,完成文创设计任务单,包括产品设计、文创品牌和文化创意说明等,表达“本草文创产品可以更好地融入我们的生活”等观点。
第四阶段(第5课时),学生整理整个单元学习的过程性作业,回顾学习全过程,并围绕“艺术家通过创作与传播,影响和重塑人们对于事物或文化的原有看法和理解”的大观念,分享学习过程和心得感悟,完成问答卡片,填写师生评价表,反思、评价和总结学习过程与成果。(图4、图5)
图4 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查找与本草有关的资料,开展探究学习
图5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定格动画组的学生创作的作品《荷落》
作品《荷落》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在构图上由天(顶端)到地(底端)再到人(中心),表现了荷叶自然飘落到最后人为聚拢成本草的创造过程,以此表达“天—地—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3. 单元教学成效
总之,本单元课程强调课程、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如何通过艺术创作重塑本草文化等基本问题展开探究学习和深入思考,并通过美术创作来表达思想和创意,提高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以及勇于探究、信息意识、珍爱生命、社会责任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二)“校园中的美术馆”单元课程教学实践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研究生李晶依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美术学科课程内容“综合·探索”艺术实践——“创编校园微电影”学习任务,在上海市徐汇中学开展了“校园中的美术馆”单元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活动。〔3〕
1. 单元课程目标
单元课程名称:“校园中的美术馆”;学习任务:“创编校园微电影”;学科:美术、音乐、信息技术;年级:8年级;课时:6课时。
知道(知识与技能):认识微电影,知道微电影的分类、鉴赏方法和制作方式;认识校园,知道学校的内涵与特色,认识校园内既具有美感又富有内涵的景物。
能做(过程与方法):考察校园内的建筑、景物和人物,分小组提炼“校园中的美术馆”的主题;填写学习单,编写脚本,在文字描述和手绘草图中表现画面感和空间感;布置场景,运用长镜头、特写镜头等表现手法进行拍摄;运用蒙太奇手法对画面、对白和声音等进行后期制作,完成微电影作品;策划与实施校园微电影作品发布与传播,进行校内外的展示与交流。
理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校园内与美术馆相关的建筑、景物和人物,思考其审美价值,提高审美意识,并理解“现代媒体艺术是我们表现校园、热爱校园的方式”的大观念。
2. 单元课程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2课时)。第1课时:首先,学生了解微电影的相关知识,包括微电影的概念、特征和制作流程,赏析优秀微电影作品。接着,学生根据不同题材分为植物组、景物组、建筑组、人物综合组,并构思与撰写各小组的剧本,完成学习单。第2课时:教师为学生提供创编微电影各阶段工作内容和细节点的案例支撑,学生进一步完善各小组的剧本和分镜设计。
第二阶段:进行拍摄(2课时)。第3课时:教师指导学生在拍摄时注意灯光、场景、拍摄设备的定位等事项,统筹安排各小组进行拍摄。学生根据剧本,运用相机等设备进行拍摄。第4课时:学生继续进行拍摄,完成拍摄任务。
第三阶段:合成与成片欣赏(2课时)。第5课时: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剪辑以及后期合成的知识与技能,学生完成剪辑与合成成片的后期制作任务,并完成海报设计和周边产品设计。第6课时:微电影作品发布会,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发布微电影作品,展示周边产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图6)
图6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研究生李晶在上海市徐汇中学开展《校园中的美术馆》单元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活动
3. 单元教学成效
总之,本单元课程贴近学生生活,根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学业质量标准与评价建议,李晶将“校园中的美术馆”单元评价分为知识与技能、创新创造、艺术表现、学科融合四个维度。经过对评价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得知学生通过现代媒体艺术获得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以及人文情怀、信息意识、健全人格、社会责任、问题解决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同时,“校园中的美术馆”单元课程教学实践也探明了微电影单元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当然,本单元课程仍有不足之处,譬如课程内容较多,但时间却有限,创编微电影的知识与技能需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等问题,有待于后续研究加以解决。
以上两则单元课程教学案例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探索”艺术实践活动,实现了从单课到单元的美术教学设计思路转型,落实了从重视“教”到注重“学”的美术课堂转型,并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
四、结语
2023年12月2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教体艺〔2023〕5号)。《通知》指出:“以美育浸润学生,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4〕这为开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与教学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
如今,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对学校美术教育提出挑战,也带来新的机遇。我们要依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理念与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美术学科课程“综合·探索”艺术实践活动,创设灵活的学习环境,通过基于大观念和任务驱动的方式支持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成长为富有艺术素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本文系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重点项目“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研究”艺术(美术)课程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CSZDXM2022002]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48—49页。
〔2〕案例资料来源于董辉《“本草文化的理解与重塑”单元教学设计》(《中国中小学美术》2023年第4期),由笔者提炼并编写。
〔3〕案例资料来源于李晶《初中动画与微电影单元课程与教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23年),由笔者提炼并编写。
〔4〕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教体艺〔2023〕5号)。
钱初熹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荣誉主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落实义务教育艺术(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研究项目组负责人,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4年第6期)
相关知识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山东省教育厅 政策解读 《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措施》政策解读
招考新导向 学校焕新貌
2024版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重庆市南坪中学校 提升教材使用能力 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实
高职《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文库论文】
【美术】重要信息!(四)|《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
美国K12国家核心艺术课程标准对中国少儿美育的启示——以画啦啦少儿美术为例
以就业为导向的《草坪建植与养护》课程教学设计.pdf 全文
2011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word版
网址: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166840.html
上一篇: 素质宝贝.艺术(儿童感知训练) |
下一篇: 浅析当代艺术和艺术感知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