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桉树林因“抽水机”争议被推上风口浪尖时,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替代浪潮,一时间替代桉树似乎成了某种正确。

于是,泡桐、竹柳、槐树、杨树等树种粉墨登场,带着“三年成材”、“生态友好”的承诺,试图改写南方速生树种的历史。
弹指一挥间。如今,20年的时间过去了,这场“绿色革命”却无疾而终,结局令人唏嘘——
号称“出材3倍桉树”的Z柳销声匿迹,号称“亩入3万元”的L桐无影无踪,而X杨也在一场冰雪灾害中成片冻死……更讽刺的是,这些"救世主"留下的造富创伤,比它们试图替代的桉树更为触目惊心。

2022年3月,广西区直博白林场,一场关于生长速度、致富发财的谎言正在破灭。
号称“致富神话”L桐1号,在营销话术中宣传“每亩出材25立方米以上,收入3万元以上”。实地伐区调查却显示:测定林分平均高11.5米,平均胸径11.7厘米,蓄积量7.2立方米/亩,出材量3.1立方米/亩(其中,规格材比例9.3%、短小材比例90.7%)。
更为悲剧的是,在实际用途上。
尽管L桐号称全身是宝、用途广泛,其木材可用于制作家具、家居装饰及制作手工艺品等,甚至用于制作古琴、音箱等乐器。
可实际呢?少部分木材被砖瓦窑业主收购用作柴火,售价250元/吨,大部分木材由于没有销路,被无情地丢弃山上。

一个优秀的速生树种,既要实现其速生快长的特性,还要有实实在在的应用。
如果没有真正的用途,即使再速生又有何益?那1200元/立方米的收购价就是“水中月镜中花”。你想靠种树致富,而他呢?他在图你的苗木发财,那可30元/株的价钱呀!
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承诺产量,还是保底收购,“画出来的大饼”又怎能吃得到呢?其最终注定沦为一场骗局。

我们从来不否认植物世界存在着很多非常优秀的树种,桉树在某一方面的用途可以由其它树种替代,比如制浆造纸有竹子等,人造板材有松树等,但至今还没有哪一种树种可以同时拥有桉树几方面的用途。
现在有些人过于强调、鼓吹某些树种所谓的“开发潜力”、“种植前景”,实际上很难进行农场化种植、工业化生产,给公众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和误导。
比如多种树木都含有橡胶,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天然橡胶都产自橡胶树,其他产胶树木即使形成一定的种植规模,其产量和质量也很难和橡胶树媲美。

桉树引入中国已有百年以上历史,经历长期的选择,而且与之相关的生产技术也就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发展成熟。
请问,我们总不能拒绝有着巨大价值的桉树、而去种植那些价值明显逊色、相关的生产技术明显落后的其它树种呢?
在没有找到比桉树更好、更快、效益更高的树种之前,桉树仍然是广西人工林的主要树种。
关于这一点,毋庸置疑。

所以,盲目替代不如科学经营,做好、做活“桉树+”文章,如营造桉树+珍贵树种、桉树+乡土树种等混交林,既能保持经济效益,又能提升生态价值,一举两得。
或许,这既是替代树种20年的教训,更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