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非遗传承,十道非遗美食带你领略华夏千年饮食文化风情 –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特种食品工作委员会
在华夏大地的广袤版图上,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如同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库,孕育出了无数令人垂涎欲滴的非遗美食。这些美食,有的诞生于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头,承载着普通百姓的生活智慧;有的起源于高…
在华夏大地的广袤版图上,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如同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库,孕育出了无数令人垂涎欲滴的非遗美食。这些美食,有的诞生于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头,承载着普通百姓的生活智慧;有的起源于高雅尊贵的庙堂之上,凝聚着精致讲究的饮食文化 。就像功德林素食,最初作为佛门僧侣的膳食,后来慢慢走进大众视野,成为素食爱好者的心头好。它以植物性食材为原料,烹饪手法细腻,做出的菜品色香味俱全,让人吃后念念不忘。还有太谷饼,从清朝起就流传至今,由面粉、芝麻、糖烘焙而成,香酥可口,甜而不腻,既常出现在山西百姓的日常餐桌上,也是节庆时不可或缺的美食 。
非遗美食,不仅仅是一道道美味佳肴,更是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每一种非遗美食背后,都藏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记录着先辈们的生活智慧,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令人难以抗拒的非遗美食世界 。
1、聚春园佛跳墙:闽菜瑰宝,坛中乾坤

聚春园佛跳墙诞生于清代道光年间,是一道极具文化底蕴的闽菜。它的发源地是福建福州,源自历史悠久的聚春园菜馆。聚春园创立于清代同治四年(1865 年),是福建现存历史最为久远的名店,而佛跳墙则是这家菜馆的招牌名菜,历经百余年传承创新,成为坛煨菜肴的经典 。
制作佛跳墙极为讲究,要先对鲍鱼、海参、鱼翅等多种珍稀食材进行十几道工序的初步处理。处理好后,依次放入绍兴酒坛,加入高汤和福建老酒,用荷叶封好坛口,倒扣小碗防止香气泄漏,然后用微火慢煨数小时。这个过程能让各种食材的香味相互交融,达到醇厚不腻的完美口感 。
做好的佛跳墙,汤浓色深,酒香扑鼻。吃起来软嫩柔润,味道层次丰富,既有海鲜的鲜美,又有山珍的醇厚,还有老酒的香气,令人回味无穷。2008 年,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非遗文化中的耀眼明珠 。
2、都一处烧麦:京城美味,榴花绽香

都一处烧麦历史久远,深受大众喜爱。烧麦之名,早在十四世纪高丽(今朝鲜)的汉语教科书《朴事通》中就有记载,元代北京也有相关食物售卖,可见其历史之悠久。都一处烧麦可追溯到乾隆年间,当时北京前门外鲜鱼口的都一处烧麦馆,因炸三角和各类名菜闻名 。有一年除夕,乾隆微服私访到此品尝烧麦,赞不绝口还亲笔题字,从此都一处烧麦声名远扬 。
都一处烧麦产自北京,是京城美食代表。它外形像石榴,洁白晶莹,顶部蓬松,边缘薄中间厚,包裹着丰富馅料,褶皱漂亮。制作时,精选面粉加水揉成面团,醒面后擀成荷叶边面皮,包上用羊肉、大葱等调制的馅料,上笼蒸熟 。羊肉要剁成末,加料酒、葱姜末、精盐等调料,朝一个方向搅至黏稠,再加香菜末和香油拌匀。这样做出的烧麦皮薄馅大,鲜嫩可口,让人吃了还想吃 。
3、六味斋酱肉:晋地酱香,百年传承

六味斋酱肉是山西太原的传统名吃,历史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的北京,至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是国内食品行业少有的老字号 。太原市六味斋酱肉店从上世纪 40 年代初开始生产,其酱肉凭借独特风味闻名全国 。
六味斋酱肉选料严格,以鲜(冻)五花肉为原料,经分割、烧毛等工序处理后,加入多种中药材和调味料,用文火炖煮,再经过卤制、酱制、刷酱等步骤制成 。酱汁是卤制老汤滤渣熬制而成,保留了纯正酱香 。酱肉外观呈酱红色或红褐色,肉皮油亮,切开后内部呈粉红色,口感绵烂,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肉皮尤其软嫩。其品种多样,有酱肉、酱肘花等,各有风味 。民间有 “不吃六味斋,不算到太原” 的说法,足以说明它在太原人心目中的地位 。
4、五芳斋粽子:江南粽香,百年韵味

五芳斋粽子历史悠久,是江南美食的代表之一。它始创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浙江嘉兴,传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 。五芳斋粽子以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著称,被誉为 “江南粽子大王”,深受食客喜爱 。
五芳斋粽子产自嘉兴,选用优质糯米、高山箬叶和上等馅料,经多道工序制作 。外形小巧,呈四角交叉的长方枕头形,箬叶翠绿飘香 。制作时,先泡好糯米,搭配猪后腿肉、咸蛋黄等馅料,用箬叶包好扎紧,煮数小时 。煮好的粽子色泽鲜亮,香气扑鼻,让人看了就想吃 。
5、十八街麻花:津门酥香,舌尖传奇

