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了番茄株型相关产量性状的遗传基础
揭示了番茄株型相关产量性状的遗传基础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叶志彪教授团队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对27个株型相关产量性状进行了系统的高通量遗传解析,揭示了番茄株型相关产量性状的遗传基础,为番茄高产育种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相关研究以“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reveals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27 agronomic traits in tomato”为题,在线发表于Plant Physiology。 番茄是世界第一大种植和消费蔬菜,也是我国第一大设施蔬菜。近20年来,我国番茄种植面积趋于稳定,但是产量还是稳步提升,这主要是得益于番茄高产新品种和栽培新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目前,与产量直接相关的性状(如果实大小)已经得到了很好的研究,共有30多个果实大小QTL被鉴定。然而,其他与产量相关的性状,如花序位置、花序结构和叶片气孔密度等,也对番茄的产量至关重要。......阅读全文
纳米介导双链RNA可防治番茄潜叶蛾
近日,针对新发重大入侵害虫番茄潜叶蛾,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入侵生物预防与监控创新团队研发了纳米介导双链RNA的应用体系,为后续利用RNA干扰技术防治番茄潜叶蛾奠定了基础。纳米载体递送dsRNA防控番茄潜叶蛾示意图。中国农科院供图番茄潜叶蛾是世界检疫性害虫,主要以幼虫潜食危害番茄、马铃薯等
茉莉素调控番茄抗根结线虫机制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214.shtm北京农学院设施园艺团队阐明了JA通过调控黄酮醇合成抑制子MYB57和激活子MYB108/112精细控制番茄地下部山柰酚的含量,以权衡侧根的发育和抗性的提升。日前,相关研究发表在《新植物
质构仪TA.XTC应用实例——番茄酱
产品名称:番茄酱实验标题:通过挤压测试番茄酱的稠度摘 要:选用酱状物质物性测定仪来进行番茄酱稠度的测定。测试过程中,需要进行力量感应元、探头及测定条件(测试方式、测试前速度、测试速度、测试后速度)的筛选,确保试验的重复性够好,试验数据可用。作者单位:上海保圣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关 键 字
我国科研团队发现影响番茄成熟的新机制
番茄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蔬菜之一,经常由于番茄过度成熟而导致较大经济损失,然而科学家对番茄成熟的分子机制了解尚不明确。近日,我国科学家揭示了新的番茄果实成熟的调控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New Phytologist》期刊上,题为:SlJMJ7 orchestrates tomato fruit r
科学家发现番茄酱对人体的影响
《每日镜报》报道称,西班牙科学家在研究西红柿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后做出结论称,食用番茄酱可降低患上胃癌和肠癌的风险。 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的生物学家小组进行了实验。他们发现,加入调料煮炖的西红柿比新鲜的西红柿更有益,因为它们具有很强的益生菌的效果。 在制作过程中蔬菜保持了一种特殊的物质--
两步皂化法提取番茄红素的介绍
原理:先用KOH溶液对预处理的番茄进行第一次碱洗皂化,除去番茄中大部分脂肪酸甘油酯及各种游离脂肪酸,然后用有机溶剂提取得到番茄红素粗提物,再对粗提物进行二次皂化,使番茄细胞碎片中的蛋白质、脂肪酸、脂肪酸甘油酯分开,形成水溶性皂化物,释放出其中包含的水不溶性番茄红素,最后用重结晶法得到纯度较高的番
关于番茄红素的酶反应法提取法介绍
原理:酶反应法主要是利用番茄皮自身所含有的酶发生反应来提取番茄红素。方法是在碱性条件下,使番茄皮中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反应,分解果胶和纤维素,使得番茄红素的蛋白质复合物从细胞中溶出。 工艺流程:清洗新鲜番茄(粗称)→100℃热烫去皮(5~7s完成)→打浆→加热钝化酶活(85℃,20min)→冷却
【Science评论】番茄不仅抗盐胁迫还提高65%产量!
