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对分离现象解释的模拟实验及验证(课件 教案 学案,共3份)
资源简介
第2课时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模拟实验及验证
课时学习目标 (1)完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加深对分离现象解释的理解。(2)分析测交实验,理解孟德尔演绎推理与验证过程。(3)归纳总结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掌握分离定律的内容。
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实验,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孟德尔的假说。
2.模拟内容
用具或操作 模拟对象或过程
甲、乙两个小桶 雌、雄生殖器官
小桶内的彩球 雌、雄配子
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 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3.操作步骤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1)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为DD∶Dd∶dd≈1∶2∶1。
(2)彩球组合类型之间的数量比代表的是显、隐性性状数量比,即显性∶隐性≈3∶1。
[微思考]
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彩球数量都是20个,有人认为这不符合自然界的实际情况,这是为什么?
提示:自然界中,雄配子的数量一般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
[辨正误]
(1)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彩球的颜色可以不同,但形状必须相同。(√)
(2)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中放入两种彩球的总数必须相等。(×)
提示:因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小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它们的数量可以不相等,一般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
(3)每个小桶中的两种彩球数量必须相等。(√)
(4)从两个小桶中各取出一个彩球,组合在一起,模拟的是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5)该模拟实验重复次数越多,实验结果越接近理论值。(√)
下图所示为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桶中要求放入数量相等的两种彩球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两种彩球分别模拟含有显性、隐性两种遗传因子的配子,且F1产生的两种遗传因子的配子数量相等。
(2)分别从两个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彩球组合在一起,模拟了什么过程?
提示:模拟了雌、雄配子形成和随机结合的过程。
●为了保证不同配子间结合机会均等,且所得结果与理论值相近,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提示:抓取小球时应随机抓取;双手同时进行,且闭眼;应将抓取后的小球重新放回原桶,并摇匀;重复多次实验。
(3)理论上,实验结果应是:彩球组合DD∶Dd∶dd=1∶2∶1,但有位同学抓取了4次,结果是DD∶Dd=2∶2,这是不是说明实验设计有问题?
提示:不是。DD∶Dd∶dd=1∶2∶1是一个理论值,如果统计数量太少,不一定会符合DD∶Dd∶dd=1∶2∶1的理论值,统计的数量越多,越接近该理论值。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注意事项
(1)实验中使用的彩球的规格、质地要统一,手感要相同,以避免人为的误差。
(2)两个小桶内小球总数可以不相等,但每个小桶内两种彩球的数量必须相等。
(3)做完一次模拟实验后,将彩球放回原桶(切记不能将两个小桶中的彩球相混),必须充分摇匀彩球,再做下一次模拟实验。
(4)要多次重复进行实验,这样统计结果才能接近理论值。
【学以致用】
1.(2024·广东东莞高一期中)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某同学连续抓取五次,小球的组合有四次是Dd,一次是DD,则他第六次抓取的小球组合是Dd的概率是( )
A.1/4 B.1
C.0 D.1/2
答案 D
解析 由于两小桶内的D∶d都等于1∶1,且每一次抓取都是独立的,所以从两小桶内各取出 一个小球,组合后DD∶Dd∶dd≈1∶2∶1。因此,该同学第六次抓取的小球组合是Dd的概率是1/2,D正确。
2.(2024·江西新余期末改编)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如图准备了实验装置,棋子上标记的D、d代表遗传因子。实验时需分别从甲、乙中各随机抓取一枚棋子,并记录字母。关于此实验操作描述错误的是( )
A.随机抓取一枚棋子模拟了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的过程
B.图示装置所代表的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均为Dd
C.甲和乙中的棋子随机组合体现了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D.抓取2次所得子代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应为DD∶Dd∶dd=1∶2∶1
答案 D
解析 依题意并分析图示可知: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装置分别模拟的是雌性和雄性的生殖器官,图示装置所代表的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均为Dd,随机抓取一枚棋子模拟了Dd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的过程,A、B正确;甲和乙中的棋子随机组合模拟的是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C正确;每一次抓取,所得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只能是DD、Dd与dd这三种组合情况中的1种,所以抓取2次并不能出现“所得子代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DD∶Dd∶dd=1∶2∶1”的结果,D错误。
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微思考]
为什么测交必须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提示:测交时隐性个体(纯合子)产生的配子只含控制该性状的隐性遗传因子,故后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能真实地反映F1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
[辨正误]
(1)在揭示分离定律的过程中,孟德尔的演绎推理是若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F1产生两种配子,测交后代分离比是1∶1。(√)
(2)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说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提示:为了验证假说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
(3)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根据测交所得后代种类反向推知的。(√)
(4)孟德尔进行测交实验属于演绎过程。(×)
提示:孟德尔的测交实验属于验证过程。
1.请总结测交实验的作用
(1)测定F1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2)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成。
(3)预测F1在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的行为。
2.杂交、自交和测交在遗传中各有不同的用途,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豌豆豆荚的绿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如何来确定二者的显隐性关系?
提示:用纯合的绿豆荚豌豆和纯合的黄豆荚豌豆杂交,子一代显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2)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现有一株高茎豌豆,如何鉴定该高茎豌豆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提示:让该高茎豌豆自交,若后代全为高茎豌豆,则该高茎豌豆是纯合子;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该高茎豌豆是杂合子。
(3)羊的白毛对黑毛是显性,现有一只白毛公羊,如何鉴定其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提示:让该白毛公羊和多只黑毛母羊交配,子代如果出现黑毛羊,则该白毛公羊是杂合子;若子代全为白毛羊,则该白毛公羊是纯合子。
3.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是显性,非糯性水稻的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液呈蓝黑色,而糯性水稻的花粉中所含的是支链淀粉,遇碘液呈橙红色。能否利用花粉来鉴定一株水稻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如果能,应如何鉴定?
