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著名作家汪曾祺:写作,就是要把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味道——《下雨》

著名作家汪曾祺:写作,就是要把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味道——《下雨》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11-21 16:35

著名作家汪曾祺:写作,就是要把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味道。

图片图片图片


                         下雨 

                          汪曾祺

雨真大,下得屋顶上起了烟。

大雨点落在天井的积水里砸出一个一个丁字泡。

我用两手捂着耳朵,又放开,听雨声:呜——哇;呜——哇。下大雨,我常这样听雨玩。

雨打得荷花缸里的荷叶东倒西歪。

在紫薇花上采蜜的大黑蜂钻进了它的家。它的家是在椽子上用嘴咬出来的圆洞,很深。大黑蜂是一个“人”过的。 

紫薇花湿透了,然而并不被雨打得七零八落。

麻雀躲在檐下,歪着小脑袋。

蜻蜓倒吊在树叶的背面。

哈,你还在呀!一只乌龟。

这只乌龟是我养的。我在龟甲边上钻了一个小洞,用麻绳系住了它,拴在柜橱脚上。

有一天,不见了。它不知怎么跑出去了。

原来它藏在老墙下面一块断砖的洞里。

下大雨,它出来了。

它昂着脑袋看雨,慢慢地爬到天井的水里。 

摘自《下雨》

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名篇《下雨》到底好在什么地方?现在就让咱们把它掰开揉碎,一起来赏析一下吧。

《下雨》,总体来说,好在用极致质朴的文字捕捉生活细碎,让平凡雨天充满诗意与童真,读来像直接触摸到了生活本身的温度,给人极强的带入感。

具体来说,它的好体现在三个核心点:

一、视角独特,满是童真:以孩子的眼睛看雨——捂耳朵听雨的“呜——哇”声、关注乌龟的动向、观察蜻蜓倒吊,没有复杂抒情,却把雨天的童趣写得活灵活现,极易唤起读者的童年记忆。

二、细节鲜活,画面感强:“屋顶起烟”“丁字泡”“荷叶东倒西歪”“麻雀歪脑袋”,全是生活里常见却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文字不堆砌,却像一幅动态的雨天小院图,画面直接浮现在眼前。

三、情感淡而真,余味足:没有刻意表达“喜欢雨”,却通过对大黑蜂、乌龟、紫薇花的温柔观察,藏着对生活小事的热爱,这种“不使劲”的情感,反而比浓烈的抒情更让人觉得亲切、治愈。

1.我们以“乌龟躲洞”这个细节为例,拆解它如何体现汪曾祺“淡而有味”的写法。
首先,这段文字没有任何华丽辞藻,全是大白话:“这只乌龟是我养的。我在龟甲边上钻了一个小洞,用麻绳系住了它,拴在柜橱脚上。有一天,不见了。它不知怎么跑出去了。原来它藏在老墙下面一块断砖的洞里。” 没有刻意描写乌龟的样子,也没有写“我”丢了乌龟后的焦急,只用最平实的语言交代事件,却像在听朋友随口讲一段童年小事,特别亲切。
其次,细节里藏着两层“真”。一层是生活的真:给乌龟钻洞拴绳、乌龟偷偷跑掉、最后在断砖洞里找到,这些都是很多人童年养小动物时会经历的场景,细节越具体,越容易让人想起自己的过往;另一层是情感的真:“原来它藏在”这句里,没有写“我”找到乌龟时的开心,但一个“原来”,把那种“啊,你在这儿!”的惊喜和释然藏了进去,这种不直白说出口的情感,比“我特别高兴”更有味道。
最后,这个细节让“雨天”有了落点。雨天本是背景,但乌龟因为下雨“出来了”“昂着脑袋看雨”,让雨天不再是抽象的“下雨”,而成了乌龟活动的契机,也让整个小院的雨天场景更完整——有花、有蜂、有鸟,还有一只雨后现身的乌龟,生活的烟火气就这样慢慢漫出来了。

