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西辽河文化:中华文明曙光中的北疆篇章

西辽河文化:中华文明曙光中的北疆篇章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7-28 17:18

文脉千载西辽河,时空交汇唱大歌。当城市的轮廓被万里熔金的晚霞点燃,《北疆河韵》的序曲在舞台上空响起。科尔沁草原天上的风与西辽河的波涛穿越时空,在震撼的歌舞声中邂逅了一场西辽河文化基因的当代转译。7月18日晚,内蒙古通辽市第三届西辽河文化节开幕式盛装启航。13个形态各异、穿越时空的歌舞节目,延续着西辽河文明的千古血脉,涌动着新时代艺术创新的灵动气息,全新诠释着中华文明北疆篇章的当代呈现。近400万的收视点击,从艺术表达的突破到传播路径的拓展,构建了西辽河文化的时代传奇。

通辽市第三届西辽河文化节开幕式(张启民 摄)

文化寻根:传统基因的现代表达与跨界融合

2018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由此,黄河、长江、西辽河,被誉为中华文明三大源头。

西辽河,文脉绵长。近者悦,远者来,皆因这片土地。西辽河水潋滟的波光如时光之手,把握着心灵深处的那片土地随时醒来。精彩纷呈的第三届西辽河文化节开幕式,打破了以往传统的主持模式,以“古今对话+科技联结”的方式结构舞台叙事,通过古代人物与高科技的碰撞互动,实现了历史、现代与未来的跨时空对话。

开幕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精神内核,特邀各类艺术家同台献艺。借当代科技力量的场景设置,让博物馆的古画人物浮现在观众面前,搭建了虚实相生的西辽河文化场景:沉浸式叙事,以戏剧冲突与角色对话替代主持词,观众跟随剧情自然理解节目逻辑;跨时空对话,古代、现代、科技的碰撞,强化“传承与创新”主题,赋予晚会历史的纵深感;无缝衔接,古今角色台词、舞台背景设置精准对应节目类型,实现了历史、艺术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开场舞《北疆河韵》以西辽河的前生今世为韵脚,贯穿了科尔沁文化雄浑、开阔的地域特征,艺术表达始终体现着“守正”与“创新”的时代命题。用蜿蜒、起伏、奔涌、舒缓的舞蹈语汇,把西辽河的古老传说与蓬勃生机“泼墨”在辽阔的通辽大地,不仅实现了文化寻根的舞蹈转化,而且还形成了地域特征显著、辨识度高、时代审美性强的当代舞蹈语言。浩大久远的历史,焕发出了时代的光辉与润泽。

第三届西辽河文化节开幕式演出最显著特点在于,实现了民族文艺、地域文化从“风情展示”到"精神表达"的新转变和新突破。《溯水寻源》《黄金面具》《为了那片苍翠》等作品,不再满足于单纯陈列草原、蓝天、白云、骏马等表现元素,而是深入到西辽河文化的内部肌理,通过历史、文化、艺术等多元、时尚形式,注重探讨河流与文明、河流与人类的深层关系,探索了隐藏在表象背后的生命意识、生态观念所构成的西辽河文化“终极密码”。这种创作上的转向,标志着地方文艺开始构建自己当代的表达体系和现代话语体系,把西辽河文化纳入到了更广阔的公共文化空间。

音乐创作:历史脉动的空间续起与时代交响

舞蹈《北疆河韵》《为了那片苍翠》、舞中剧《黄金面具》、音舞诗《溯水寻源》、歌舞剧《欢乐的那达慕》五个节目,均由青年作曲家包额尔敦毕力格作曲。他不仅是内蒙古艺术学院的青年教师,还是战旗乐队的马头琴手。他在北疆音乐、科尔沁民歌、电子音乐和世界音乐的语义中,把对西辽河文化的全部畅想凝练为音乐动机,通过电子乐、交响乐、打击乐和马头琴,营造了西辽河文化与草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千年之约。这种处理,既保留了传统音乐的基因图谱,又赋予了音乐从历史到现代的艺术张力,使民族音乐从"单曲呈现"升级为"史诗表达"。

