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之诗,秋花也……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为美乎”——晚唐诗风的微观考察(下)
诗歌
晚唐诗风的微观考察
(下)
作者:莫砺锋
“士生斯时,无他事业,精神伎俩,悉见于诗”——晚唐诗风的微观考察(上)
宋末方回云:“晚唐人非风、花、雪、月、禽、鸟、虫、鱼、竹、树,则一字不能作。”(80)此语稍有以偏概全之病,如理解成晚唐诗人格外留意于咏物,尤其喜爱题咏风花雪月一类物象,则基本符合事实。例如陆翱,“为诗有情思……题鹦鹉、早莺、柳絮、燕子,皆传于时。”(81)又如韩琮,“咏物七字,着色巧衬,是当行手。”(82)又如崔橹,“尤能咏物,如《梅花》诗曰:‘强半瘦因前夜雪,数枝愁向晚来天。’复曰:‘初开已入雕梁画,未落先愁玉笛吹。’《山寺》诗曰:‘云生柱础降龙地,露洗林峦放鹤天。’《莲花》诗云:‘无人解把无尘袖,盛取残香尽日怜。’”(83)又如徐夤,集中咏物之作甚多,所咏之鸟类有:香鸭、鸡、白鸽、宫莺、双鹭、鹧鸪、鹰、鹤、鹊、鸿、燕等;所咏之虫类有蝉、蝴蝶、苍蝇等;所咏之草木有:蜀葵、梅花、荔枝、菊花、松、竹、苔、柳、草、萍、蒲寺;所咏之用品有:新屋、茅亭、客厅、剪刀、纸被、纸帐、茶盏、帘、灯、扇、笔、钓车、红手帕、面茶等;所咏之景物有:新月、烟、霜、泉、露、霞、风、水等,堪称遍咏群物(84)。晚唐诗坛上咏物之风盛行,以至于不少诗人因咏物而得别号,例如程贺,“因咏君山得名,时人呼为‘程君山’”(85)。又如许棠,“有《洞庭》诗尤工,诗人谓之‘许洞庭’”(86)。又如崔珏,“以鸳鸯诗得名,号‘崔鸳鸯’”(87)。又如郑谷,有《鹧鸪》诗甚有名,“因此诗,俗遂称之曰‘郑鹧鸪’”(88)。郑谷又有《燕》诗,后人遂谓“‘郑鹧鸪’又可称‘郑燕子’”(89)。那么,晚唐咏物诗的艺术成就如何呢?
先看作品数量最多的徐夤咏物诗。徐夤《荔枝》云:“日日薰风卷瘴烟,南园珍果荔枝先。灵鸦啄破琼津滴,宝器盛来蚌腹圆。锦里只闻销醉客,芯官惟合赠神仙。何人刺出猩猩血,深染罗纹遍壳鲜。”此诗堪称徐氏咏物诗的代表作,也代表着晚唐咏物诗的普遍风格。全诗对荔枝的形状、色泽皆有生动的刻画,对其珍贵的品性也有相当到位的渲染,但是仅摹其形而未写其神,更缺乏比兴寄托,难称高作。即使是最负盛名的郑谷咏物诗,也难免此病。例如郑谷的《雪中偶题》:“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后人评曰:“首句见雪之阴舒,次句见雪之寒威,以形容言。后二句见雪之景趣,以想象言。诗中不言雪,而雪意宛然,与杜牧《雨》诗同调,唐人咏物多此体。”(90)连苏轼都曾叹曰“渔蓑句好真堪画”(91)。但是苏轼又评之曰“此村学中诗也”(92),叶梦得则指责此诗“非不去体物语而气格如此其卑”(93)。他们不满的正是此诗仅写雪之形而未能得雪之神。
当然晚唐咏物诗中也有形神兼备之作,例如郑谷《鹧鸪》云:“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春日西。”此诗广受称赏,沈德潜称其“以神韵胜”(94),甚确。虽然清人吴乔仍贬云:“崔珏《鸳鸯》、郑谷《鹧鸪》,死说二物,全无自己。”(95)但是此诗实有寄托,不过相当深微而已,正如金圣叹所云:“我则独爱其‘苦竹丛深春日西’之七字,深得比兴之遗也。”(96)咏物诗中蕴含着更多比兴寄托的晚唐诗人则是罗隐,其咏物名篇如《蜂》《雪》《鹦鹉》等,都语含讥讽,且包蕴着深沉的身世之感。可惜像罗隐这样的诗人在晚唐只是凤毛麟角,不足以扭转整个诗坛的风气。
[唐]戴嵩 斗牛图
晚唐咏史诗的情形与此类似。年代较早的晚唐诗人杜牧、李商隐都擅长写咏史诗,例如杜牧的《赤壁》《题木兰庙》《金谷园》《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的《北齐二首》《隋宫》《咏史》《贾生》,都是感喟深沉、议论精警的咏史名篇。然而到了唐懿宗咸通以后,也就是“小李杜”之后,诗坛上涌现出许多大型的咏史组诗,却从根本上改变了“小李杜”与盛唐诗歌一脉相承的风格倾向,形成了晚唐咏史诗的独特风貌。据历代书目记载,已经亡佚的晚唐咏史组诗有诸载《咏史诗》三卷,杜辇《咏唐诗》十卷,阎承琬《咏史》三卷、《六朝咏史》六卷,童汝为《咏史》一卷。作品尚存的则有胡曾《咏史》三卷,存诗一百五十一首;汪遵《咏史诗》一郑,存诗五十八首;周昙《咏史诗》八卷,存书一百九十五首;孙元晏《六朝咏史诗》一卷,存诗七十五首。笔者曾撰文对这四组咏史组诗进行分析,结论有二:“晚唐的这些咏史组诗大多缺乏随机性的创作冲动,基本上不具有咏怀诗的性质,表现出与咏史诗传统写法的疏离。”“由于是大规模的组诗,就不大可能精益求精地惨淡经营,……缺乏精警的见解和深厚的韵味,从而在艺术上没有独创性。”(97)