2019年10月,Scientia Horticulturae杂志在线发表了来自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Heribert Hirt课题组题为“Piriformospora indica alters Na+/K+ homeostasis, antioxidant enzymes and
日本探明番茄杀虫的原因-生物毒素可替代农药
京都大学生态学研究中心和山口大学研究小组探明了番茄杀虫的原因及发生机理,该项成果发表在当天的《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在自然界中一直存在着一种有趣的现象。当番茄叶子被虫子叮咬过后,会散发出一种叫"番茄香"的特殊气味。这种气味会提醒其他番茄植株开启"自我保护"功能,主动分泌毒素毒杀其他虫子。
世界首例超级营养番茄问世-富含虾青素
上图中间和右侧为工程番茄植株,下图分别为对照番茄花和工程番茄花、对照番茄果实和工程番茄果实。 怎样才能保持健康的身体和美丽的容颜?这是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的课题。历经10年攻关,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黄俊潮研究组与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合作,培育出世界首例能高产虾青素的工程番茄新品种,其富
简述番茄红素在食用油中的应用
氧化劣变是食用油在贮藏过程中常常发生的不良反应,不仅导致食用油质量变化甚至失去食用价值,更严重的是长期摄入劣变的食用油会衍变出各种疾病。 为了延缓食用油的劣变发生,在加工中常添加某些抗氧化剂。但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各种抗氧化剂的安全性问题也不断被提出,因此,寻找安全的天然抗氧化剂成为食
Euro-J-Nutr:番茄提取物可以提高精子质量!
谢菲尔德大学的一项近日发表在的《欧洲营养学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上的新研究发现,只要在煮熟的西红柿中添加一种化合物,就可以提高精子质量。 这一发现可能会改变有生育问题的男性的前景,并带来更好的方法来减少现代生活对生殖健康的破坏性影响。在所有不孕症病
研究发现野生稻并不“野”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储成才研究组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合作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野生稻基因组中有着人工选择驯化的痕迹,他们巧妙地证实有大量栽培稻基因流入野生稻群体。日前出版的美国《基因组学研究》杂志发表了这一成果。 研究人员通过对已发表的大量野生稻和栽培稻基因组
中科院合作研究发现野生稻并不“野”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储成才研究组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合作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野生稻基因组中有着人工选择驯化的痕迹,他们巧妙地证实有大量栽培稻基因流入野生稻群体。日前出版的美国《基因组学研究》杂志发表了这一成果。 研究人员通过对已发表的大量野生稻和栽培稻基因
苦荞驯化过程中大多数差异代谢物受到选择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特色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团队系统描述了荞麦在驯化过程中的代谢组变异图谱,揭示了苦荞重要代谢物定向变化的遗传机制,为苦荞药用特性和抗病性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
冷冻研磨仪JXFSTPRPCL研磨番茄叶片的实验方法
一、研究原理 果实发育及表观遗传学:番茄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蔬菜作物,同时也因为其较小的基因组,完整的遗传图谱以及较短的生命周期被作为研究果实生长成熟的模式植物。对于番茄果实成熟的研究不仅能帮助了解果实成熟的机制,也对提高番茄果实品质,以及其他肉质果实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番茄的果实
中国学者10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进入十月份,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的是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精细图谱,利用基因修饰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获得健康成活的转基因哺乳动物,以及人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4在大肠杆菌中的同源蛋白XylE的晶体结构等。 首先,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
古DNA研究揭示东亚家猪母系遗传历史
12月11日,《遗传学报(英文版)》以研究论文形式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共同主导完成的古代东亚家猪线粒体全基因组研究成果。研究获取了42例来自于黄河流域的中国古代猪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发现有部分类型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直到现在连续存在于中国
南农科学家绘制梨的“族谱”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绍铃教授团队,在Genome Biology上在线发表论文,证实梨最早起源于中国的西南部,经过亚欧大陆传播到中亚地区,最后到达亚洲西部和欧洲,并经过独立驯化而形成了现在的亚洲梨和西洋梨两大种群。张绍铃介绍,梨是世界性栽培的重要果树,其栽培历史可以追溯
