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药食同源蒲公英的栽培技术研究

药食同源蒲公英的栽培技术研究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9-10 21:05

摘要:蒲公英在我国分布广泛,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药理作用,已明确归类为“药食同源物品”。基于前人研究介绍了蒲公英的形态特征,分析了品种筛选、外界环境的影响、田间管理、反季设施栽培技术和组织培养技术的概况,阐明了蒲公英活性物质的抗炎抑菌、抗氧化和抗肿瘤的药理作用。其可用于生产药品、食品、日用品、化妆品等多样化的工业产品,同时也可作为饲料添加剂,对牛、马、羊、家禽等具有保健作用,市场潜力巨大。

蒲公英属(Taraxacum.F.H.Wigg.)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菊科类,全世界约有2000多种[1,2,3]。在我国是较为常见的中药材,也是餐桌上的野生美食,遍布全国各地,名称各地不一,有婆婆丁、华花郎、白鼔丁、黄花地丁等[4]。中国较多地区都有蒲公英鲜食的记载,以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药理作用,备受人们青睐[5],卫生部现已明确归类为“药食同源物品”[6],作为一种中草药,被记载为“解热凉血之要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其性寒,味苦甘,常用于治疗多种炎症、便秘、肿痛等疾病[7]。现代研究表明,植株含有有效的化学成分,使其具有抑菌消炎、散热解毒、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性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价值[8,9,10]。近年来,蒲公英因其具有十分丰富的有效活性物质且可长期作为保健食品食用,在医疗、食品等领域的深加工产品研发备受关注。笔者概述蒲公英栽培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旨在为蒲公英资源的综合利用供理论依据。

1、药食同源蒲公英的栽培技术研究

1.1蒲公英形态特征

蒲公英为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植株整体柔软且光滑,含白色乳汁。根深粗大,呈圆锥状,表面棕褐色,皱缩,单一或者数条在土壤中,根茎短,长4~10cm。叶从根部长出,叶片丛生、莲座状,且平展,长4~20cm,宽1~5cm,顶端裂片较大且呈三角形或三角状戟形,全缘或锯齿,叶的基部逐渐狭为叶柄,叶柄及主脉常常带有红紫色。花葶数量从1至数个不等,花序为头状花序,在顶端处有小角状的突起。花瓣为舌状黄色,舌片长8mm,宽约1.5mm。花期4—9月,果期5—10月[11]。

1.2蒲公英的品种筛选

蒲公英在我国分布遍及全国,种质资源丰富,物种演化及区系地理关系复杂。而蒲公英属植物因其形态特征相似,从现有蒲公英属植物的形态特征无法进行种质鉴定和分类[12]。丰富多样的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物质基础,为满意人类育种定向需求,需要进行种质资源分类。乔永刚等[1]在研究蒲公英种质资源时,采用了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的方法,对13种蒲公英属植物亲缘关系进行研究,13种分别是管花蒲公英、异苞蒲公英和狭戟片蒲公英采集地黑龙江齐齐哈尔,丹东蒲公英、东北蒲公英和斑叶蒲公英采集地辽宁丹东,卷苞蒲公英采集地辽宁朝阳,长春蒲公英、朝鲜蒲公英采集地辽宁沈阳,亚洲蒲公英采集地吉林磐石,蒲公英(Tmh)采集地吉林通化,多裂蒲公英采集地山西神池,药用蒲公英采集地山西太谷。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表明,当核型似近系数接近0.6960时,可以聚为4大类群,第I类群包括染色体基数为8的8种蒲公英和朝鲜蒲公英;第II类群包括蒲公英和药用蒲公英;第III类群包括长春蒲公英;第IV类群包括多裂蒲公英。当核型似近系数接近0.5930时,第I类与第II类聚为一类。当核型似近系数接近0.4641时,13种蒲公英共聚为一类。

