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3.76 亿抗旱资金直达农田!绝不让一粒粮食减产!
这几天刷短视频,河南老乡拍的玉米地能把人看心疼——秆子细得像筷子,叶子卷得比方便面还拧巴,扒开根一看,土坷垃干得能当砂纸。山西那边更绝,有老农拿手机往地缝里塞,"咔嚓"一下,手机直愣愣卡中间,拔都拔不出来。老天爷像是跟黄淮海较上劲了,俩月没正经下雨,温度计在地里一戳,50℃往上蹦,庄稼在土里愣是熬成了"脱水蔬菜"。

就在这节骨眼上,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扔了颗"定心丸":给山西、河南等6省拨了数亿抗旱资金,重点支持喷灌保苗、改种补种。新闻一出,评论区老乡们先乐后愁:"钱来了是好事,可这地旱成这样,够不够浇透?喷灌机是现买还是村里有?改种啥能赶上下一茬?" 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聊:这抗旱的钱,到底能不能浇到农民心坎上?
一、先看这地旱得多邪乎:玉米枯死一半,花生捏着硌手
别光听"旱情持续"这四个字,咱得往细里说。
河南周口的老王,种了20亩夏玉米,前几天在地头蹲了仨小时,数出12亩地的玉米秆"彻底没气"了。"你看这芯,"他捏着玉米穗子一掰,里头的颗粒跟小米似的,"往年这时候,玉米棒子能有巴掌长,今年倒好,跟手指头差不多。"村里统计,连片枯死的玉米地占了三成,剩下七成"吊着一口气",叶子一碰就碎。
山西运城更惨,那边种棉花和花生多。有老乡拍视频,花生刨出来跟鹅卵石似的,"晒了20天,壳硬得能当弹珠,里头仁儿早缩成葡萄干了。"棉花更别提,本来该开花结铃,现在整棵树跟柴火堆似的,摘下来的棉桃,一捏就掉渣。
为啥这么旱?气象站数据说,黄淮海地区6月到现在,降雨量比往年少了60%,有些县连续40天没下雨。更要命的是高温,白天太阳烤,晚上地表温度还30℃往上,土壤里的水分跟锅里的水似的,"滋滋"往外冒。有农业专家说,这轮旱情比2014年、2019年都猛,因为"高温+少雨"双暴击,土壤墒情(也就是含水量)早跌破了临界点——正常玉米生长要20%以上墒情,现在不少地块只有8%,跟撒哈拉沙漠差不离。
二、数亿抗旱款:看着不少,摊到每亩地够买几瓶矿泉水?
这次财政部拨的钱,新闻里没说具体数,但参考往年,类似6省应急拨款多在5亿到8亿之间。咱就算5亿,看着是笔巨款,可你知道黄淮海受旱的地有多大吗?
农业农村部数据,目前黄淮海旱情涉及河南、山东、山西等6省,受旱面积超3000万亩。3000万亩是啥概念?相当于1.5个北京那么大。5亿除以3000万亩,每亩地能摊到16块6毛7。
16块6毛7能干啥?老乡们给我算过账:浇一亩地,用柴油机抽井水,得烧10升柴油,现在柴油8块5一升,光油钱就85块;要是用电动机,一度电5毛6,浇一亩地得40度电,电费22块4,还不算水泵维修费、水管折旧费。也就是说,16块6毛7,连电费都不够付,更别提买抗旱剂、雇人拉设备了。
有人说"不是还有喷灌保苗补贴吗?"可喷灌设备是大风刮来的?村里有集体喷灌机的,十有八九是十年前"农田改造"时配的,现在不是管子裂了就是电机烧了,修一次少则几百多则上千。没设备的村子更愁,买台小型移动喷灌机(带管子带喷头那种),便宜的也要2000多,老乡们说:"往年买的喷灌机,用了两次就放着生锈,今年再旱,还得先借钱修机器,补贴那点钱够干啥?"
三、喷灌保苗:听着先进,农民用起来为啥直摆手?
这次拨款重点提"喷灌保苗",听着比传统漫灌"高级"——省水、均匀、效率高。可到了地里,农民未必买账。
河南驻马店的老李给我发过段视频:村里唯一的喷灌机是五年前扶贫项目给的,管子接了100米,喷头转起来跟"天女散花"似的,看着热闹,实际"浇到苗上的水不如蒸发的多"。"大太阳底下喷灌,水洒半空就变水蒸气,落到叶子上就干了,根上还是没水。"他说,后来老乡们宁愿用老办法:拉着水管子漫灌,虽然费水,但水直接往根上浇,"至少能保住几棵苗"。
更现实的是"谁来喷"。现在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喷灌机得接电、铺管、移动设备,70岁的老人根本扛不动。有村子组织互助队,"一个人管三台机器,从早转到黑,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村里给200块补贴,不够买膏药的。"
还有个哭笑不得的事:有些地方为了"完成喷灌任务",让农民拍视频打卡,机器转5分钟也算"喷灌保苗"。老乡吐槽:"上头要看喷灌照片,我们就把机器放地头转两圈,水都浇到路上了,苗还是旱着,这叫啥保苗?"
四、改种补种:是"救命稻草"还是"赌一把"?