当然晚唐诗人并未满足于咏物与咏史这两类题材,他们也力图开拓新的题材范围来达到创新。但由于缺乏关注社会生活的胸怀和眼光,他们的求新往往流于险怪、荒诞,例如李昌符,“有诗名,久不登第,常岁卷轴,怠于装修。因出一奇,乃作《婢仆诗》五十首,于公卿间行之。有诗云:‘春娘爱上酒家楼,不怕归迟总不留。推道那家娘子卧,且留教住待梳头。’又云:‘不论秋菊与春花,个个能疃空肚茶。无事莫教频入库,一名闲物要些些。’诸篇皆中婢仆之讳。浃旬,京城盛传其诗篇,为奶妪辈怪骂腾沸,尽要掴其面。是年登第”(98)。又如卢延让,“业诗,二十五举,方登一第。卷中有句云:‘狐冲官道过,狗触店门开。’租庸张濬亲见此事,每称赏之。又有‘饿猫临鼠穴,馋犬舐鱼砧’之句,为成中令油见赏。又有‘栗爆烧毡破,猫跳触鼎翻’句,为王先主建所赏。尝谓人曰:‘平生投谒公卿,不意得力于猫儿狗子也’”(99)。此外如曹唐的《大游仙诗》五十首、《小游仙诗》九十八首,罗虬的《比红儿诗》一百首,也都体现出同样的创作用意。此类诗作虽因题材新颖引人眼目,但毕竟剑取偏锋,非诗国之正道。晚唐诗在整体上给人以细碎卑下之感,与此种题材走向不无关系。
方干《赠喻凫》云:“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髭。……沉思心更苦,恐作满头丝。”纪昀批曰:“矫语孤高之派,始自中唐,而盛于晚唐。由汉魏以逮盛唐,诗人无此习气也。盖世降而才愈薄,内不足者不得不嚣张其外。”(100)此语甚确。正因晚唐诗人缺乏评说时事、指点江山的诗学精神,就不得不将全部心思耗费在雕章琢句上。有关晚唐诗人苦吟情态的传说,几乎全都集矢于斟酌字句,就是明证。试举数例:任蕃“去游天台巾子峰,题寺壁云:‘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既去百馀里,欲回改作‘半江水’。行到题处,他人已改矣”(101)。王贞白“尝作《御沟》诗,云:‘一派御沟水,绿槐相荫清。此波涵帝泽,无处著尘缨。鸟道来虽险,龙池到自平。朝宗心本切,顾向急流倾。’示贯休。休曰:‘剩一字。’贞白扬袂而去。休曰:‘此公思敏。’书一‘中’字于掌。逡巡,贞白回,曰:‘此中涵帝泽。’休以掌中示之,不异所改。”(102)齐己“投诗郑都官云:‘自封修药院,别下著僧床。’谷曰:‘善则善矣,一字未安。’经数日,来曰:‘别扫如何?’谷嘉赏,结为诗友”(103)。齐己“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谓曰:‘数枝非早,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104)。无论是修改自己的作品,还是修改他人之作,都是追求一字之工。
更有甚者,如周朴“性喜吟诗,尤尚苦涩。每遇景物,搜奇抉思,日旰忘返。苟得一联一句,则忻然自快。尝野逢一负薪者,忽持之,且厉声曰:‘我得之矣,我得之矣!’樵夫矍然惊骇,掣臂弃薪而走。遇游徼卒,疑樵者为偷儿,执而讯之。朴徐往告卒曰:‘适见负薪,因得句耳。’卒乃释之。其句云:‘子孙何处闲为客,松柏被人伐作薪。’彼有一士人,以朴僻于诗句,欲戏之。一日,跨驴于路,遇朴在停,士人乃欹帽掩头吟朴诗云:‘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东。’朴闻之怒,遽随其后,且行。士但促驴而去,略不回首。行数里追及,朴告之曰:‘仆诗河声流向西,何得言流向东?’士人颔之而已。闽中传以为笑”(105)。其镂句雕字之习气,已到走火入魔的境地。
正因如此,晚唐诗艺术特征的主要体现都是细枝末节式的具体技巧。首先,晚唐诗人在诗坛上获得名声的主要因素往往是某些警句、名联,例如崔涂:“警策如:‘流年川暗度,往事月空明。’巫娥云:‘江山非旧主,云雨是前身。’又如:‘病知新事少,老别故交难。’山寺云:‘夕阳高鸟过,疏雨一钟残。’又:‘谷树云埋老,僧窗瀑照寒。’鹦鹉洲云:‘曹瞒尚不能容物,黄祖何因解爱才。’春夕云:‘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陇上云:‘三声戍角边城暮,万里归心塞草春。’过峡云:‘五千里外三年客,十二峰前一望秋’等联,作者于此敛衽,意味俱远,大名不虚。”(106)又如李中:“如‘暖风医病草,甘雨洗荒村’;又‘贫来卖书剑,病起忆江湖’;又‘残阳影里水东注,芳草烟中人独行’;又‘闲寻野寺听秋水,寄睡僧窗到夕阳’;又‘香入肌肤花洞酒,冷浸魂梦石床云’;又‘西园雨过好花尽,南陌人稀芳草深’等句,惊人泣鬼之语也。”(107)又如江为:“工于诗,有‘天形围泽国,秋色露人家’‘月寒花露重,江晚水烟微’等,脍炙人口。”(108)
晚唐诗坛上重视一联一句的风气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例如李洞称赏吴融诗:“(融)尝以百篇示洞,洞曰:‘大兄所示,中一联“暖漾鱼遗子,晴游鹿引麛”,绝妙也。’融不怨所鄙,而善其许。”(109)又如王衍赏识张蠙诗:“王衍与徐后游大慈寺,见壁间题‘墙头细雨垂纤草,水面回风聚落花’,爱赏久之。问谁作,左右以蠙对,因给礼令以诗进。蠙上二篇,衍尤待重。”(110)王毂:“以诗歌擅名,长于乐府。未第时尝为《玉树曲》云:‘璧月夜,琼树春,莺舌泠泠词调新。当时狎客尽丰禄,直谏犯颜无一人。歌未阕,晋王剑上粘腥血。君臣犹在醉乡中,一面已无陈日月。’大播人口。适有同人为无赖辈殴,毂前救之,曰:‘莫无礼,我便是道“君臣犹在醉乡中”者!’无赖闻之,惭谢而退。”(111)吴融在诗坛上享有盛名,而且出示李洞的诗篇多达百篇,李洞却仅称道其一联,这不啻是一种冒犯,但吴融却“善其许”。张蠙的题壁诗仅有二句,王衍却能“爱赏久之”,这正是重视一联一句的诗坛风气的典型体现。最后一例的末二句或为传闻不实,但王毂认为只需道出自己的一句诗便足以吓退无赖,同样是此种价值观的典型体现。