2.我们就拆“听雨声”这个细节——“我用两手捂着耳朵,又放开,听雨声:呜——哇;呜——哇。下大雨,我常这样听雨玩”,这短短两句,把童真感藏得特别妙。
首先,它用动作还原代替了“我很喜欢下雨”的直白表达。捂耳朵、放开,这是孩子独有的听雨方式:不是安静坐着听,而是带着“玩”的心态去互动,像在和雨声做游戏。没有复杂描写,却能让人立刻想起自己小时候对着雨声发呆、瞎玩的样子,这种“不写爱却处处是爱”的写法,特别戳人。
其次,“呜——哇;呜——哇”的拟声词用得极巧。这不是成人对雨声的文艺化描述(比如“淅淅沥沥”“滂沱”),而是孩子耳朵里最直接的声音:拖长的调子、重复的节奏,像在模仿雨声,又像在跟雨声对话。文字一出来,仿佛能听见那个孩子趴在窗边,一边捂耳朵一边念叨的模样,童真瞬间就活了。
最后,“常这样听雨玩”的“玩”字是点睛之笔。成人看雨可能会抒情、会感慨,而孩子只把听雨当成“玩”——一件简单、纯粹的乐事。这个字没有任何修饰,却精准抓了孩子的核心心态,让整个听雨的场景脱离了“写景”,变成了一段有温度的童年记忆,淡却格外真切。

3.我们来拆“麻雀歪脑袋”这个细节——“麻雀躲在檐下,歪着小脑袋”,仅9个字,却把雨天里的灵动与生机写得入木三分。
首先,它抓的是动物最本能的小姿态。雨天里麻雀躲雨是常景,但汪曾祺没写“一群麻雀挤在屋檐下”,而是聚焦“歪脑袋”这个动作:可能是在看雨,可能是在听声,也可能只是无聊发呆。这种不刻意“拟人化”,却把麻雀的憨态和好奇感写出来的写法,让小生灵瞬间有了“情绪”,特别鲜活。
其次,这个细节藏着观察的“慢”与“细”。只有不慌不忙盯着檐下看,才会注意到麻雀“歪脑袋”这种转瞬即逝的小动作。它不像“大雨砸泡”那样有冲击力,却像悄悄递来的一颗糖——你得静下心才能品到其中的趣,也正因为这份“细”,让雨天小院的画面从“热闹的雨景”,变成了“有小生命陪伴的雨时光”,多了份温柔的烟火气。
最后,它和“人”的视角形成了巧妙呼应。此时“我”大概率也在檐下看雨,而麻雀在不远处“歪脑袋”,像两个互不打扰的观察者。没有写“我看着麻雀”,却通过对麻雀的描写,暗示了“我”的专注与惬意,这种“不写人却处处有人的影子”的留白,让整个场景更有代入感——仿佛读者也和“我”一起,在檐下看着那只歪脑袋的麻雀。

4.我们来拆“蜻蜓倒吊”这个细节——“蜻蜓倒吊在树叶的背面”,同样是极简的文字,却把雨天里“静”与“动”的反差写得特别妙。
首先,它抓的是雨天里反常又合理的小场景。晴天的蜻蜓总在飞,而雨天为了躲雨,会把身体倒过来挂在树叶背面——这个姿势既不常见,又符合蜻蜓避雨的本能,透着一种“原来它们是这样躲雨”的发现感。汪曾祺没去写蜻蜓的翅膀多薄、树叶多绿,只聚焦“倒吊”这个核心动作,一下子就把雨天里小生灵的“生存智慧”写出来了,新奇又真实。
其次,这个细节自带**“静”中的“活气”**。雨天整体是“静”的:人在屋里、鸟躲檐下,但“倒吊的蜻蜓”是“活”的——它不是僵硬地挂着,或许翅膀还会轻轻抖一下雨水,或许身体会随着树叶的晃动微微摇摆。这种藏在安静背景里的细微动态,像给静止的雨景图加了一帧慢动作,不喧闹,却让整个画面“活”了过来,多了份藏不住的生机。
最后,它和“我”的观察视角完美契合。要看到树叶背面倒吊的蜻蜓,得凑得近、看得细,甚至可能要顺着雨丝的缝隙去寻。这背后藏着“我”对雨天的专注——没有因为下雨而烦躁,反而愿意去留意树叶背后的小生命。这种不直白说“我在观察”,却用细节证明“我在认真看雨”的写法,让读者也跟着静下心来,仿佛能顺着“我”的目光,看到那只挂在树叶背面的蜻蜓。

图片图片

相关知识

著名作家汪曾祺:写作,就是要把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味道——《下雨》
汪曾祺的苏州味道
人间草木(汪曾祺)分析.ppt
人间草木(汪曾祺)讲义.ppt
汪曾祺荷花课文原文
从《受戒》看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汪曾祺作品《昆明的雨》原文赏读
汪曾祺散文《花》赏析(整理10篇)
张鹏 | 汪曾祺笔下的植物书写
汪曾祺《人间草木》

网址: 著名作家汪曾祺:写作,就是要把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味道——《下雨》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47808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新华走笔丨“入世”的李叔同
下一篇: 厂家青石荷花缸 做石雕花缸鱼缸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