科尔沁民歌是蒙古族民间文化的瑰宝,承载着草原人民千百年的情感与记忆。由科左后旗乌兰牧骑双合尔组合带来的《东山哥哥》,在编曲进行了大胆创新,歌曲巧妙地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使整首歌曲既保留了科尔沁民歌的味道,也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感。富有活力的节奏,增强了歌曲律动,更能契合当代听众的审美需求。当弹拨乐器、打击乐器的音色与传统四胡的弓弦声在舞台上交织,观众听到的不仅是一首老歌的新生,更是民族音乐面对数字时代的自信应答。这种对传统的坚守,让古老的民歌得以代代相传,成为了科尔沁地区典型的文化IP。

《科尔沁走马》献唱第三届西辽河文化节开幕式。2022年,来自科尔沁草原的蒙古族民间艺术家海青少布和安达组合联袂出演的创作节目《科尔沁走马》同时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的节目奖和表演奖。海青少布创作的《科尔沁走马》呈现了“创作型传承”的特点。同时,得益于西辽河文化的滋养和民间音乐的熏陶,海青少布的演唱兼具乌力格尔的叙事性与好来宝的即兴感,他将走马的步伐节奏转化为音乐节拍,使走马这一草原生活场景,成为可听、可视、可感的艺术符号。海青少布演绎的《科尔沁走马》“从中华民族形象的当代呈现、重构与传播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文艺表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多个维度,为我们提供了生动、典型、优质的研究范例。”可以自豪地说:《科尔沁走马》登临第三届西辽河文化节开幕式,是西辽河文化中民族曲艺活态传承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经典化”中的样板和典范。

情景歌曲联唱《歌游内蒙古》四首风格各异的歌曲涵盖了经典老歌与现代新作,体现了对新媒体传播特点的把握。阿古达木演唱的《骏马奔驰保边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适合在中老年群体中传播;而豆包演唱的《神奇草原》与萨楚然等演唱的《最好的舞台》则更贴近年轻受众,其动感的节奏与时尚的编排便于在短视频平台传播。特邀嘉宾李嘉琦参与的《摘一朵马兰花你就走吧》,则展现了“名人效应+文化传播”的协同策略。

受众重构:地域文化的多元展示与参与体验

西辽河位于辽河上游,发源于河北省境内七老图山,河道总长829公里,在通辽境内流长367.7公里。第三届西辽河文化节开幕式以河流的文化隐喻为叙事轴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地理学思考。西辽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曙光地带”,从序章《北疆河韵》的“溯源”到尾声尾声《礼赞欢歌》的“汇流入海”,十三个篇章如同西辽河的支流,既保持各自的水文特征,又最终汇入“北疆文化”的主脉。“在中华文明大背景下观照、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结构中定位、在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解读的原则下”,做出了富有成效的艺术实践和探索。

现代传播的核心是受众关系的重构,《北疆河韵》系列节目通过内容创新与形式优化,努力构建了节目与受众的情感连接,推动受众从被动观看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欢乐的那达慕》作为歌舞剧选段,保留了那达慕大会的互动基因,其欢快的节奏与热烈的氛围极易引发观众共鸣,使剧场成为临时的那达慕现场。这种“以歌舞演故事”的舞台叙事,使那达慕这一民俗活动成为可被广泛理解的艺术符号。科尔沁民歌《东山哥哥》则通过双合尔组合的表演,唤醒了本地观众的文化记忆,并让这种"集体记忆"的复活,成为了最深刻的传播。

音舞诗《溯水寻源》通过马头琴与电子音乐的对话,具象化了“河流文明”的多元性,两种音色的交织,恰如西辽河水系中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衔接和交错。象征着西辽河的波光,从青铜器的厚重走向现代霓虹的跳动。“今看霓虹连古岸,一河星火耀北疆”的时空之美跃然浮现。仿佛听见了岁月和陶罐、绳纹、玉片的呢喃和低语。《为了那片苍翠》将生态保护的现代主题融入“主题性舞蹈”创作,舞蹈语言构建的苍翠意象超越了美学范畴,成为了生态理念的艺术表达。