具体说来,晚唐诗人最重视的艺术追求便是与琢句有关的技巧。首先是对仗工巧,例如李商隐《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又如韦庄《忆昔》:“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华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空见水东流。”前者的中间二联,后者的颈联,皆以巧对著称。李诗除了末联稍嫌浅露外,全篇的意境尚称浑融,但清人冯班仍批评说:“此篇以工巧为能,非玉溪妙处。”(112)韦诗则连颈联也颇遭后人诟病,诚如清人沈德潜云:“‘西园公子’或指陈思,然与魏无忌、长孙无忌俱不相合,不免有凑句之病。”(113)李、韦名家尚且如此,其他诗人就更是每况愈下,例如张祜的“竹下喜逢青眼士,草中甘作白头翁”(114),赵嘏的“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115),周朴的“马疑金马门前马,香认芸香阁上香”(116),陆龟蒙的“行歇每依鸦舅影,挑频时见鼠姑心”(117),对仗不可不谓工巧,但刻意求巧,匠心毕露。宋人叶梦得讥之曰:“诗语固忌用巧太过,在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至‘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使晚唐诸子为之,便当如‘鱼跃练波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体矣。”(118)“鱼跃”一联当为晚唐无名子所作,字面上每字皆对,锱铢不爽,但以“练波”对“丝柳”,以“玉尺”对“金梭”,造语稚嫩,对法则无异合掌。这真是弄巧成拙,一味追求工巧整丽,结果反成呆板。与此类似的有许浑之句:“鱼下碧潭当镜跃,鸟还青嶂拂屏飞。”(119)明人谢榛评曰“句巧则卑”(120),也深中其病。
其次是押韵求新求奇,例如陆龟蒙《病中秋怀寄袭美》押“盐”韵,后人评曰:“险韵押得自然。”(121)的确,“盐”韵甚窄,陆诗共用五个韵脚,其中“兼”“嫌”“添”“占”四字都很难押。更甚者则流为文字游戏,例如章碣,“尝草创诗律于八句中,足字平侧,各从本韵,如:‘东南路尽吴江畔,正是穷愁暮雨天。鸥鹭不嫌斜雨岸,波涛欺得逆风船。偶逢岛寺停帆看,深羡渔翁下钓眠。今古若论英达算,鸱夷高兴固无边。’自称‘变体’,当时趋风者亦纷纷而起也。”(122)此诗的四句对句押平声“先”韵,这是一般的押韵规律,但其四句出句皆押去声“翰”韵,则出于独创。又如韩偓的《无题二首》是两首五言排律,其韵脚皆是“尘、晨、新、真、颦、轮、鳞、春、秦、津、珍、匀、人、邻”等十四字,等于是自我次韵。他又作有《倒押前韵》,也是五排,其韵脚也有同样的十四字,不过顺序正好相反:“邻、人、匀、珍、津、秦、春、鳞、轮、颦、真、新、晨、尘。”(123)这种别出心裁的押韵方式无异于作茧自缚,但吴融对此倾慕不已,特作《和韩致光侍郎无题三首十四韵》和《倒次元韵》,用韵情况与韩诗完全相同。又如诗僧齐己,“与郑谷、黄损等共定用韵,为葫芦、辘轳、进退等格。”(124)名目繁多,形式各异,都体现出对艺术技巧的刻意求新。此类风气甚至影响到当时的进士考试。试检《登科记考》关于晚唐进士试题的记载,文宗开成二年(837),进士试《霓裳羽衣曲诗》,尚是“任用韵”。到僖宗乾符二年(875),试《涨曲江池诗》,规定以“春”字为韵。至昭宗乾宁二年(895),试《询于刍荛诗》,竟然规定“回文,正以‘刍’字、倒以‘荛’字为韵”。(125)有关用韵的规定越来越苛细,正是当时诗坛风气的间接反映。
晚唐诗人在细节性的艺术技巧上刻意求工,结果形成了晚唐诗在艺术上的几大特点:首先是在诗体上长于律体而拙于古风。清人叶矫然云:“晚之不及初、盛者,非谓今体,谓古体也。”(126)姚鼐更进而指出:“晚唐之才固甚衰,然五律有望见前人妙境者。”(127)在存诗较多的晚唐诗人中,有多人的作品中竟无一首古风,例如殷尧藩、周贺、郑巢、喻凫、段成式、刘沧、李郢、李昌符、周朴、郑谷、许彬、崔涂、杜荀鹤、殷文圭、徐夤、崔道融、钱珝、曹松、李洞、唐求、于邺、周昙、李九龄等。其他诗人集中的古风也仅是偶得一见,像李群玉那样写五、七言古诗多达60首者,在晚唐诗坛上是绝无仅有的特例。即便是李群玉,集中作品仍是近体为多(律诗103首,绝句99首)。清人王士禛选《古诗选》,于五古至中唐韦、柳而止,七古则于中唐韩愈之后直接北宋欧阳修、王安石,竟无一首晚唐诗入选。除了受其诗学观念之主导外,晚唐的古诗太少,以至于确无佳作可选也是重要原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晚唐诗歌中律诗所占比重之大,远迈盛、中唐诗人。