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专访 |“非遗传承人”龙玲:剪纸,就是内心最美的表达

专访 |“非遗传承人”龙玲:剪纸,就是内心最美的表达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7-17 11:57

剪纸是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让剪纸的价值在现代载体中升华,散发出更加迷人的艺术魅力,并赋予其新的生命。”作为成都市非遗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当谈到剪纸艺术,龙玲想到更多的是责任和传承,“我有义务,必须把剪纸做好,并做强做大!”日前,在由读者报社和成都市锦江区文化馆联合举办的锦江大讲堂——《剪纸,源自生活的美》活动结束后,龙玲接受了读者报客户端的独家专访。

【创作者】

独具的匠心和精湛的技艺

龙玲剪纸,植根于西南地区民间艺术的土壤,秉承川西平原民间艺术要素,融汇蜡染、刺绣等技艺,自成体系。

龙玲自幼生长在西南农村,作为一名彝家女,深受老一辈民间艺人的熏陶。艺术的滋养让龙玲从小就跟外婆、母亲及父亲学习剪纸技艺,鞋样、花样等民间艺术赋予她创作的源泉。

谈及最初与剪纸的结缘,龙玲说:“这跟会剪纸的外婆有直接的关系。”原来,每逢寒暑假,四五岁的龙玲就去昆明外婆家待着,外婆也成了龙玲学习剪纸道路上最初的启蒙老师。外婆剪,她就拿把剪刀在旁边跟着学。过年剪福、春天剪喜鹊、新人结婚剪喜、老人生日剪寿,剪不完的人间情味。“因为热爱剪纸这门艺术,后来我又上了一个是美术班。”这为龙玲的剪纸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知不觉,龙玲学了很多,从刚开始的双喜字、窗花,到后来比较复杂的十二生肖、门神等,她很快就掌握了。自然,她也把剪纸当作了今后事业的奋斗方向。

龙玲的剪纸被誉为“龙玲剪”。她在几十年的剪纸艺术守护和传承中,一直在不断学习中国传统民间美术、民俗、文化、历史,这使她的作品很接地气,带有鲜明的古朴厚重的乡土气息,她的剪纸和绘画作品自觉地密集而娴熟地使用各种民俗符号,传统中带有创新的因子,厚积薄发,她的作品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也多次获得各种奖项。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博览会上”,《富贵吉祥图》被四川省博物馆永久收藏;2001年3月,她的《恭贺新春蛇与猫咪》获“中国民俗风情剪纸大赛”优秀奖;2001年5月,她的《百花图》获“第四届民族民间工艺品旅游纪念品三品交易博览会”银奖……龙玲也被誉为高级民间艺术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委员会会员、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成都市非遗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它能给人以视觉上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细心观察生活,才能体会一花一世界的奇妙,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发现生活中到处都布满了剪纸的素材,花草、树木、动物、山川、河流,千差万别,造型各异。“只有仔细观察才能使剪纸作品更有灵气,才能使剪纸作品充满神韵。”龙玲的剪纸始终蕴含着典型的民族风情和习俗,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韵,给人以亲切感。

【教育者】

剪纸艺术最早是用于祭祀、占卜等象征性的用途。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应用到殡葬、婚礼、祈福、装饰等民俗之中。而这种艺术的发展是在口口相传的方式下传承下来的,在不断地传承过程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被逐渐固定和规范。虽然经过漫长的演化和变异,但是基础的元素被保留了下来,保留至今也得益于民间艺人的世代承袭。

为传承和发展剪纸文化,龙玲近年来做客多所大专院校及中小学校,担任剪纸艺术指导教师。“我去学校讲课的目的是,让非遗走进人们的生活。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最简单的剪纸技艺,以此培养他们对非遗的兴趣,了解非遗如何发掘、保护、传承。当然,也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感悟做人的真谛。”

“这么多年来,让我感慨最深的就是成都市万春小学。该校从2011年就开始把剪纸作为艺术特长的必修课,并把‘做一个有根的中国人’理念贯穿整个的剪纸教学活动中。同时,学校还把剪纸作为德育的载体,鼓励学生们把心中所想的孝、美等品德用剪纸表现出来,这样学校涌现出了各种获奖作品。”2016年3月,万春小学剪纸博物馆正式成立,首批展出50余幅学生作品。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见证了中国传统艺术正在下一代中生根发芽。

