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教学大纲(编辑修改稿)
森林生态学教学大纲(编辑修改稿)
2024-10-25 10:38 本页面
【文章内容简介】 长度超过其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常需14h以上才能开花,如落叶松、杨、柳、榆等。二是短日照植物,即日照长度短于其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需10h以下日长才能开花,如牵牛花、紫杉等。三是中日照植物,即昼夜长度相近才能开花的植物。四是中性植物,即开花受日照长度影响较小的植物,如蒲公英、黄瓜、四季豆、番茄等。光周期的影响:光照时间长短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休眠、地理分布和生态习性等。树种的耐荫性 ① 类型:根据树种的耐荫程度,可分为喜光树种、耐荫树种和中性树种。喜光树种需在全光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不耐荫,林冠下不能更新,如落叶松、水杉、杨、柳等。耐荫树种能耐荫,在林冠下可更新,甚至有些树种只能在林冠下才能更新,如铁杉、云杉、冷杉等。中性树种需光量介于两者之间,在全光下生长较好,也能忍受一定荫蔽,如红松、侧柏、椴树等。② 鉴别:林冠下能否完成更新过程和正常生长是鉴别树种耐荫性的主要依据。根据树种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判断树种耐荫性是现代植物生理学的常用方法。③ 影响耐荫性的因素:树种不同,耐荫性不同,此外还与树种的生理状态、年龄和生境有关。同一树种的耐荫性取决于树龄、气候、土壤等。一般树木幼年耐荫性较强,随着树龄增加,耐荫性减弱;在温暖湿润气候下树种的耐荫性较干旱寒冷的气候条件强;生长在湿润肥沃土壤的树种耐荫性较生长在干旱贫瘠土壤的树种强。七、作业与思考题名词解释:森林、环境、生态因子、光周期现象、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合有效辐射。八、教学后记第二章 森林与环境(6节,2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了解温度对植物的影响及树种对极端温度的适应,掌握水分和大气成分的生态作用,理解植物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森林对水分的调节作用、大气污染与植物的生态关系等。二、教学内容:温度的变化规律、温度对植物的影响、树种对极端温度的适应、水分的生态意义、植物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森林对水分的调节作用、大气成分的生态作用、大气污染与植物的生态关系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次课的教学重点是温度对植物的影响、水分的生态意义、植物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森林对水分的调节作用、大气污染与植物的生态关系。难点是植物对水分胁迫的适应、大气污染与植物的生态关系。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讲解六、教学过程:(一)温度的变化规律温度的空间变化: ① 纬度:纬度每增加1度,℃。从赤道到北极可划分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和寒带。② 海陆位置:我国大陆性气候特点显著,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漫长,温度年较差大。③ 地形和海拔:巨大山体阻挡气团运行,影响热量传递和湿润状况地区分配,局部的山谷、盘地影响温度的昼夜变化规律,形成霜穴、暖带,出现逆温现象。坡向影响热量分配,在北半球的南坡空气和土壤温度都较北坡高。山地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m,℃。温度的时间变化: ① 季节变化:大陆性气候区温度变化较海洋性气候区剧烈,温带和寒带气温较热带变化剧烈。② 昼夜变化: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将近日出的时候,最高值出现在13:0014:00间。(二)温度对植物的影响生理代谢: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是借助酶和温度的关系实现的: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反应加快,光合和呼吸作用增强。生长发育:陆生维管束植物维持生命的温度范围在555℃,但在540℃间才能正常生长发育。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性变化的反应称为温周期现象。植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水分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植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发芽、生长、现蕾、开花、结实、果实成熟、落叶休眠等生长发育阶段称为物候期。非节律性变温① 低温危害:寒害,指气温降到0℃以上植物受到的伤害。冻害,指温度降到0℃以下植物组织冰冻引起的伤害。生理干旱,指冬季或早春土壤冻结,树木根系不活动时,如果气温过暖,地上部分蒸腾失水,而根系又不能吸水加以补充,时间长了就会枝叶干枯和死亡。② 高温危害:皮烧,强光使树木形成层和树皮组织局部死亡。