例如许浑,存诗531首,其中五律255首(含五排,下同),七律212首,合计467首,占作品总数近九成。又如方干,存诗348首,其中五律108首,七律184首,两者合计292首,占作品总数八成以上。又如韩偓,存诗268首,其中五律40首(含五排10首),七律120首(含七排3首),合计160首,占作品总数的六成。又如杜荀鹤,存诗326首,其中五律129首(含五排2首),七律141首(含七排1首),合计270首,占作品总数的八成以上。又如周贺,存诗93首,其中五律64首,七律20首,六律1首,合计85首,占作品总数的九成以上。晚唐诗人还特重长篇七排,例如韦庄的《冬日长安感志寄献虢州崔郎中二十韵》长达二十韵,陆龟蒙的《寄怀华阳道士》长达三十韵,徐铉的《奉和宫傅相公怀旧见寄四十韵》竟长达四十韵。皮日休甚至试作六言律诗《胥口即事六言二首》,这都是晚唐诗人特重律诗的表现。
其次是重视琢句而不重篇章结构,以至于经常出现有句无篇的后果。试看一例:方干《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举止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第四句堪称警句,清人贺裳云:“余儿时尝闻先君语曰:方干暑夜正浴,时有微雨。忽闻蝉声,因而得句。急叩友人门,其家已寝,惊起问故。曰:吾三年前未成之句,今已获之,喜而相告耳。乃‘蝉曳残声过别枝’也。后余见其全诗,上句为‘鹤盘远势投孤屿’,殊厌其太露咬文嚼字之态,不及下语为工。凡作诗炼字,又必自然无迹,斯为雅道。”(128)贺裳所言,是从一联着眼。若从全篇而言,则更是备受讥评,比如清人冯舒云:“落句似趁韵。”查慎行云:“起、结太平弱。”纪昀云:“结二句鄙而弱。”(129)诸家之评皆甚有理,此诗除了“蝉曳残声过别枝”一句外,殊无可观,是典型的有句无篇。后人评论晚唐诗,凡有所称赏,大多着眼于一联只句。辛文房批评晚唐诗人云:“徒务巧于一联,或伐善于只字,悦心快口,何异秋蝉乱鸣也。”(130)语或过当,但确实深中其病。
其三是徒求文字巧丽,往往意尽句中而韵味不足。清人田同之云:“唐人句如‘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人争传之。然一览便尽,初看整秀,熟视无神气,以其字露也。若杜陵句,虽间有拙累处,而更千百世亦无有能胜之者,要无露句耳。”(131)所举三例皆晚唐人诗,分别见于赵嘏的《忆钱塘》(132)、崔涂的《春夕》和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沈德潜亦云:“晚唐人诗:‘鹭鸶飞破夕阳烟’‘水面风回聚落花’‘芰荷翻雨泼鸳鸯’,固是好句,然句好而意尽句中矣。”(133)所举三例分别见于李咸用《题王处士山居》、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沈彬《秋日》。所谓“一览便尽”,所谓“句好而意尽句中”,都是指徒求字面之工丽,且雕琢之痕显露无遗;或是徒求写景之细巧,而缺乏深情远韵。显然,这正是晚唐诗往往有句无篇的重要原因。
正因如此,晚唐诗人尽管写诗时耗尽心力,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但晚唐诗在整体上的美学风貌有如秋花、夕阳,工丽细巧有馀而自然壮阔不足。清人叶燮云:“论者谓晚唐之诗,其音衰飒。然衰飒之论,晚唐不辞;若以衰飒为贬,晚唐不受也。……故衰飒以为气,秋气也。衰飒以为声,商声也。俱天地之出于自然者,不可以为贬也。又盛唐之诗,春花也。桃李之秾华,牡丹、芍药之妍艳,其品华美贵重,略无寒瘦俭薄,固足美也。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为美乎?”(134)在为晚唐诗风辩护的言论中,此说最称平允。然而若论一年花事,春花生机勃勃,元气淋漓,体现出蒸蒸日上的气象;秋花虽美,毕竟属于“晚香”,难免呈露肃杀萧条之态。晚唐诗风也是同样,它确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但毕竟与雄壮奇伟的李、杜及大气健举的韩、白渐行渐远。诗至晚唐,唐诗便进入尾声了。
注释:
(80)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卷四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0页。
(81)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卷二,第158页。
(82)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7页。
(83)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卷五八,第1588页。
(84)详见《全唐诗》卷七○八、卷七○九、七一○。
