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拥抱现代文明,这个少数民族将非遗做成文创

拥抱现代文明,这个少数民族将非遗做成文创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9-16 12:15

八月底,大兴安岭的秋意初显,苔藓依旧在树根处蓬勃生长——这是驯鹿最爱的食物。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鄂温克族人布冬霞正在驯鹿活动点忙碌着,她手持一篮苔藓,身边围绕着几头大小不一的驯鹿。

布冬霞是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驯鹿习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再过一个半月,她就要将所饲养的40多头驯鹿迁到森林深处过冬。作为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兴安岭密林中的“使鹿部落”,鄂温克族人自2003年生态移民到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居住,从森林走进城镇,生活也由传统走向现代文明。

布冬霞饲养着40余头驯鹿。王郑胤 摄
布冬霞饲养着40余头驯鹿。王郑胤 摄

从森林走进城镇的驯鹿文化

大兴安岭深处,驯鹿脖颈上的铜铃声回荡在林海间,清脆的铃声连接着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数百年的狩猎文化,从森林走向城镇,铃声阵阵,仍旧清晰。

敖鲁古雅是鄂温克语,意为“杨树茂盛的地方”。17世纪中叶,鄂温克族从贝加尔湖流域游猎迁徙至额尔古纳河流域,并逐渐定居于大兴安岭的密林之中,拥有数百年的驯鹿历史。2003年,在党的政策的引导下,鄂温克族走出山林,搬到根河市郊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定居,62户猎民在这里安了家。驯鹿的饲养方式也从深山散养转变成了季节性迁徙,夏季在景区周边的驯鹿点,冬季返林。

使鹿部落的文化,由此被带出了山林。驯鹿是鄂温克人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依靠和交通工具,被称作“森林之舟”。布冬霞从小生活在森林中,驯鹿技能也是耳濡目染练就的。“这个季节的蘑菇和苔藓最丰富,是驯鹿主要的食物来源。”如今,布冬霞驯养着超过40头驯鹿,并开放了一个驯鹿点,举办研学活动,供游客近距离感受驯鹿文化。

布冬霞介绍,当前中国现存大约1500头驯鹿,她是14家养殖户中最靠近根河的一户。“驯鹿对水源和食物的要求很高,根河雪季漫长,驯鹿难以刨雪觅食,我们就会为它们提供豆饼等食物,保证它们能够有食物过冬。”

在驯鹿点,游客可以亲自为驯鹿喂食。布冬霞拿出准备好的苔藓,几头驯鹿便围了上来。“驯鹿是很温顺的,它们会围着食物走。”布冬霞会为自己的驯鹿取名字,为帮助驯鹿驱赶树林的蚊虫,点上熏香。

“我最喜欢听它们脖子上的铜铃声。”布冬霞的童年,是被森林和驯鹿填满的,如今,她将这份填满童年的喜悦,传递给更多人。“会有许多家长带着小朋友走进这里,他们对驯鹿充满好奇,也会问我很多关于驯鹿的故事,我也很愿意向他们分享。”

2003年以前,鄂温克族一直生活在森林中。王郑胤 摄
2003年以前,鄂温克族一直生活在森林中。王郑胤 摄

返乡创业的鄂温克青年

不仅在布冬霞的驯鹿点能体验驯鹿文化,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已将驯鹿体验、文化展示、非遗体验等集于一身。刘刚是一名鄂温克族人,2016年,他放弃了城镇的工作,决定返乡创业,为家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助力。

刘刚回忆,2003年生态移民时,他才20岁,那时候的他还在医院见习。“我的童年是在森林中度过的,鄂温克族依赖于半狩猎、半畜牧的传统方式生存。”后来,刘刚到根河市一中就读,辗转客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单程就需要五个小时。他说,初到城镇,对环境的新鲜感与思乡情绪交织在一起。

再返乡就是2016年,他决定回到根河市参与景区创建、文化展示点打造等工作。刘刚说,鄂温克族搬迁至敖鲁古雅后,驯鹿也从传统的生产资料转变为旅游IP,敖鲁古雅逐渐打造起以驯鹿文化、鄂温克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文旅产业,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另一种方式复现,并被更多人了解。“我们建设研学基地,展示太阳花手工艺、桦树皮制作等民族特色的项目,构建零距离文化体验场景,让更多人了解鄂温克族。”

将非遗做成文创

鄂温克族的传统,有多项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当前,根河市共有3项国家级非遗,16项自治区级非遗,21项呼伦贝尔市级非遗。在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内的一处非遗体验馆中,呼伦贝尔市桦树皮制作工艺传承人王跃辉正在展示桦树皮烫画。他表情专注,手握画笔,笔下的线条跟随桦树皮本身的纹理起伏,不到几分钟,一头驯鹿出现在画中,活灵活现。

鄂温克族利用桦树皮制作的生活用品。王郑胤 摄
鄂温克族利用桦树皮制作的生活用品。王郑胤 摄

驯鹿、桦树林、大山等,是桦树皮烫画中最常见的元素,展示鄂温克族的传统生活场景。王跃辉说:“桦树皮制作技艺是一项自治区级非遗,也是鄂温克族生活的智慧。他们会运用桦树皮制作出许多精美的工艺品。”在体验馆内,不仅有非遗展示,游客还能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动手体验多项非遗技艺。

在现场体验烫画的游客李先生表示:“很喜欢这些体验项目,能够在体验非遗的同时,更加了解这个地区以及生活在这里的民族,了解到不同的生活方式,也让我们不同民族能够更加团结。”除了桦树皮制作技艺相关的桦树皮盒子、烫画等工艺品,带有鄂温克族太阳花元素的饰品、冰箱贴等文创产品,也很受游客欢迎。

“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中的一句话,将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与迷失呈现在眼前。而新时代的鄂温克族人则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回应,他们将民族文化与产业发展结合在一起,摸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正如刘刚期望的:“希望鄂温克族及其文化能够被更多人知道,但同时,年轻一代的鄂温克族人又可以拥抱现代文明,更好地建设家乡。”

新京报记者 陈璐

编辑 张牵 校对 张彦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相关知识

【我的中国年】清华硕士“跨界”成文创策划师 用非遗技艺助力传统文化“出圈”
《滨州非遗“活起来”》:滨州剪纸文创实力“出圈”
四川诸多文创品牌融入蜀绣、竹编等非遗元素 让大熊猫“代言”
匠心浇灌 非遗之花绽芳华
扬州非遗技艺绽放“产业之花”
非遗技艺——绒花 将亮相北京冬奥会
逛非遗市集、买文创年礼 年轻人“花式”过年焕新春节
国潮遇上设计非遗爱上文创
将竹丝编成“非遗”
江苏徐州:保护传承文化血脉 让非遗之花绽放时代芳华

网址: 拥抱现代文明,这个少数民族将非遗做成文创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33951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来内蒙古后花了好多钱 因为这个东
下一篇: 桦木,森林滴露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