提示:能,由于非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液呈蓝黑色,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液呈橙红色,所以可以取某一株水稻的花粉,用碘液染色,然后借助显微镜直接观察花粉的颜色,来鉴定水稻是否为纯合子。如果花粉粒全呈蓝黑色,表明该水稻是非糯性纯合子;如果花粉粒全呈橙红色,表明该水稻是糯性纯合子;如果花粉粒有蓝黑色和橙红色,且比例约为1∶1,表明该水稻是非糯性杂合子。
判断显性个体是否为纯合子的方法
(1)自交法。看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发生则为杂合子。
(2)测交法。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为纯合子;若后代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则为杂合子。
(3)对于水稻等植物还可以用花粉鉴定法。若只有一种颜色的花粉,则为纯合子;若出现两种颜色的花粉,且比例约为1∶1,则为杂合子。
●①判断某个体是显性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时,应根据生物的种类选择不同的方法:当待测个体为动物时,常采用测交法;当待测个体为植物时,测交法、自交法均可,但自交法更简便。
②当待测个体为生育后代少的雄性动物,注意应与多个隐性雌性个体交配,以产生较多后代个体,使结果更有说服力。
【学以致用】
3.(2024·东北育才中学高一检测)某植物的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且受一对遗传因子A和a控制。为确定某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让其与另一白花植株进行杂交,得到足够多的杂交后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待测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杂交方式属于测交
B.如果后代均为红花,则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C.如果后代出现白花,则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D.如果后代出现白花,则后代中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4
答案 D
解析 待测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杂交方式属于测交,A正确;如果测交后代均为红花,说明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B正确;如果测交后代出现白花,说明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C正确;遗传因子组成为Aa(红花)、aa(白花)的植株杂交,后代中aa(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2,D错误。
4.(2024·陕西宝鸡高一下期末)在孟德尔进行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比例的是( )
①F1产生配子的分离比 ②F2遗传因子组成之比 ③F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④亲本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⑤F1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
答案 D
解析 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为杂合子,因此产生的配子类型比例为1∶1,①正确;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遗传因子组成之比为1∶2∶1,②错误;F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③正确;亲本杂交后代均为显性性状,④错误;F1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⑤错误。故选D。
三、分离定律的内容及假说—演绎法
1.分离定律
2.假说—演绎法
一般程序:提出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提醒] “演绎≠测交实验”:“演绎”不同于测交实验,前者只是设计测交实验,预测测交结果,后者则是进行实验结果的验证。
[辨正误]
(1)假说—演绎法中演绎推理的内容是进行测交实验。(×)
提示:测交实验属于验证过程。
(2)符合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3)病毒和原核生物的遗传均遵循分离定律。(×)
提示: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①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②由成对的遗传因子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4)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
1.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利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分离定律。请将下列内容进行归类: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③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且分离比为3∶1 ④进行测交实验,发现后代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 ⑤若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应为1∶1
观察现象阶段:③。
提出假说阶段:①②。
演绎推理阶段:⑤。
验证假说阶段:④。
2.下列是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的几组比例:
①F2的性状分离比为3∶1 ②F2遗传因子组成的比例为1∶2∶1 ③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
(1)上述比例中最能说明分离定律实质的是③。
(2)下列几种生物在遗传过程中,能产生上述比例的是③⑤。
①噬菌体 ②乳酸菌 ③豌豆 ④蓝细菌 ⑤山羊
3.请归纳一对遗传因子的遗传是否遵循分离定律的验证方法:
(1)测交法
(2)自交法
(3)花粉鉴定法(以水稻花粉为例)
①过程: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呈现不同的颜色,用纯种的非糯性水稻和纯种的糯性水稻杂交,取F1的花粉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碘液,在显微镜下观察。
②结果:半数花粉呈蓝黑色,半数花粉呈橙红色,遵循分离定律。
1.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
(1)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
(2)由成对的遗传因子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学以致用】
5.(2024·湖南娄底一中高一下期中)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由F2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且数量比接近1∶1
D.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答案 C
解析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属于假说内容,A错误;由F2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假说内容,B错误;演绎推理内容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且数量比接近1∶1,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正确,D错误。
6.(2024·天津南开中学高一下期中)下列有关豌豆杂交实验(相关遗传因子用D/d表示)中的比例,可以直接说明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F1产生两种雌配子(或雄配子)的比例为1∶1
B.F1高茎豌豆测交,结果为高茎∶矮茎=1∶1
C.F1高茎豌豆自交,结果为高茎∶矮茎=3∶1
D.F1自交,结果为DD∶Dd∶dd=1∶2∶1
答案 A
解析 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生物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即F1产生两种雌配子(或雄配子)的比例为1∶1,A正确;F1高茎豌豆测交,结果为高茎∶矮茎=1∶1,可以间接反映分离定律的实质,B错误;F1高茎豌豆自交,结果为高茎∶矮茎=3∶1,是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后产生的配子再随机结合得到的结果,没有直接说明分离定律的实质,C错误;F1自交产生的不同遗传因子及比例为DD∶Dd∶dd=1∶2∶1,是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后产生的配子再随机结合得到的结果,没有直接说明分离定律的实质,D错误。
随堂检测
1.(2024·中原名校联盟)下列有关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
B.两个小桶内的彩球数量必须相等
C.抓取四次,一定有两次表现为杂合子
D.从两个小桶内各抓取一个彩球,组合后不必放回原小桶
答案 A
解析 该实验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A正确;两个小桶内的彩球数量可以不相等,B错误;由于抓取的次数过少,不一定符合理论值,C错误;从两个小桶内各抓取一个彩球,组合后必须放回原小桶,以保证每个小桶内两种颜色的彩球数量相等,D错误。
