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青海花儿是青海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海花儿是青海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10-20 14:04

在西北民族民间文学尤其是民歌中,影响之大,声价之高,就数花儿是第一了。我一直为花儿的命名赞叹,“花儿”这个名称多么令人陶醉。用花儿来命名山歌,具有形象的美、色彩的美、神韵的美、气味的美。

花儿虽然流行于我国西北,但寻其源头,就在青海。一提起花儿,就往往指的就是河湟花儿。青海因此被称为花儿的天堂、花儿的海洋。居住在这里的汉、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可以说,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儿”、漫“少年”的金嗓子。青海花儿会更是青海各族人民的狂欢节。辛勤耕作了一年的人们都喜欢在六月六这个固定的日子里欢聚一起,放开歌喉,不拘小节地以歌传情,以歌会友。“花儿”会上,往往民间歌手一人演唱,万人相和,一人提问,万人回答。一连几天,漫山遍野,人山人海,歌声如潮,震撼山川,昼夜不息,歌声、笑声、掌声、欢呼声、喝彩声汇成了欢乐的海洋。

花儿打破了许多民族形式只流传于某一个民族中间,如藏族的“拉伊”,苗族的“飞曲”,壮族的“欢”,侗族的“侗歌”等的情况,她流行于青海回、汉、土、撒拉、藏、蒙古等六个民族中间,而且这些民族的宗教信仰和语言不是一致的。在这点上,也不是其它花儿所能相比的。

花儿整体结构、句子节奏、韵律都是很别致独特的。如扇面对结构,单、双字尾的交叉使用,交韵、复韵的大量使用等等,除了与《诗经》中的某些篇章以及之后个别诗词有些相同之处外,在古今民族中是找不到相同的例子。

花儿有着非常丰富的曲令,仅河湟花儿的“令”(调儿)就多达一百余种。但无论哪种曲调,都是声调高亢悠长,旋律优美动听,花儿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花儿是一种以情歌为主的花儿,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民族人物、奇风异俗、社会宗教、草木虫鸟,三教九流,五花八门,几乎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堪称西北的“百科全书”。

每当春夏之际,从黄土高原到天山南北,从河套平原到青藏高原,到处都有她优美动听的歌声。

花儿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代表名录。

花儿为什么徘徊在“原生态”热的边缘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曾经常参加各地举办的花儿会,在越是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花儿会,越能看到这样的场面:单调笨拙的的对唱,土里土气的穿戴,花儿歌手站在专门搭建的舞台上,往往你方唱罢我登场,从六月六唱到六月九,从天上唱到了人间,从开天劈地唱到了遥远的未来,从沧海桑田唱到了离愁别恨,……多么缠绵悱恻,却没有几个人去听,因为没有几个人听得懂。

花儿已经离开城市人的视野。在城市只能在花儿茶社、小游园中生息。在周围农村,花儿会也成为遥远的过去。不仅花儿的参与性在降低,花儿的创新力更是滑落到了谷底,花儿会它成为了某种形式的物资交流会。花儿躲进了背荫的角落,借几个花儿专家做着纸上谈兵的工作,深邃的理论,为我们建造了美丽虚幻的“空中楼阁”,吓倒了许多本来对“花儿”陌生的人。

我在随机采访某搞二年级的学生时发现,虽然花儿知名度较高,但对花儿的演唱形式知之甚少,对花儿的认识停留在《望平川》、《红牡丹》(并不存在的花儿曲目)、《浪三趟》和“阿哥把你想者”的层面,而更多学生认为《在那遥远的地方》是花儿,对传唱一时的《花儿与少年》花儿曲却无人知晓,他们问我青海既然是花儿的故乡,为什么春节晚会却上的是宁夏人的《四季歌》,他们不知道《四季歌》是青海花儿,是青海花儿中最经典的曲目。他们问我“花儿王子”谁,长的一定很帅,却无法与花儿联系起来。