剪纸是一种传统的回归,更是一种美好心灵与精神世界的回归。那在学习剪纸过程中,需要把握哪些要点呢?对此,龙玲支招道:“其实剪纸并不难,难的地方是要坚持,要静下心来沉思。创作中要展开思维,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就初学者而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喜欢剪纸。人们不是常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吗。只要特别喜欢、特别热爱,再加上多动手练习和创作,多用心去感受,就算天赋差一点都没有关系,最终也是会获得成功的。除此之外,我们创作出的剪纸作品必须要蕴含深厚的感情。一方面通过剪纸来表现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通过剪纸来表达我们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认知。”

【传承者】

赋予剪纸新的生命

在我们传统观念里,剪纸就是用剪刀剪出来的窗花,但它的表现形式其实是多种多样的。龙玲说:“剪纸可以有剪、刻、撕、烙四种做法。如果要精细到头发丝,一般会用尖锐的刻刀去表现。而剪,则是属于最基本的剪纸方式。撕和烙现在用得少。撕用来表现粗糙的毛边,简单的,大块的,一般可以用手撕。而烙是指用燃香点出圆点,如表现动物轮廓,但现在更多用刀刻圆来替代香烙法。”

窗花多采用吉祥图案,如“年年有余”“子孙满堂”等,也有一些民间传说、民间戏曲题材的,如《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中的人物等,妙趣横生,烘托出热闹的氛围。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窗花剪纸有较为传统的圆形、方形,也有不规则的形状,这就为创作者留下了足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人们常常因地制宜,配合不同的窗子形状、样式、空间,将窗花剪出最为合适的花样,以达到最佳装饰效果。

有人称“龙玲剪”是“运腕成形,着剪成春”,除了春天的勃勃生机,龙玲觉得较为满意的作品就是熊猫类剪纸,她的《团团圆圆》熊猫图就荣获“中国西部国际工艺品礼品博览会金奖”。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是大自然给人类留下的宝贵遗产,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大熊猫毛茸茸、黑白相间的外貌以及又圆又大的脑袋和滑稽可笑的动作倍受人们喜爱。龙玲的一系列剪纸作品就恰到好处的表达出了大熊猫的特性。

20多年前,龙玲随着先生来到了成都,身为彝家女的她,虽然离开了熟悉的环境,但并没有离开熟悉的剪纸,而是在成都,把剪纸艺术做得更加有意义。也因此,龙玲在自己的剪纸创作中,将许多四川元素融入其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的剪纸作品本就应该有四川的地方特色,因为我的生活早已融进去四川文化里去了。比如说吃火锅、喝茶,这一类是体现我们四川人的日常生活,可爱的大熊猫和美丽的芙蓉花也是我在创作中常常用到的素材。”

多年来一直穿梭于国外交流,多次出访美国、法国、以色列、韩国等国家,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好评。“我的目的就是让自己增长见识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四川,并认可中国的民间艺术。”

直到现在,龙玲依然在不断创新自己的剪纸作品。“传承与创新是共融共赢的,创新不能脱离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像一棵大树,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只有把原生态的文化加以美化,才能创造出更具艺术感染力的形象。要开拓思路,要寻找剪纸艺术与现代生活邂逅的机会,在不同领域获得灵感,让剪纸的价值在现代载体中升华,散发出更加迷人的艺术魅力,并赋予其新的生命。” (读者报客户端记者 何建)

走过万水千山

欢迎订阅2019年《读者报》

邮发代号:61—98

订阅方式

1. 拔打11185或到当地邮政所订阅

2. 关注“读者报官方微信”,进入微店下单订报

3.淘宝店铺:https://shop269196912.taobao.com

4.《读者报》微店地址:https://weidian.com/?userid=357720529&wfr=wx_profile_wxh5&share_relation=fe55d9279dc1de63_791158084_2

5.《看熊猫》杂志微店地址: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244146540

相关知识

非遗剪纸产业化 开出最美“传承花”
传承人话非遗
新华社专访李子柒:深耕非遗 推动文化传承
对话传承人:龙凤花烛,从未熄灭的指尖非遗
浦城剪纸:非遗之花,生生不息
非遗里的海南|海口秀英区剪纸技艺传承人黄海桃:妙剪生花 “纸”为传承
非遗新魅力|妙“剪”生花!长子县非遗传承人巧手剪“蛇”迎新春
【非遗撷英】剪纸,指尖上的诗和远方
非遗进校园:传承文化瑰宝 点亮校园生活
非遗与校园 双向奔赴创造美好

网址: 专访 |“非遗传承人”龙玲:剪纸,就是内心最美的表达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16676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花丫丫学剪纸
下一篇: 《剪纸艺术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