2.(2024·辽宁锦州高一下月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兔的白毛与黑毛、狗的长毛和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B.测交实验能检测显性个体形成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C.具有显性性状的纯合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后代的现象叫性状分离
D.杂合子的双亲至少有一方是杂合子,纯合子的杂交后代全是纯合子
答案 B
解析 狗的长毛与卷毛不是同一种性状,故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测交实验是指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与隐性纯合子进行杂交,能检测显性个体形成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B正确;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具有显性性状的纯合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后代,不属于性状分离,C错误;杂合子的双亲可以都是纯合子,如Aa可以由AA和aa杂交获得,纯合子的杂交后代不一定是纯合子,如AA和aa杂交,子代Aa是杂合子,D错误。
3.(2024·江苏徐州期中)下列关于测交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测交可以测定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
B.通过测交可以测定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比例
C.通过测交可以判断相对性状的显隐性
D.通过测交得到的后代性状表现一定相同
答案 B
解析 通过测交可以测定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但不能测定其产生配子的数量,A错误,B正确;测交实验的前提是已知性状的显隐性,C错误;通过测交得到的后代性状表现不一定相同,D错误。
4.可以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遗传问题的方法是( )
①显隐性已知,鉴定一匹马是否为纯种
②判断猫毛色的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玉米抗病品种的纯合度
④检验小麦的遗传因子组成
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B.测交、杂交、自交、自交
C.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D.杂交、杂交、自交、测交
答案 B
解析 用测交法可鉴别一匹马的遗传因子组成是纯合还是杂合,如果后代只有显性个体,则很可能是纯合子,如果后代出现隐性个体,则为杂合子;用杂交法可以判断猫毛色的显隐性关系;用自交法可不断提高玉米抗病品种的纯合度;用自交法检验小麦的遗传因子组成时,如果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则很可能是纯合子,如果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为杂合子。
课时精练
(时间:30分钟 分值:60分)
【基础对点】
知识点1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2024·西安铁一中质检)某生物小组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若要增加乙桶中的一个D彩球,则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A.减少甲桶中的一个D彩球
B.减少乙桶中的一个d彩球
C.增加甲桶中的一个D彩球
D.增加乙桶中的一个d彩球
答案 D
解析 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因为杂合个体产生的两种配子比例要相等,所以任一小桶中D彩球和d彩球的数量一定要相等。若要增加乙桶中的一个D彩球,则应该增加乙桶中的一个d彩球,D正确。
2.(2024·安徽阜阳一中校考)用甲、乙两个桶及两种不同颜色的小球进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桶中都有两种不同颜色的小球,一种颜色代表来自父方或母方
B.此实验需要重复多次进行,预期得到的结果为AA∶Aa∶aa=2∶1∶1
C.甲、乙两桶中的小球数量可以不相等,但每桶中的A与a小球数量一定相等
D.从甲、乙两桶中各抓取一个小球进行组合,该过程代表雌雄配子的形成
答案 C
解析 该实验中,甲、乙两桶中都有两种不同颜色的小球,一种颜色表示一种配子,两桶分别代表来自母方或父方,A错误;此实验需要重复多次进行,根据分离定律可知,预期得到的结果为AA∶Aa∶aa=1∶2∶1,B错误;从甲、乙两桶中各抓取一个小球进行组合,该过程代表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D错误。
知识点2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3.(2024·江苏无锡高一质检)测交是用F1与矮茎豌豆杂交。下列关于测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孟德尔对分离现象解释后,预期了测交结果才进行了实验
B.测交实验过程中需要进行去雄的操作
C.测交不能用矮茎豌豆作母本
D.测交过程中需要两次套袋的操作
答案 C
解析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解释后,进行了演绎推理,预期了测交结果才进行了实验,A正确;测交是杂交的一种,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若要进行测交,母本要经过去雄处理,B正确;测交过程中,F1与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无论哪个作母本结果都相同,C错误;为了防止外来花粉干扰,去雄后要进行套袋处理,人工传粉后也要进行套袋处理,D正确。
4.(2024·广东深圳高一期中)豌豆子叶的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家兔的灰毛对白毛为显性。要鉴定一株黄色子叶豌豆和一只灰毛家兔是否为杂合子,最简便的方法分别是( )
A.自交、自交 B.自交、测交
C.测交、测交 D.测交、自交
答案 B
解析 鉴定黄色子叶豌豆是否为杂合子,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为杂合子,若不发生性状分离,则为纯合子;鉴定灰毛家兔是否为杂合子,由于动物不能自交,可用测交的方法,即将其与多只白毛家兔杂交,若后代有灰毛和白毛,则为杂合子,若后代只有灰毛,则为纯合子,B符合题意。
5.(2024·河北保定高一下期中)下列现象中未体现性状分离的是( )
A.F1的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
B.F1的短毛雌兔与短毛雄兔交配,后代中既有短毛兔,又有长毛兔
C.花斑色茉莉花自交,后代中出现绿色、花斑色和白色三种茉莉花
D.黑色长毛兔与白色长毛兔交配,后代出现比例相等的黑色长毛兔和白色长毛兔
答案 D
解析 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A、B、C三项均体现出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性状分离现象,但D项中子代的黑色长毛兔与白色长毛兔在亲代中已存在,不属于性状分离,故选D。
知识点3 分离定律的内容及假说—演绎法
6.最近,科学家在利用噬菌体疗法对付抗药细菌以及利用克隆技术拯救濒危动植物等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这些领域中涉及的生物,其性状在遗传时可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的是( )
A.噬菌体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大熊猫 D.流感病毒
答案 C
解析 孟德尔分离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殖时,细胞核中由成对的遗传因子控制的性状的遗传,C符合题意。
7.(2024·辽宁大连高一测试)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的过程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在孟德尔的研究过程中,“演绎推理”的步骤是指( )
A.完成了豌豆的正、反交实验
B.提出假说,解释性状分离现象
C.设计测交实验,预期实验结论
D.完成测交实验,得到实验结果
答案 C
解析 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是提出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的过程中,通过豌豆的正、反交实验,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假说,解释性状分离现象;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即设计测交实验,预期实验结论;完成测交实验,得到实验结果,属于对“演绎推理”的验证,故选C。
8.(2024·福建师大附中期末)下列关于遗传实验和遗传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和结果”属于假说的内容
B.杂合子与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性状表现也不同
C.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F1的遗传因子组成
D.F2表现出3∶1的性状分离比一定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答案 D
解析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和结果”是观察和分析的内容,孟德尔由此发现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A错误;杂合子与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但杂合子和显性纯合子的性状表现一般相同,B错误;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可用于检测F1的遗传因子组成,还可检测某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C错误;F2表现出3∶1的性状分离比的前提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D正确。
【综合提升】
