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9-23 18:39

表演特点

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其表演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

小丑分二:一是“丑行俊扮”,称为“正丑”;一是“丑行丑扮”,称为“反丑”。

正丑:主要是劳动人民中的青壮年男子。他们具有勤劳朴实、爽朗大方、乐观风趣和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演唱时,演员头戴“一把抓(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长袖筒”。载歌载舞,活泼轻松。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为主,高矮步法相结合,节奏明快,颇具特色。

反丑:多是一些烟鬼赌徒、流氓地痞、浪荡公子等,常以一些生动、含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其表演常摩拟一些动物形象如:“猴子洗脸”、“猴子撒尿”、“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画眉跳架”、“狗牯摆尾”“乌龟爬沙”等等。脸谱抹白鼻子,步法和扇子花的动作与“正丑”表演大同小异。

小旦:主要是勤劳纯朴和聪明伶俐的农村少女、少妇。表演矫健优美、朴素大方。其“扇子花”比小丑更为丰富,既能单手打扇子花,也能双手同打扇子花。其身段动作有:梳妆挑帘、园手摘茶、伞花、开门关门等。其基本步伐有八字步、跷步、踮步、磨子步、磋步、碎步等等,真可谓千姿百态。

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据传说,采茶戏萌芽很早。过去,一般老艺人们都说,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了采茶戏。根据是采茶戏班里供奉的祖师爷田师父,是唐明皇时的宫廷乐师,原姓雷,叫雷光华,因和歌女产生爱情,犯了宫禁,于是相携逃出宫廷,流落到安远九龙山种茶为生,农事之余,不忘所好,教农民唱茶歌,玩茶灯,编成了“九龙山摘茶”这出戏,这就是赣南采茶戏的起源。当然,采茶戏不可能是某个人发明的。一般认为采茶戏于明代中叶开始流行于民间。关于这一点,明代文人学士的诗文著述里,有所反映。如,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在他的一首即事诗里,有“僻坞春风唱采茶”的吟唱。可见那时,偏僻的乡村里,已有“采茶”的演唱。他还有一首赠别的诗,更能说明当时“采茶”的发展情况:

“粉楼西望泪眼斜,畏见江船动落霞;四月湘中作茶饮,庭前相忆石楠花。”

诗的题名《看采茶人别》,从诗中吟咏的情景看,所赠别的“采茶人”,不是指从事采茶劳动的人,而是指从事唱“采茶”的职业艺人。这艺人在“采茶”的演唱艺术上可能已有相当的造诣,才有可能受到当代名人如汤显祖的深情眷注。可见采茶,已在当时的民间有了深厚的基础,否则,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职业艺人的。

除上引诗文外,汤显祖《牡丹亭》里“劝农”一出戏,其中有一段戏是表演采茶歌舞的:

……

【门子禀介:又一对妇人唱得来也。

【老旦、丑持筐采茶上,唱:

【孝顺歌】:乘谷雨,采新茶,一旗半枪金缕牙。

(白):呀,什么官儿在此?

(唱):学士雪炊他,书生困想他,竹烟新瓦。

(外白):歌的好,说与他,不是邮亭学士,不是阳羡书生,是本府大爷劝农,看你们妇女采桑采茶,胜如菜花,有诗为证:“只因天上少茶星,地下先开百草精,闷煞女郎贪斗草,风光不似斗茶清。”插花去。

【净、丑插花饮酒介】唱:

官里醉流霞,风前笑插花,采茶不煞俊。

……

这段戏写的是南安府太守杜宝出城春游,来到南安(今大余县)的城郊清乐乡劝农,清乐乡的父老,带领乡民们到接官亭迎接。这种“劝农”的仪式,是历代王朝的地方官吏,表示关心农民的一种例行公事;也是官吏们了解民情、采集民风的手段。清乐乡的父老,准备了反映当地民风民俗的歌舞向太守献演。上引这段歌舞,是一对采茶妇女表演采茶的。汤显祖是明朝万历年间人,在他写《牡丹亭》之前,曾两次途径南安,作过逗留,写有诗文,对当地的民风民俗颇为了解。《牡丹亭》的故事,即是以南安府为背景,在选取反映当地民风的歌舞时,必须是民间流传的,才足以表现剧情的地方特色。由此可见,汤所选取的这种采茶歌舞,早已在当时当地的民间流行了。它有歌有舞,有科有目,还有人物、故事,已具备了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要素。这就足以证明,在明朝中叶,赣南采茶戏就流行于民间了。