花儿会肤浅的展示,埋没了花儿的丰富与美丽,肆意为之的对唱形式,己变得刻板与庸俗,严重地伤害了花儿。本来是民族文化精粹的花儿,变成了喜爱民间文化人们心中的鸡肋。

造成花儿鸡肋的原因,除方言障碍外,是不是我们在花儿会设计和规划存在误区。

我们认为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保护是第一位的,花儿也是如此,于是能不动的绝不动,要动的也是“修旧如旧”。

我们认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其实没有哪一个艺术不被大多数人理解,称之为世界化艺术的。我们怕别人懂了,吃大亏一样。没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却敝帚自珍。

我们看到,云南大型原生态民族音乐剧《云岭天籁》由15个民族的民族民间音乐组成。音乐家们看来,做民间音乐,并不觉得掉架子,他们能够舍弃门户之见,运用现代的作曲技法,对原生态民歌进行了加工和包装,从不同侧面呈现了“彩云之南”在地理、风土、人情方面的独特魅力。轰动海内外的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对云南民歌进行了必要的筛选、改造、加工、雅化与包装,将产品的民族性与现代性、地域性与世界性相统一,在新、奇、变、美、特等方面下功夫,获得了成功。从上述例子,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再好的原生态,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不一定受欢迎,而是进行艺术再加工,使其适合舞台演出,就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对花儿动刀子,“加包装”,也不一定就是意味着就非得把花儿弄得面目全非,脱胎换骨,民族性消失殆尽。再借一步讲,如果用普通话替代方言唱花儿,是否就意味着这种花儿的民族性就没有了?是否就不是该民族的花儿了呢?不,壮族歌仙刘三姐唱的民歌大多是北方的方言(又称西南官话,本地称桂柳话),而不是她的本民族语言——壮语,难道说刘三姐唱的民歌不是壮族民歌吗?大量经过高水平的加工提炼产生的像《东方红》、《十送红军》、《大坂城的姑娘》、《康定情歌》等就不是民歌了吗?认识到这一点,就不必担心旅游对花儿的开发,对花儿动刀子,加包装等等就意味着要毁灭花儿要挽救花儿,我们必须在“死保”的基础上,加大“活保”,给花儿以新的生命力。如果以保护的名义,拒绝花儿的创新,那实际上是对花儿的扼杀。

“原生态”演出描画花儿的未来

如何对花儿进行创新使用,注入新内容、新形式,保持花儿鲜活的生命力。这就不能不提到花儿剧《六月六》。这部由省文化厅策划,省戏曲艺术剧院排演,浓缩了众多民俗专家智慧,融合了平弦、花儿、藏族土族歌舞、服饰的作品,一经推出,在长期沉寂的青海旅游演出市场上,烧了一把火。2005年,更是第二届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的闭幕式文艺演出和第三届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重要推介节目。不仅填补了青海长期没有特色旅游演出的空白,也让我们看到的花儿作为特色旅游演出资源的巨大潜力。

我们看到,花儿剧《六月六》以大胆的创意,情景化的演出征服了观众,花儿在整个舞台上起到了推动剧情、深化主题、烘托气氛、刻画人物,强化地域特色的功效,每一句花儿就象是被主人无意串起的珍珠,与每一个人物嵌合得天衣无缝,极尽河湟风情和花儿语言之美。特别是花儿剧《六月六》将过去认为上不了台面,必须进行艺术改造的民族文化作了原汁原味的集中展示,使得质朴、细腻、原生态的花儿登上大雅之堂。花儿剧《六月六》的成功给了我启示,那就是花儿的发展必须要有市场意识,与旅游结合起来。