9.(2024·广东中山质检)下列关于孟德尔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豌豆做杂交实验,需要在开花后去雄,然后再进行人工授粉
B.某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子代不一定出现特定的性状分离比
C.测交方法可以用于检测某个体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D.同种生物体产生雄配子的数量一般远远多于雌配子
答案 A
解析 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因此,要实现不同个体之间的杂交,需要在开花之前去雄,然后等花成熟后再进行人工授粉,A错误;符合分离定律并不一定会出现特定的性状分离比,原因有:①子代数目较少,②某些致死遗传因子组成可能导致遗传分离比发生变化,B正确;测交方法可以用于检测某个体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C正确;一般情况下,同种生物体产生的雄配子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D正确。
10.(2024·山东烟台二中月考)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个体间行种植;另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个体间行种植。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是( )
A.豌豆和玉米都只有隐性个体
B.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且显性和隐性比例都是3∶1
C.豌豆只有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个体又有隐性个体
D.玉米只有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个体又有隐性个体
答案 C
解析 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故豌豆隐性植株自交子代全表现为隐性性状;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隐性植株可以自交,也可以与其他植株杂交,故玉米隐性植株子代表现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
11.(2024·河北石家庄二中开学考)玉米中含直链淀粉多而无黏性(遗传因子为W)的花粉和籽粒遇碘变蓝黑色,含支链淀粉多而具有黏性(遗传因子为w)的花粉和籽粒遇碘变橙红色。W对w完全显性。把WW植株和ww植株杂交得到的F1种子播种下去,先后获取F1植株上的花粉和所结籽粒,分别用碘液处理,结果为( )
A.蓝黑色花粉∶橙红色花粉=1∶1,蓝黑色籽粒∶橙红色籽粒=3∶1
B.蓝黑色花粉∶橙红色花粉=3∶1,蓝黑色籽粒∶橙红色籽粒=3∶1
C.蓝黑色花粉∶橙红色花粉=1∶1,蓝黑色籽粒∶橙红色籽粒=1∶1
D.蓝黑色花粉∶橙红色花粉=1∶1,蓝黑色籽粒∶橙红色籽粒=1∶0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WW植株和ww植株杂交,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Ww,其能产生W和w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则F1产生的花粉为蓝黑色花粉∶橙红色花粉=1∶1;F1的遗传因子组成均为Ww,F1自交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WW∶Ww∶ww=1∶2∶1,其中WW籽粒和Ww籽粒遇碘变蓝黑色,ww籽粒遇碘变橙红色,则F1植株上所结的籽粒为蓝黑色籽粒∶橙红色籽粒=3∶1,综上所述,A正确。
12.(2024·广东惠州实验中学月考改编)关于孟德尔分离定律杂交实验中测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F1×隐性个体→测定F1遗传因子组成
B.通过测交实验来验证对分离实验现象理论解释的科学性
C.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根据F1×隐性个体所得后代性状表现反向推知的
D.测交时,与F1杂交的另一个体无特殊限制
答案 D
解析 让F1与隐性个体杂交,即测交,可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成,若后代均为显性性状,则F1为显性纯合子,否则F1为杂合子,即可通过F1与隐性个体杂交所得后代的表现类型,推知F1的遗传因子组成,A、C正确;测交时,与F1杂交的另一个体应为隐性个体,D错误。
13.(2024·重庆南开中学期中)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
B.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C.为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D.“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为: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检验假说→演绎推理→得出结论
答案 A
解析 一般情况下生物体在产生配子时,雄配子的数量远大于雌配子,B错误;为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错误;“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为: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检验假说→得出结论,D错误。
●(2024·江西宜春高一下月考)某种植物的白花和紫花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用紫花植株(植株甲)进行实验。下列能够判定该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的实验是( )
A.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未出现性状分离
B.用植株甲给另一紫花植株授粉,子代均为紫花
C.用植株甲给白花植株授粉,子代中白花与紫花的比例为1∶1
D.用植株甲给另一紫花植株授粉,子代中紫花与白花的比例为3∶1
答案 D
解析 植株甲(紫花植株)进行自花传粉,子代未出现性状分离,说明植株甲为纯合子,不能确定该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A不符合题意;用植株甲给另一紫花植株授粉,子代均为紫花,即具有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没有出现不同性状,不能确定该性状的显隐性关系,B不符合题意;用植株甲给白花植株授粉,子代中紫花和白花的比例为1∶1,只能说明一个亲本为杂合子,另一个亲本为隐性纯合子,但谁是杂合子、谁是隐性纯合子无法判断,也无法判断该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C不符合题意;用植株甲给另一紫花植株授粉,子代中紫花与白花的比例为3∶1,说明紫花为显性性状,且可说明植株甲与另一紫花植株均为杂合子,D符合题意。
●(2024·广东肇庆高一检测)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橙红色。下面是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进行观察的结果,其中能直接证明分离定律的一项是( )
A.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
B.F1自交所结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橙红色
C.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橙红色
D.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橙红色
答案 C
解析 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由此可知,分离定律的直接体现是成对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了两个配子中,即题中F1产生两种类型的花粉且比例为1∶1。
14.(2024·江西南昌质检)有甲、乙、丙、丁四只兔,甲、乙两兔为黑毛雌兔,丙为黑毛雄兔,丁为褐毛雄兔,现对上述兔子进行多次交配实验,结果如下:
甲×丁→全为黑毛小兔;
丁×乙→褐毛小兔和黑毛小兔各约占一半。
请回答:(显、隐性遗传因子分别用A、a表示)
(1)在褐毛与黑毛中,________为显性性状。
(2)甲、乙、丁三只兔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甲、乙、丁兔来鉴定丙兔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第一步:让________多次交配。
第二步:从后代中选多只表现类型为________的雌兔与丙兔多次交配。
结果与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黑毛
(2)AA Aa aa
(3)乙兔与丁兔 褐毛 如果后代全为黑毛小兔,则丙兔为纯合子;如果后代中有褐毛小兔,则丙兔为杂合子
15.(2024·河南名校质检)玉米是一种雌雄同株植物,其顶部开雄花,下部开雌花,玉米的甜与非甜是一对相对性状,将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如图),收获的籽粒的性状表现如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所结籽粒 非甜 甜
非甜玉米果穗上所结的籽粒 有 无
甜玉米果穗上所结的籽粒 有 有
(1)与豌豆相比,玉米作为遗传实验材料最显著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
(2)在玉米的甜与非甜这对相对性状中,甜对非甜是________性。若控制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为S/s,在甜玉米果穗上所结的非甜籽粒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在非甜玉米果穗上所结的非甜籽粒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欲用获得的杂种F1来验证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为准确起见,他应选用上述________玉米果穗上所结的________玉米籽粒进行播种。写出该同学验证孟德尔的分离定律的实验方案及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玉米的花为单性花,在杂交过程中省去了人工去雄的操作