十八街麻花全称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是天津特色小吃,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末年 。创始人刘老八在天津南运河畔开店,因其麻花制作工艺独特、口感香脆而逐渐出名 。民国时,其子刘长贵继承父业,改良配方,创立 “桂发祥” 品牌,并在十八街设店,得名 “十八街麻花” 。
十八街麻花香、酥、脆、甜,外层裹满芝麻,内夹豆沙、桂花等多种馅料,层次丰富 。外形较大,由十根细条拧成三个花,像粗发辫,颜色棕黄。制作时,用面肥发面,熬糖提浆,热油烫酥,糖粒拌入馅料 。搓麻花讲究手法,炸制用文火,炸好后加冰糖渣等小料 。吃起来酥脆香甜,各种馅料的味道在口中交融,香气独特,令人难忘 。
6、太谷饼:晋地甜饼,宫廷遗香

太谷饼是山西晋中太谷县的传统名吃,历史可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 。当时就因甜而不腻、酥软爽口受当地富庶人家喜爱 。传说太谷饼深受慈禧太后喜欢,被列为宫廷贡品,从此名声大噪 。2006 年,太谷饼传统制作工艺被列入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 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
太谷饼呈圆形,表皮茶黄色,沾有芝麻仁 。制作选用小麦粉、胡麻油等原料,经过发酵、和面等多道工序 。做好的饼酥而不碎,甜而不腻,久放绵软,吃起来香酥绵甜,回味无穷 。
7、周村烧饼:鲁地薄脆,千年留香

周村烧饼产自山东淄博市周村区,历史可追溯到汉代,其前身是丝绸之路传来的胡饼,晚清时形成独特风味 。2008 年,周村烧饼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周村烧饼以小麦粉、白砂糖、芝麻为原料,纯手工制作 。外形圆润金黄,正面芝麻饱满,背面有孔洞,薄如秋叶 。制作先将面粉等和成软面,揉炼后搓条摘剂,制成圆形蘸水延展成薄饼,粘芝麻后入炉烤制 。口感酥、香、薄、脆,有甜咸两种口味,甜的香甜,咸的开胃 。
8、逍遥镇胡辣汤:中原汤韵,辣意暖情

逍遥镇胡辣汤起源于北宋末年的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逍遥镇,有 “北有京城大碗茶,南有逍遥胡辣汤” 的说法 。2021 年,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逍遥镇胡辣汤色泽油亮,质地浓稠,配料有肉丁、木耳等 。制作选用小麦面粉、熟牛(羊)肉为主料,佐以砂仁等近三十种植物药料,按配比熬制,火候要文武火交替 。味道香辣可口,既能驱寒又能开胃,是中原人早餐的重要选择 。
9、上海梨膏糖:沪上甜香,非遗珍品

上海梨膏糖是上海的汉族传统名点和中华老字号产品 。相传其制作历史可追溯到唐朝,在上海老城厢一带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 。2021 年,上海梨膏糖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上海梨膏糖产地在浦东陆家嘴地区,在老城隍庙一带更出名 。制作选用纯白砂糖,搭配梨膏、苦杏仁等十四种中药 。制作工序繁琐,有配料、熬糖等十三道工序 。熬制用紫铜锅,不停搅拌,把控火候,糖浆达到 135 度左右才有独特风味 。
10、桂林米粉:八桂风味,粉中精华

桂林米粉历史悠久,可追溯到秦汉时期 。相传秦始皇派军征战岭南时,秦军吃不惯米饭,军中伙夫就用稻米仿照北方面条制成米粉,加入中草药及香料熬制的汤料,这就有了桂林米粉 。
桂林米粉产自桂林,米粉白、嫩、爽、滑,搭配特制卤水、黄豆、花生、酸笋等,色彩丰富 。制作米粉要选好大米,经过浸泡、磨浆等多道工序 。卤水制作关键,用豆豉、八角等香料和猪肉、猪骨等食材熬制 。吃的时候,米粉的滑爽与卤水的醇厚鲜香融合,口感层次丰富,香辣可口,酸辣口味让人欲罢不能 。
相关知识
舌尖上的澳门非遗:探索澳门美食经典
“舌尖上的川菜”, 那些非遗调和的滋味
“舌尖上的梅州”客家美食非遗项目(二)——留隍云片糕
“非遗武林大会”开幕!青岛市非遗传统武术展演活动成功举办
越秀非遗项目+18!
【非遗崂山】舌尖上的非遗——石花菜凉粉加工技艺
甩“吉祥三宝”,解锁珠江源头舌尖上的“非遗江湖”
探访国家级非遗“成都银花丝” 千年技艺引年轻人传承
内蒙古自治区推出36条非遗特色旅游线路
非遗热潮袭来,如何“乘风而起”?
网址: 舌尖上的非遗传承,十道非遗美食带你领略华夏千年饮食文化风情 –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特种食品工作委员会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175281.html
上一篇: 吃花胶丨它曾是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 |
下一篇: “道不尽齐鲁粮油好”走进花饽饽博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