拨款另一项重点是"改种补种",也就是把枯死的玉米、花生拔掉,改种绿豆、荞麦、蔬菜这些生长期短的作物。可农民算完账,多半摇头。
山西吕梁的张婶今年62岁,种了8亩玉米,枯死了5亩。村干部劝她改种绿豆,"生长期短,60天就能收"。张婶给我算:"买绿豆种子,一斤12块,一亩要3斤,种子钱36块;耕地得用旋耕机,一亩80块;化肥农药100块;要是再旱,还得浇两次水,又是100多块。总共下来,一亩成本300多。现在绿豆收购价才3块5一斤,一亩收200斤顶天了,卖700块,除去成本剩400块,8亩地忙活俩月,挣3200块,还不够给孙子交学费。"
更怕"两头空"。有老乡去年试过改种,"玉米旱死了改种蔬菜,结果刚种下去又来场冰雹,菜苗砸没了,玉米没了,蔬菜也没了,补贴到账时,地里早光秃秃了。"现在一提改种,老乡们就犯嘀咕:"万一改种了老天爷又下雨,新苗淹死了咋办?万一收购商压价,卖不出去咋办?"
五、为啥每年旱情都要"紧急拨款"?水渠漏成筛子,平时咋不管?
看到这你可能问:"年年抗旱年年拨款,就不能提前修修水利?"这话问到点子上了。
咱农村的水利设施,大多是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修的,机井、水渠、水库,现在啥样?去年我去河南调研,有个村的水渠,石头砌的墙塌了一半,渠底全是杂草,老乡说:"平时没水过,一下雨就淤,现在想引水浇地,水从裂缝漏完了,到地头只剩小水沟。"
小型机井更惨。华北平原号称"机井之乡",但不少机井是"超期服役"——设计寿命15年,现在用了30年的比比皆是,抽上来的水带着泥沙,"抽半小时就得清滤网,不然水泵就堵"。有数据说,全国近40%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处于"带病运行"或"报废边缘",平时没人管,旱时自然掉链子。
为啥不修?没钱。村里账上就那点集体收入,修水渠得几十万,修机井得几万,"向上申请项目,手续能跑半年,等批下来,旱情都过去了。"有村干部苦笑:"平时让老乡凑钱修水利,都说'不旱修它干啥',真旱了又骂'为啥不修水渠',这账算不清。"
六、比缺钱更可怕的,是农民"不敢旱"
聊到最后,老乡们说得最多的不是"钱少",是"怕了"。
河南许昌的老周种了一辈子地,他说:"以前天旱,咬咬牙借钱买水管浇地,总觉得能扛过去;现在不行了,年纪大了扛不动水管,儿子在城里打工,一年到头不回来,地里旱死了,连个帮忙拔苗的人都没有。"他今年打算把剩下的3亩玉米全砍了,"不种了,省心,反正种了也白种。"
这种"不敢旱"的心态,比旱情本身更让人揪心。现在农村种地的主力是60后、70后,他们种不动了,年轻人又不愿回来,土地撂荒的背后,是"靠天吃饭"的风险没人扛。有老乡说:"要是种地能像城里上班一样,旱了有保险赔,设备有公司管,浇水有补贴兜底,谁不愿种?可现在呢?旱了等拨款,涝了等救灾,啥时候是个头?"
结尾:抗旱不能只靠"临时输血",得让农民有"自救的底气"
说这些不是否定拨款的意义——数亿资金至少能让部分村子的喷灌机转起来,让部分老农敢去买种子改种,聊胜于无,也是希望。但更该思考:为什么每年旱情一来,我们还是只能靠"紧急拨款""三级响应"?
以色列60%国土是沙漠,却成了农业强国,靠的不是"老天爷赏饭",是滴灌技术普及、农业保险全覆盖、耐旱种子研发。咱14亿人要吃饭,更该把钱花在平时:修修漏了的水渠,换换老掉牙的机井,给村里配几台集体喷灌机配个维修基金,让农民买抗旱种子有补贴,种粮有保险兜底。
下次旱情再来时,农民不用蹲在地头等拨款,而是能自己拧开喷灌机开关,能从村里粮仓取耐旱种子,能掏出手机查保险理赔进度——那时候,才叫真的"抗旱有底气"。
最后说句实在话:5亿拨款是好事,但比起"救急",农民更需要"定心"。定心不是靠新闻里的"紧急响应",是地头的水渠不漏水,机井抽得出水,口袋里有保险单,手里有耐旱种。这些东西,比任何"临时拨款"都管用。
相关知识
东北地区已春播粮食近1亿亩
2023年农业农业补贴资金来了
刻不容缓:抗旱,小麦品种必须抗旱!不抗旱的品种,容易减产
防旱抗旱确保粮食及农村供水安全战略研究
园林绿化抗旱方案(通用8篇)
高标准农田建设14种模式
雅安市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极目新闻:我国耕地灌溉面积增至10.75亿亩,为粮食丰收贡献“水力量”
气候适应型农业:应对挑战 保障粮食安全
网址: 紧急!3.76 亿抗旱资金直达农田!绝不让一粒粮食减产!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446601.html
| 上一篇: 坚持“四改一化” 助力乡村振兴 |
下一篇: “生态杀手”现身抚州 见到这种黄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