赣南采茶戏发展最盛的年代,是在清代康、乾年间,清人陈文瑞(乾隆时人)有一首《南安竹枝词》,反映了当时民间演出采茶的盛况:

谣哇小唱数营前,裘扮风流美少年;长日演来三角戏,采茶歌到试茶天。

营前,在今上犹县,当时属南安府,是一个山区小镇。一个三角班,能在这样的小圩镇从采茶开始,长日地演,演到试茶结束,这在今日的专业剧团,也是很难办到的,它说明那时的采茶三角班,已有相当的基础,才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否则,是不可能在一个地方维持这么久的演出的。

关于当时群众在观看采茶时的狂热程度,信丰县志里有一首《南安吟》描述得极为详细:

“采茶歌,村童扮作妖娥。周历乡里寻瑶,回眸一盼巧笑瑳。纨绔子弟争打彩,持杯谑浪肆摩挲。可怜铁石燕泣口,蚩民生计下煤窝。满面烟灰十指黑,出看采茶也入魔。辛苦得钱欢乐洒,囊空归去,学得‘阿妹’一声?。”

这首《南安吟》,是县里一个名叫谢肇祯的教谕写的。教谕是学官,他的观点,代表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对采茶戏的看法,尽管满含贬意,但反过来看,正好说明当时群众对采茶戏的迷醉,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挖煤工人(铁石口出煤),对“采茶”更是看得“入魔”,哪怕把辛苦得来的钱全洒去,也带着“学得‘阿妹’一声?”的欢乐心情归去。

因为采茶戏内容贴近广大劳动群众生活,它人物少,布景简单,与其它戏曲程式相比,更具生命力,尤其便于山区流行。所以,自采茶戏在赣南诞生后,很快传遍与之相邻的闽、粤、湘等地,尤其是客家人聚居地区,竞相传演,蔚然成风,成为客家人最喜爱的戏曲形式之一。以致粤东农村有句俗语云:“有钱丢采茶,冇钱买笠嫲”,意为因贪看采茶戏,连身上仅有的准备买斗笠的钱都丢给演采茶戏的艺人了。

赣南采茶戏在明代自演自娱的“自乐班”时代,是受到社会上的尊敬的。因为当时演出《九龙山摘茶》这类灯戏,内容大都是欢庆升平的,如戏中的摆字灯,就有“天下太平”的摆字表演,所以能为封建统治者所欣赏。到了演杂套戏的三角班时代,由于剧目的内容,大都是以男女爱情为题材,而表达爱情的观点与方式,又往往与封建的伦理道德相逆悖。如《反情》、《睄同年》。有的还以喜剧的方式,从反面对社会的现实生活进行讽刺、揭露、批判,如《大劝夫》、《满妹贺喜》等等,这就为封建统治者所不容了,认为是诲淫诲盗,有伤风化。从乾隆以后,历代王朝,曾多次下令禁演。如道光四年《宁都直隶州志·风俗志》载:

“查采茶亦名三角班,妖态淫声,引入邪僻,最为地方之害。……近来竟有听许搬演者,应拘该管约保重惩,以息此风。”

类似的记载,在赣南各县的县志里均有。禁令不仅写在官文告示上,还刻碑勒石,立在乡场墟镇上。如1949年以前,在信丰的小江真君庙旁,还立有这种禁牌,把采茶和烟、赌、嫖、盗一律禁止。

赣南采茶戏遭禁演之后,交上了厄运,再不许进村坊和祠堂,只能在圩尾庙角搭台露天演出,在凄风苦雨中顽强地存活。

赣南采茶戏在其最盛的时候,发展到三十多个班子,之后逐渐衰落,到解放前夕,全赣南只剩下五六个班子,躲在深山角落里,偷偷摸摸地时演时停,真是奄奄待毙,一息仅存了。

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大地春回,万物复苏,赣南采茶戏也得到了新生,走上了繁荣昌盛的新历程,成了赣州地区客家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重要演出

2016年10月9日至12日,汤显祖戏剧奖·地方戏曲经典传统小戏、折子戏大赛复赛在汤显祖故里江西抚州举行,赣南采茶戏在其中北展示[3]。

2018年4月23日至4月27日,由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南昌市文化馆(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承办的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级研修班在南昌举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赣南采茶戏等在舞台上竞相展现[4] 。

