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夯实组织根基 引领产业振兴

夯实组织根基 引领产业振兴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9-26 19:06

本报记者 胡梅君 高玥 通讯员 左希建 杨显宏

近年来,普洱市始终坚持将党建工作与乡村发展、民生改善、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将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走出了一条组织强、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建强堡垒 橡胶林化身“致富林”

清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橡胶林间,乳白的胶汁顺着割线缓缓滴落。嘉禾乡平掌村的胶农们手捧胶碗,笑意在朝阳中舒展。

作为云南省11个天然橡胶甲等产能县之一,江城县拥有49.47万亩橡胶林,产业覆盖24个行政村4.19万胶农。分散经营导致品质不稳、价格波动影响胶农信心、产业链条短等因素制约着这个传统产业的效益提升。

江城县以组织之力重塑产业筋骨。县委统揽全局,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整合龙头企业、合作社与收胶大户,成立天然橡胶产业协会,云胶江城公司等骨干企业担任理事会成员,推动形成橡胶行业自我管理机制,通过合理划定县内供胶区、提供市场信息咨询服务、规范县内橡胶价格市场秩序等方式,为橡胶生产经营主体提供行业服务。

几年来,该县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建成现代化乳胶转运中心7座,修缮核心区胶林道路39.3公里;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在收胶旺季化身“流动服务站”,通过网格化收储管理,解决胶农销售运输难题,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2022年,专注于乳胶深加工的云南云壹森乳胶有限公司落户平掌村。在满负荷生产状态下,该企业日均产能可达150吨。为帮助企业拓宽原料供应渠道,江城县组建工作专班,鼓励个人收购商参与市场流通,并全力撮合县内的橡胶产业龙头企业云胶江城公司与云壹森深度合作。2025年4月,双方细化乳胶质量标准与定价机制。短短数月,云胶江城稳定输送乳胶超3200吨,日均供胶50余吨,企业产能充分释放。

江城县通过机制创新,推行“市场化+保底价”双轨收购机制:市场价高则随行就市,市场低迷则启动保底收购机制,彻底消除胶农后顾之忧。企业每收购1吨乳胶,便向合作社支付500元服务费,为村集体开辟稳定财源,让产业红利惠及最广大胶农。

“我家100多亩橡胶园已进入丰产期,有了合作社和公司的双重保障,全家的主要劳动力都投入到了橡胶园的经营中。”胶农李斌的橡胶林连年丰产,“这两年乳胶价格稳中有升,2024年我们家仅割胶一项就有10多万元收入。”

江城县还以金融创新为产业装上“减震器”。2024年全县实施“橡胶保险+期货”26万亩,1940万元理赔金让胶农吃下定心丸。今年参保面积持续扩大,编织起一张覆盖胶企、合作社、胶农的立体风险防护网。

2024年,全县干胶产量2.8万吨,产值5.74亿元,产业从业人员人均收入突破3.2万元。2025年上半年,橡胶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8.1%,蓬勃活力令人惊叹。

田间攻坚 高原农业焕发新活力

“群众的需求在哪,党员的身影就到哪。”这是景东彝族自治县锦屏镇景范设施农业示范基地责任党员杨中林时常挂在嘴边的话。该基地是当地设施农业标杆项目的“领头雁”,杨中林与罗成昆、张雄等8名责任党员组成技术服务队,在175亩的示范基地里践行党员承诺。

面对曾经农户育苗难、作物产量低的困境,景范村的党员们带领群众引进了60座智能温室大棚,带头攻关穴盘育苗、嫁接技术,使育苗成活率从70%跃升至95%;划分“党建+业务”责任区,手把手教农户使用水肥一体化系统,每亩节水30%、节肥25%。

在基地党员的带动下,“订单农业+技术托管”机制落地生根。通过对接商超、电商平台签订供货协议,基地年供应优质蔬菜1.2万吨,总产值突破500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2000亩种植区,带动农户户均增收3.5万元。如今,这里不仅是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更成为“党员先锋岗”服务群众的示范窗口。

