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探秘玉门非遗:陶埙与花锅盔的文化交织

探秘玉门非遗:陶埙与花锅盔的文化交织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10-14 01:29

在玉门这座充满历史底蕴的城市,两项非遗瑰宝熠熠生辉。一个是用泥土奏响千年古韵的陶埙,一个是将团圆与祝福揉进面团的花锅盔。今天,就让我们的记者带大家探寻这两项非遗背后的故事,感受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独特魅力。

在玉门市文化馆陶埙工艺制作室里摆满了形态各异的陶埙,非遗传承人王朝辉将陶埙置于嘴边,一曲《横塘烟雨》,将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玉门市非遗传承人王朝辉说:“2018年在电视、媒体上听到陶埙,音色非常得动听,我好奇这是什么乐器,就采购了一把,自己学吹。”

说起对陶埙的热爱,王朝辉总有说不完的故事。自2018年开始学习吹奏陶埙,他便一头扎进了这个古老乐器的世界。为了掌握最纯正的吹奏技法,他拜访了国家级演奏大师,经过潜心学习,他对陶埙的气息控制、指法运用有了全新的认知。为了让更多人领略陶埙的魅力,今年3月,玉门市文化馆开设了“文艺夜校”陶埙班,王朝辉化身非遗文化的“传播使者”,手把手带着陶埙爱好者们感受指尖与陶土共鸣的奇妙。

玉门市非遗传承人王朝辉说:“已经有几十名学员参加了陶埙班,经过这三个月的学习,有一部分学生可以上台吹奏了。”

从陶埙古朴的乐声中抽离,玉门的非遗魅力却仍在延续。走出陶埙工作室,街巷间飘来阵阵麦香,循着香气望去,只见老师傅们正将面团揉成圆饼,雕琢出细腻的纹路,这便是玉门中秋的独特风物“花锅盔”。

玉门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朱静说:“我们今天来到了一家有故事的馍馍店,这里的花锅盔制作技艺入选了酒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不同于机器流水线,这里仍坚持着用老面发酵、古法揉制的传统技艺,一块块香酥可口的锅盔背后,藏着代代手艺人的匠心与坚守。”

在烤饼店,几位老师傅围在工作台前,专注地制作花锅盔。案板上,揉好的面团散发着面粉的清香,等待着“华丽变身”。

某烤饼店负责人谢玉蓉说:“这个店我们已经开了20多年了,我们老一辈在农村的时候就做锅盔。”

制作花锅盔的工序十分讲究。揉面、擀面、雕刻,每一步都考验着老师傅们的技艺。尤其是在雕刻环节,只见老师傅们手持工具,在面团上灵巧地刻画,不一会儿,层层叠叠的花瓣纹理就跃然“面”上。

某烤饼店负责人谢玉蓉说:“2007年入选了酒泉市的非遗项目,现在不光是锅盔,我们已经有40多个品种了。”

老面发酵的花锅盔,不仅好吃,而且畅销。

某烤饼店负责人谢玉蓉说:“往外省发的也比较多,像北京、上海、海南,之前还出过国。”

顾客刘女士说:“他们家馍馍的种类非常多,我经常光顾他们家店,基本上每一样都尝过,非常可口。”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坚守。谢玉蓉对未来有新的打算。

某烤饼店负责人谢玉蓉说:“再增加些品种,不光是把一个花锅盔作为非遗,还想研发一些新品种,也能入选到非遗项目中。”

陶埙是泥土与音乐的交融,花锅盔则是面粉与匠心的结晶,一个用乐声传递情感,一个以美食凝聚团圆,共同勾勒出玉门非遗文化的多彩画卷。近年来,玉门市以非遗传承能力建设为核心,以融入人民现代生活为导向,深入挖掘非遗资源,积极培养非遗传承人。至目前,全市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5项、市级非遗名录项目26项、县级非遗名录项目32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6人。

玉门市文化馆副馆长马琴梅说:“我们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促进非遗保护工作得到更深层次发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可持续发展,为全市人民讲述更具玉门特色的非遗故事。”


记者:朱静 陈慧敏 / 责任编辑:杨丽娟

审核:安成玲 / 监制:陈雪强

相关知识

听鼓瑟吹笙 赏河洛非遗
为乡村振兴谱写非遗“乐章”
跟着非遗游古都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旅游与非遗实现“双向奔赴” 海南“非遗之花”在全岛绽放
浅析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南京非遗文化项目绒花为例
民俗非遗文化体验之旅
共享非遗服饰视觉盛宴!2025年非遗服饰创新展在东莞市文联开幕
职业培训赋能“非遗花艺”,创意文化让年俗更潮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非遗之花 解文化密码
非遗软陶泥塑艺术把花留在时间里

网址: 探秘玉门非遗:陶埙与花锅盔的文化交织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40791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古代政治联姻的真相:权力与爱情的
下一篇: zt:【推荐】比爱更喧嚣【作者: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