传统剧目    

赣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原有100多个,其中一部分已经失传,现保留的传统剧目有90多个。如:《九龙山摘茶》、《唐二试妻》、《卖杂货》、《上广东》、《双检菌》、《瞎子闹店》、《卖花钱》、《香火龙》、《阿三打铁》、《五岭之春》、《花灯仙子》、《吹鼓手招亲》、《满妹添喜》、《睄妹子》、《补皮鞋》、《钓?》等等。这些剧目,多为喜剧,反映了赣南广大劳动群众(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等)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片断,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它不靠完整的故事和离奇的情节来吸引观众,而是靠幽默、诙谐、生动活泼的表演唱腔取胜,百看不厌,久演不衰。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

近年来,赣州采茶歌舞剧团又推陈出新,创作出了《山歌情》、《长长的红背带——献给客家母亲的爱》等新剧目,并晋京汇演,分别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及其它数十个单项奖。昔日的山茶花,今天开放得更加烂漫。

音乐成分

任何戏曲的唱腔,都是将它自身的语言根据情感的需要给予夸张性艺术化的演绎的产物,并与其当地的民间歌曲有着天然的姻缘关系。在多元化客家文化背景下形成,在客家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赣南采茶戏的唱腔音乐,也自然是以客家民歌为主体,但也吸收了一些圈外的音乐因素。归纳起来,赣南采茶戏的主要音乐成份是赣南客家民歌以及先其落户赣南的各式花鼓调和小调。

一、客家茶灯歌舞、山歌、小调是采茶戏的音乐核心

具有悠久历史的活泼欢快、载歌载舞的茶灯歌舞,早为民众所喜爱,为采茶戏的形成与发展打下了深厚的根基。所以,大量的原为茶灯所用的如《摘茶歌》、《倒采茶》、《十杯茶》《拜年歌》、《春谷雨》等都为采茶戏所保留。一些采茶戏中有代表性的曲牌,如〔长歌)是由民间《跌苦歌》改编而来;〔春景天〕由安远马灯调演化而成;〔斑鸠调〕原名《十二月叫》,其本身就是一首民歌,在戏中省去了蚊子、蝉子、金鸡、乌鸦、画眉、猪、牛、猫、狗等,只留下斑鸠、蛤蟆两种叫声;还有〔进坑调〕〔芒冬鸟子〕〔鸟子有叫妹有声〕是原来的山歌调。连原为乞丐在乞讨时唱的一些叫化歌,因其活泼恢谐,琅琅上口,也都吸收到了采茶戏之中。

二、凤阳花鼓是采茶三角班形成的生力军

凤阳花鼓有着丰富的演唱曲目和成套的表演程式,特别是“大堂花鼓”已有一定的戏剧锥形,在赣南早已家喻户晓。它的《板凳龙》直接成了茶篮灯的早期节目。大量的花鼓调如《凤阳歌》《九条河》《身背花鼓》《铜钱歌》等都在采茶戏中保留了下来。在《桃子花开》里还留有“想你花鼓嫂,生得又蛮好”;《长铜钱歌》中也留有“想你花鼓婆,难舍又难丢”的唱词。1953年出版的《赣南采茶戏音乐》一书中,收录的花鼓调就有23首之多。

三、湖南调为采茶戏音乐带来了新鲜血液

正当采茶戏兴盛之时,清雍正末期(约1730年前后),湖南班(现名祁剧)进入赣南,二百年间发展成二三十个戏班,拥有数百名演员、乐手。在百姓眼中,湖南戏是大戏、正戏,套路正规、角色齐全、剧目繁多、唱腔丰富,这一切使得采茶艺人大大拓宽了眼界,一些新编的小型采茶戏大量吸收使用了湖南戏的〔路调〕〔花鼓调)〔对花调〕〔托子(过门)〕。为区别本地调,全部加上了“湖南”二字。同时还引入了一些打击乐的锣鼓经和唢呐曲牌,使采茶戏音乐在吸呐融汇中得到迅猛发展。

四、“杂调”的吸收使采茶戏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广采博纳民众熟悉的各种民间音调是采茶戏的另一特点。这些音调包括当时的市井流行小调和跨地区小调如《孟姜女》《茉莉花》《九连环》《瓜子仁》《补缸调》等;还包括一些曲艺说唱,如《南北词》《莲花落》,以及其他戏曲高腔、皮黄腔、梆子腔之类。这些“杂调”虽然对拓展采茶戏的表现力有很大作用,但也为音乐留下了风格个性不突出,离传统越来越远的“后遗症” 。