一是提高花儿的音乐表现力。为解决花儿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形式单一、展现肤浅以及由此产生的没有参与、体验效果差等情况,就要请专业人员对花儿的音乐进行加工提炼。需要指出的是旅游中对音乐的提升,不是越高越好,应该定位在为大多数旅游者喜爱的层次上,同时,还要力求简练、优美、便于掌握,让旅游者能在短时间内能进行对唱,或者参与其他的花儿活动。同一种花儿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填词、用不同的语言演唱。方言只是体现花儿民族性的一个方面,不是非得用方言来唱的花儿才成其为某一种民族的花儿。在旅游中对花儿开发,大可不必在方言的问题前面裹足不前。如果有些花儿的音乐和方言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这就需要音乐提升者妥善地处理。在中国,应该使绝大民族的民歌都能够用普通话来唱,花儿也同样适用。花儿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主要作用于旅游者的听觉,是听觉上的享受,为了增加旅游者对花儿的理解,提高旅游者的审美享受,把花儿和民间舞蹈结合起来,让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结合起来,让听不太懂花儿的旅游者也能把花儿看懂,达到深刻的理解并获得多方面的享受。

二是发展新民乐。从乡村民歌向城市民歌的转变,历来是民歌流布的必然趋势。我们看到,在没有任何媒体宣传造势的情况下,一张将西部民歌木卡姆的旋律融入简单上口的流行元素创作而成的唱片的畅销,商业利益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强大推力,使流行音乐领域出现了传统音乐题材和风格复归的强劲趋势,一些专业音乐工作者开始以民间传统音乐为素材,大量写作“民族、古典、流行音乐语言三位一体”的“民歌翻唱”或民乐改编式的作品。这种所谓的“新民乐”,不同于传统原生态民歌单一的地域色彩,而是从民族民间的歌谣中汲取灵感,并大量借鉴了欧美爵士、蓝调、说唱乐等特点。“新民乐”对原生态民族音乐元素的吸收与改造,不失为对民歌进行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对此,花儿同样适用。我们应在“新花儿”上下功夫,创作出更多的符合青年人口味的“摇滚花儿”、“爵士花儿”来,只有年轻人接受花儿,就要大胆尝试,拥有年轻人,就拥有了未来,我们的花儿才永远盛开,不落于时代潮流之外。

三是促进旅游演艺业发展。副省长吉狄马加曾指出,青海有许多独特的文化优势。第三级地理优势,是青海的世界优势。青海又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传承、积淀的历史文化传统非常深厚。要有效整合民族的、原生态的、有真正艺术价值的文化资源,整合各方面的艺术人才资源,生产出体现青海文化个性、能够进入市场、久演不衰的艺术产品,形成地域文化品牌,逐步把青海优秀的民族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目前,我省旅游的文化含量不高,制约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与建设旅游大省很不相称,发展旅游演艺业,打造精品节目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议论的焦点,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运作的难点。原生态花儿风情歌舞剧《六月六》的成功,描画花儿此类民间艺术的未来。只要我们以青海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为基础,把演艺产品看作文化旅游产业中有影响力、牵动力和发展潜力的重点项目来看待,对演艺产品进行必要的筛选、改造、加工、雅化与包装,将产品的民族性与现代性、地域性与世界性相统一,在新、奇、变、美、特等方面下功夫,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类似花儿风情歌舞《六月六》,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的优秀作品,为青海旅游产业增光添彩,吸引更多人到青海来。

当然,要解决花儿生存和发展的问题,需要更多的专家出谋献策,需要更多的业界人士在实践中探索,远非本文的所列几点。所有的包装,无非都是加大花儿的开发力度和展现其深度,在提高旅游的效益的同时,也为避免对花儿的肤浅甚至庸俗的开发而对花儿造成破坏,达到“活保”的目的。

最后,衷心祝愿花儿美丽的旋律在祖国的舞台上响起来。

相关知识

青海人看过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花儿
青海新增1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儿”是一种()
青海文化厅花千万元保护玉树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首届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隆重开幕
中国十大花儿非遗项目有哪些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介绍
历时两年花儿百科全书《青海花儿大典》问世
文化玉树 |【文化旅游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亮相青海国际会展中心
青海热贡加码保护文化遗产
青海花儿演唱风格及文化传承研究.doc

网址: 青海花儿是青海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42069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探索丽水百山祖自然保护区:自然生
下一篇: 婺源石堨:文化遗产与生态智慧的完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