根颈灼烧,土表温度过高,灼烧幼苗根颈。(三)树种对极端温度的适应树种对低温的适应树种对低温的忍耐和抵抗的特性称为树种的抗寒性。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植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明显的适应特征。树种对高温的适应树种对高温的适应性于原产地密切相关。旱生树种比中生树种抗高温。树种对高温的适应主要表现在形态和生理两方面。(四)水的生态意义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体内一般含水量为60%80%,风干种子的含水量在6%10%,一些水果的含水量高达92%95%。植物的一切代谢活动,养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废物的排出和激素的传递都必须借助于水才能进行。蒸腾作用消耗大量的水分,调节缓和了植物体表温度状况。(五)植物水分的生态类型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整株植物沉于水下;浮水植物,叶片漂浮于水面;挺水植物,植物体大部分挺出水面。陆生植物:湿生植物,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中生植物,适于生长在水湿条件适中的生境,介于湿生和旱生植物之间;旱生植物,泛指生长在干旱环境,能长时间忍耐干旱的一类植物。(六)植物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植物对水分不足的适应① 避旱植物:以种子或孢子避开干旱的影响。② 抗旱植物:表现为高水势延迟脱水耐旱和低水势脱水耐旱两种方式。植物对水分过剩的适应:具有气室、通气组织、不定根(通气根)。(七)森林对水分的调节作用林冠截留:滴落量、茎流量和穿透雨量之和为林内雨量;林冠上方或旷地雨量为林外雨量。林外雨量减去林内雨量等于林冠截留量(含降雨期间林冠的蒸发量)。入渗土壤水:林地土壤结构好,孔隙度大,入渗率高,可减少流量增加植物可利用水量。蒸发散:土壤水经森林植被蒸腾和林地表蒸发而进入大气,森林这种作用称为蒸发散。地表径流:降水或融雪强度一旦超过下渗强度,多余水量可能暂时留在地表,当地表贮流量达到一定限度时,即向低流动成为地表水汇入溪流,这个过程称为地表径流。森林可显著减少地表径流。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起到贮存降水、补充地下水和缓慢进入河流或水库、调节河川径流量、在枯水期仍能保持一定水位的作用。这种功能叫做涵养水源。(八)大气成分的生态作用二氧化碳的生态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温室气体。氧气的生态作用:呼吸作用的原料。(九)大气污染与植物的生态关系森林受害机制及其症状:大气污染物毒性最大的有氟化氢、二氧化硫、臭氧、氯气等,它们影响植物的气孔开闭、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破坏酶活性,损坏叶片内部结构。森林受害的环境条件:风、光照、降雨和大气湿度、地形。森林的抗性:取决于叶片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抗性由大到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树、落叶阔叶树、针叶树。森林的净化作用:吸收有毒气体、滞尘作用、杀菌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减噪作用。(十)风与植物的生态关系风对植物的影响:影响植物的生长、生理活动和形态;影响植物繁殖;具破坏力。森林的防风效应:减弱风力,降低风速。七、作业与思考题名词解释:生理干旱、截留量。简述树种抗旱性的机理。指出水生植物的生态类型。八、教学后记第二章 森林与环境(9节,2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了解土壤与植物的相互影响、地形因子的生态意义、火对土壤的影响,掌握地形对森林的影响、火对植物的影响和植物的适应,理解火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二、教学内容:土壤对林木的影响、森林对土壤的影响、地形的概念及其生态意义、地形对森林的影响、火的发生条件和林火类型、火对土壤的影响、火对植物的影响和植物的适应、火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次课的教学重点是土壤与植物的相互影响、地形对森林的影响、火对植物的影响和植物的适应。难点是地形对森林的影响、火对植物的影响和植物的适应。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五、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方式讲授。六、教学
相关知识
森林生态学教学大纲(编辑修改稿)
园林生态学(编辑修改稿)
《园林生态学》教学大纲
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pdf
公路景观设计要求(编辑修改稿)
森林生态学
春季造林工作情况汇报(编辑修改稿)
网络广告概述(编辑修改稿)
爱护花草树木的倡议书范文(编辑修改稿)
网址: 森林生态学教学大纲(编辑修改稿)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268580.html
上一篇: 关于生态旅游与生态学教学探讨 |
下一篇: 老旧校区如何利用花卉树木点亮校园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