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岩中花:关于天理与心即理的几点认识

岩中花:关于天理与心即理的几点认识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9-09 03:05

今天是心友岩中花的分享

(岩中花: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汇报:一、对“心即理”的认为。二、对“天理”的认识。三、对“心即理”如何实修的认识。

1

对“心即理”的认识

公元1506年,也就是明元德元年,阳明先生在贵州龙场悟道,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一理论经过提炼总结,就形成了阳明心学三大理论基础之一的“心即理”。字面上直接反译过来的就是,没有私欲遮蔽的心就是天理。我理解它有三层意思:

第一个意思,天理人人具备。人无论地位如何,无论财产多少,天理都同样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

第二个意思是,无私欲遮蔽的心才是天理。阳明先生说,人人皆可为圣贤。但是为什么圣贤很少呢,就是因为圣贤的人没有私欲遮蔽,普通人的心被私欲遮蔽。

第三个意思是,要恢复天理只有在去除私欲上下功夫。到事物上去求天理是错误的,如先生所言: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去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只要做到心没有私欲遮蔽了,就自然会做到孝,自然会做到忠,自然会做到信与仁。拿潘老师举过的电与电器的例子说明一下,电就是电,它就我们的心里,不需要去电视上去求电的理,去电灯上去求电的理。

2

对“天理”的认识

既然心即理的理是指天理,那就有必要解释一下什么是天理。这个问题不研究一下,心即理的探讨显得有点字空洞。潘老师出的这个题目水平很高,把天理与心即理一起拿来研修,才算圆满。

天理是个什么东西呢?我理解,在名称上,天理就等于“道法自然”中的“道”,等于“明明德”中的“明德”,等于“致良知”中的“良知”。它们说的是一个东西,只是称谓不同。在本质上,它是统治大千世界、宇宙万物的本体。万物得以生、日月得以明、天地得序、人得以健康愉悦,家庭得以和谐幸福,国家得以百业兴旺、人民安康。也就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结合自身理解,我给天理归纳了四个特性:

1、天理的唯一性。宇宙之间、万物之中,只有一个天理,绝对没有第二个天理存在!无论宏大于渺小、至精至微处都存在着同样的天理。古代的天理与今天的天理是相同的,地球的天理与其它星球的天理是相同的。

2、天理的永恒性。天理是亘古不变的,而且永远也不会改变!从周公到孔孟,从阳明先生到你我,天理是相同的。就如古人见到的月亮和今人见到的月亮是一个月亮一样,没有改变过。

3、天理的生化性。万物得天理而生,换句话说,就是只要符合天理的都会生生不息。其具体手段为阴阳对立统一、互生互长,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只有阴阳结合,会产生出生命的种子,万物得以繁衍生息。我们早眼前的繁华世界、山川树木、鸟兽虫鱼等等,都是天理的生化运用,或者表现形式。拿潘老师电和电器的例子说明,电是本体,电灯、电话、电脑、电视机等等电器统统要通过电来发用,但电视就是电视,它不具备的电灯的功能,电冰箱拿来保鲜,它不能像电饭锅一样做出香喷喷的米饭来。当然了,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个也是有可能的,但这都是电的不同运用形式而已。

4、天理的统御性。一切违背天理的事物,必然消亡。以人的健康为例,按照《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所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开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那些以麻将、饮酒为乐的人,怎么可能有健康可言呢!那些追名逐利、欲壑难填、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怎么可能有快乐可言呢!这方面的例子大家都见得多,就不多说了。

3

对“心即理”如何实修的认识

刚才谈心即理涵义时讲到,要做到“心即理”成为圣贤,只有在去除私欲上下功夫。也就是要致良知,作“存天理、去人欲”的实修功夫,只要做到此心无私欲遮蔽,即是天理!也就成为了圣人。普通人各种私人杂念不断,经常把自己心里的天理遮蔽,天理被遮蔽通常有三种表现,每种表现的实修功夫也有差异。

第一种表现是,误把肉身需求当成实际需求。例如我们经常说的各种瘾,酒瘾、烟瘾、麻将瘾、网络游戏瘾等等,都是病态的表现,这种瘾会遮蔽心中的天理。有酒瘾的人都知道,几天不喝酒,心里直发痒,浑身不自在,特别是面对一桌美味佳肴,这种感觉更明显,恨不得马上整上几小杯才舒服。细想一下,我的身体真的需要酒吗?既然不需要,为什么要喝点才舒服呢,这就是天理遮蔽了身体的真实感觉。我以前就有这种酒瘾,现在在潘老师的引领下戒酒,已经坚持200多天了,多亏了潘老师的激励作用,不断加持才戒除了这个瘾。

实修功夫:戒除各种瘾(或者不良生活习惯)。

第二种表现是,情绪难把控。也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憎等七情不能发而皆中节,会被情绪带着走。例如有的人情绪很暴燥,一点火就着儿,有的甚至酿成激情犯罪、情绪杀人的悲剧。还有的被夸两句就找不到北了,飘飘然起来,一副唯我独尊的姿态。

实修功夫:像猫盯着老鼠窝、母鸡孵小鸡一样,紧紧盯住起心动念。

第三种表现是,迁怒于外物。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总是抱怨这个不好,那个不对,整天牢骚满腹。走路绊倒抱怨路不平,吃饭卡喉咙抱怨食物硬,总之眼里只有别人的不对,环境的不好。

实修功夫:反求诸已。

其实不论实修功夫如何差异,最终还是要在心上实修。盯着自己的觉知和起心动念,深入挖掘自身不适应当前环境的原因,只要深入挖掘,一定能揪出那只背后的“老鼠”来。

总之,只要我们下功夫“存天理,去人欲”,就一定会达到心即理的境界。哪怕是一时的做到,都会让我们呈现内心的天理。良知自然发用,就能觉知当前事事物物,从而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决定和行动!达到这种境界的次数多了,时间保持的久了,我们的能量就足了,“辐射面”就大了,就像潘老师一样,最终的结果就是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如阳明先生所言“此心光明,夫复何言!”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生命的完美状态!

我的汇报完毕,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相关知识

宋明理学“理”的意义是什么
宋明理学“理”的意义是什么?
宋明理学的理指的是什么?
【常识积累】《文学常识中的宋明理学》考点清单+重要试题+音频讲解(09.01)
宋代的朱熹和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哲学观点上都主张“理”“气”说,他们的根本区别是A.对“理”“气”的解释不同B.出发点不同C.指出的社会背景不同D.世界观不同
2025国家公务员行测常识:宋明理学
儒学复兴——宋明理学.ppt
便向根心见华实——宋代理学家的傍梅读《易》
“花卉冷藏處理”的解釋
关于岩花的诗词

网址: 岩中花:关于天理与心即理的几点认识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31140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安逸花借款上征信吗?两种表现形式
下一篇: 2.1 歌曲 江苏民歌《茉莉花》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