现在市场上收购的多为野生蒲公英,在品质、产量和食用口感上很难把控,特别是近年来来人们越来越关注野菜食用安全问题。综合考虑安全、营养和口感等因素,蒲公英在作为蔬菜食用时,人工栽培优势逐渐凸显。魏蕾等[13]2009年从国内外收集并引进15个蒲公英品种,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试验田进行品种选育,留种材料按株系繁种,经连续选择,2012年培育出京英一号。该品种适合我国北方气候条件,田间表现为株型整齐,叶色鲜绿且肥厚、产量较高,可满足市场需求。孟宇航等[14]研究中所选材料为北农一号,由北京市昌平区沙河种子站提供,叶片长狭,长18~60cm,宽2.5~3.5cm,全缘,在5种光照强度处理下,透光率82.6%的处理,维生素C和总酚酸含量最高,分别为0.49、90.28mg/g;透光率60%的处理,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分别为32.18、136.03mg/g。目前我国蒲公英品种杂乱且育种经验较少。

1.3外界环境对蒲公英生长的影响

蒲公英根具有超强的生长能力,其根为宿根生长,会对第2年的蒲公英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影响。路其祥[15]研究干旱胁迫逆境下,地上部分叶片水分损失,会阻碍其叶绿素合成,导致光合速率降低,干物质积累受阻;在干旱胁迫下还会降低根系活力,且根系代谢活动也会受阻。在受到胁迫后蒲公英叶片的POD(过氧化物酶)等保护酶能够表现出较高的活性,从而可以消除体内过多的活性氧等有害物质。还发现5d复水后2种中度、重度干旱胁迫处理下的蒲公英根部、叶片长势均恢复到了对照组的水平。10、15d后复水处理后,虽然叶片和根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但是其长势不如对照处理。

众多研究已证实,植物生长发育和营养品质会受到光照的影响[16]。孟宇航等[14]研究蒲公英生长过程中对光照强度的需求量,结果表明,透光率为82.6%的处理总酚酸和维生素C含量最高,其含量分别为90.28、0.49mg/g;透光率为60.1%的处理,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其含量分别为136.03、32.18mg/g。保持透光率在60.1%~82.6%,有助于提高蒲公英的营养品质。谢小翌等[5]研究不同遮阴处理下,蒲公英生长及总黄酮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透光率100%的自然光强下生长特征指标最高,总黄酮含量也最高(60.60mg/g);透光率>60.1%时会明显抑制叶片数、叶片宽、茎粗及地上鲜质量;同一光照强度条件下,总黄酮的含量生长后期>前期。

除水分和光照外,蒲公英生长还会受到其他逆境环境的影响。薛婷婷等[17]研究中国东部温带47个站点,以分布较广的蒲公英为材料,发现各站蒲公英黄枯普期与生长季的平均温度主要呈负相关,但与秋季日最低温度和秋季土壤相对湿度主要呈正相关。刘雅辉等[18]研究发现,在滨海盐土种植费菜、田菁和蒲公英3种耐盐植物,均可提高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的微生态系环境,其中,蒲公英在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有机质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方面占据优势。付娆等[19]研究发现,在盐胁迫下蒲公英细胞内的保护酶系统可快速启动,清除体内活性氧自由基,以抵抗逆境胁迫,但植株受到较高浓度盐胁迫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了大量活性氧,其活性氧清除酶活性降低,植株生长受到显著抑制。蒲公英是一种较好的耐逆性植物,对外界环境要求较低,可考虑像运城夏县早安铁矿矿区等矿区种植,以提高矿区等贫瘠土地利用率。

1.4蒲公英的田间管理

蒲公英适应能力强,为较好的耐逆性植物,抗病性也强。刘斯超等[20]研究表明,温室栽培蒲公英,出苗前铺稻草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去除稻草,在生长期追肥1~2次;要及时除草,适时收获,收获时不宜浇水,防止烂根;生长期要预防蚜虫的危害(采用悬挂黏虫、防虫网、银灰色塑料条带等家),如果必须化学防治,尽量选择低毒、低残留和高效药剂,并交替轮换,如喷施50%2500倍液的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或是10%500~1000倍液的烟碱乳油等。何树海[21]研究说明,法国厚叶蒲公英出苗后要及时中耕松土进行保墒,生长期及时人工除草,雨季追肥每公顷施入尿素和三元复合肥各375kg;该品种抗病虫能力强,但较易感染白粉病,要及时去病株,并撒少许生石灰在病株处。白永江[22]在蒲公英栽培技术中,指出主要的病害有叶斑病、褐斑病和锈病。蒲公英在田间管理上也应注意病虫害的防治,适时灌溉,合理施肥。

