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中药学丨补虚药(补气药)

中药学丨补虚药(补气药)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9-03 00:38

Medical Liaison officer Club

补虚药

一、概念:凡以补益正气、增强体质、治疗虚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补虚药,又称补益药或补养药。

二、功用与适应症:补气,用于气虚证;补阳,用于阳虚证;补血,用于血虚证;补阴,用于阴虚证。

三、注意:1.宜久煎(另煎),或做丸散剂;2.注意配伍健脾消食药。

补气药

治疗气虚证,见气短、乏力、头晕、脉虚无力、舌淡等。

主治肺脾气虚证。肺气虚见自汗、恶风、易感冒、语音低怯等;脾气虚见食少、便溏、消瘦、脏器下垂等。

人参

甘、微苦,微温。归肺、脾经。

大补元气——气虚欲脱证。

补脾益肺——脾气虚弱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肺气虚弱的气短喘促、脉虚自汗。

生津止渴——热病津伤的口渴,消渴证。

安神益智——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

【配伍】

人参配附子:人参甘温补气,力宏固脱;附子辛热回阳,补火救逆。两药相合,大补大温,益气回阳,治亡阳气脱效佳。

人参配蛤蚧:人参甘温善补肺气,蛤蚧性平补肺益肾。两药相合,补肺益肾而定喘嗽,治肺肾两虚,动辄气喘甚效。

人参配麦冬、五味子:人参性温补气,麦冬寒凉滋阴,五味子酸收敛阴。三药相合,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为治气阴两虚之口渴、多汗,以及消渴所常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大补元气可用15~30g,文火另煎,与煎好的药液合对,或频频灌之;研粉,一次1g,一日2次;或入丸散。野生人参功效最佳,多用于挽救虚脱;生晒人参性较平和,适用于气阴不足者;红参药性偏温,多用于气阳两虚者。

【使用注意】为保证人参的补气药效,服用人参时不宜饮茶水和吃白萝卜。因属补虚之品,邪实而正不虚者忌服。反藜芦,畏五灵脂,恶莱菔子、皂荚,均忌同用。

党参

甘,温。归脾、肺经。

补中益气——脾气亏虚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肺气亏虚的气短喘促、脉虚自汗。

生津养血——气津两伤的气短口渴。血虚萎黄,头晕心慌。

人参与党参的比较

人参、党参,均能补气生津,治脾胃气虚倦怠乏力、肺气不足气短喘促,以及气津两伤之口渴等证。

然,人参源于五加科,性微温而善大补元气,为治气虚欲脱第一要药;又善安神增智,治心神不安的心悸、失眠、健忘等证。

党参源于桔梗科,性平而补气力较缓,挽救虚脱虽非其所能,但却善补中气、益肺气;又兼养血,治血虚萎黄等证。由此可知,人参力强,党参力薄,若以党参代人参用,则宜加大用量。

黄芪

甘,微温。

补气升阳——脾胃气虚,脾肺气虚,中气下陷,气不摄血,气虚发热。特点:补而性燥。

益卫固表——自汗,盗汗肺气虚证,表虚自汗证,气虚感冒。

【配伍】黄芪配柴胡、升麻:黄芪甘温益气升阳,柴胡、升麻皆有升举阳气之功。三药相合,功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治中气下陷诸证所常用。

人参、党参与黄芪的比较

人参、党参与黄芪三药,皆具有补气之功,且常相须为用,能相互增强疗效。

人参作用最强,被誉为补气第一要药,并具有益气救脱、安神增智、补气助阳之功。

党参补气之力平和,专于补益脾肺之气,兼能补血。

黄芪补气之力不及人参,但作用广泛,长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利水退肿,尤宜于脾虚气陷及表虚自汗等证。

白术

苦、甘,温。

补气健脾——脾胃气虚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特点:与党参比,党参补而守,此则补而动,党参但补中气,此则补而兼燥。用于脾虚兼湿盛者。

燥湿利水——脾虚水肿,痰饮。

固表止汗——表虚自汗。特点:与黄芪比,黄芪补肺气固表止汗优于白术,此则重在补脾气运中焦。用于气虚自汗,气虚感冒。

安胎——脾虚气弱的胎动不安。

使用:燥湿利水生用,补气健脾炒用,健脾止泻炒焦用。

白术与苍术的比较

二药均具有健脾与燥湿两种主要功效。

白术以健脾益气为主,用于脾虚湿困而偏于虚证者;

苍术以苦温燥湿为要,用于湿浊内阻而偏于实证者。

此外,白术还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苍术尚有发汗解表、祛风湿及明目作用,分别用治风湿证、风湿痹证及夜盲证。

山药

甘,平。归肺脾肾经

益气养阴,补脾肺肾——脾虚气弱之食少便溏或泄泻。肺虚或肺肾两虚的喘咳。肾阴虚证,消渴证。特点:长于补脾胃,性兼涩。

固精止带——肾虚遗精、尿频、带下。

甘草

甘,平。归脾、胃、肺、心经。

益气补中——心气虚的心动悸、脉结代。脾虚乏力、食少便溏。脉跳动时有间歇,止有定数、即几跳一停者为代脉;脉有间歇,但止无定数为结脉。

祛痰止咳——咳嗽气喘。

缓急止痛——脘腹或四肢挛急疼痛。配芍药。

解毒——疮痈肿毒,食物或药物中毒。

缓和药性,调和诸药。①缓和硝、黄等,使之泻不伤正;②缓和芩、连等,使之寒不伤阳;③缓和姜、附等,使之热不伤阴.④缓和参、芪等,使之补力持久。

泻火解毒宜生用,补气缓急宜炙用。

禁忌证:湿盛中满者不宜服。

疗程:不宜久服。水肿。

配伍:甘草配白芍:甘草味甘,功能补气缓急;白芍酸收,功能养血柔肝。两药相合,缓急止痛力强,治脘腹或四肢拘急疼痛。

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

西洋参

苦、微甘,凉。归心、肺、肾经。

补气养阴——阴虚火旺之咳嗽痰血。热病气阴两伤之烦倦。特点:补中兼清。

清火生津——津液不足之口干舌燥,内热消渴。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能伤阳助湿,故阳虚内寒及寒湿者慎服。

