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茶树菇栽培技术

茶树菇栽培技术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9-30 10:32

茶树菇栽培技术第一节茶树菇基本知识一、茶树菇营养价值茶树菇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达19.55%。

所含蛋白质中有18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蛋氨酸占 2.49%,其次为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

总氨基酸含量为16.86%。

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齐全,并且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钙、镁、铁、锌等矿质元素。

都高于其它菌类,中医认为该菇具有补肾、利尿、治腰酸痛、渗湿、健脾、止泻等功效,是高血压、心血管和肥胖症患者的理想食品。

其味道鲜美,脆嫩可口,又具有较好的保健作用,是美味珍稀的食用菌之一。

茶树菇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达19.55%。

所含蛋白质中有18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蛋氨酸占2.49%,其次为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

总氨基酸含量为16.86%。

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齐全,并且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钙、镁、铁、锌等矿质元素。

中医认为,该菇性甘温、无毒,有健脾止泻之功效,并且有抗衰老、降低胆固醇、防癌和抗癌的特殊作用。

根据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检验报告,茶树菇营养成分为:每100克(干菇)含蛋白质14.2克,纤维素14.4克,总糖9.93克;含钾4713.9毫克,钠186.6毫克,钙26.2毫克,铁42.3毫克。

茶树菇富含人体所需的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等十七种氨基酸(特别是人体不能合成的八种氨基酸物质)和十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与抗癌多糖。

中医认为:茶树菇性平,甘温,无毒,益气开胃,有健脾止泻。

具有补肾滋阴、健脾胃、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人体防病能力的功效。

常食可起到抗衰老、美容等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茶树菇对肾虚尿频、水肿、气喘,尤其小儿低热尿床,有独特疗效。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茶树菇由于含有多量的抗癌多糖,其提取物对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高达80%~90%,可见有很好的抗癌作用。

因此,人们把茶树菇称做“中华神菇”、“保健食品”、“抗癌尖兵”。

茶树菇性平甘温、无毒、有利尿渗湿、健脾、止泻之功能,清热平肝之疗效,是一种具有高蛋白质、低脂肪,集营养、保健、理疗于一身的名贵珍稀食药兼用的真菌。

茶树菇对肾虚尿频、水肿、气喘、小儿低热、尿床有独特的疗效,还具有美容、降血压、健脾胃、防病抗病、提高人体免疫力等优点,被人们称为“中华神菇”。

二、茶树菇栽培历史和现状茶树菇主要来源野生,我国始于1972年,1990年在江西广昌较大面积上人工栽培成功,尔后进行规模生产。

福建省1994年在三明地区开始开发茶树菇人工栽培,1998年三明地区年产近1000万袋,宁德市近几年也大力引种栽种。

三、茶树菇生物学特性(一)形态形态特征:子实体单生,双生或丛生。

菌盖直径5~10厘米,表面平滑,初暗红褐色,后变为褐色或浅土黄褐色,边缘淡褐色,有浅皱纹。

菌肉白色,菌褶初白色,成熟后变咖啡色(着生孢子),密集,几乎直生。

菌盖完全开展后,分离成箭头状。

菌柄长3~8厘米,直径3~15毫米,中实,纤维质,脆嫩,表面有纤维状条纹,近白色,基部常浅褐色。

内菌幕膜质淡白色,上表面有细条纹,开伞后成菌环留在菌柄上部或沾附于菌盖边缘或自动脱离,内表面常落满孢子而呈锈褐色。

孢子印锈褐色。

孢子椭圆形,8.5~11微米×5.5~7微米,芽孔不明显,缘囊体19~30微米×5.5~7微米,发育类型为被果型。

栽培菌株中也有白色变种,其菌盖、柄等颜色纯白,色泽美观。

(二)生活史茶树菇是一种异宗结合的担子菌,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完成一个生活史需要60~80天,在不同条件下,生活周期的长短有所不同。

在木屑棉子壳培养基上,从接种到出菇可以缩短到23~48天,在PDA培养基上也能在短期内完成正常的生活史。

茶树菇的双核菌丝比较容易在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子实体。

某些单孢子萌发后也有形成细小子实体的特性。

(三)对生活条件的要求1.茶树菇生产发育的营养条件因为食用菌没有绿叶素,只能依靠同化有机物为生,食用菌对营养物质的要求,可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类以及生长素物质。

