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喻的相似性基础
文档简介
年第期 第卷 总第期 河 匕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去八子六 天 段 认 , 灿 论隐喻的相似性基础 李佐文 , 刘长青 河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 , 河北保定 摘 辫 英语修料劫 , 相似性是麟的基武这是因为事物都具有相似的基本解 , 以从们对事衅 风感受上的相似性 。 由于人们认识的主观能动作用 , 隐喻相似性又表现出主观与客观两 方面差异 。 隐喻现 象可以着作一种独特的思雄方式沂且对人类的思维与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隐喻性思维是人类油 世界的根本方法之一 。 对嗯喻相似性的探讨有助于揭示 思维 、认知与语言的本质。 作者拟讨论英语德喻的 相似性基娜并提出隐喻推理的三角模式 , 应 当引起人们的关注 。 关健词关文语法 隐喻相似性认知概念属性差异 仆 , 凡 七 助 肠 , , 珑浏 , 面 日 加 朋 出 , 】 , 肚 , 阶 户幻 如 “ 面 研, 川 妙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 一 一 一 、 引言 隐喻从实际用途上讲是一种修辞格 , 是利用具体 、浅显、 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或描述抽象 、深奥、生疏 的事物 , 从而创造 一种感染力 、影 响力 , 使表达生动形象 。 从产生的角度看 , 隐 喻是一种认知现象 , 它是人脑通过类比推理创造出新的概念 组合及其关系 , 其类比的基础是相似性 。 相似性是指事物之 间共有的特征或属性 。 因此隐喻与人类的思维规律有密切 关系 。 在语言发展的漫长过程 中 , 通过诸多语言现象 , 可以 揭示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 。 单从语义的演变规律中 , 我们不 难发现隐喻对语言的发生和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 。 在不同 的语言中 , 隐喻性语言随处可见 。 正如沁艾 力 所指出 的 “ 隐喻无所不在 , 它存在于我们的语言和思想中 , 人类的 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的基础之上 ” 吴莉 ,。 由于 个人与社会文化的不同 , 隐喻会因此而不同 但是总的来讲 , 所有的隐喻 , 从字面意义上是不可用逻辑来证实的 。 本体和 喻体之间的联系基础是它们之间的相似性 , 这种相似性又是 属于人的思维的所以 , 人们理解隐喻性语言并没有太大的 困难 。 虽然语境的作用不可忽视 , 但是最终不可否认的是人 类的思维和形象加工器官 大脑 , 具备了这种隐喻性思维 的功能 , 即 通过相似性把此物与彼物相联 系 。 隐喻现象显 示 了人类思维的创造性特点 , 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联系是隐喻 的基础 。 收稿日期 一一 作者简介 李佐文一河北丰润人 , 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 博士 , 研究方向 认知语用学 , 计算语言学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二 、 隐喻的相似性基础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 , 与概念和思维密切相关 。 人们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 是一个不断完善 、不断深化的过程 是由 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 、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也是 由片面到全面 、 由直接到间接的发展过程 。 人类的概念体系 是由简单到复杂 , 由笼统到具体的不断细化过程 。 搞清概念 之间的关系与思维的特点对揭示隐喻的相似性基础尤为重 要 。 一概念的种属关系与相似性 人们使用隐喻要利用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 , 首先要 认识事物并对其进行属性加工 , 掌握其相似性特征 。 客观事 物先于人的认识而存在 , 并且不是孤立存在的 。 它们之间有 着形式各异 、纷繁复杂的联 系和关系 。 概念反映客观事物 , 因此 , 各个概念之间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联系和关系 , 其中 一个重要的关系是种属关系 。 