1.5蒲公英的反季设施栽培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近年来,野菜市场需求量增加,蒲公英人工栽培较多,依据市场需求冬季在温室栽培呈新的趋势。张玲霞等[23]采用简易拱棚,其经济成本低,拱棚中跨度11m,高为2.78m,拱棚梁与梁采用的间距为1.6m,此间距充分利用空间,便于人机操作。耿维等[24]详细介绍了利用日光温室、塑料中棚和塑料大棚反季节栽培菜用蒲公英的技术。该技术可使农民利用农闲时间,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优化了蒲公英的栽培环境,达到全年出菜,与野生蒲公英相比较营养无显著差异,因而该技术值得研究和推广。还有新兴无性繁殖技术中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蒲公英上也有研究[25,26,27,28],通过试验筛选适合蒲公英组培不同阶段的培养基配方,最佳消毒方案为75%乙醇消毒30s+无菌水冲洗2次+0.1%升汞消毒10min+无菌水冲洗5次,最佳萌发培养基是6-BA0.2mg/L+GA31.0mg/L,最佳增殖培养基是NAA0.1mg/L+6-BA0.5mg/L,最佳生根培养基是NAA1.0mg/L。该技术有利于蒲公英保持遗传的稳定性,保存和繁殖优良品种。

2、蒲公英的药理作用

蒲公英具有的药用价值和其含有的活性物质有关。据研究,目前可确定的蒲公英植株含有多种有效的活性物质[29]。

2.1抗炎抑菌作用

目前大量研究证实,蒲公英有明显的抑菌抗炎活性,现以蒲公英为原料治理炎症已经成为一个热点[30]。蒲公英提取有效成分黄酮类、有机酸、酚酸类和多糖类物质等物质,分别进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菌株体外抑菌实验,有抑制菌株生长,表现出抑菌效果,其作用机理是破坏了菌株的细胞膜[31,32,33,34,35]。蒲公英在妇科疾病治疗中被应用,多和活血药物配合使用,有效治疗女性外阴肿痛、瘙痒等诸多妇科疾病,在治疗乳房肿痛方面也起到了明显的清凉散热去肿的效果[36,37]。因而可以利用蒲公英的抗菌消炎研发药物和保健品。

2.2抗氧化作用

食材长途运输保鲜主要是冷藏和冰冻,但食品风味降低,一直在寻找食品合适的保鲜方法。现已有研究表明黄铜具有一定的保鲜效果,蒲公英中可以提取黄酮等物质,对冷鲜肉有保鲜作用,具有抑制微生物生长,能够辅助延长3d[38]。秦凤贤等[39]利用蒲公英提取液,作为天然添加剂,试验结果表明延长冷冻牛肉的保质期4d。LISBERNADETTA等[40]研究表明,蒲公英的提取物质L-菊酸具有抗氧化性。

2.3抗肿瘤作用

有研究表明,蒲公英的提取物主要是黄酮、植物甾醇、三萜类等多种物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对乳腺癌、胃癌、黑色素等癌变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相对于合成药副作用小[41,42,43,44]。

3、蒲公英的研究开发前景

3.1蒲公英栽培的经济效益

蒲公英含有脂肪、蛋白质、有机酸、微量元素、粗纤维及维生素等,营养丰富,可做生吃、炒食、汤。张玲霞等[23]利用简易拱棚栽培菜用蒲公英,每年可以收获5茬,每茬的平均产量为1200kg,平均的单价为1.6元/kg,每公顷年产值为14.4万元。李淑春[45]在大棚种植蒲公英每年10月左右收割,大叶产量为3~4g/m2,单价为1.5~2.0元/kg,每公顷收入10万元;第2年大概在4月份挖根带叶采收,每平方米0.75kg,单价为0.75元/kg,每公顷收入15万元。姜涛等[46]种植完蒲公英采用深翻1犁后,将根检拾抖净土,晾干,每公顷收3000~3500kg干品。陈国东[47]在研究蒲公英栽培时,连续种植2a后的秋末挖全株晒干,产量为3000~3750kg/hm2,售价12~13元/kg,每公顷效益为3.6万~5.25万元。许趁新等[48]核桃树幼林种植蒲公英,投资少,见效快。