茶树菇的碳源主要来自于各种植物性原料,如:杂木屑、棉籽壳、玉米芯、茶饼粉等。

菌丝又利用纤维素、半纤维素,利用木质素能力较差,利用蛋白质能力极强,茶树菇所吸收的碳素大约只有20%左右被用于合成细胞物质,80%被用以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而被氧化分解,因此在茶树菇的生命活动中,对碳素营养物质的需求量最大。

2.温度茶树菇的生长发育只有一定的温度下方能进行,菌丝生长的温度是10-34 ordm;C,耐低温性能比较明显,-5 ordm;C时,6小时方能恢复生长,40 ordm;C以内四天不会死亡。

它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4-28 ordm;C,子实体形成的温度是10-34 ordm;C,最适温度是22-28 ordm;C,出菇期不受温度刺激。

3.水分水分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

细胞内含有充足的水分,才能维持一定的紧张度,赋予菇类一定特征性的形态外观。

水又是菌体细胞内最主要的溶媒,菌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必须溶解到水中,才能被菌丝细胞吸收利用,同时细胞内的一切化学反应都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

因此水对菇类生理作用是很重要的。

茶树菇培养料含水量一般在70-75%左右。

菌丝培养阶段室内空气相对湿度65-70%最好,出菇时要求环境相对湿度达到90-95%,若低于70%,菌盖外表变硬甚至发生龟裂,低于50%以下,会停止出菇,已分化的幼蕾,也会因脱水而枯萎死亡。

4.光照茶树菇不同于一般的绿色植物,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需要直射阳光,但在生长中保持一定的散射光是很有必要的,菌丝培养阶段不需光照,可以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完成它的生活史。

出菇阶段要求慢射光刺激,300-500IX最为合适,没有照度表的情况下,做到三分阳七分阴。

5.空气同其它生物一样,食用菌的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茶树菇在整个出菇阶段,需要氧气,但要求不高,局部的二氧化碳较高,有利用菌柄变长,产量较高,生长环境要求空气新鲜,CO2浓度在0.03%以下。

6.PH值 PH值是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反对数,通常用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

茶树菇偏碱,中性,PH值5.5-6,在弱碱环境也能正常生长,内部的PH 值变化不。

第二节茶树菇常见品种子实体单生,双生或丛生,菌盖直径5-10cm,表面平滑,初暗红褐色,有浅皱纹,菌肉(除表面和菌柄基之外)白色,有纤维状条纹,中实。

成熟期菌柄变硬,菌柄附暗淡粘状物,菌环残留在菌柄上或附于菌盖边缘自动脱落。

内表面常长满孢子而呈绣褐色孢子呈椭圆形,淡褐色。

菌盖初生,后逐平展,中浅,褐色,边缘较淡。

菌肉白色、肥厚。

菌褶与菌柄成直生或不明显隔生,初褐色,后浅褐色。

菌柄中实,长4~12厘米,淡黄褐色。

菌环白色,膜质,上位着生。

孢子卵形至椭圆形。

茶树菇与杨树菇,柱状田头菇、柱状环锈伞、柳菌、柳环菌(贵州、云南)、柳松茸(日本与中国台湾省)属于同一物种。

但杨树菇、柱状田头菇、柱状环锈伞、柳菌、柳环菌(贵州、云南)、柳松茸(日本与中国台湾省)等品种,与茶树菇在形态、品质上有较大差异,茶树菇在风味,香气,食、药用价值及经济价值等方面,明显优于杨树菇等品种。

第三节茶树菇菌种的生产技术一、母种(一级种)采用加富PDA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15g、蔗糖5g、硫酸镁0.5g、磷酸二氢钾0.5g、B11g、水1000ml)或加麦皮PDA培养基(马铃薯200g、蔗糖20?g、麦皮10g、水1000mL),以上两种配方均用琼脂20g。

一般后一配方菌丝更粗壮。

以上配方制作的母种在26℃左右恒温下培养7天左右即可。

二、原种(二级种)采用木屑培养基(木屑78%、麦皮20%、蔗糖1%、石膏粉或碳酸钙1%、普钙、硫酸镁、磷酸二氢钾少量)制作的原种,置25℃左右恒温下培养7天左右即可。