种属关系反映的是事物的大 类与小类或类与分子的关系 或者说 , 两个概念 , 一个概念的 外延包含另一个概念的外延 , 或者包含另一个概念的一部分 外延 , 可称作种属关系 , 如 “ 生物 ” 与 “ 动物 ” , 其包含 图式如图 上图中反映的是概念对应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所形 成的种属类别关系 。 人类生活在一个自然与精神相互融合的统一体中 , 无论 是自然世界还是人类世界存在着数不清的千差万别的事物 。 这些事物各自又具有多方面的属性 , 包括客观属性和主观属 性客观属性如 空间 、时间、形态、色泽、运动形式、功能特点 以及与其它事物的关系等 , 主观属性如事物作用于人 的感 官和心理所具有的特点 , 以及他们所承载的文化特性 。 事物 与属性是不可分离的 , 事物的相同也就是它们属性的相同 。 但是从上面的树图中可以看出 , 任何事物都有相互贯通的连 接路径 , 经过节点少的两个事物的相同或相似的属性就多 , 如 “ 麻雀 ”与“ 知更鸟 ”。 经过节点多的两个事物的相同或相 似的属性就少 , 如 “ 长颈鹿 ”与“ 摩天楼 ”。 总之 , 大多数事物 都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找到它们之间的相似属性 。 隐 喻正是利用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而在一事物与另一 事物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 。 或者说 , 隐喻不是对事物的定 义 , 而是对事物的一种属性判断 , 是对两事物之间的相似属 性的判断 。 例如 这人是狐狸 “” 和 “” 共有的特性是 “ , 狡猾 或者 叹 五 情感的潮水 “ 情感 ”与“ 潮水 ”都具有“ 波动性 ”。 或者 “ 生物 ”这个概念 的外延完全包含了 “ 动物 ”, 二者的关 系中 , 前者叫做属概念 , 后者叫做种概念 。 只有具备某种或 某些相似点的两个事物才会有这种关系 。 一个属概念可以 包含多个种概念 , 如 “ 生物 ” 可以包含 “ 动物 ”、“ 植物 ”等。 事物的多样性构成了多重种属关系 。 这种关系是一个有机 的层级系统 , 类似于金字塔 , 由尖顶向下多路分层延伸 , 直至 不可再分的基本个体事物 。 同层次的概念相互平行 , 不同层 次的概念相互交错 , 层间互为种属 , 如下面图式结构 厂 波动性 情感的潮水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 这些联系是各个事物具有的多种 属性和由此形成的多种不同层次而又相互交错重叠的种属 关系决定的 。 因此 , 相似性是种属关系的特点 , 是事物相互 联系的一种方式 。 使用隐喻就是舍弃差 异 , 凸显相同或相 似 。 这种思维形式是抽象的属性加工 , 是把所要强调的两个 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凸显 , 借用喻体的形象 , 加强本体的表达 效果 。 人们利用隐喻表达本体与喻体间的相似性联 系 , 有些 是本体与喻体本身具有相似性 , 有些不具有相似性 , 而是人 们在遇到了具体语境刺激对其进行了相似性判断 。 隐喻的思维推理机制可以用下面三角形图式 叩 说明 人纤 、 , 一 藻 兽好 纂 飞夏 呼 舒孟念 二 一 ,盆 孤 二 一 长颈鹿 , 猎狗 , 狼狗 , 狮子狗 一 相似降 一 本体喻体 , 、 如为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 , 或 者称作合成相似赵艳 芳 ,。 即 姆 叉巧 指性质命题 。 指本体和喻体与相似性之间的同一关系 , 如下面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要验息耸巡咎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图式 口口 一 指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语义不相容关系 , 如下面 图 式 勺 口 从隐喻的发生与理解两方面考查相似性的作用 , 各有不 同 。 在发生过程中 , 相似性命题是隐性的 , 在理解过程中 , 相 似性命题得到了突显 , 如下面图式虚线表示隐含命题 , 实 线表示突显命题 。 隐喻发生图式隐喻理解图式 从逻辑角度看 , 隐喻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联系并非真值联 系 , 但是隐喻却能够打破这一局 限 , 使本质上有区别的事物 形成了非逻辑的联系 , 根据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而对其 做出性质判断 。 逻辑意义上的事物之间的推理关系是真假 值判断 , 是把事物的属性或它们之间的关系定位在人的主观 认识符合客观存在的基础之上 。 这种真假值判断是 主观见 之于客观的结果 。 但是 , 人的认识活动把客观世界当作语言 形成的基础 ,“ 但更强调人的认知参与作用 , 认为语言不能直 接反映客观世界 , 而是由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介乎其间 , 心 生而言立 ” , 赵艳芳 ,。 