3.2有蒲公英的配方药品

蒲公英含有营养物质和活性物使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主要以根入药,除上述的抗菌消炎作用、抗氧化作用和抗癌作用,还有降血糖血脂作用。可以用量治疗痈肿疔毒、湿热黄疸、胆结石等,被称为中药中“八大金刚”之一。根据中医学原理研制成丸剂、膏剂、冲剂、散剂等复方蒲公英中草药。姜雪莹等[49]采用正交试验以蒲公英根为材料,确定蒲公英多糖铁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蒲公英多糖与柠檬酸三钠质量比2∶1、反应温度60℃、反应液pH值为8。李芳等[50]研究发现,中草药黄芩、艾叶、蒲公英等制剂对4种菌株有抑制作用,抑菌效果不同。杨光会等[51]在观察组新鲜蒲公英加血蝎、冰片外敷,在治疗静脉炎时可以缓解疼痛,且无不良反应。

3.3蒲公英食品

民间常制作蒲公英茶,即将新鲜的蒲公英晾干、烘干或者炒制后开水冲泡。蒲公英的营养价值很高,蛋白质含量是茄子的2倍,钙元素含量是蕃石榴的2倍多,微量元素含量和萝卜相当,特别是硒的含量达到147μg/kg,可开发绿色食品。马井喜等[52]研究了蒲公英饼干的制作工艺;赵昱等[53]认为蒲公英馒头和挂面,味美且营养价值高,又具有良好保健功效。还有以蒲公英干粉为原料,加入柠檬酸、白砂糖等作配料,或者是加入山楂、菠萝等水果配制成复合饮料或者冰淇淋,可起到抗病毒的作用[54,55]。

3.4蒲公英日用品、化妆品

蒲公英提取物质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的作用,可研制蒲公英日用品,如抑菌抑菌洗手液、牙膏、沐浴液等[56]。有研究表明,蒲公英可治疗青春痘,可利用该功效生产洗面奶、乳液、面膜、爽肤水等化妆品,且有消炎保健作用。研发蒲公英日用品、美容护肤品将成为一个新的方向。

3.5蒲公英的饲用价值

蒲公英具有营养价值高,汁多叶大,且富含多糖及多种黄酮类等活性物质,有抗菌、消炎和促生长等,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在我国农村的牛、马、羊等畜类均有食用蒲公英的新鲜植株,发酵后的蒲公英家禽类也喜欢食用。现已有研究表明,蒲公英添加剂可以增加猪的食欲,体重增长速度加快,蒲公英作为天然的添加剂还可以节约饲料,降低成本,减少发病率,增强抗病能力[57,58,59]。于文会等[60]研究蒲公英水提物会抑制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唐诗博等[61]研究发现,在饲料中添加2%蒲公英对贵妃鸡生长有促进作用,免疫器官质量增加,经济效益较高。李玉荣[62]研究表明,在猪饲粮中适量添加蒲公英干粉,可提高肥育猪的生长性能和品质,以蒲公英干粉添加量为500g/t效果最好。因而蒲公英作物饲料可以增加饲料营养价值,还可以提高免疫力,一些研究还表明食用添加蒲公英的饲料可以预防猪牛羊等雌性哺乳动物的阴道炎、乳腺增生等。

4、展望

蒲公英在我国分布广泛、适应性强,是餐桌上的美食,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具有很强的抗逆性,对光照要求不高,栽培范围广(间套作)。应选育适应市场需求的蒲公英品种和完善配套栽培技术。

目前,在医学方面蒲公英不再局限于作为中药材、水煎剂的使用,而是在其药理学的基础上,对有效成分进行加深提取,进一步提纯研发更加多样、高效、精准的医学药物;作为食品,除了常见的烘干制茶,还可加工成挂面、饼干、饮品等更多新型的保健食品;采用现代化深加工技术,扩大其应用范围,增加日用品、美容护肤品开发;蒲公英作为饲料添加剂,适量添加促进牛、马、羊、家禽等驯养动物生长,还可以提高免疫力。

总而言之,蒲公英在中国资源丰富,直接栽种经济效益可观,且能够生产多样化的工业产品,市场潜力巨大。因而蒲公英应用技术栽培,开发新型蒲公英提取方式加工产品技术将会是今后研究和开发的关注重点。

参考文献:

[1]乔永刚,王勇飞,曹亚萍,等.13种蒲公英属植物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J].草地学报,2020,28(1):285-290.