在“景农先锋”党建品牌推动下,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党员干部扎根景东的田间地头,在蔬菜大棚里传技术,在养殖基地中解难题,在加工车间内谋发展……

位于锦屏镇的智选渔洲渔业示范基地里,李文华、卢绍东等责任党员牵头组建技术攻关小组,联合科研院所,攻克鱼苗培育难题,使成活率从60%提升至90%以上。县渔业发展中心党员指导建成“循环水处理+微生物调控”生态系统,让9亩现代化养殖池年产值超1000万元。党员们还联合文旅部门开发渔业科普研学项目,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带动周边发展餐饮、民宿,让“景东高原鲟鱼”名片越擦越亮。

在丕春牧业菌草种植推广示范基地,党员攻关小组优化机械化收割技术,开发青贮饲料、菌草基料等5类产品,年供应优质饲草3万吨,“景东菌草”年产值达2000万元。在文井镇水稻种业基地,责任党员带领农户推广统一技术标准、分片订单生产模式,年产优质稻种1800吨,户均增收1500元。在龙街乡丫口村中药材种植区,党员技术服务队在2000亩滇重楼种植基地推广核桃林套种模式,提供种苗、技术、销售全链条服务,农户户均年收入达6万元以上。在锦屏镇磨腊村,党员带头流转土地、对接市场发展香椿产业,带动村民务工收入超26.6万元。

目前,景东县已建成“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示范基地5个,培育党员领办新型经营主体106家,党员技术服务队覆盖13个乡镇,年培训农户超2万人次,为高原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组织强化 山寨蝶变展新颜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鱼塘镇和平村老黄寨组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探索出“1个核心、2轮驱动、4维提升”的“124”模式,让这个曾经沉寂的山寨焕发新生。

老黄寨通过“双培养”机制,3名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2名党员进入村“两委”班子。支部创新推行“党员包户”制度,13名党员每人联系2至3户群众,做好政策宣传、技术指导、矛盾调解和活动组织。

老黄寨把产业和人才作为重要抓手,构建融合发展新格局。通过“党员带户”,26户烟农绑定454亩烤烟种植订单、10户非烟农户绑定稳定务工岗位,实现种烟农户户均收入突破8.6万元。构建“烟茶粮畜+劳务”立体产业体系,发展茶叶175亩、玉米350亩,户均存栏猪5头、牛3头,组内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

建立“人才智库”,返乡大学生、乡土专家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咨询、市场对接等服务,带头试种烤烟、贡菜等作物,通过“技术指导+市场对接”模式,开展种植养殖、电商运营等培训12场,培育技术能手25名。

老黄寨从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治理效能、乡风文明四个维度发力,促进村容村貌提升。完成主干道扩宽1000米、组内道路硬化600米,新建三面光水沟1000米,改造涵洞3处、挡墙4处,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垃圾定点收集,建成“菜园+花园”生态庭院36户,养殖小区猪圈30间、鸡圈6座,打造院内有花、园中有菜、栏中有畜的宜居宜业乡村自然环境。治理效能持续增强,构建以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党建+网格+群众”治理模式,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纠纷在组内化解,营造形成邻里和睦、众心向党良好寨风。乡风文明焕发新貌,制定涵盖红白事简办、孝老爱亲等12条内容的村规民约,组建生产互助组、生活互助团,形成“一家有事百家帮”的团结氛围。

相关知识

夯实组织根基 引领产业振兴
党建引领树标杆 乡村振兴奔小康
荆门市东宝区仙居乡人大关注“桂花王”保护,夯实芳香产业根基
烈山区烈山镇:“产业村长”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白马铺镇:抓实产业发展根基 增厚乡村振兴底色
加快《植物保护法》立法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安宁市:玫瑰开出乡村振兴“致富花”
我市推进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 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
科技引领海原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业兴百业——新兴县簕竹镇产业振兴见闻

网址: 夯实组织根基 引领产业振兴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37749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香椿花治糖尿病如何服用
下一篇: 丁香树苗好成活吗?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