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 科普】正确识别野生菌,预防野生菌中毒

【 科普】正确识别野生菌,预防野生菌中毒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10-13 07:56

夏日炎炎,气温的上升和丰沛的雨量给野生菌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可食用的野生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一旦误食有毒菌类,会给人们带来致命危险。

一、野生菌分有毒和无毒

野生菌子通常分为有毒和无毒。常见的无毒野生菌主要包括:鸡枞菌、干巴菌、奶浆菌、松露、松茸、鸡油菌、青头菌等。这些是老百姓常见的可食用野生菌。

而毒菌是指人食用后出现中毒症状的大型真菌。目前,我国已报道的毒菌种类达400多种,云南省有200余种。根据中毒症状和毒素的化学结构,毒菌大致分为:剧毒、有毒两大类。剧毒菌种可造成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横纹肌溶解型中毒;有毒菌种可造成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光敏皮炎型、其他类型中毒。


二、容易混淆而造成误食的毒菌——鹅膏菌和亚稀褶红菇,绝对不能食用。

生活中容易与无毒野生菌混淆而造成误食中毒的就是鹅膏菌和亚稀褶红菇(火炭菌)。这些野生菌绝对不能食用。

剧毒鹅膏菌:毒鹅膏菌又称绿帽菌、鬼笔鹅膏、蒜叶菌、高把菌、白毒伞。在国外还被称为“死亡帽”。其菌盖表面光滑,边缘无条纹,菌盖在初期近卵圆形至钟形,开伞后近平展,表面呈灰褐绿色、烟灰褐色至暗绿灰色,往往有放射状内生条纹。菌肉白色,菌褶白色,离生,稍密,不等长。该菌含有毒肽和毒伞肽两大类毒素,其中菌体幼小的毒性更大。中毒后潜伏期长达24小时左右。中毒死亡率高达50%以上,甚至100%。

有时候我们会听说有人吃“鸡枞”中毒了。其实,鸡枞是无毒的,中毒是因为误食了形态与鸡枞很相似的毒菌,如剧毒的灰花纹鹅膏菌、拟灰花纹鹅膏菌、假褐云斑鹅膏菌等,因此捡食鸡枞要特别小心。

亚稀褶红菇(火炭菌):俗称“火炭菌”的亚稀褶红菇是我省中毒最严重的毒菌品种,已造成多人中毒、多人死亡事件,中毒病死率可达70%以上。误食亚稀褶红菇后发病快,可在1小时内,部分长达6-7小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伴有乏力感;24小时后,全身乏力明显,肌肉痉挛性疼痛,明显的腰背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急促,出现血尿或血红蛋白尿,尿液呈酱油色,生化指标表现为肌酸激酶急剧上升,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高达51%。

我省部分地区群众有吃火炭菌的饮食习惯,但其实是把火炭菌家族里的毒菌亚稀褶红菇当成可食菌(稀褶红菇和密褶红菇)食用,因为3种菌子外形上非常相似,仅从外形上很难分辨,需要专业人员借助显微镜或者毒素检测的方法才能最后确定,为了安全,建议这类菌子都不要食用。







三、如何安全识别和食用野生菌?

1.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脚上穿鞋(菌托)的菌子多有毒,尽量不吃!




2.不易识别的菌子不要吃!

3.太幼小的菌子和霉变的菌子不要吃!

菌子太小难识别,霉变的菌子有其他毒素也可引起中毒。

4.最好不要吃杂菌!

杂菌不易识别,如果同时误食几种毒菌,对身体的危害程度会更大,医疗救治也更困难。

5.菌子一定要煮熟炒透!

我们云南人最爱吃的见手青等牛肝菌未煮熟炒透会中毒,可能出现“小人国"幻觉。

6.吃菌子最好不饮酒!

酒精可促进毒素吸收,也可能与菌子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毒素。

四、下列这些判断菌子是否有毒的传说不可靠、不可信!但如果遇到这类菌子,一定要多加注意。

1. 颜色鲜艳的、菌盖有疣突的有毒;

2. 不生蛆、不生虫的有毒;

3. 腥、辣、苦、涩、麻、臭的有毒;

4. 受伤变色的有毒;

5. 炒煮时银器、大蒜、米饭变黑的有毒。

五、野生菌中毒如何自救?

凡是在吃过菌子后,有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或其他不适者,都应立即就医。同餐进食者不论症状轻重,均应立刻到附近的医院进行观察诊治。

如果不能及时就医,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如用汤勺等硬质东西刺激患者喉部,进行催吐,同时进行洗胃、导泻或灌肠等处理,并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减少有毒物质的吸收,从而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但是对已经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灌水,防止窒息。

经过这些处理后,还要尽快转送正规医院诊治。在就医过程中最好携带剩余的野生菌样品,便于进一步明确诊断治疗。

来源:永仁县人民医院


总监/罗 智 审核/何潇迪 本期编辑/万露梅

投稿邮箱/xsdstxwgj@163.com

@习水县融媒体中心

@习水县广播电视台

相关知识

如何正确食用野生菌
【食品安全】预防野生菌中毒科普知识
预防野生菌中毒科普知识
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安全知识宣传
预防野生菌中毒知识手册.pdf
野生菌中毒预防指南
健康宣教|预防野生菌中毒科普知识
【不采不食野生菌、马桑果】大方县开展“预防采食野生菌、野生果中毒食品安全宣传
关于预防食用野菜、野花、野生菌中毒的风险提示
【食品安全】预防野生菌中毒知识宣传

网址: 【 科普】正确识别野生菌,预防野生菌中毒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40625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野生蘑菇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下一篇: 野生香菇都吃不完,谁还会惦记——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