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服务案例丨正念认知阻断自杀行为
个案基本情况
服务对象小花(化名),12岁,独生女,在G市某小学上五年级,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小花的父母关系紧张,极少有良性沟通,一开口便争吵、人格攻击,甚至打架,争吵中曾多次提及要离婚。小花在争吵的环境中长大,经常怀疑是自己不够好才导致父母吵架和闹离婚。
进入青春期后,小花觉得自己的形象不如其他女同学,加之一些了解其家庭情况的男同学经常取笑她,为了寻求心理安慰,她开始沉迷网络,结交异性网友。但由于她找人聊天过于频繁,导致网友也厌烦并疏远她,这让她又增加了新的痛苦。在“旧痛”与“新伤”的双重作用下,小花试图采用极端手段解决问题。她多次割腕,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班主任发现后觉得事态严重,立即请求学校社工紧急介入,以防发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分析预估
生理方面。小花五官端正,有一张圆圆的娃娃脸。然而多数学生偏爱“瓜子脸”,因此小花觉得自己脸型难看。小花身材基本正常,但受成人世界对于肥胖错误解读的影响,她总觉得自己胖。
心理方面。在认知上,小花存在明显的错误归因表现。其父母经常吵架,无法维持融洽的夫妻关系,婚姻进入动荡期,小花错误地将其归因为“因为自己不够好而导致父母不和”。在情感上,小花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被男生笑话时,其情绪易波动;被网友忽视时,其心态不平衡;被父母教育时,其反应强烈。
社会方面。从社会适应来看,小花明显表现出对家庭关系紧张的不适应、对朋辈群体互动关系的不适应和对校园生活的不适应。父母经常争吵,她不知该如何坦然面对,更不知道如何去化解。面对同龄人的取笑,她不知道如何看淡一些,并且因为自己的错误归因产生了灾难化的想象。从社会支持来看,小花周围虽然有父母、老师和同学,但父母因闹离婚,对小花的教育缺乏关心;老师在小花出现问题后,一时不知如何应对;小花的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在班里朋友较少,与同学相处不太融洽。
理论依据
社工以正念理论为依据进行介入。美国麻省大学的正念研究学者乔·卡巴金认为,正念是将注意力有意识、非评判地投入当下的经验。基于正念的社会工作干预疗法很多,有认知层面的认知疗法,有行为层面的减压疗法,还有基于预防层面的预防疗法。正念认知疗法是约翰·蒂斯代尔等人整合认知行为疗法和正念减压疗法,合成创新的一种新的训练方法。该方法的介入周期为8周,介入频次为每周1次。
干预目标
总目标:改变小花的不合理认知,纠正其抑郁性思维反刍,帮助其建构良性循环的行为模式,塑造健全的人格,积极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
分目标:在认知上,帮助小花改变不合理认知,找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共同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优势资源;在行为上,帮助小花改变抑郁性反刍的思维模式和消极过激的行为方式,形成积极乐观的健康处事习惯;在环境上,调动家长、同学、老师的力量共同帮助小花,以支持性因素代替压迫性因素。
介入过程
初步建立关系。小花属于典型的慢热型性格特质,社工与之建立关系需要运用更多的方法与技巧。社工留意到小花喜欢“追星”,便从她感兴趣的偶像开启话题,拉近与她的关系,减轻她的戒备心理。
改变不合理认知。痛苦是人类境遇的一部分,它本身不是问题,而人们对痛苦的反应会将那些原本短暂、转瞬即逝的不快转换为持续的不满和痛苦。小花对于生活中的很多事件会表现出低落的情绪反应,因此,社工的首要工作是减轻小花诱发低落情绪的认知反应,先将其情况普遍化,使其减轻自卑感,再引导她调整认知,将生活中的不快转变为自己成长的养分,用一种坦然和接纳的方式与之和谐相处。
实施8周正念介入。社工对小花进行8周正念介入(介入方案见表1),以共修形式指导与陪伴其学习,并让她在家练习,以巩固辅导效果,使其从改变认知到改变行为,重建自信。
正念影响环境改变。社工分别与小花的家长、老师以及同学面谈,用正念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更好地调整心理并帮助小花进步。在家长方面,让他们意识到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引起的后果,父母之间和谐的关系会让孩子身心更健康;在老师方面,请他们与社工一起,多给予小花关注与鼓励;在同学方面,引导他们与小花友好相处,共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采用正念方式结案。经过8周的服务,小花面临的多重困境相继得到解决,其生理、心理以及家庭和学校支持方面的状况均得到较大改善。因此,社工考虑进入结案阶段。社工告知小花,个案服务关系到此结束,但她走向愉悦人生是一个长期且需要自律的过程,需要她不断学习和练习,克服各种困难。这些困难都将成为她人生中难忘的回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未来她需要继续悦纳它们。
总结评估
社工综合采用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S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等对小花的情况进行了评估,比较介入前后其躯体症状及心理状况的改变。结果显示,生理方面,干预前小花的SSS量表得分为42分;干预后得分为25分,尽管仍有症状,但已明显好转。心理方面,干预前小花的SAS量表得分为62分,干预后得分为51分;干预前小花的SDS量表得分为63分,干预后得分为53分,明显好转。
此外,社会支持方面,在校园中,小花获得了来自同学、老师的关心和支持;家庭环境中,父母改善了夫妻关系,并增进了与小花的亲子关系,家庭良性互动增加,家庭支持得到明显改善。
讨论与反思
小学生自杀是与学校教育、学生禀赋、家庭教养、社区环境等因素有着复杂关联的社会问题。小学生自杀,无论既遂还是未遂,对其同学及其家人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尤其是常会引发家人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其家人患抑郁症的风险显著增加,甚至会诱发自杀者亲人后续性或刺激性自杀事件。有自杀行为和抑郁症者往往对生命意义和死亡的认知存在偏差,因此,纠正其认知是一个很好的服务切入点。
接纳和非评判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之一,正念的基本观念同样是接纳和不加评判,与社会工作核心价值有高度契合性。正念强调“回到当下的能力”,正念及其干预是对现状的持续性觉察和开放、好奇与平和接纳,这种心态恰好是社会工作要求的服务心态,对于社会工作深度介入抑郁症患者极为有利。此外,正念认知疗法中采取了8周刻意训练,让服务对象在训练中产生强烈的参与感和代入感。这种新鲜方式的注入,有利于提升个案工作的效果。
(作者单位:王傅,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何俊华,广州市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陆卫红,广州彩虹社会工作事务中心)
作者:王傅 何俊华 陆卫红
来源: @《中国社会工作》 2023年4月下刊,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往期推荐
支持专业社工开展服务!17部门部署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三年专项行动
以家庭为中心介入自杀未遂青少年的个案分析
END
责编:徐蕴
制作:谢霄
审校: 闫薇
审核:许娓
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赞”和“在看”吧!
相关知识
认知行为疗法∶原著第三版
认知行为疗法对服毒自杀患者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
林鹿心理|认知-行为疗法是什么
CBT认知行为疗法在中学青少年心理工作中的应用
【视频48讲】认知行为治疗(CBT)理论与技术|一步到位,掌握一个治疗流派
认知行为疗法(CBT)理论详解
认知行为疗法是什么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原理
第27届山东省精神科高峰论坛认知行为治疗技术工作坊圆满收官
认知行为疗法进阶
认知行为治愈是什么?改变惯性思维快又有效
网址: 青少年服务案例丨正念认知阻断自杀行为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427269.html
上一篇: 大规模研究显示:每天几分钟剧烈运 |
下一篇: 克莱辛:儿童社会化教育的重要性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