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综合介绍
一、基本信息
学名:Artemisia argyi
科属: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状植物。别称:艾蒿、冰台、医草、灸草、蕲艾等,因药用历史悠久,民间统称“艾蒿”。分布:原产于中国、蒙古、俄罗斯、朝鲜,广泛分布于亚洲及欧洲的温带至亚热带地区,如低海拔荒地、河边及山坡。
二、形态特征
植株特征:
株高50-150厘米,茎直立,具灰褐色纵棱,基部木质化,密被灰白色蛛丝状柔毛。
叶片厚纸质,羽状深裂或披针形,叶面灰绿色,背面密布白色绒毛及腺点,散发浓烈香气。花序:头状花序椭圆形,花冠管状或高脚杯状,呈紫色或黄绿色,花期7-10月;瘦果长卵形。
三、生长环境
气候适应性:喜温暖湿润环境,耐寒耐旱,生长适温15-25℃,冬季可耐受-3℃低温,但宿根易受冻害。对光照需求中等,需每日6小时以上光照,但忌高温暴晒。
地理分布:
常见于低海拔至中海拔的荒地、路旁、山坡及森林草原,尤其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生长繁茂。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朝鲜等地亦有分布。
土壤条件:
适应性强,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为佳,潮湿环境利于根系发育。
四、药用价值
传统功效:
温经散寒:调理寒湿型痛经、关节疼痛及虚寒胃痛。
止血安胎:用于崩漏、先兆流产及产后出血。
抗菌消炎:挥发油成分(如1.8-桉叶素)可抑制细菌、病毒,外用治疗湿疹、皮肤炎症。
现代研究:
平喘止咳:缓解支气管炎及过敏性咳嗽。
抗氧化与护肝:黄酮类化合物清除自由基,减轻药物性肝损伤。
艾灸疗法:艾绒燃烧产生的热量刺激穴位,用于风湿痛、经络不通等。
五、使用方法
内服与外用:
艾叶茶/粥:干艾叶冲泡或与糯米煮粥,驱寒暖胃。(不宜长期服用)
艾草粑粑:嫩叶与糯米粉混合蒸制,南方传统食疗。
艾灸与泡脚:
艾条灸:点燃艾条熏烤穴位(如足三里),每次10-15分钟,注意避免烫伤。
艾草泡脚:搭配花椒(驱寒)、红花(活血)或生姜(散寒),改善脚气、促进睡眠。
生活应用:
驱蚊香囊:干燥艾叶制成香囊,悬挂于门窗驱虫。
艾草枕:艾绒填充枕头,缓解失眠、头痛。
注意事项
禁忌人群:阴虚火旺者、孕妇及过敏体质需谨慎使用。
剂量控制:长期大量使用可能抑制神经,建议遵医嘱。
艾草集药用、食用及文化价值于一体,从《诗经》记载到现代医学研究,始终是中医“温通”疗法的核心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