人感知客观世界 , 在大脑中 获得意象 , 并对其进行认知加工 , 形成概念 , 以言语形式描述 客观世界及其关系 , 或者表达主观感受 。 可以说 , 语言 自初 步形成之后 , 便走上了与客观世界并行交错 , 共同发展的道 路 。 语言中的隐喻现象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创造性 , 这种隐喻 性思维主要是建立在人类对客观事物的相似属性的认识基 础之上 。 二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与相似性 人类的概念体系 , 随着认知程度的不断深化 , 会逐渐趋 于完善 , 其发展过程同与之相对应的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是分不开的 。 概念是思维的一种形式 , 思维是概念的运用 , 而语言则是概念与思维 的外在表现 。 一个概念的形成和完 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 同样 , 语言中指代概念的词语也是不 断发展的 ,县体表现在 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性构词和词义 引申等方面 。 人类开始对所感知的事物的概念是笼统的 。 最初 , 由于认知能力 的低下 , 原始词语所代表的事物的概念 可能是对某一类事物或事件的模糊指代 。 有人形象地把这 种原始时期的认知现象比作黎明前远处模糊的一棵树 , 人们 由远及近会首先看到树身和树冠 , 然后逐渐看到树枝 、树叶、 以及其它细节 。 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 人类认知活动 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 , 概念体系会向着具体化发展 。 新的 认识层出不穷 , 需要指代的概念词语愈加丰富 , 词语便不再 是任意的创造 。 由于找不到新的可指代事物属性的词语 , 于 是人们利用类推这一隐喻性构词的主要方法 , 以相似性为基 础 , 借用现有的词语表达所感知的新形象 、新联 系 。 这是人 脑长期形成的思维的机制 , 又是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 。 认知能力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产生 , 语言同时又促进了人的 认知能力的发展 。 语言是人脑通过对所感知的事物 的形象 进行抽象加工的结果 , 是大脑意识的活动 。 用语言的形式表 达事物的概念及其关系凝结为意义 。 意义是所指事物属性 的集合 。 人通过思维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 形成了隐喻 性认识能力 , 利用有限的语言符号指代浩繁的事物 、现象及 其复杂关系 。 一词多义现象便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与精密 性特点 。 一个词语由单义向多义发展的过程便是人类认知 不断发展的过程 。 大部分词语以新旧所指之间的相似性为 基础 , 从单义到多义 、从具体到抽象进行 了不同程度的延伸 。 例如英语形容词从具体的空间垂直维度引申至多 种抽象意义数量等级 、 质量等级 、 社会地位等 。 例如 高温 、 高水平 、 泌 高 职位 、 一 高阶层 、 高科技 。 再 比如动词核心意义为 “ 用四肢从低处 向高处运动 ”, 如 例句 比 。 那男孩爬上了树 在下面例句中 , 的核心意义得到了不 同程度的引 申 火车爬山 坡 司 , 飞机爬升到三万 英尺 司 , 温度上升到 度 物价一天天在上涨 , 大部分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并且接触机会多的事物及 其属性被当作隐喻性认知活动的主要材料 , 如事物的空间 属性 、功能属性、结构特点、运动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等, 还有 人的身体部位 、身体活动等。 描述这类事物及属性的词语的 原始意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延伸 。 这些词语便是语言中最 基本的构词成分 。 词语所表达的概念的演变过程充分说明 了隐喻的机制基础 相似性 。 三过度概括现象与相似性 在人类认知发展的原始时期 , 人们会出现过度概括现 象 , 这种现象的形成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 , 或者说是隐喻的 相似性 。 由于人类最初思维能力的低下 , 认识事物的本质具 有很大的局限性 。 表达概念的模糊性使得原始初民们对要 表达的事物进行了语义上的过度概括 , 即把今天看来不同的 事物作为同一类事物来认识 。 