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锈病又叫黄疸,主要有秆锈病、叶锈病和条锈病三种,分别由秆锈病菌、叶锈病菌和条锈病菌引起。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小麦发病后轻者麦粒不饱满,重者麦株枯死,不能抽穗。
发病条件:
  ①小麦品种自身的抗病性强弱。
  ②锈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要求叶面有水滴或空气中湿度饱和,因此,结露、降雾、下雨有利于锈病发生,以结露为有利。适于发病的温度条锈为9~16℃、秆锈18~25℃、叶锈15~22℃。因此在春季,条锈发生最早,叶锈次之,秆锈最晚。
  ③空气中孢子初期数量多,易大发生。
  ④小麦生育期的早晚,冬小麦播种越早,秋苗发病越早越重。
药物防治:
返青拔节期是防治小麦锈病的最佳时期,一般每亩用5%井冈霉素250mL左右,对水向麦苗茎部喷粗雾,使药液淋到发病部位,病重田隔7~10d再用药防治1次,或每亩用25%粉锈宁1000-2000倍液喷雾,或者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对水喷雾,每亩用药量60~80克;30%肟菌戊唑醇每亩30-40毫升喷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