三、栽培种(三级种)采用木屑培养基或棉籽壳培养基(棉籽壳78%、麦皮20%、蔗糖1%、石膏粉 1%)制作的菌种置24-28℃下培养30天右左即可。

茶树菇菌种要求菌丝粗壮、浓白,培养后期母种斜面有时出现红褐色斑纹或原种、栽培种料面出现与金针菇一样长出小子实体为正常现象,但若出现菌丝稀疏弱细,吃料不彻底,有杂色斑点或出现黄水等不宜使用。

四、菌种质量鉴别凡菌丝洁白,粗壮,上下发布均匀,后期在培养基表明易形成子实体的为优良菌种。

若菌丝稀,发育不均,可能培养基过湿;菌丝长的缓慢,不向下生长,可能培养基过干;培养基开始萎缩,袋壁脱离或袋壁间有原基形成,为老龄菌种,活力下降,不宜使用;培养基表面或袋壁出现霉菌落、拮抗线、湿斑等都是污染了杂菌;菌丝逐渐消失,袋壁有粉状物,是螨类为害的表现,这样的菌种应予淘汰。

第四节茶树菇栽培技术一、时间安排茶树菇栽培按季节分春栽和秋栽。

春季栽培,菌丝培养阶段需适当保温,子实体生长后期气温升高,生长快,子实体朵形较小,品质相对较差,易受病虫危害;秋季栽培,接种后,菌丝培养温度较适宜。

在较低温度下形成的子实体,朵形较大,品质好,病虫害污染少,生物转化率较高,经济效益好。

自然气候条件下栽培,应选择在气温为20℃~25℃的季节出菇,在远安县春栽一般在2-3月份生产,6月份后开始出菇,秋栽一般9-11月份生产,翌年4月份后开始出菇。

二、栽培方式栽培方式既可室内栽培,也可室外栽培,栽培形式则分为层架式袋栽、墙式袋栽和床式覆土栽培等。

茶树菇的栽培主要用15×30×0.004厘米的聚乙烯料袋。

室内袋栽可利用温室、菇房及闲置空房屋等,自发菌至出菇均在同一场所内完成。

室内袋栽的环境小气候易于人为控制,管理方便,易获得优质、高产,也适宜于工厂化栽培。

各地可因地制宜加以选择。

三、栽培材料凡富含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农副产品下脚料,茶饼粉、杂木屑、玉米芯、棉籽壳等都可以栽培茶树菇,但以茶籽壳、茶籽饼加入培养料生产出的产品香味、色泽、药用价值都不失天然特殊风味。

木屑以阔叶树木最好,如杨树、柳树等栽培茶树菇产量较高,菌丝生长较快。

不管采用哪一种木屑都以陈旧的比新鲜的好,要把木屑堆于室外,长期日晒雨淋,让木屑中的树脂挥发及有害物质完全消失。

未经堆积的木屑,栽培茶树菇菌丝生长慢,产量低。

其配方中加入棉籽壳,营养丰富,蛋白质、脂肪含量较高,制作的培养基通气较好,可提高产量近一倍。

四、培养基配方配方1:杂木屑9%、棉籽壳70%、麸皮20%、石膏l%;配方2:棉籽壳89%、麸皮8%、玉米粉2%、石灰粉1%;配方3:杂木屑30%、棉籽壳30%、玉米芯20%、麸皮或米糠19%、石膏粉1%;上述配方含水量为60%左右,pH自然,加10%的茶籽壳粉,能适当提高产量。

五、菇房(棚)的消毒菇房(棚)要求干净、干燥、通风、避光,远离作坊、仓库及禽畜栏舍,调温和透光性能良好。

栽培前须进行全面杀虫和消毒,首先打扫清洗干净后用杀虫剂喷洒杀虫,隔3—5天后,再用甲醛熏蒸消毒,以防治杂菌孳生。

相关知识

茶树菇栽培技术
茶树菇高产栽培技术
茶树菇和虫草花哪个贵,茶树菇市场价
茶树菇的生长环境条件及特点(探究茶树菇的生长条件)
茶树菇鸡腿汤
茶树菇虫草花排骨汤
茶树菇长在哪里
干茶树菇的做法
荒野维生野菜系列——茶树菇
杏鲍菇和茶树菇的区别

网址: 茶树菇栽培技术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39043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茶树菇高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 如何巧育花菇.docx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