赣南采茶戏 ——八子参军 赣南采茶戏 ——八子参军

唱腔分类

赣南采茶戏的唱腔属连曲体,共有传统曲牌近300首。多年来,音乐工作者依其来源,风格内容及使用场合进行了分类,他们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如,1953年出版的由江西省音乐工作组编的《赣南采茶戏音乐》一书,将其分为路调、湖南调、采茶调、彩调、花鼓调、杂调、原始曲调等十类;1962年由赣南行署文教处编印的《赣南采茶戏音乐》则将其归纳成灯腔、茶腔、路腔、杂调四类,各类又依其节奏、速度、音调不同分为原板慢板、滚板、欢板、哭板、念板等板式;1982年赣州地区剧务工作室编印的《赣南采茶戏音乐》(第一集)则将其归纳成为灯戏音乐、茶戏音乐和杂调三个部分;20世纪80年代末编印的《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赣南采茶戏分卷》上,又回到“三腔一调”的分类法。但无论哪种分类都难免有所交叉重叠之处,大概还是“三腔一调”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腔。此类唱腔包括民间花灯、茶灯(茶篮灯)、马灯、花鼓中的所有唱段。这些唱段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形象鲜明,气氛欢快热烈,富有动感,结构紧凑,用勾筒或唢呐加锣鼓伴奏。

茶腔。茶腔是在三角班形成以后所编演的采茶戏使用的唱腔,曲调或缠绵委婉、亲切恬美,或粗犷高亢、激情奔放,均富浓郁的田野风味,适于表现各种不同的情感。其行腔与客家话语调紧相吻合,加上大量衬词,更显其客家特色。

路腔。路腔原名湖南调,是20世纪初期从湖南传来的湖南路调、湖南花鼓调和湖南对花调等的统称,大部分是戏中人物急匆匆地赶路时所唱。它们节奏活泼欢快,诙谐风趣,多为丑角或丑、旦对唱对舞,配以矮子步、扇子花,十分热烈生动。这些曲牌在赣南经数十年的融汇演化,已经成为了客家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杂调。杂调的来源非常之广。还有不少“先入为主”的杂调转为了“正调”,如《割非菜》《闹五更》《补缸调》等等。所以,杂调的数目确实难以统计,它们可以列为一类,也可以排除于采茶戏音乐之外。这样或许可以使本来很杂的采茶调的风格更统一一些。

伴奏乐器

用于采茶戏伴奏的乐器是勾筒、锣鼓,偶用唢呐。勾筒是一种竹制的二胡,琴杆较二胡短,琴筒较大,琴弦较粗,发音粗犷、宏亮、浑厚而略带沙音,穿透力强。大都只用低把位演奏,很少下把;用指腹触弦,呈内勾状,善用滑指取得前后倚音效果;音域一般保持在八九度以内,更高的音常改由低音八度奏出。有条件时,也会使用两把勾筒以正、反弦搭配,反弦比正弦低大二度或纯四、纯五度。它们使用加花、填空、支声等方法衬托唱腔,与唱腔形成或即或离,或高或低的三条相互依存的旋律线。20世纪50年代起,勾筒逐渐被二胡所替代,虽其音色、音域更纯更宽,但其客家乡土气息大减。

采茶戏音乐的器乐部分不甚丰富,多为吸收民间器乐曲牌。其“托子”(前奏),“串子”(间奏及表演配乐)曲调较多,可据腔种、剧情、用弦的不同灵活选用。

6词条图册

相关知识

【江西·传统戏剧】赣南采茶戏(国家级)
【遇见章贡】赣南采茶戏 | 传承国家级非遗项目,感受戏曲与茶的融合
赣南采茶戏《呐子声声》即将前往第八届江西艺术节·第十二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参演比赛
传承采茶戏 奉献见真情——非遗传承人黄善志夫妇的戏剧情缘
赣南脐橙|橙心橙意,送您心意
南昌采茶戏视频下载 南昌采茶戏全集下载打包汇总 共7.5G
【新华社专题报道】客家石城,灯彩大片!
【特色戏剧镇 风景独好城】《暗恋桃花源》采茶歌舞版
​【头条】​作为高安人,你知道高安采茶戏的这些故事吗?
《对花》简论

网址: 赣南采茶戏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36550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传统工艺 | 泥塑——流淌在指尖
下一篇: 采茶戏(赣南采茶戏)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