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科学一年级上册校园里的植物表格教学设计

科学一年级上册校园里的植物表格教学设计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9-13 08:17

这是一份科学一年级上册校园里的植物表格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引出任务,植物小问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科
小学科学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教科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生命世界”领域的基础内容。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的常见植物,初步建立对植物的直观认识,理解植物具有根、茎、叶的基本结构特征,并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其外部形态。课程以“寻找校园里的植物”为任务主线,融合观察、比较、分类等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植物是有生命的物体”的基本概念。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图文并茂,注重实践体验,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学校,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欲望,但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虽在生活中接触过花草树木,但缺乏系统观察经验,难以准确区分植物与非植物,也未能建立“植物有根、茎、叶”等基本结构的概念。部分学生可能将石头、塑料花误认为植物。教学中需借助真实情境、感官体验和趣味活动激发兴趣,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方式,引导学生从感性经验走向科学认知,突破“植物是什么”的理解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能说出校园里常见的几种植物名称,如小草、树叶、花朵、大树等。
2. 初步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物体,能通过观察发现植物有根、茎、叶等部分。
科学思维
1.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比较的方法识别植物与非植物的不同。
2. 能在观察活动中提出简单问题,如“这棵草为什么长得这么高?”
探究实践
1. 能参与小组合作,在校园内安全地观察植物,记录发现。
2. 能用画图或口头描述的方式表达自己看到的植物特征。
态度责任
1. 愿意亲近自然,爱护校园里的花草树木。
2. 在观察活动中遵守规则,不随意采摘、踩踏植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说出至少三种植物的名称。
2. 让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式感知植物的特征,建立“植物有根、茎、叶”的初步印象。
难点
1. 帮助学生区分植物与非植物(如塑料花、假树),避免混淆。
2. 指导学生用简单语言描述植物特征,发展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校园植物观察地图、放大镜(每组1个)、彩色笔、观察记录单、PPT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植物侦探大行动
一、创设情境,引出任务
(一)、播放动画短片,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一段约1分钟的动画视频:一只名叫“绿小芽”的卡通小精灵从一棵大树里钻出来,戴着放大镜,拿着一个“植物侦探证”,站在校园门口说:“同学们,我是植物侦探绿小芽!今天我要在校园里找寻所有会‘呼吸’的小伙伴——它们就是植物!你们愿意当我的助手吗?”
1. 视频结束后提问:“绿小芽要找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植物会‘呼吸’?”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每天都会呼吸空气,植物也会吗?它们藏在哪里呢?
3. 教师小结:植物虽然不会说话,但它们也是活的生命体,会生长、会开花、会结果,还会“呼吸”。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植物侦探”,一起在校园里找找这些神奇的生命吧!
(二)、明确任务,分组出发
1. 教师出示一张“校园植物侦探地图”(提前绘制好,标注了操场边的桂花树、花坛里的小草、教学楼前的紫藤、篮球场旁的大榕树等位置)。
2. 将全班分为6个小组,每组4人,每组配备一名“小队长”负责组织,发放“植物侦探卡”(含姓名、小组编号、任务清单)和一支彩色笔。
3. 发布任务指令:“每位侦探的任务是:在校园里找到至少3种不同的植物,用眼睛仔细看、用手轻轻摸(不摘)、用鼻子闻一闻(不靠近刺激气味),然后在‘侦探卡’上画下来或写下来。”
