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產撬動大產業 農文旅激活新動能
今年是“百千萬工程”實現“三年初見成效”目標的重要節點。當前,全市上下正錨定“爭做典型”目標不動搖,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從今日起,本報推出“‘百千萬工程’進行時——錨定爭做典型 縣(市、區)看亮點”系列報道,聚焦各縣(市、區)產業經濟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風貌帶建設、人居環境整治、民生事業發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等重點工作,挖掘鮮活案例,展現實踐成果,為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探索有益經驗。敬請垂注。
上萬隻白沙鵝在果林間自在覓食﹔“稻虫共生”的綠色種養模式煥發新生機﹔近郊果蔬採摘園裡人流如織……自“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江城區錨定“爭做典型”目標不動搖,做深做透“土特產”文章,高標准打造風貌示范帶,培育“近郊游”新業態,走出了一條具有江城特色的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之路,全區64個行政村年集體收入全部達到25萬元以上。
做優土特產 壯大鄉村特色產業
春華秋實,物阜歲豐。江城區立足資源稟賦,通過延鏈補鏈、冷鏈護航、電商賦能,全力做大做強“土特產”文章,一幅瓜果飄香、產業興旺的“豐景”在江城廣袤大地顯現。
近日,走進白沙街道大崗村木金水自然村的養鵝場,480余畝果林山地間,上萬隻白沙鵝或引頸高歌,或低頭覓食。“鵝司令”謝彥活穿梭其間,察看鵝群生長情況。他帶領合作社創新自繁自育模式,年產鵝苗20余萬羽,產品遠銷粵閩桂等地。從養殖到餐飲,從打造美食街到規劃建設鵝博物館、白沙鵝現代田園農業產業園,白沙鵝正唱響全產業鏈致富歌。據統計,去年白沙街道存欄母鵝13萬隻,孵化鵝苗235萬隻,肉鵝出欄40萬隻,300余家餐飲店推出白沙鵝特色菜,年產值超2億元。
在城西街道,小禾虫正激活產業振興的“一池春水”。近段時間,阮西村250畝“多年生稻+禾虫”綜合種養示范田正式開耕。首季水稻畝產預計達700斤,禾虫市場批發價每公斤約200元,每畝年產值可突破3萬元,實現“一田雙收”。“禾虫工廠化育苗基地和立體養殖基地也即將動工,建成后將進一步完善‘育種—種植—深加工—電商’產業鏈,預計帶動周邊1000余戶農戶就業。”阮西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阮欽文欣喜地說。
從2022年10萬元,到如今4000萬元年銷售額,城西街道第一埒村500多家網店讓中國斗魚“游”出池塘,“霸屏”電商平台。今年5月9日新啟用的第一埒村電商基地集展示、孵化、銷售於一體,二期將打造倉儲物流與產教融合中心,助力斗魚“游”向更廣闊市場。“我們要培育有本地特色的區域品牌IP!”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朱遠超信心滿滿。小小斗魚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致富魚”。
做深做透“土特產”文章,離不開冷鏈物流的保駕護航。在漠陽農批綜合交易中心,現代化智能冷庫晝夜運轉,3萬噸儲存空間內,溫度、濕度等參數精准可控,確保水產品新鮮直達餐桌。中心還配備海產品加工廠、制冰工廠及活鮮交易商鋪,日均交易量達100噸,年吞吐量超3.65萬噸,帶動5000余人就業,形成“生產—加工—冷鏈—市場”的完整供應鏈。
從田頭到舌尖,從池中到雲端,江城的土特產正突破地域界限,在產業鏈延伸與業態創新中,書寫著鄉村振興的鮮活答卷。
扮靚城鄉貌 繪就全域宜居畫卷
去年8月以來,江城區聚焦交通干道沿線、特色鎮典型村、重要節點,大力推進城鄉風貌整治提升,打造了總裡程達163公裡的7條風貌示范帶,途經10個鎮(街道),連接40個村(居),實現鄉村美麗風貌串珠成鏈,推動了產業升級、人居環境改善和城鄉品位提升。
“房屋經過改造后,解決了外牆開裂和長青苔等問題,村裡環境整潔多了。”漫步在江城區崗列街道四圍村委會沙屋圍村,統一的米黃色牆面與房前屋后的綠化相映成趣,村民王世強對自家房屋改造后的變化贊不絕口。在司村,該村通過盤活70余畝撂荒地,種植板藍根油菜花,既填補了土地種植“空檔期”,又扮靚了鄉村“好風景”。據了解,在今年3月舉辦的江城區首屆鄉村文旅活動中,司村吸引了超5000人次前來游玩打卡。