过度概括现象一方面显示人 的认知能力的不发达 , 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人的认知活动的特 一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北大学学报季刊年第卷第期 点 , 利用事物的相似性认知事物 。 过度概括的基础是事物之 间的相似性 。 这一点在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中可见一斑 。 儿童语言的语义体系最初出现过度概括的情况 。 在独 词句阶段 , 儿童会用 “ 由 ”不仅指代家犬, 还指代所处环 境中的所有普通的动物 。 再比如 “ 有的儿童常把最初单指 自己的父亲的 用 于指代所有的男性 , 随着词 汇量的 增加 , 过度概括逐渐消除 , 直到把 再一次专指 自己 的父亲 ” 何兆熊 , ,。 在儿童游戏中观察发现 , 儿童 天生具有把一物比作它物的能力 , 如 “ 过家家 ”游戏中, 儿童 会把男女角色当作想象中的 “ 父 、母、儿、女”等, 把身边 的东 西比作实际生活中的物品 。 他们是在利用事物的某些共同 特征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 , 正在运用隐喻性语言 , 或者说 , 是在运用隐喻性思维 。 语义的过度概括常以形状 、声 音 、 味 道 、运 动形式 、功能特点等的相似性为基础。 四类比推理与相似性 从推理的角度观察隐喻现象 , 人们使用隐喻是类似于利 用事物的相似性进行类比推理的思维方式在起作用 。 根据 两个或两类相比较的事物在某一个或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 似从而推导出其它属性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形式叫做类比 推理 。 类比的基础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 假如和代表 两个 或两类事物 , 用 、 代表它们之间相同的或相似 的属性 , 即共有属性 , 用代表所要推导出的属性 , 那么类比 推理可以用如下公式来表示 凸显 , 对 “”作出强烈而有力的表达, 使受话者印象深 刻 。 如果用和分别代表隐喻中的喻体 和本体 , 用 , 和分别代表事物的各个属性 , 那么 , 隐喻的类推形式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 几 , 巧 , 几 巧 , 由上式推出即 本体和喻体可以指两个不同的个体事物 , 也可以指两类 不同的事物 , 还可以指一类事物中的个体事物和整个另一类 事物 , 但不常指同类事物 中的两个个体事物 。 总之 , 从两事 物的客观具有的属性和隐喻使用者对该事物的主体感受的 属性 中 , 都可以推理出他们相似或相同的属性 。 相似性类比 是隐喻的思维推理模式 。 三 、 隐喻相似性基础的差异 , , 一 , , , 玉 , , , 由上式推出事物也具有属性 。 类比推理的目的在于从事物的相似性或相同性基础上 推理出它们其它属性上 的相似性或相同性 。 这种思维方式 在科学上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 科学上的发现如西方医学 上的 “ 叩诊法诊断技术 ”、“ 血液循环理论 ”、 以及卢瑟福提出 的 “ 原子的行星模型理论 ”等, 都是利用类比推理的例子 。 隐喻思维模式与类比推理具有共同的思维基础 相 似性 。 隐喻的主要作用和 目的是要获得某种表达效果 , 利用 对象的相似性 , 对本体进行属性定义 , 或者说对喻体进行属 性借用 。 在某种程度上 , 虽然隐喻是假的 , 但它体现了人类 思维的创造性 , 追求一种情感上或事物印象上 的强烈效果 , 比字面性语言更具有生动性 、更 富有表现力 。 例如 “ 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 , 是投枪 , 能和读者一同 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 鲁讯小品文的危机 “ 小品文 ”与“ 匕首 ”“ 投枪 ”虽然不 同类 , 但是作用相同 , 即它们在各 自使用语境中都具有 “ 强烈的战斗性 ”。 作者借 用 “ 匕首 ” 、“ 投枪 ”形象, 突出 “ 小品文 ”对社会的作用。 , “ 一与 “”之间的相似点是说话者对他 的 “ ”和“”产生 了“ 不愉快 、不 自由 ”的感觉。 一般认为 “ ” 给人以 “ 不愉快 、 不自由 ” 的感觉 , 但是 “”却因人而异。 上面这个隐喻句完全是由说话者个人对他 的 , ”的感觉 与 “”的给人 以 “ 不愉快 、 不自由 ” 的感觉相一致而构成了 “ 与 “。” 的相似性联系 。 对于发话者来说 , 它们 有共同的基础 , 至于 “”与 , ” 的其它特征则排除在外 , 不予考虑 , 从而突出了 “ 不自由 、不愉快” 的相似性 发话者 运用 , ”的突出而强 烈的 “ 不愉快 、 不自由 ”的特征投射到 “”之上 , 使 “”的“ 不愉快 、不 自由 ”的特征得到 隐喻中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基础不是 同一的 。 