[2]留华清,王天磷.蒲公英水溶性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2014,37(6):989-991.

[3]张晓杰,尹春梅.蒲公英栽培技术与经济效益分析[J].吉林农业,2018(17):79-80.

[4]段红波,梁引库.蒲公英多酚的提取及其活性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7(3):80-86.

[5]谢小翌,张喜春.不同遮荫处理对蒲公英生长及总黄酮含量的影响[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9,34(2):47-50.

[6]侯荣荣,杜峰涛,邹星月,等.蒲公英的活性物质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22):27-28,53.

[7]康文锦,徐兴军.药食两用植物蒲公英的研究现状及开发前景[J].西部皮革,2019(12):60-61.

[10]吴杰,黄丹.蒲公英黄酮生物活性研究[J].饲料研究,2016(4):34-50.

[11]邹仁君.蒲公英形态识别及其丰产栽培技术[J].植物医生,2016(6):50-52.

[12]宁伟,周丹丹,李海娟,等.东北地区蒲公英属植物核心形态指标筛选[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4,45(1):87-90.

[13]魏蕾,韩向阳,赵秋菊,等.特菜新品京英一号蒲公英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17(12):87-88.

[14]孟宇航,谢小翌,张喜春.光照强度对蒲公英营养品质的影响[J].北京农学院学报,2020,35(3):40-43.

[15]路其祥.干旱胁迫对蒲公英抗性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20.

[16]田佳灵,张轶婷,刘厚诚.光环境对蔬菜品质的影响[J].中国照明电器,2016(12):27-32.

[17]薛婷婷,赵袁,陈效逑,等.气温和土壤湿度对中国东部温带蒲公英黄枯普期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6(1):173-183.

[18]刘雅辉,孙建平,马佳,等.3种耐盐植物对滨海盐土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EB/OL].[2020-03-31].

[19]付娆,张海洋,梁晓艳,等.蒲公英对NaCl单盐和海水复合盐胁迫的生理响应[J].山东农业科学,2020,52(2):33-37.

[20]刘斯超,胡永青,李平,等.冀北地区保健型蔬菜蒲公英温室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2019(7):14-16.

[21]何树海.太行山旱作梯田核桃与蒲公英套种技术及效益分析[J].北方园艺,2019(13):174-177.

[22]白永江.蒲公英药菜兼用栽培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4):115.

[23]张玲霞,李强.简易拱棚菜用蒲公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7):165.

[24]耿维,雷桂杰,周玉迁.菜用蒲公英的反季设施栽培技术[J].林业科技,2018,43(6):42-44.

[25]孙怀娟,魏小弟.蒲公英的组织培养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08,28(3):4-7.

[26]陈华,李平,刘晶,等.药蒲公英再生体系的建立和优化[J].生物工程学报,2005,21(2):244-249.

[27]张杰,胡燕花,张启帆,等.华蒲公英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科技通报,2019,35(10):54-58,63.

[28]徐术菁.东北蒲公英(Taraxacum.ohwianum)叶片再生体系建立与优化[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6.

[29]许先猛,董文宾,卢军,等.蒲公英的化学成分和功能特性的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8,9(7):1623-1627.

[30]杜军英,姜东伯,狄柯坪,等.蒲公英抑菌抗炎作用的研究进展[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2,10(2):128-131.

[31]李云祥,梁引库,高飞雄,等.蒲公英脂溶性成分对沙门氏菌抑菌作用机理[J].食品工业科技,2019,40(4):125-128,145.

[32]侯京玲,周霄楠,赵兴华,等.几种蒲公英成分的提取及体外抑菌效果试验[J].中国兽医杂志,2016,52(12):53-55.

