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陕北传统民俗文化》

《陕北传统民俗文化》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8-16 02:17

《陕北传统民俗文化》

ぐけ宋宇豪(づ ●-● )づ坠梦-Sう

<h1><b><i><u>陕北秧歌</u></i></b></h1><h3><font color="#ed2308">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绥德秧歌最具代表性。</font><b><br></b></h3><h3><font color="#ed2308"> 绥德可谓陕北秧歌的中心,那里的农村至今仍保留传统的秧歌表演程式、礼俗和风格特色,其中既有古代乡人驱傩的“神会秧歌”、“二十八宿老秧歌”,也有1942年之后才兴起的新秧歌。秧歌表演者常有数十人,有的多达近百人,在伞头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作出扭、摆、走、跳、转的动作尽情欢舞。沉浸在欢乐愉快的喜庆气氛中的陕北高原秧歌表演十分红火。秧歌吸收当地流传的水船、跑驴、高跷、狮子、踢场子等形式中的艺术元素,组成浩浩荡荡的秧歌队。传统的老秧歌、神会秧歌中保存着“起场”、“谒庙”、“敬神”等祭祀礼俗,表演中还有拜门(又称沿门子)、搭彩门、踩大场、转九曲等活动。一个秧歌队从数十人到上百人不等,表演中有“原地扭”、“走十字步”、“三步一跳”、“斜身步”、“抖肩步”等,陕北秧歌分为“大场”和“小场”两种,大场队形变化丰富,有“龙摆尾”、“卷白菜”、“十字梅花”、“二龙吐水”、“十二莲灯”等数百种排列法;小场表演包括“水船”、“跑驴”、“高跷”、“霸王鞭”等。也可根据动作风格和内容划分为“文场子”、“武场子”、“踢场子”、“丑场子”等;其中“踢场子”为表现男女爱情生活的双人舞,有较高难度的舞蹈动作,需展示“软腰”、“二起脚”、“三脚不落地”、“龙爪穿云”、“金鸡独立”、“金钩倒挂”等高难技巧。陕北秧歌在1942年的延安新秧歌运动中成为主角,被赋予了新的精神风貌和时代内容,并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而传遍全国。</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陕北秧歌表现了陕北群众质朴、憨厚、乐观的性格,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font></h3> <h1><b><i><u>陕北剪纸</u></i></b></h1><h3><font color="#ff8a00"> 陕北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创作的重镇,米脂剪纸是陕北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米脂剪纸以刚劲有力、粗犷、豪放见长。种类有窗花、炕壁画(炕围子)、顶棚画、极架挂画、小孩鞋头画、裹肚画等。形式有角花、转花、弥花、串花、散花、对花、堆花等。表现范围很广泛,传统题材有牛、马、猪、羊、鸡、花、鸟、狮虎走兽、鹿、鹤、麒麟、喜鹊、凤凰、戏剧人物、民间故事、吉祥物、民俗事象、农耕、纺织、饲养、贸易、佳节喜庆等。常见的作品有商代的“抓髻娃娃”,汉代的“鹿卸草”、“连年有余(鱼)”、“蛇盘兔”、“福禄寿”、“麒麟送”、“莲生贵子”、“寒雀弹梅”等。反映了米脂人民豪放古朴的性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靖边剪纸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山川风光、人物、花卉、虫鱼、鸟兽、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等。每一个剪纸都有一定的意义。剪纸图样线条匀称,纹样多变,一般以锯齿纹为主,辅以云口纹、城墙边等,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和观赏价值。这些剪纸,如是自己创作的,便先在红纸上画成图案,有技巧娴熟的,将图案在心里绘成,然后直接在红纸上剪;有临摹他人的,先将人家窗花剥下,用水贴在小块白纸上,然后用煤油灯烟来回把纸熏黑了,再剥去花样,剩下黑白分明的图案。再剪好了大小同样的红绿黄油光纸,把图案盖在上面,用细小的纸捻订了,细心地取舍镂剪,最后留下栩栩如生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创作一个剪纸,就是绘画与“剪”纸两方面结合的过程,一个好的剪纸手,就是一个好的画家和工艺师。构思与动作,都能体现其在艺术方面的天赋。</font></h3> <h1><b><i><u>陕北信天游</u></i></b></h1><h3><font color="#39b54a">靖边信天游是广泛流传在陕西省靖边地区这块土地上的汉族民歌,当地群众称之为“山曲儿”顺天游。