(2)隐 Ss SS或Ss
(3)甜 非甜 实验方案:将获得的杂种F1自交,观察并统计F2的性状分离比(或将杂种F1与甜玉米进行测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性状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若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或若子代有两种表现类型,且比例为1∶1,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解析 (1)由图可知,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因此在杂交过程中,对于母本不需要去雄处理,使得实验过程更为简单。(2)由题表可知,非甜玉米果穗上所结籽粒全部为非甜玉米,说明甜对非甜为隐性。甜玉米果穗上所结的籽粒有非甜和甜,且非甜玉米都是杂合子,遗传因子组成是Ss;非甜玉米果穗上所结的籽粒全部为非甜,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遗传因子组成是SS或Ss。(3)甜玉米果穗上所结的籽粒有非甜和甜,且非甜玉米都是杂合子,若用杂种F1验证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应从甜玉米果穗上收获非甜玉米籽粒进行播种。实验方案为将获得的杂种F1自交,观察并统计F2的性状分离比(或将杂种F1与甜玉米进行测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性状比例)。若F2出现非甜∶甜=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或若子代中非甜∶甜=1∶1,则可验证分离定律)。第2课时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模拟实验及验证
课时学习目标 (1)完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加深对分离现象解释的理解。(2)分析测交实验,理解孟德尔演绎推理与验证过程。(3)归纳总结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掌握分离定律的内容。
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实验,理解________的分离、________的随机结合与________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孟德尔的假说。
2.模拟内容
用具或操作 模拟对象或过程
甲、乙两个小桶 ____________
小桶内的彩球 ________
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 ________的随机结合
3.操作步骤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1)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为DD∶Dd∶dd≈____________。
(2)彩球组合类型之间的数量比代表的是显、隐性性状数量比,即显性∶隐性≈________。
[微思考]
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彩球数量都是20个,有人认为这不符合自然界的实际情况,这是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辨正误]
(1)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彩球的颜色可以不同,但形状必须相同。( )
(2)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中放入两种彩球的总数必须相等。( )
(3)每个小桶中的两种彩球数量必须相等。( )
(4)从两个小桶中各取出一个彩球,组合在一起,模拟的是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
(5)该模拟实验重复次数越多,实验结果越接近理论值。( )
下图所示为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桶中要求放入数量相等的两种彩球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别从两个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彩球组合在一起,模拟了什么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论上,实验结果应是:彩球组合DD∶Dd∶dd=1∶2∶1,但有位同学抓取了4次,结果是DD∶Dd=2∶2,这是不是说明实验设计有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注意事项
(1)实验中使用的彩球的规格、质地要统一,手感要相同,以避免人为的误差。
(2)两个小桶内小球总数可以不相等,但每个小桶内两种彩球的数量必须相等。
(3)做完一次模拟实验后,将彩球放回原桶(切记不能将两个小桶中的彩球相混),必须充分摇匀彩球,再做下一次模拟实验。
(4)要多次重复进行实验,这样统计结果才能接近理论值。
【学以致用】
1.(2024·广东东莞高一期中)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某同学连续抓取五次,小球的组合有四次是Dd,一次是DD,则他第六次抓取的小球组合是Dd的概率是( )
A.1/4 B.1
C.0 D.1/2
2.(2024·江西新余期末改编)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如图准备了实验装置,棋子上标记的D、d代表遗传因子。实验时需分别从甲、乙中各随机抓取一枚棋子,并记录字母。关于此实验操作描述错误的是( )
A.随机抓取一枚棋子模拟了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的过程
B.图示装置所代表的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均为Dd
C.甲和乙中的棋子随机组合体现了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D.抓取2次所得子代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应为DD∶Dd∶dd=1∶2∶1
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微思考]
为什么测交必须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辨正误]
(1)在揭示分离定律的过程中,孟德尔的演绎推理是若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F1产生两种配子,测交后代分离比是1∶1。( )
(2)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说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
(3)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根据测交所得后代种类反向推知的。( )
(4)孟德尔进行测交实验属于演绎过程。( )
1.请总结测交实验的作用
(1)测定F1产生配子的____________。
(2)测定F1的____________。
(3)预测F1在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的______。
2.杂交、自交和测交在遗传中各有不同的用途,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豌豆豆荚的绿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如何来确定二者的显隐性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现有一株高茎豌豆,如何鉴定该高茎豌豆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羊的白毛对黑毛是显性,现有一只白毛公羊,如何鉴定其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是显性,非糯性水稻的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液呈蓝黑色,而糯性水稻的花粉中所含的是支链淀粉,遇碘液呈橙红色。能否利用花粉来鉴定一株水稻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如果能,应如何鉴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显性个体是否为纯合子的方法
(1)自交法。看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发生则为杂合子。
(2)测交法。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为纯合子;若后代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则为杂合子。
(3)对于水稻等植物还可以用花粉鉴定法。若只有一种颜色的花粉,则为纯合子;若出现两种颜色的花粉,且比例约为1∶1,则为杂合子。
【学以致用】
3.(2024·东北育才中学高一检测)某植物的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且受一对遗传因子A和a控制。为确定某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让其与另一白花植株进行杂交,得到足够多的杂交后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待测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杂交方式属于测交
B.如果后代均为红花,则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C.如果后代出现白花,则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D.如果后代出现白花,则后代中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4
4.(2024·陕西宝鸡高一下期末)在孟德尔进行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比例的是( )
