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古代文人对花卉有超功利审美情趣:注重精神内核和文化底蕴

古代文人对花卉有超功利审美情趣:注重精神内核和文化底蕴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10-27 01:04

“花”最显著的特征是“美”,这美当然包括形色之美和精神之美,中国文化对于“花”形色之美的肯定无庸置疑,如“如花似玉”、“闭月羞花”、“花容月貌”等成语等,就可见“花”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是美的极致的象征。


小型张《杜鹃花》

尽管将鲜花、美人互比,普天之下,概莫能外,但中国文化并未停滞于鲜花美人的互相比附上,而是在“花”的形象之美以外,将更大的关注点聚焦于“花”的精神之美,着重挖掘其精神内核和文化底蕴。


苏东坡画像·诗《海棠》

因此,中国文化给“花”的种种先天特质赋予了人格化阐释,使“花”的种种高格成为理想人格的象征,成为精神风骨的化身。


魏廉贵画梅《春》

由此,“花”植根于中国文化,尤其与中国文人精神传统融合在一起,形成花品与人格的相互渗透。人格寄寓于花格,花格依附于人格。因而中国文人自古喜好以花自喻或喻人,以花格凸显人格。


徐枫重彩写意牡丹《雍容富贵》

中国自古对花卉就有着超功利的审美情趣,探究其内在原因,是一些“花”的某些先天习性暗合了文人的人格理想,文人将“花”的这部分品格挖掘出来,加以升华,形成稳定的思想艺术内涵,使这些“花”逐渐成为不同精神传统的象征,成为文人反复歌咏的对象,哪种花卉比附的德行最受推崇,便被歌咏最多。


林逋画像

在这个过程中,经过历代文人的不断积淀,使那些最符合文人理想人格的“花”成为了“名花”。“名花”的产生将花之人格化推向了高标的精神境界。


陶渊明赏菊

“名花”吟咏之弥盛,德行弥盛;德行崇尚,则“咏花”之风愈烈,“花”在中国文化的熏染下一开始就走向了一种良性循环,亦由此与中国文化的精神传统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中国文化精神传统的表征。

相关知识

古代文人先民对传统插花艺术的影响
探秘菖蒲:文人心中的清雅之草与精神寄托
古代尚雅审美观——花卉为何成了宋代文人的“生活调味剂”
领略古代文人的园中雅趣
文学的娱乐性和元曲反传统的审美情趣.doc
花卉与宋代文人生活
古代尚雅审美观——花卉为何成了宋代文人的“生活调味剂”?
何谓文人树?
万物有灵—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美物
瓶花六讲与瓶花之美:穿越千年的雅致生活艺术

网址: 古代文人对花卉有超功利审美情趣:注重精神内核和文化底蕴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43668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唐宋诗词名花与中国文人精神传统的
下一篇: 梅花:文人情怀的独特象征与千年传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