[33]高飞雄,梁引库.蒲公英植酸对沙门氏菌抑制作用及其抑菌机理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9,31(6):975-980,985.

[34]平家奇.蒲公英提取物体内外抗炎作用的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0.

[35]肖潮勇,张宇,王宇亮.蒲公英总多糖的提取、纯化及其体外抗炎活性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11):25-28.

[36]张小燕.常用中药在治疗妇科疾病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2,9(7):168-169.

[37]尚勇.治疗乳腺增生验方1则[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4):7.

[38]王晓英,刘长姣,段连海,等.蒲公英总黄酮提取物在冷鲜猪肉涂膜保鲜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2014,35(6):214-218.

[39]秦凤贤,赵靖.蒲公英提取液对冷却牛肉保鲜效果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21):202-204.

[41]施树云,张宇平,周宏灏,等.管花蒲公英中抗肿瘤活性化合物的快速筛选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11,31(3):471-475.

[42]牛虎.蒲公英多糖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D].济南:山东大学,2017.

[43]杨超,闫庆梓,唐洁,等.蒲公英挥发油成分分析及其抗炎抗肿瘤活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7):3106-3111.

[44]郭钦钰.蒲公英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及小鼠肝癌H22细胞的影响[D].兰州:兰州大学,2015.

[45]李淑春.蒲公英大棚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19(15):73.

[46]姜涛,李艳成.蒲公英机械采收垄作栽培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6,19(12):42-43.

[47]陈国东.蒲公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9(11):23.

[48]许趁新,车寒梅,李如欣.冀南山区核桃林下套种蒲公英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0(2):76-77.

[49]姜雪莹,黄亚杉,张莲姬.蒲公英多糖铁(Ⅲ)的制备[J].食品工业,2019,40(8):1-3.

[50]李芳,罗开军,唐苗,等.艾叶、黄芩、蒲公英及其配伍制剂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16,14(5):16-17.

[51]杨光会,杨玮.新鲜蒲公英加血竭、冰片外敷治疗静脉炎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7,57(6):92-94.

[52]马井喜,印薪颂,吴淑清.蒲公英饼干的研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40(4):77-81.

[53]赵昱,刘衡,张成桂,等.药用蒲公英产品的开发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2,39(4):311-314,344.

[54]姜楠楠,张艳楠,任婷,等.蒲公英的药理作用与开发进展[J].科技经济市场,2015(7):196.

[55]林争鸣.蒲公英冰淇淋的研制[J].食品工业科技,2004(6):84-85.

[56]许乐,刘星烁.新型蒲公英抑菌洗手液的制备[J].智库时代,2019(28):248-249.

[57]王云鹏,马越.养殖业抗生素的使用及其潜在危害[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8,33(9):519-523.

[58]刘正文.探究动物滥用抗生素的危害与对策[J].兽医导刊,2019(15):64.

[59]王莹,徐璐,李金霞,等.蒲公英提取物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J].中国兽医学报,2018,38(5):1039-1044.

[60]于文会,许晶,魏庆微,等.蒲公英水提物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体外干预作用[J].畜牧兽医学报,2015,46(10):1875-1881.

[61]唐诗博,高琳琳,吕树臣.蒲公英对贵妃鸡体重、免疫器官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22):65-67.

[62]李玉荣.饲粮添加蒲公英粉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和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J].养猪,2019(6):21-22.

陈梦妮,王慧,李永山,范巧兰,秦欣.药食同源蒲公英的栽培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20,48(12):2007-2011.

基金: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博士研究基金项目(YBSJJ1802)

相关知识

药食同源蒲公英.pptx
蒲公英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药食同源——唐方之“草中皇后”蒲公英
药食同源与降血脂
【健康】荠菜、槐花、蒲公英、香椿芽……药食同源的...
蒲公英,一种药食同源的奇花异草!
药食同源的界定
本草花开”打造“药食同源”产业链平台
蒲公英花的功效与作用 蒲公英是一种具有药食同源的植物
药食同源

网址: 药食同源蒲公英的栽培技术研究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31782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蒲公英叶斑病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下一篇: 美国新经济作物遗传资源的脆弱性,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