①F1产生配子的分离比 ②F2遗传因子组成之比 ③F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④亲本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⑤F1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
三、分离定律的内容及假说—演绎法
1.分离定律
2.假说—演绎法
一般程序:提出问题→提出假说→________→________→得出结论。
[提醒] “演绎≠测交实验”:“演绎”不同于测交实验,前者只是设计测交实验,预测测交结果,后者则是进行实验结果的验证。
[辨正误]
(1)假说—演绎法中演绎推理的内容是进行测交实验。( )
(2)符合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
(3)病毒和原核生物的遗传均遵循分离定律。( )
(4)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 )
1.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利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分离定律。请将下列内容进行归类: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③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且分离比为3∶1 ④进行测交实验,发现后代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 ⑤若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应为1∶1
观察现象阶段:________。
提出假说阶段:________。
演绎推理阶段:________。
验证假说阶段:________。
2.下列是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的几组比例:
①F2的性状分离比为3∶1 ②F2遗传因子组成的比例为1∶2∶1 ③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
(1)上述比例中最能说明分离定律实质的是________。
(2)下列几种生物在遗传过程中,能产生上述比例的是________。
①噬菌体 ②乳酸菌 ③豌豆 ④蓝细菌 ⑤山羊
3.请归纳一对遗传因子的遗传是否遵循分离定律的验证方法:
(1)测交法
(2)自交法
(3)花粉鉴定法(以水稻花粉为例)
①过程: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呈现不同的颜色,用纯种的非糯性水稻和纯种的糯性水稻杂交,取F1的花粉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碘液,在显微镜下观察。
②结果:________花粉呈蓝黑色,________花粉呈橙红色,遵循分离定律。
1.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
(1)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
(2)由成对的遗传因子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学以致用】
5.(2024·湖南娄底一中高一下期中)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由F2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且数量比接近1∶1
D.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6.(2024·天津南开中学高一下期中)下列有关豌豆杂交实验(相关遗传因子用D/d表示)中的比例,可以直接说明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F1产生两种雌配子(或雄配子)的比例为1∶1
B.F1高茎豌豆测交,结果为高茎∶矮茎=1∶1
C.F1高茎豌豆自交,结果为高茎∶矮茎=3∶1
D.F1自交,结果为DD∶Dd∶dd=1∶2∶1
1.(2024·中原名校联盟)下列有关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
B.两个小桶内的彩球数量必须相等
C.抓取四次,一定有两次表现为杂合子
D.从两个小桶内各抓取一个彩球,组合后不必放回原小桶
2.(2024·辽宁锦州高一下月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兔的白毛与黑毛、狗的长毛和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B.测交实验能检测显性个体形成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C.具有显性性状的纯合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后代的现象叫性状分离
D.杂合子的双亲至少有一方是杂合子,纯合子的杂交后代全是纯合子
3.(2024·江苏徐州期中)下列关于测交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测交可以测定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
B.通过测交可以测定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比例
C.通过测交可以判断相对性状的显隐性
D.通过测交得到的后代性状表现一定相同
4.可以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遗传问题的方法是( )
①显隐性已知,鉴定一匹马是否为纯种
②判断猫毛色的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玉米抗病品种的纯合度
④检验小麦的遗传因子组成
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B.测交、杂交、自交、自交
C.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D.杂交、杂交、自交、测交(共48张PPT)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第2课时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模拟实验及验证
(1)完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加深对分离现象解释的理解。(2)分析测交实验,理解孟德尔演绎推理与验证过程。(3)归纳总结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掌握分离定律的内容。
课时学习目标
目录 CONTENTS
1.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2.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4.随堂检测
自主梳理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自主梳理
3.分离定律的内容及
假说—演绎法
合作探究
思维导图
自主梳理
1.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实验,理解__________的分离、______的随机结合与______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孟德尔的假说。
遗传因子
配子
性状
2.模拟内容
用具或操作 模拟对象或过程
甲、乙两个小桶 ________________
小桶内的彩球 ____________
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 ____________的随机结合
雌、雄生殖器官
雌、雄配子
雌、雄配子
3.操作步骤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1)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为DD∶Dd∶dd≈____________。
(2)彩球组合类型之间的数量比代表的是显、隐性性状数量比,即显性∶隐性≈________。
1∶2∶1
3∶1
[微思考]
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彩球数量都是20个,有人认为这不符合自然界的实际情况,这是为什么?
提示:自然界中,雄配子的数量一般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
×
√
[辨正误]
(1)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彩球的颜色可以不同,但形状必须相同。( )
(2)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中放入两种彩球的总数必须相等。( )
提示:因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小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它们的数量可以不相等,一般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
(3)每个小桶中的两种彩球数量必须相等。( )
(4)从两个小桶中各取出一个彩球,组合在一起,模拟的是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
(5)该模拟实验重复次数越多,实验结果越接近理论值。( )
√
√
√
下图所示为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桶中要求放入数量相等的两种
彩球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两种彩球分别模拟含有显性、
隐性两种遗传因子的配子,且F1产生
的两种遗传因子的配子数量相等。
(2)分别从两个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彩球组合在一起,模拟了什么过程?
提示:模拟了雌、雄配子形成和随机结合的过程。
●为了保证不同配子间结合机会均等,且所得结果与理论值相近,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提示:抓取小球时应随机抓取;双手同时进行,且闭眼;应将抓取后的小球重新放回原桶,并摇匀;重复多次实验。
(3)理论上,实验结果应是:彩球组合DD∶Dd∶dd=1∶2∶1,但有位同学抓取了4次,结果是DD∶Dd=2∶2,这是不是说明实验设计有问题?
