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如果施肥不当,可能会导致肥害现象,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导致作物死亡。肥害主要表现为脱水型、烧伤型和毒害型三种类型。
首先,脱水型肥害是因为一次性施用过多的化肥或者施用浓度过大,导致土壤内肥料浓度过高,引起作物细胞内的水分反渗透,从而造成作物脱水,叶子变得像霜打或开水烫过一样,轻者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重者会造成作物死亡。
其次,烧伤型肥害通常发生在施用碳铵等化肥时。碳铵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施用,容易释放大量氨气,直接烧伤作物的叶片,导致下部叶尖发黄,严重时全株叶片会变成赤黄色甚至枯死。另外,尿素等速效性化肥如果在湿润的环境中施用,施肥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薄膜上的露珠遇热后滴落在幼苗叶片上,也会造成局部烧伤。
再者,毒害型肥害主要是指一些化肥在土壤中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比如石灰氮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物质,毒害作物的根部;过量施用硫酸铵也会导致稻根变黑,引起作物受害直至死亡。
为了避免肥害的发生,应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首先,追肥时要适量,如碳铵每次每亩不宜超过25千克,并且应该深施并覆土或进行中耕;尿素每次亩施量应控制在10千克以下。其次,种肥隔离也很重要,旱地作物播种时,应先将肥料混入土层中,避免与种子直接接触。合理供水方面,旱地土壤干旱时应先灌溉再施肥,或保持水稻田浅水层,施肥后及时中耕。同时,匀施化肥时要注意均匀撒施,必要时可混合适量泥土或细沙等一起撒施。最后,适时施肥,避免在烈日当空时进行施肥,尤其是追施化肥时更应注意。
为了判断作物是否发生了肥害,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首先,检测肥料中的缩二脲含量是否超标,因为缩二脲是尿素在高温条件下重新生成的,这可能是肥害的原因之一;其次,检查低浓度复合肥中是否存在重金属污染,因为重金属污染是引发肥害的常见原因之一;最后,检测氯离子是否超标,因为氯离子浓度过高会引发盐害,从而导致肥害。
总之,正确施肥对于保障作物健康生长至关重要。在实际操作中,应当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条件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避免肥害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作物高产稳产,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