4. 强调安全纪律:不能爬树、不能踩草坪、不能摘花,遇到不认识的植物不要乱碰,及时举手报告老师。
(三)、示范观察方法
1. 教师拿起一朵真实的桂花,展示给全体学生看:
- “这是桂花,它的叶子是椭圆形的,边缘有点波浪,颜色是深绿色的。”
- “我们来看它的花,小小的,金黄色的,像一颗颗小星星。”
- “再看看它的枝干,细细的,上面还长着小刺。”
2. 示范使用放大镜观察叶片上的脉络:“大家看,这片叶子上有许多细线一样的纹路,这就是叶脉,它像一条条小河,给叶子输送养分。”
3. 提问:“谁能告诉我,这朵桂花有哪些部分?它是不是植物的一部分?”
4. 鼓励学生模仿教师动作,进行“一看二摸三闻四记”的观察练习。
1. 观看动画,积极参与讨论。
2. 明确任务,组建小组,领取工具。
3. 学习观察方法,模仿教师动作尝试观察桂花。
4. 提出问题:“植物真的会呼吸吗?”
探索实践:校园探秘之旅
一、实地观察,采集信息
(一)、小组行动,巡视指导
1. 教师带领各小组按路线图依次前往指定区域(如花坛区、树荫区、草坪区),每组由一名教师或助教随行指导。
2. 在花坛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株蒲公英:
- “请仔细看,这株植物的叶子是锯齿状的,像小锯子一样。”
- “它的茎是空心的,轻轻一捏就弯了。”
- “现在,请每个同学用手指轻轻触摸叶片,感受它的质地——是光滑还是粗糙?”
- “再用鼻子靠近一点,闻一闻,有没有一股淡淡的青草味?”
- “你们发现它的花是什么样子的?它有没有花瓣?花瓣的颜色是什么?”
3. 在树荫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棵小松树:
- “这棵树的叶子不是扁平的,而是细长的针形,像一根根小针。”
- “它的树皮是灰褐色的,有很多裂纹,摸起来很粗糙。”
- “我们来看看它的果实——松果,它是圆锥形的,外壳坚硬,里面藏着种子。”
- “松树是不是植物?它和小草有什么不同?”
4. 在草坪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片野草:
- “这片草叶子又细又长,颜色是嫩绿色的,风吹过来会轻轻摆动。”
- “我们蹲下来,看看草根扎在土里是什么样子的?能不能拔出来?”
- “如果把草连根拔起,地上会不会留下一个小坑?”
- “这说明草是有根的,根是用来吸收水分和养料的。”
5. 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是否真正参与观察,及时纠正错误行为(如用力拉扯、大声喧哗、乱踩草坪),并对表现积极的小组给予口头表扬:“你们发现了小草的叶子形状,真棒!”
6. 每组完成观察后,回到教室前的“集合点”集中汇报。
(二)、分享发现,集体交流
1. 教师邀请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植物侦探卡”:
- 第一组:“我们找到了桂花树,它的叶子是椭圆形的,花是金黄色的小星星。”
- 第二组:“我们在花坛边看到了蒲公英,叶子像锯子,花是白色的,像小伞。”
- 第三组:“我们发现了一棵小松树,叶子是尖尖的,像小针,树皮很粗糙。”
2. 教师板书关键词:叶子、花、茎、根、树皮、果实。
3. 提问:“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是植物的?它们和石头、玩具有什么不一样?”
4. 引导学生归纳:植物会长大、会开花、会结果,有根、茎、叶;而石头不会长大,也不会开花。
5. 教师总结:“原来,植物不仅有美丽的外表,还有看不见的‘秘密武器’——根、茎、叶,它们共同构成了植物的身体。”
1. 分组行动,按照路线图寻找植物。
2. 使用放大镜、手、鼻进行多感官观察。
3. 在“侦探卡”上画下或写下所见植物特征。
4. 回到集合点,向全班汇报发现。
归纳提升:认识植物的家
一、构建概念,形成认知
(一)、对比辨析,强化区分
1. 教师出示三张图片:一朵真实的玫瑰花、一朵塑料玫瑰花、一块红色石头。
2. 提问:“哪一个是真正的植物?为什么?”
3. 引导学生逐项比较:
- 真实玫瑰花:有叶子、有茎、有香味、会枯萎。
- 塑料玫瑰花:没有香味,不会枯萎,颜色固定,材质硬。
- 石头:没有生命,不会变化,不会生长。
4. 教师强调:“只有那些会生长、会变化、有根茎叶的才是植物。塑料花只是仿制品,不是活的。”
5. 出示“植物VS非植物”对照表,让学生判断下列物品是否为植物:
- 树叶(√)
- 假花(×)
- 大石头(×)
- 小草(√)
- 花盆(×)
- 玫瑰(√)
6. 学生举手抢答,教师即时反馈。
(二)、揭示结构,建立模型
1. 教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一棵典型植物的轮廓:
- 根部扎在土里,像树根。
- 茎向上伸展,连接根和叶。
- 叶子长在茎上,有的宽,有的窄。
- 花开在顶端,吸引蜜蜂。
2. 标注各部分名称:根、茎、叶、花。
3. 提问:“如果没有根,植物还能活吗?如果没有叶子,它还能制造食物吗?”
4. 教师讲解:“根吸收水分和养料,茎运输营养,叶进行光合作用,花用来繁殖。它们缺一不可。”
5. 展示实物:一株带根的绿萝,让学生亲眼看到根的样子。
6. 小结:“每一个植物都有自己的‘身体构造’,就像我们人有手有脚一样。”
1. 观察对比图片,判断是否为植物。
2. 参与抢答,巩固区分标准。
3. 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4. 模拟植物生长过程,用手势比划“根扎进土里,茎往上长”。
