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文献信息
参考文献 (17)
引证文献 (61)
同项目论文
参考文献 (17)
仅看全文
排序:
发表时间
被引频次
查看引文网络
[1] 郝代成,高国华,朱云集,等.施氮量对超高产冬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0,(2).
[2] 屈会娟,李金才,沈学善,等.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9,(1).DOI:10.3724/SP.J.1006.2009.00124 .
[3] 张法全,王小燕,于振文,等.公顷产10000kg小麦氮素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J].作物学报.2009,(6).DOI:10.3724/SP.J.1006.2009.01086 .
[4] 刘万代,陈现勇,尹钧,等.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豫麦49-198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9,(3).
[5] 马冬云,郭天财,王晨阳,等.施氮量对冬小麦灌浆期光合产物积累、转运及分配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8,(6).DOI:10.3321/j.issn:0496-3490.2008.06.016 .
[6] 孟凡德,马林,石书兵,等.不同耕作条件下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动态及其相关性状的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7,(4).DOI:10.3969/j.issn.1009-1041.2007.04.028 .
[7] 同延安,赵营,赵护兵,等.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DOI:10.3321/j.issn:1008-505X.2007.01.011 .
[8] 李紫燕,李世清,伍维模,等.氮肥对半湿润区不同基因型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6,(1).
[9] 朱新开,郭文善,封超年,等.不同类型专用小麦氮素吸收积累差异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2).DOI:10.3321/j.issn:1008-505X.2005.02.002 .
[10] 李志勇,陈建军,陈明灿.不同水肥条件下冬小麦的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J].麦类作物学报.2005,(5).DOI:10.3969/j.issn.1009-1041.2005.05.017 .
12引证文献 (61)
仅看全文
排序:
发表时间
被引频次
查看被引分布图
[1] 陈锐.水分调控对滴灌春小麦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2016.
[2] 刘甘霖.豫北高产灌区小麦关键施肥技术调查与研究[D].2016.
[3] 谢旭东.豫南稻茬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指标与氮肥调控效应研究[D].2016.
[4] 郑春风.冬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特征及其6-BA调控机理研究[D].2016.
[5] 马鑫.冬小麦高产高效群体的年际间稳产性能分析[D].2017.
[6] 祁静玉.节氮栽培对滴灌小麦根系特征和群体结构的调控效应研究[D].2018.
[7] 钤太峰.播期对冬小麦茎秆伸长、干物质充实与花后调运的调控研究[D].2019.
[8] 吴邦谟.不同播种方式和氮肥追施对冬小麦生育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2019.
[9] 滕聪.基于HLM模型的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遥感预测与分析[D].2020.
[10] 张舵.微灌方式和灌水量对河西春小麦生长和水氮利用的影响[D].2020.
1237同项目论文
2009CB11860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1] 王振峰 , 王小明 , 朱云集 ,等. 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J].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3 ,
(5).40-45. DOI: 10.11838/sfsc.20130508 .
[2] 胡香玉 , 郭九信 , 田广丽 ,等. 不同供氮模式对水稻根系形态及生理特征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 2017 ,31(1).72-80. DOI: 10.16819/j.1001-7216.2017.6050 .
[3] 王彦丽 , 邱喜阳 , 朱云集 ,等. 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对冬小麦幼穗小花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J]. 西北农业学报
. 2011 ,20(7).82-87. DOI: 10.3969/j.issn.1004-1389.2011.07.018 .
[4] 王小明 , 王振峰 , 张新刚 ,等. 不同施氮量对高产小麦茎蘖消长、花后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J]. 西北农业学报
. 2013 ,22(5).1-8.
[5] 秦建权 , 唐启源 , 李迪秦 ,等. 抽穗后光照强度对超级杂交稻干物质生产及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28(1).28-34. DOI: 10.3969/j.issn.1000-2650.2010.01.006 .
[6] 梁怀宇 , 杨恒山 , 刘晶 ,等. 1951-2008年西辽河平原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特征分析 [J].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27(30).16-20.
[7] 臧贺藏 , 刘云鹏 , 曹莲 ,等. 水氮限量供给下两个高产小麦品种氮素吸收与利用特征 [J]. 麦类作物学报
. 2012 ,32(3).503-509.
[8] 郭九信 , 冯绪猛 , 胡香玉 ,等. 氮肥用量及钾肥施用对稻麦周年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J]. 作物学报
. 2013 ,39(12).2262-2271. DOI: 10.3724/SP.J.1006.2013.02262 .
[9] 谢迎新 , 刘超 , 朱云集 ,等. 氮、硫配施对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5 ,21(1).64-71. DOI: 10.11674/zwyf.2015.0107 .
[10] 朱云集 , 田文仲 , 谢迎新 ,等. 硫素对冬小麦旗叶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系统的影响 [J]. 西北植物学报
. 2010 ,30(11).2191-2196.
123相关知识
不同施肥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高产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转运与产量形成的研究
氮肥运筹对稻茬小麦氮素转运、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花后高温干旱胁迫下氮素对冬小麦氮积累与代谢酶、蛋白质含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施肥和覆盖模式对旱地冬小麦花后干物质转移、糖代谢及其籽粒产量的影响
不同筋型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对追施氮量的响应
花后水肥一体化与化控措施对大豆产量及生理特征的影响
不同基因型冬小麦花后干物质的累积、转运及氮动态变化研究.pdf全文
小麦慢条锈抗性类型品种抗病性及其花后干物质积累研究
去花对菊芋干物质和糖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网址: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321593.html
上一篇: 不同栽培模式对江西棉花产量形成和 |
下一篇: 栽培模式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氮素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