提示:不是。DD∶Dd∶dd=1∶2∶1是一个理论值,如果统计数量太少,不一定会符合DD∶Dd∶dd=1∶2∶1的理论值,统计的数量越多,越接近该理论值。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注意事项
(1)实验中使用的彩球的规格、质地要统一,手感要相同,以避免人为的误差。
(2)两个小桶内小球总数可以不相等,但每个小桶内两种彩球的数量必须相等。
(3)做完一次模拟实验后,将彩球放回原桶(切记不能将两个小桶中的彩球相混),必须充分摇匀彩球,再做下一次模拟实验。
(4)要多次重复进行实验,这样统计结果才能接近理论值。
【 学以致用 】
D
1.(2024·广东东莞高一期中)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某同学连续抓取五次,小球的组合有四次是Dd,一次是DD,则他第六次抓取的小球组合是Dd的概率是( )
A.1/4 B.1 C.0 D.1/2
解析:由于两小桶内的D∶d都等于1∶1,且每一次抓取都是独立的,所以从两小桶内各取出 一个小球,组合后DD∶Dd∶dd≈1∶2∶1。因此,该同学第六次抓取的小球组合是Dd的概率是1/2,D正确。
D
2.(2024·江西新余期末改编)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如图准备了实验装置,棋子上标记的D、d代表遗传因子。实验时需分别从甲、乙中各随机抓取一枚棋子,并记录字母。关于此实验操作描述错误的是( )
A.随机抓取一枚棋子模拟了成对的遗传
因子分离的过程
B.图示装置所代表的个体的遗传因子组
成均为Dd
C.甲和乙中的棋子随机组合体现了雌雄
配子的随机结合
D.抓取2次所得子代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应为DD∶Dd∶dd=1∶2∶1
解析:依题意并分析图示可知: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装置分别模拟的是雌性和雄性的生殖器官,图示装置所代表的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均为Dd,随机抓取一枚棋子模拟了Dd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的过程,A、B正确;
甲和乙中的棋子随机组合模拟的是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C正确;
每一次抓取,所得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只能是DD、Dd与dd这三种组合情况中的1种,所以抓取2次并不能出现“所得子代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DD∶Dd∶dd=1∶2∶1”的结果,D错误。
A.随机抓取一枚棋子模拟了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的过程
B.图示装置所代表的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均为Dd
C.甲和乙中的棋子随机组合体现了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D.抓取2次所得子代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应为DD∶Dd∶dd=1∶2∶1
隐性纯合子
D
d
Dd
dd
1∶1
杂合子
D
d
[微思考]
为什么测交必须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提示:测交时隐性个体(纯合子)产生的配子只含控制该性状的隐性遗传因子,故后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能真实地反映F1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
×
√
[辨正误]
(1)在揭示分离定律的过程中,孟德尔的演绎推理是若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F1产生两种配子,测交后代分离比是1∶1。( )
(2)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说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
提示:为了验证假说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
(3)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根据测交所得后代种类反向推知的。( )
(4)孟德尔进行测交实验属于演绎过程。( )
提示:孟德尔的测交实验属于验证过程。
√
×
1.请总结测交实验的作用
(1)测定F1产生配子的____________。
(2)测定F1的______________。
(3)预测F1在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的______。
种类和比例
遗传因子组成
行为
2.杂交、自交和测交在遗传中各有不同的用途,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豌豆豆荚的绿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如何来确定二者的显隐性关系?
提示:用纯合的绿豆荚豌豆和纯合的黄豆荚豌豆杂交,子一代显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2)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现有一株高茎豌豆,如何鉴定该高茎豌豆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提示:让该高茎豌豆自交,若后代全为高茎豌豆,则该高茎豌豆是纯合子;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该高茎豌豆是杂合子。
(3)羊的白毛对黑毛是显性,现有一只白毛公羊,如何鉴定其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提示:让该白毛公羊和多只黑毛母羊交配,子代如果出现黑毛羊,则该白毛公羊是杂合子;若子代全为白毛羊,则该白毛公羊是纯合子。
3.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是显性,非糯性水稻的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液呈蓝黑色,而糯性水稻的花粉中所含的是支链淀粉,遇碘液呈橙红色。能否利用花粉来鉴定一株水稻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如果能,应如何鉴定?
提示:能,由于非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液呈蓝黑色,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液呈橙红色,所以可以取某一株水稻的花粉,用碘液染色,然后借助显微镜直接观察花粉的颜色,来鉴定水稻是否为纯合子。如果花粉粒全呈蓝黑色,表明该水稻是非糯性纯合子;如果花粉粒全呈橙红色,表明该水稻是糯性纯合子;如果花粉粒有蓝黑色和橙红色,且比例约为1∶1,表明该水稻是非糯性杂合子。
判断显性个体是否为纯合子的方法
(1)自交法。看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发生则为杂合子。
(2)测交法。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为纯合子;若后代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则为杂合子。
(3)对于水稻等植物还可以用花粉鉴定法。若只有一种颜色的花粉,则为纯合子;若出现两种颜色的花粉,且比例约为1∶1,则为杂合子。
●①判断某个体是显性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时,应根据生物的种类选择不同的方法:当待测个体为动物时,常采用测交法;当待测个体为植物时,测交法、自交法均可,但自交法更简便。
②当待测个体为生育后代少的雄性动物,注意应与多个隐性雌性个体交配,以产生较多后代个体,使结果更有说服力。
【 学以致用 】
D
3.(2024·东北育才中学高一检测)某植物的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且受一对遗传因子A和a控制。为确定某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让其与另一白花植株进行杂交,得到足够多的杂交后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待测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杂交方式属于测交
B.如果后代均为红花,则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C.如果后代出现白花,则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D.如果后代出现白花,则后代中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4
解析:待测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杂交方式属于测交,A正确;
如果测交后代均为红花,说明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B正确;
如果测交后代出现白花,说明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C正确;
遗传因子组成为Aa(红花)、aa(白花)的植株杂交,后代中aa(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2,D错误。
4.(2024·陕西宝鸡高一下期末)在孟德尔进行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比例的是( )
①F1产生配子的分离比 ②F2遗传因子组成之比 ③F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④亲本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⑤F1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
解析: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为杂合子,因此产生的配子类型比例为1∶1,①正确;
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遗传因子组成之比为1∶2∶1,②错误;
F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③正确;
亲本杂交后代均为显性性状,④错误;
F1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⑤错误。故选D。