拓展延伸:我爱校园植物
一、情感升华,价值引领
(一)、讲述故事,引发共鸣
1. 教师讲述一个简短的故事:“有一天,一位小朋友看见有人在踩草坪,他立刻跑过去说:‘别踩啦,小草也会疼的!’老师听了很高兴,夸他是个爱护植物的好孩子。”
2. 提问:“如果你看到有人摘花、踩草,你会怎么做?”
3. 引导学生说出:“我会劝阻他”“我会告诉老师”“我会保护它们”等。
4. 教师补充:“植物不仅能美化校园,还能净化空气,给我们带来氧气。我们要做植物的好朋友。”
(二)、承诺签名,践行责任
1. 教师发放“护绿小卫士”承诺卡(A4纸大小,印有“我承诺:不踩草坪,不摘花朵,爱护校园每一棵植物!”字样)。
2. 学生每人签字,并贴在教室墙上的“护绿墙”上。
3. 教师鼓励:“从今天起,你们不仅是植物侦探,更是校园守护者!”
4. 结束语:“下次课,我们将继续探秘——植物是怎么喝水的?欢迎回来!”
1. 听故事,思考如何保护植物。
2. 在承诺卡上签名,表达爱护意愿。
3. 感受植物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
评价任务
观察认真:☆☆☆
表达清晰:☆☆☆
合作有序:☆☆☆
设计意图
通过“植物侦探”这一主线任务,将枯燥的观察活动转化为富有童趣的游戏情境,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感官参与(看、摸、闻、画)增强记忆效果,帮助学生建立“植物有根、茎、叶”的直观印象。通过对比辨析活动突破“植物与非植物”的认知难点,培养科学思维。最后以“护绿承诺”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地,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作业设计
一、小小观察员
1. 请你回家后,在小区或公园里找一找,看看有没有你认识的植物?可以是小草、大树、花朵等。
2. 用彩笔画一幅“我家附近的植物”图画,要求画出至少两种植物,并标出它们的叶子、茎、花或果实。
3. 请爸爸妈妈帮你写一句话,介绍你画的植物,比如:“这是我看到的一棵桂花树,它有绿色的叶子和金色的小花。”
4. 把你的画和爸爸妈妈的话贴在作业本上,下周带到学校展示。
二、植物小问答
1. 下列哪些是植物?请在括号里打“√”:
- 一朵红色的塑料花( )
- 一棵高高的梧桐树( )
- 一块黑色的石头( )
- 一片绿色的小草( )
- 一个玩具兔子( )
2. 植物的哪些部分可以帮助它生长?请连线:
- 根 → 吸收水分和养料
- 茎 → 运输养分
- 叶子 → 进行光合作用
- 花 → 产生种子
3. 如果你看到有人在摘花,你会怎么做?写一句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一、小小观察员
1. 本题旨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鼓励亲子互动。
2. 画图应体现植物的基本特征,如叶子形状、花的颜色等。
3. 家长留言应真实反映孩子的观察内容。
二、植物小问答
1. 正确答案:(√)梧桐树、小草、(√)
2. 连线正确即可得分。
3. 合理答案均可,如:“我会说‘不要摘,花会疼’”“我会告诉老师”“我会保护它”。
板书设计
校园里的植物
? 植物侦探行动
? 会生长的小伙伴
? 植物的家:
根 —— 吸收水分
茎 —— 运输养分
叶 —— 制造食物
花 —— 生产种子
? 不是植物:
塑料花、石头、玩具
? 我承诺:不踩草坪,不摘花朵,爱护校园每一棵植物!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植物侦探”为主线贯穿始终,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活跃度,孩子们全程投入,积极性高。
2. 多感官观察策略有效,学生通过“看、摸、闻、画”等多种方式加深了对植物特征的理解,记忆更深刻。
3. 对比辨析环节设计巧妙,帮助学生清晰区分植物与非植物,突破了教学难点。
不足之处
1. 实地观察时间略紧,个别小组未能完整观察所有指定植物,后续可适当延长至25分钟。
2. 部分学生表达能力较弱,描述时语言重复或不完整,需加强口语训练。
3. “护绿承诺卡”张贴后未及时组织回顾,下次可增设“一周护绿打卡”环节,强化行为养成。

相关知识

【大单元整体教学】1.6《校园里的植物》单元整体设计+课件+教案+素材
一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语文《画》教学设计
语文a版一年级上册一年级课件1
24新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1.2 观察植物 课件.pptx
一年级美术上册《花点心》教学课件
昆虫教案小学科学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观察植物》课件.pptx
一年级硬笔书法上册教学计划
6.校园里的植物 (课件)(共31张PPT)

网址: 科学一年级上册校园里的植物表格教学设计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32695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吃货必知的进阶级调料
下一篇: 桂花果正确食用方法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