(85)《鉴诫录》卷九,《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7页。
(86)《北梦琐言》卷二,《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第1813页。
(87)朱三锡评:《东山草堂评订唐诗鼓吹》卷十,清康熙二十七年刻本,第38页。
(88)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卷二七,第1182页。
(89)陆次云辑:《唐诗善鸣集·晚唐》下卷,第42页下,康熙二十六年蓉江怀古堂刊本。
(90)周珽辑:《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七言绝句·晚唐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26册,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版,第708页。
(91)《谢人见和前篇二首》之一,《苏轼诗集》卷一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06页。
(92)《洪驹父诗话》,吴文治:《宋诗话全编》,第1380页。
(93)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下,《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36页。
(94)沈德潜:《说诗啐语》卷下,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565页。
(95)吴乔:《围炉诗话》卷一,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第502页。
(96)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甲集》卷八,《金圣叹全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534页。
(97)《论晚唐的咏史组诗》,《唐宋诗歌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68、171页。
(98)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一○,《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第1897页。
(99)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第1865页。
(100)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卷四二,第1495页。
(101)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卷七,第3册,第348页。
(102)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一一引《青琐后集》,吴文治:《宋诗话全编》第2册,第1550页。
(103)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卷九,第4册,第178页。
(104)《五代史补》卷三,傅璇琮:《五代史书汇编》本,第5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2509页。
(105)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卷七一,第1895页。
(106)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卷九,第3册,第193页。
(107)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卷一○,第4册,第474页。
(108)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卷一○,第4册,第500页。
(109)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卷九,第4册,第214页。
(110)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卷一○,第4册,第344页。
(111)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卷一○,第4册,第358页。
(112)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卷三,第107页。