D
1.分离定律
配子
遗传因子
遗传因子
2.假说—演绎法
一般程序:提出问题→提出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得出结论。
[提醒] “演绎≠测交实验”:“演绎”不同于测交实验,前者只是设计测交实验,预测测交结果,后者则是进行实验结果的验证。
演绎推理
实验验证
×
√
[辨正误]
(1)假说—演绎法中演绎推理的内容是进行测交实验。( )
提示:测交实验属于验证过程。
(2)符合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
(3)病毒和原核生物的遗传均遵循分离定律。( )
提示: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①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②由成对的遗传因子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4)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 )
×
√
1.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利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分离定律。请将下列内容进行归类: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③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且分离比为3∶1 ④进行测交实验,发现后代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 ⑤若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应为1∶1
观察现象阶段:____。
提出假说阶段:______。
演绎推理阶段:____。
验证假说阶段:____。
③
①②
⑤
④
2.下列是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的几组比例:
①F2的性状分离比为3∶1 ②F2遗传因子组成的比例为1∶2∶1 ③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
(1)上述比例中最能说明分离定律实质的是____。
(2)下列几种生物在遗传过程中,能产生上述比例的是______。
①噬菌体 ②乳酸菌 ③豌豆 ④蓝细菌 ⑤山羊
③
③⑤
3.请归纳一对遗传因子的遗传是否遵循分离定律的验证方法:
(1)测交法
(2)自交法
1∶1
3∶1
(3)花粉鉴定法(以水稻花粉为例)
①过程: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呈现不同的颜色,用纯种的非糯性水稻和纯种的糯性水稻杂交,取F1的花粉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碘液,在显微镜下观察。
②结果:______花粉呈蓝黑色,______花粉呈橙红色,遵循分离定律。
半数
半数
1.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
(1)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
(2)由成对的遗传因子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 学以致用 】
C
5.(2024·湖南娄底一中高一下期中)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由F2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且数量比接近1∶1
D.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解析: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属于假说内容,A错误;
由F2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假说内容,B错误;
演绎推理内容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且数量比接近1∶1,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正确,D错误。
6.(2024·天津南开中学高一下期中)下列有关豌豆杂交实验(相关遗传因子用D/d表示)中的比例,可以直接说明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F1产生两种雌配子(或雄配子)的比例为1∶1
B.F1高茎豌豆测交,结果为高茎∶矮茎=1∶1
C.F1高茎豌豆自交,结果为高茎∶矮茎=3∶1
D.F1自交,结果为DD∶Dd∶dd=1∶2∶1
A
解析: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生物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即F1产生两种雌配子(或雄配子)的比例为1∶1,A正确;
F1高茎豌豆测交,结果为高茎∶矮茎=1∶1,可以间接反映分离定律的实质,B错误;
F1高茎豌豆自交,结果为高茎∶矮茎=3∶1,是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后产生的配子再随机结合得到的结果,没有直接说明分离定律的实质,C错误;
F1自交产生的不同遗传因子及比例为DD∶Dd∶dd=1∶2∶1,是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后产生的配子再随机结合得到的结果,没有直接说明分离定律的实质,D错误。
A
1.(2024·中原名校联盟)下列有关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
B.两个小桶内的彩球数量必须相等
C.抓取四次,一定有两次表现为杂合子
D.从两个小桶内各抓取一个彩球,组合后不必放回原小桶
解析:该实验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A正确;
两个小桶内的彩球数量可以不相等,B错误;
由于抓取的次数过少,不一定符合理论值,C错误;
从两个小桶内各抓取一个彩球,组合后必须放回原小桶,以保证每个小桶内两种颜色的彩球数量相等,D错误。
D
2.(2024·辽宁锦州高一下月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兔的白毛与黑毛、狗的长毛和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B.测交实验能检测显性个体形成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C.具有显性性状的纯合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后代的现象叫性状分离
D.杂合子的双亲至少有一方是杂合子,纯合子的杂交后代全是纯合子
解析:狗的长毛与卷毛不是同一种性状,故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测交实验是指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与隐性纯合子进行杂交,能检测显性个体形成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B正确;
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具有显性性状的纯合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后代,不属于性状分离,C错误;
杂合子的双亲可以都是纯合子,如Aa可以由AA和aa杂交获得,纯合子的杂交后代不一定是纯合子,如AA和aa杂交,子代Aa是杂合子,D错误。
B
3.(2024·江苏徐州期中)下列关于测交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测交可以测定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
B.通过测交可以测定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比例
C.通过测交可以判断相对性状的显隐性
D.通过测交得到的后代性状表现一定相同
解析:通过测交可以测定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但不能测定其产生配子的数量,A错误,B正确;
测交实验的前提是已知性状的显隐性,C错误;
通过测交得到的后代性状表现不一定相同,D错误。
B
4.可以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遗传问题的方法是( )
①显隐性已知,鉴定一匹马是否为纯种
②判断猫毛色的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玉米抗病品种的纯合度
④检验小麦的遗传因子组成
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B.测交、杂交、自交、自交
C.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D.杂交、杂交、自交、测交
解析:用测交法可鉴别一匹马的遗传因子组成是纯合还是杂合,如果后代只有显性个体,则很可能是纯合子,如果后代出现隐性个体,则为杂合子;用杂交法可以判断猫毛色的显隐性关系;用自交法可不断提高玉米抗病品种的纯合度;用自交法检验小麦的遗传因子组成时,如果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则很可能是纯合子,如果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为杂合子。
展开更多......
收起↑
相关知识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板书设计.docx
第6课 插花艺术学案导学案下载
2025年《金色花》PPT课件
小班美术教案花朵涂色(小学学案资料)
1.2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课件(共47张PPT)
七年级下册7.1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优质课ppt课件
5植物的花教学课件(粤教粤科2001版)
教科2001版科学四年级下册2.6动物的卵多媒体ppt课件
4开花结果公开课ppt课件(三年级下册)
2024年《2 花的学校》备课/教学资源下载
网址: 1.1.2对分离现象解释的模拟实验及验证(课件 教案 学案,共3份)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273931.html
上一篇: 使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pptx |
下一篇: 《三体》搞懂射手与农场主假说,才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