通過打造“羅琴雅韻”風貌示范帶,樂安村下轄25個自然村人居環境整治、沿途風貌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也取得顯著成效。樂安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柯耐芽表示,依托茅田自然村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古樹群、茅田河等生態資源,樂安村目前正打造集農耕體驗、農業觀光、網紅打卡點於一體的茅田田園文旅綜合體,與冼夫人馮盎將軍紀念館等景點串聯成環,未來將釋放出更大的文旅消費潛力。
與此同時,江城區還深入實施綠美生態建設,奮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江城。各鎮(街道)也因地制宜,全面開展“美麗庭院”創建工作,打造“美麗庭院”943戶,其中13戶獲評省級“美麗庭院”。
位於城東街道環園路的幸福裡綠美庭院,紅牆灰瓦,紅花綠葉點綴其間,靜謐舒適。該地原是失修失管的舊廠區,周邊環境臟亂破舊。去年,城東街道引進設計公司對此地進行整治和創意改造,經過近一年的謀劃和施工,如今幸福裡·綠美庭院示范園已經變成集餐飲、綠化、教育、市集於一體的優美園林風格的文藝休閑園。
以風貌示范帶為軸,江城區正繪就“環境整治+文化傳承+產業振興”的城鄉融合新畫卷。這場由表及裡的改變,不僅讓古村展新顏、廢地煥生機,也催生出了農文旅融合的“美麗經濟”,為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寫下生動注腳。
深融農文旅 激活近郊流量密碼
採摘園紛紛推出優惠採摘體驗﹔休閑園裡處處涌動著人潮﹔陽帆豆豉工業旅游景區日均接待30多個旅游團隊……今年“五一”假期,江城區接待游客24.41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9886萬元。亮眼數據的背后,是江城區以農文旅激活“近郊經濟”的創新實踐。
通過“微改造、精提升”策略,江城區成功激活了“生態+產業”新動能。在三江島濱江公園觀景綠道兩旁,許多商家已搶佔“新”機入駐,帶來了釣蝦、生態美食、龍舟文化體驗等業態。優美的風光加上豐富的業態,吸引了很多市民游客,“五一”假期更是訂單爆滿。
中洲街道華龍村通過“三塊地改革”流轉,引入“農戶+經聯社+公司”的合作模式,打造了華龍蔬果採摘基地和研學基地,有效盤活了閑置土地。“依托近郊位置優勢,去年共接待學生7000多名,帶動周邊就業崗位近40個。村民們有租金收入,又能實現在家門口就業。”華龍蔬果採摘基地負責人羅倩茹說。
江城區還深度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文化+IP”新引擎。在埠場鎮那蓬村,關山月國畫村項目正大力推進,並融合“研學+文旅+農業”發展模式,通過“村企合作”“村村聯動”盤活148畝閑置地,打造山月研學實踐基地,開發“美育+”課程。去年以來,基地接待研學團隊超8000人次,帶動村集體年增收7.5萬元。
近年來,南恩路、太傅路相繼入選省歷史文化街區。江城區堅持在保護中傳承,通過“修舊如舊”的方式延續街區歷史風貌,促進傳統與新興業態融合,讓老城區煥發出新活力。夜幕降臨,市民游客漫步在燈火通明的老街,感受西瀨風情景區水鄉氣息,與之臨近的河堤一帶,夜宵檔座無虛席,特制白切雞、砂鍋粥等當地美食香氣溢滿街道。鼉城行大運、非遺民俗巡游、逆水龍舟大賽等特色活動的相繼推出,也持續激活著古城文旅熱度。“文化體驗+夜經濟”模式不斷凸顯出江城的煙火氣。
“我們始終堅持‘留住鄉愁底色,激發近郊活力’的發展理念,讓非遺活起來、讓歷史會說話。”江城區“百千萬工程”指揮部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計劃新增一批鄉村酒店、鄉村民宿,同時,深度挖掘紅色文化、非遺技藝、名人故裡等文化資源,精心推出一批串起山水風光、人文歷史、鄉土風情的精品旅游線路,讓近郊經濟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勁引擎。
(責編:朴馨語、張永生)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关知识
麗水雲和小雪梨撬動億元大產業
屯昌:一縷香韻帶動“香”村產業振興
“良田+良種+良方”繪就好“豐”景 惠安走馬埭現代農業產業走出新路子
人民網評:農業文化遺產“上新”賦能鄉村振興
集鏈成群建設世界一流花卉產業
推動花卉全產業鏈發展(經濟新方位·縣域經濟觀察)
北京菊花產業融合初見成效
科技為雲南花卉產業注入發展動能
粵桂協作給南寧鄉村產業升級裝上“引擎”
普洱江城:發展“小花糯”特色產業 帶動百姓就地就近就業
网址: 土特產撬動大產業 農文旅激活新動能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321535.html
上一篇: 土特产撬动大产业 农文旅激活新动 |
下一篇: 板蓝根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人工种植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