靖边信天游语言质仆,曲调优美感人,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是人们喜爱的的民间音乐形式,因而经久不衰。世代传唱,并成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信天游,是草原游牧文化与农耕田园文化自然交融的最直白、最简洁的表达形式。靖边信天游发祥于于草原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古夏州——靖边—带,并主要流行陕北地区。靖边信天游就是草原游牧文化中的“游”与农耕田园文化中的“天”的自然默契与交融。</font></h3> <h1><b><i><u>陕北皮影戏</u></i></b></h1><h3><font color="#167efb"> 定边道情皮影戏是皮影戏、道情曲的总称,主要流传于陕西省定边县。定边道情皮影戏的结构分演唱、道白和耍线子。演唱即道情唱腔,有开板随子、观音慢板、观音尖板、伤音慢板、伤音尖板、还阳板、气死板、伤音九莲花、观音九莲花、伤音菩萨记等。每段唱腔尾声为“麻簧”(伴奏乐队用“啊、哎”衬词合唱“麻簧”),一般两句词一个“麻簧”。道白以定边方言为主定边方言。耍线子又称“前台”,即操作皮影(俗称“皮娃娃”)表演。</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定边道情皮影戏是集皮影表演(耍线子)与道情演唱为一体的汉族戏曲综合艺术,定边道情皮影戏剧目主要以历史剧为多,传统剧目有《分宫楼》《乾坤镜》《黑刀记》《昭君和番》《绣龙袍》等,表演内容主要描写“0臣害忠良,相公找姑娘”。定边道情皮影戏以其高亢、激昂、婉转、热闹、感染力强,深受群众喜爱,是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皮影艺术起源于何时,民间传说不一。定边道情皮影戏供奉的是裸身的“庄王爷”,“庄王爷”何许人也,无法考证。据考证,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海阳竹枝词》中有首描写皮影戏演出的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这是皮影戏的初级阶段,而鼎盛期为唐代,皮影造型优美,表演技术成熟。以后的宋、元、明、清均有皮影表演。据艺人相传,皮影戏在隋朝就有了,当时叫做“随军戏”。</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定边道情皮影戏大约在清朝末年在定边县白于山区最为流行,其流行的背景一是山深偏僻,距县城遥远,因此皮影道情与山曲小调为伴,是当地农民唯一的文化娱乐形式;二是由于山区交通不便,农闲时别无其他副业,所以皮影道情曲艺人及皮影社应用而生,成为山区人的一种谋生选择而流传至今;三是由于庙会庆典祭祀、家庭还愿、红白诸事款客的需要,皮影道情曲以其人员精干、箱子便利、请戏经济、道情热闹的特点而深受欢迎;四是皮影、乐器制作取材方便。</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定边道情皮影戏从清朝末年流行至20世纪50年代,白于山区有六个皮影社,分散在姬塬、冯地坑、罗庞塬等地,主要活跃在山区和宁夏盐池、内蒙鄂托克前旗一带。1936年定边解放后,党对皮影道情曲很重视,1943年定边文工团曾为皮影道情曲举办了培训班,同时聘请了民间艺人高仲元到文工团刻制现代剧皮影人物,革新道情皮影戏,创作刻制演出过《兄妹开荒》《大家欢喜》《夫妻识字》《三世仇》等剧目。1956年张崾先乡区公所“新华皮影社”经县、地区选拔,赴西安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文艺汇演,深受群众欢迎。道情皮影在文革期间基本停止活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定边皮影道情曲班子再度活跃。</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定边道情皮影戏有百余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定边道情皮影戏以其便利性、艺术性和区域性,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一、便利性。人手少,4个人就可以表演3到4个小时的大剧;箱子少,两个箱子就是一个剧团;易操作,亮子支好,拉好绳子,挂上皮影、乐器,就可以开演;场地小,窑洞、院落就可以做演出场地;一般家庭遇事款客都请得起。</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二、艺术性。制作巧,绘画、刻制、连接的皮影人物不是真人胜似真人,俊俏大方夸张有度,镌刻精细明亮。