隐 喻的相似性既有客观上具体的相似性 , 又有发话者主观意想 的或者对两个事物的主观感受上的抽象的相似 。 两个事物的具体相似性是指二者共有的理化特性 , 如 形状 、 色泽 、 空间 、 时间 、 运动形式 、 状态 、 功能特点 、结构特 点 、及其相互关系等。 例如 摩天楼是城 市中的长颈鹿叮 。 , 此隐喻句利用本题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 , 即各自在其实 际出现的环境中都是 “ 高而突出 ”这一特征。 在以物理特征 为相似点的隐喻句中本体与喻体都是具体事物的一般可以 依其 “形似”为基础互相 比喻 , 如上面例句可以反向比喻为 哪 长颈 鹿是动物世界中的摩天楼主观感受的相似性是指 由于个 人的经历和情感因素如 好恶 、褒贬等, 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影 响到隐喻中的两事物从而使其所具有的相似性 。 它依据个 人的背景知识 , 体现了思维 的创造性特点 , 又体现了主观感 受上的差异性 , 既有个人的因素 , 也有社会文化 的因素 。 例 女 口 生活是一杯苦酒 。 生活是一罐蜜糖 。 例中 , 对于发话者来说 , 他的生活经历很可能艰难坎 坷 。 他把品尝苦酒的感觉与对生活的感受相联系 , 比较出其 相似处 。 这完全是发话者的主观感受 。 因为现实中的生活 可以是痛苦的 、愉快 的 , 也可以是枯燥乏味的或者其它 。 现 实生活有很多不同的特征 , 因人而异 。 没有经历过生活痛苦 的人决不会把自己的生活比做一杯苦酒 。 他可能会说出例 这样的隐喻句来 。 另外 , 从听话者的角度看 , 没有与说话 者相似经历的人或者没有类似认识的人很难理解这种隐喻 的意义或至少难以把握其准确的意义 。 这种 “ 神似 ”完全是 基于个人的主观感受 。 受话者亦然 。 此种隐喻的产生与理 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因素 。 从文化因素考察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可以看出 , 人类文 化从整体上有相似之处 , 如词义的褒贬 , 说明某些事物对不 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感受的一致性 。 褒义词甜蜜的 、 温暖的 、 慷慨的和与之对应 的贬义词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李佐文 , 刘长青论隐喻的相似性基础 痛苦的 、 冷漠的 、 吝音的都是人类共有 的 对事物的相似感受 。 但是由于地域 、 文化习俗 、生活 习惯等 因素的不同而形成的社会文化差异 , 导致不同的民族或人群 对同一个事物具有不同的感受 如中国人对狗的感受基本上 是贬义的 , 因而有大量与狗相关的词语如 走狗 、狗腿子、狼 心狗肺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 而英国人对狗却有着 “ 忠实 、 可爱 ” 的不同感受 , 例如 “ “ , 爱屋 及 乌 ”、肠 眼人人都有得意时 、甚至 叩 高层人士 ”。 这样 的事物用在隐喻中会造成理解上 的差 异 。 比如下面隐喻句 、 。 这人是龙 上句的字面意义为 “ 这人是龙 ”。 汉语 中的 “ 龙 ”象征 “ 尊贵勇猛 ”, 而英语 中的 “ 击 ,却象征“ 凶神恶煞 ” 中国 人和英美人对其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 , 因为本体与喻体之间 选取的相似点不同 , 所以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 综上所述 , 隐喻的相似性 , 一方面建立在具体形态之上 , 即人对喻体与本体之间理化属性上的客观性体验 。 之所以 说这种相似性是客观的 , 是因为它是一种 “ 形 ”的相似, 是具 体的东西 。 这种 “ 形似 ”是客观存在 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 。 人们只有认识它 , 并在思维活动中再现这种客观存在的 相似性 。 另一方面
相关知识
心理空间理论视阈下的爱情“花儿”隐喻研究
历史精神的归宿:《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主题隐喻
英汉植物隐喻识解的文化机制对比研究
现代汉语中死亡委婉语隐喻研究
隐喻
“花”的隐喻研究
艾米丽·狄金森死亡主题诗歌中的概念隐喻解读.docx
菊花的认知隐喻分析——基于李清照词的研究
《蝴蝶梦》的哥特意象与恐惧的情感隐喻分析
隐喻视角下的中日花语意义对比分析
网址: 论隐喻的相似性基础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405156.html
上一篇: 极具迷惑性和和田玉十分相似的石头 |
下一篇: 警方提醒别扫陌生快递上的二维码: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