研究人员发现决定玉米分蘖的基因由大刍草渗入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教授林中伟课题组揭示了玉米株型演化的一个关键分子遗传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玉米的祖先大刍草具有许多分蘖,在野外环境具有明显进化优势。而驯化后的玉米往往是独秆、不产生分蘖,并且茎秆坚韧得以支撑高产的穗子。然而,在玉米多样化的演化过程中
植物所在大豆种子大小驯化转录组进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栽培大豆(Glycine max)是由其近缘种野大豆(Glycine soja)驯化而来。栽培大豆和野大豆果实发育过程中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影响种子大小,参与大豆种子的驯化。然而,大豆驯化的遗传变异基础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贺超英研究组针对大豆种子大小驯化开展了转录组比较研究。研究人员
给花生找野亲戚增强抵抗力
现代花生是在5000至10000年前“创造”出来的。当时两个二倍体祖先偶然相遇,变成四倍体。当驯化的花生走遍世界各地,出现在从亚洲到非洲再到美洲的美食中时,野生的亲戚们却呆在南美洲的家里。在进化过程中,现代花生失去了其遗传多样性和抵御真菌、病毒的能力,但获得的品质使自身变得实惠、美味且能可持续
我国研究团队揭开大豆开花和高产背后的微观世界
孔凡江回国从事大豆研究10年了,依然深感大豆事业任重道远。 “与大豆主产国相比,我国大豆单产较低,关键技术仍待突破。提高产量是当前我们大豆研究工作者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广州大学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孔凡江告诉《中国科学报》。 幸运地是,研究团队长期的坚持和系统深入的研究,近年来不断
植物所等在大豆种子大小变异调控与进化研究中获进展
栽培大豆(Glycine max)由野大豆(Glycine soja)驯化而来。在这一驯化过程中大豆种子显著变大,但目前人们对造成这一差异的遗传变异了解不多。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贺超英研究组发现,位于种子大小相关的QTL位点区间内的SoyWRKY15a基因在栽培大豆SN14和野大豆ZYD00
研究揭示木薯重要农艺性状形成的遗传机制
近日,中国热科院生物所、品资所和三亚研究院联合福建农林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在《基因组生物学》(Genome Biology)上发表研究论文,绘制了388份木薯种质的全基因组变异图谱,揭示了木薯群体水平杂合性变异影响木薯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机制,为木薯及其它高杂合作物遗
研究揭示木薯重要农艺性状形成的遗传机制
近日,中国热科院生物所、品资所和三亚研究院联合福建农林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在《基因组生物学》(Genome Biology)上发表研究论文,绘制了388份木薯种质的全基因组变异图谱,揭示了木薯群体水平杂合性变异影响木薯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机制,为木薯及其它高杂合作
遗传发育所等在亚洲稻群体结构和演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亚洲栽培稻是世界上最重要也是最古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亚洲文明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水稻起源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经过一个多世纪不同学科研究者的不断探索,已经积累了大量水稻驯化起源知识。但水稻驯化是单次起源还是多次起源尚没有统一结论。 美国农业部(USDA)种质资源库在过去10
科学家在酿酒酵母生态和群体遗传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在发酵工业中广为应用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也是一种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由于其较清晰的遗传背景、相对较小的基因组、完善的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积累、明确的有性生殖循环等优势,除分子生物学领域外,正在成为比较与进化基因组学、生物地理学、群体
微生物所在酿酒酵母生态和群体遗传学研究中获新进展
在发酵工业中广为应用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也是一种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由于其较清晰的遗传背景、相对较小的基因组、完善的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积累、明确的有性生殖循环等优势,除分子生物学领域外,正在成为比较与进化基因组学、生物地理学、群体
相关知识
串番茄株型性状遗传及与耐弱光性关系的研究
农学院张明方等团队合作揭示豌豆孟德尔性状及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
菊花托桂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及其分子标记
【科学网】科学家揭示西瓜诱人香味背后的遗传基础
我所揭示辣椒驯化选择特征及果实重要性状的遗传基础
实验室联合中国农科院生物所共同揭示棉花株型遗传机制
吉林省大豆品种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
陈伟乐研究团队在PNAS发文揭示植物根系功能性状关联性的遗传基础
番茄团队揭示番茄果实发育新机制
中国农科院揭示现代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 与育种新选择
网址: 揭示了番茄株型相关产量性状的遗传基础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443261.html
| 上一篇: 表观遗传学变异的西红柿 |
下一篇: 帮番茄找回“丢失的遗传力” 深圳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