手艺高,皮影人物在耍线子的手里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一举一动引人入胜。距离近:表演者和观众几乎在一起,思想交流方便,易产生共鸣。有特色,皮影戏中人物、表演艺术性强,有些动作和特殊情景舞台上无法展现。其道情音乐高亢、激昂、婉转、热闹感染力强,特别是麻簧非常特别。</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三、区域性。定边道情皮影戏地处边缘地带属边缘文化,特征鲜明;另一方面,定边道情皮影戏土生土长,与这里的群众感情深厚,与这里的文化息息相关,与这里的文化生活盘根错节、密不可分;同时,定边道情皮影戏是这里传统的文化现象和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无可替代。</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定边道情皮影戏既包含道情的唱腔,也包含皮影的制作和表演,可以说集众多艺术为一体,因而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是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font></h3> <h1><i><u><b>陕北腰鼓</b></u></i></h1><h3><font color="#b04fbb"> 陕北腰鼓是陕西省古老的传统民俗娱乐舞蹈。每到节日或庆祝喜事的时候,陕北地区的劳动人民就会用他们这种特有的方式腰鼓来欢庆。在那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上,用激情和矫健的身躯舞动着系着红色飘带的鼓棒,用陕北人特有的嗓音吼出那一个个燃烧的生命。</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很多人都欣赏过“陕北安塞腰鼓”,在那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上,用激情和矫健的身躯舞动着系着红色飘带的鼓棒,用陕北人特有的嗓音吼出那一个个燃烧的生命!然而,对安塞腰鼓的起源,又有多少人知道呢?安塞,陕北重镇,以腰鼓闻名,以剪纸著称,位于延安地区北部,延河上游,人口15万人,土地面积2984平方公里,文化底蕴浓厚,境内到处都可以找到仰韶、尤山文化和二里头、二里岗文化遗址。古时为白狄游牧之地,秦汉时属高奴县,唐、宋时这里设堡为防,称为安塞堡,取“安定边塞”之意。元蒙哥壬子年(公元1252年)改堡为县。称安塞县。那么,安塞这个军事要地为何会生出“腰鼓”这么壮美的东西?相传,在古时,戍边守塞的士卒,在战斗时用腰鼓来助威,鼓舞士气,战斗胜利后,用它来欢庆。在安塞这片土地上,这种战前战后的活动被进一步强化。随着岁月流逝和时代的变迁,腰鼓渐渐成为一种纯粹娱乐的工具,特别是每年春节,陕北地区的劳动人民用打腰鼓的形式来欢庆丰收,增添节日欢乐气氛。这就是安塞腰鼓的由来。现今,每到节日或庆祝喜事的时候,陕北人民就会用他们这种特有的方式来欢庆。</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啊!陕北,我的家乡,我被你的魅力所深深的吸引着。我不向往繁荣昌盛的北京,不憧憬红灯酒绿的上海。在这里,我将永怀一片赤子之心,坚守这份深沉的爱。</font></h3>

相关知识

陕北民歌
沙漠风:探寻陕北文化密码—秧歌中的“沿门子” 陕北秧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民俗文化中的瑰宝,而其中的“沿门子”习俗更是陕北年俗中最具特色的风情之一。这一传统不仅是一场节日庆典,更是解码黄土地文明的一把钥匙,浓缩了农耕文明的精神内核,展现了陕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 一、定义与起源 “沿门子”是指在春节期间,陕北的秧歌队挨家挨户进行拜年表演的活动,也被称为“排门子”或“转院”...
访谈|曹宏霞——陕北婆姨剪纸
2018“陕北榆林过大年”与你有约
吼喊出的山野之声——陕北民歌
乡村社会转型与民俗文化变迁
陕北风俗习惯有哪些
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榆林 · 陕北民歌展
陕北种植哪些中药材最好,陕北种什么农作物
人文榆林丨陕北民俗叩头礼 — 传统仪式蕴含着文化传承

网址: 《陕北传统民俗文化》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26549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陕西食花攻略 香椿、洋槐花、榆钱
下一篇: 陕西关中特殊的民俗——燎花花,网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