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8月5日讯(全媒体记者 周游 洪虹 陈焕明 李卓)8月5日,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2025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同时发布2025赛迪百强区榜单,长沙4区上榜,分别是雨花区(第13位)、天心区(第48位)、芙蓉区(第66位)、开福区(第99位)。
研究指出,“十四五”期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中国城区经济总量稳健增长,2020—2024年,中国城区地区生产总值由45.2万亿元增长到57.2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6.1%。“千亿城区”数量持续扩容,2020—2024年中国“千亿城区”从111个增至171个。
研究提出,面向“十五五”,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当着重把握五个重点路径。一是促进“科创+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创新驱动发展主引擎;二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强基跃链”,重塑城区产业竞争新优势;三是推进“产城人”融合空间再造,激发城市更新价值裂变;四是深化“双碳”目标引领的绿色转型,培育城区发展新动能;五是创新“数智赋能”治理模式,构建高质量发展服务新生态。
雨花区在榜单上继续领跑全省城区。今年以来,雨花区聚焦“项目大会战,产业大提升”工作主题,在项目、产业、片区、楼宇等重点领域发力,为区域经济注入澎湃活力。全区350个重点项目挂图作战,“四上”企业新增91家,居全市第一,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同时,在产业提质赛道上,雨花区正以“新质生产力”重塑发展格局,在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等领域表现亮眼。传统产业则在升级中焕发新活力。高桥、红星两大市场上半年交易额再创新高,“福满星城·‘雨’你相‘惠’”系列促消费活动拉动汽车、家电等消费额大幅增长;鸣鸣很忙全国门店突破1.4万家,新佳宜超1000家,新零售品牌矩阵持续扩容,商贸流通“强磁场”效应不断释放。
天心在榜单上再进一位。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天心区经济运行呈总体平稳、质效向好、预期增强的发展态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8%,增速居中心城区第三,总量居九区县第一;省市重点项目开复工率95.8%;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市场主体数、企业数同比增速分别为10.2%、10.1%。特别是在长株潭一体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随着十六届全运会花落湖南,以及长沙奥体中心、省体育训练基地、湖南体育职业学院等一大批省市重点项目落子天心,天心南部融城片区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期。
芙蓉区连续5年上榜“赛迪百强区”榜单。该区作为长沙市面积最小的行政区,以全市1/276的土地贡献了近1/10的经济总量,全区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等关键指标位居全省城区之首。去年全区新增市场主体2.1万户,新引进“三类500强”项目4个、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个;岳麓山实验室实体化运行,种业产业链企业622家,全区有效高新技术企业460家;改造完成城镇老旧小区123个、危旧房屋57栋。面向“十五五”,芙蓉区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继续深化“产城人”融合,为打造现代化新长沙标杆区注入强劲动能。
开福区连续5年问鼎“赛迪百强区”,离不开经济稳健增长、有效需求持续释放、科产融合走深走实,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带来的澎湃动能。今年上半年,开福区GDP同比增长3.3%,规工增加值(4.1%)、社零总额(6.8%)、市区两级税收(5.91%)、进出口总额(50.5%)等指标增速较好,均居内城区第二。消费品“以旧换新”拉动消费超42.5亿元,家电消费、3C数码消费交易笔数占全市20%以上,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8.4%)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准。新引进重点项目118个,总投资121.54亿元。芙蓉实验室、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C3科创大厦等重大平台载体顺利建设运行,引进科创项目数量、高技术产业使用外资额、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速、“四上”企业增量都展现了科产融合大好来势。该区园区改革激发内生动力,进出口总额(106.03亿元),已完成年度目标(146.3亿元)的72.5%,区域开放合作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