舞蹈《秀水青山谣》突破传统舞蹈的叙事框架,用肢体语言将生态情怀与地域文化基因,一同融汇为流动的视觉诗篇。用“水的韵律”与“山的风骨”构建舞蹈动作体系:群舞演员以连绵的波浪手模拟西辽河水的蜿蜒,腾跃的碎步再现溪流的奔涌;独舞段落的顿挫舞姿凝练山峦的沉稳,肩臂的舒展恰似山脊线划破天际。刚柔相济的动态语言,暗合着科尔沁草原“山水相依”的地理特质。这种将自然意象转化为舞蹈语汇的创作,赋予抽象情感的具象表达。而对年轻受众关注的节目的编排中,《你和我》的伴舞融入了现代舞元素,《科尔沁走马》的编曲加入了说唱演的流行元素,都契合了年轻群体的审美习惯。

极具诗意与画面感的童声合唱《小花》,通过儿童视角搭建起文化传承的代际桥梁。“第一朵花儿歌唱的时候,春水向东流;第二朵花儿歌唱的时候,森林绿枝头;第三朵花儿歌唱的时候,庄稼就成熟;第四朵花儿歌唱的时候,白雪堆屋后”,歌曲简洁生动,以花儿串联了四季。“捧出晶莹的露珠,都是太阳下闪光的心”,寓意着孩子们内心的纯洁与美好。质朴纯真的表达触动人心,引发着人们对生命和成长的思考。

《摘一朵马兰花你就走吧》宛如一股清新之风,凭借独特魅力,让不同年龄段听众都产生了共鸣。在演唱方面,乌兰与白旭将歌曲中的欢乐、细腻、邀约的情感逐一呈现,把心事的草原、激情的草原,真挚的草原一一托举在观众的眼前。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在流行音乐同质化的当下,这种带有鲜明草原风情和时代气息的歌曲,不仅满足了听众对多元音乐风格的追求,而且还提升了歌曲可信度与美誉度。马兰花,成为了地域文化、地域特征的新坐标。

文艺作品的传播力决定着文化影响力的覆盖面。第三届西辽河文化节开幕式演出的13个节目,参演单位涵盖了乌兰牧骑专业院团、艺术院校、文化馆站和社会机构等多元主体,形成了“专业引领+院校传承+社会参与”的传播生态,在扩大文化传播的载体和基础的同时,也使专业艺术走出剧场,融入日常生活。当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表演者在舞台上共同诠释西辽河文化时,传播就超越了单向输出模式,而衍生为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化共建。

西辽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壮阔史诗。第三届西辽河文化节开幕式演出的艺术价值,在于其以河流为隐喻,构建了一个开放的文化生态系统。穿越时空的舞台叙事,创造了一套可感知的“西辽河美学体系”。新时代的北疆气象,如同气贯长虹的交响音画,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续写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史诗。(美成 张珠海)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相关知识

红山文化的发现,让赤峰市成为“中华玉龙之乡”
尚义四台遗址:最早定居村落里的文明曙光
​【北疆文化·新城文脉】插花与谷雨邂逅 碰撞非遗之美
【北疆文化·新城文脉】插花与谷雨邂逅 碰撞非遗之美
荷花的象征意义及寓意(揭示荷花的文化内涵,传承中华文明)
“无声”之花在北疆文化中绽放
[中华文化的影响]材料纵观中华文明成长历程,不难看出,中华文明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先后融摄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等。中华文
西辽河上游地区夏家店文化时期浮选结果与分析
葛剑雄:“华”亦作“花”,“华夏”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美丽中国” 书香名家
葛剑雄:“华”亦作“花”,“华夏”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美丽中国”|书香名家

网址: 西辽河文化:中华文明曙光中的北疆篇章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21596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白瓷刻花牡丹瓶
下一篇: 球总你好香啊哈哈(仙人球花篇九)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