人参与西洋参的比较

人参与西洋参均有补益元气之功,可用于气虚欲脱之气短神疲、脉细无力等症。

但人参益气救脱之力较强,单用即可收效,且可用于病情较重者;西洋参偏于苦寒,兼能补阴,较宜于热病等所致的气阴两脱者。

其次二药又皆能补脾肺之气,可用治脾肺气虚之证,其中以人参作用较好;而西洋参多用于脾肺气阴两虚兼热之证为宜。

此外,两药还可益气生津,均用于津伤口渴和消渴证。人参尚能补益心肾之气,安神增志,还可用于失眠、健忘、心悸怔忡及肾不纳气之虚喘。

太子参

甘、微苦,平。归脾、肺经。

补气生津——脾虚食少倦怠,气津两伤口渴。肺虚咳嗽。心悸,失眠,多汗。

特点:补气而不刚燥,补气力缓,用于气虚不受温补者、不受峻补者。

刺五加

甘、辛、微苦,温。归脾、肾、心经。

补气健脾——脾虚乏力,食欲不振,气虚浮肿。

益肾强腰——肾虚体弱,腰膝酸软,小儿行迟。

养心安神——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健忘。

活血通络——胸痹心痛,痹痛日久,跌打肿痛。

大枣

甘,温。归脾、胃经。

补中益气:脾虚乏力、食少便溏。

养血安神:血虚萎黄,血虚脏躁。脏躁是指妇女精神忧郁,烦躁不宁,无故悲泣,哭笑无常,喜怒无定,呵欠频作,不能自控者。

缓和药性。缓和峻烈药的药性。如十枣汤,即用意缓和甘遂、大戟的毒性。

大枣与甘草的比较

甘草、大枣,均属甘缓补虚之品,功能补中益气、缓和药性,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或于复方中缓和药物的毒烈之性而调和诸药。

所不同的是:甘草性平,炙用性偏温而善补心气、缓急止痛,治心气虚的心动悸、脉结代,以及脘腹或四肢挛急疼痛;生用偏凉,又能祛痰止咳、解毒,治咳嗽痰多、痈肿疮毒,并解药物及食物之毒。

大枣性温,又善养血安神,治血虚萎黄及脏躁证等。

白扁豆

甘,微温。归脾、胃经。

健脾化湿——脾虚夹湿之食少便溏或泄泻,妇女带下。特点:健脾而不腻,除湿而不燥。用于脾虚湿盛证。人参、白术配伍。

消暑——暑湿吐泻。

解毒——食物中毒。

健脾化湿炒用,消暑解毒生用。

蜂蜜

甘,平。归肺、脾、大肠经。

补中缓急:脾胃虚弱之食少倦怠、脘腹疼痛。

润肺止咳:燥咳少痰,肺虚久咳。

解毒:疮疡,烫伤,解乌头毒。

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15~30g。冲服;或入丸剂、膏剂。外用:适量,局部外涂。内服宜用熟蜜,外涂宜用新鲜生蜜。

甘草与蜂蜜的比较

甘草、蜂蜜,均味甘性平,生用偏凉而清热,制用偏温而补虚。均能补中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缓和药性,同治脾胃气弱、气血双亏、肺虚久咳、燥咳痰黏、脘腹挛急作痛及疮疡肿毒,同能缓解某些药物的毒烈之性。

然,甘草应用面广,又治心虚动悸、血虚脏躁、痰多咳嗽、咽喉肿痛及四肢拘挛痛;还解一切毒,治食物、药物中毒。

蜂蜜质润,应用面较小,又能润肠通便,治肠燥便秘。此外,二药均能助湿壅气,令人中满,湿盛中满者忌用。甘草大量久服易致浮肿,水肿者慎服;蜂蜜滑肠,便溏或泄泻者忌服。

饴糖

甘,温。归脾、胃、肺经。

补中益气——劳倦伤脾,气短乏力。

缓急止痛——虚寒腹痛。

润肺止咳——肺虚咳嗽,干咳无痰。

红景天

甘、苦,平。归肺、心经。

益气——气虚体倦。

平喘——久咳虚喘。

活血通脉——气虚血瘀之胸痹心痛、中风偏瘫。

绞股蓝

甘、苦,寒。归脾、肺、肾经。

健脾益气——气虚乏力,气津两虚。

祛痰止咳——痰热咳喘,燥痰劳嗽。

清热解毒——热毒疮痈,癌肿。

相关知识

补虚药·补阴药之女贞子
补虚药:补阴药——女贞子
中药学课件14. 化湿药
补虚药·补阴药之女贞子 | 中药知识
中药学(消肿散结)
中药学化痰止咳平喘药:紫菀药物介绍
中药学止咳平喘药:款冬花的使用注意
【中医】中药“国老”甘草:解百毒、和诸药、补气虚
家庭常用|中药养生|补气药之山药
消食药《中药学》

网址: 中药学丨补虚药(补气药)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29631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山药补血补气吗
下一篇: 薯蓣丸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