(113)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一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537页。
(114)《穷居》,《全唐诗补逸》卷九,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93页。
(115)《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全唐诗》卷五四九,第6347页。
(116)《赠李裕先辈》,《全唐诗》卷六七三,第7702页。
(117)《偶掇野蔬寄袭美》,《唐甫里先生文集》卷八,何锡光:《陆龟蒙全集校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年版,第515页。
(118)《石林诗话》卷下,《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31页。
(119)《村舍二首》之二,罗时进:《丁卯集笺证》卷七,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8页。
(120)《四溟诗话》卷二,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62页。
(121)屈复:《唐诗成法》卷十二,乾隆二十九年屈来泰刻本,第4页下。
(122)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卷九,第4册,第40页。
(123)陈继龙:《韩偓诗注》卷四,北京: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415-424页。按:《无题》原有三首,其三残缺,仅存六句,用韵情况同于前二首之首六句。
(124)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卷九,第4册,第186页。
(125)详见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二一,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第861页;卷二三,第972页;卷二四,第1021页。
(126)叶矫然:《龙性堂诗话续集》,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第1010页。
(127)《五七言今体诗钞序目》,见《今体诗钞》卷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28)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第233页。
(129)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卷二九,第1291页。
(130)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卷八,第460页。
(131)田同之:《西圃诗说》,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第755页。
(132)此诗《全唐诗》中仅存二句。全篇见于韦庄《又玄集》卷中,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831页。
(133)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丁福保辑:《清诗话》,第556页。
(134)叶燮:《原诗》卷四,丁福保辑:《清诗话》,第621页。
原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和 鸣 记
宜言饮酒
相关知识
略谈晚唐名僧之咏花诗
【何世剑】中国古典美学“丽”范畴论纲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花间词派
“英之甚红,钟乎牡丹。”全诗赏析
咏花诗词之《栀子花》全诗原文鉴赏
微语录丨八首极美牡丹诗,花开富贵,共赏一片国色天香
《晚秋夜》晚秋夜白居易原文、翻译、赏析和诗意
园林三宝之“国香”“幽客”兰花诗词歌赋话蕙心兰质第5页
张远林 王兆鹏:宋诗分期问题研究述评
杜牧《蔷薇花》赏析
网址: “晚唐之诗,秋花也……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为美乎”——晚唐诗风的微观考察(下)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157584.html
上一篇: 吴文英《惜秋华木芙蓉》咏木芙蓉诗 |
下一篇: 俞玫《祝英台近白秋海棠》咏秋海棠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