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流行的都市青春偶像剧怎么消失了?
对于80/90后来说,小时候有过这么一种剧:繁华的大都市里,一群靓丽的年轻人,穿着时髦,做着新颖的职业,过着前卫的生活,他们一起谈恋爱、一起奋斗,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谱写着轻快的乐章。
反正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那是除了武打片以外最好看的剧了,那里有专属于年轻的动次打次,也承载着城乡结合部少男少女们对于未来的无限期盼。
都不用百度,现在掰掰指头就能数出来好几部:《真情告白》《真情告别》《京港爱情线》《将爱情进行到底》《老房有喜》《男才女貌》《缘来一家人》《白领公寓》《明星制造》《十八岁的天空》《心网》《生命因你而美丽》……
曾风靡一时的台偶当然也在这个范畴内,比如最近翻红的王心凌就贡献过好几部,也留下了一些好听的剧中插曲,只是我本人不太感冒,或者说内地偶像剧先入为主,台偶大行其道时我的脑中已形成了一套审美定式。
《微笑pasta》
总之,这类剧的共同点是:剧作难度相对不高,依托于大城市的繁华背景,单纯主打靓丽与时尚,简言之,一定要养眼、一定要新潮。
所以那是许多已经有了一两部代表作、刚刚赢得一些些名气的青年演员刷脸续热度、顺势赚快钱的地方。
从播出时间就可以看出来,《老房有喜》尤其典型,就是趁着《还珠格格》的热度过来的,连CP都没换。
这应该算是国剧早期的流量变现吧?
《老房有喜》
那现在都进入流量时代好多年了,这种貌似挺适合低龄受众和粉圈的剧怎么反倒销声匿迹了呢?
其实定睛看当下,讲述青年男女在大城市谈恋爱的剧依然不少,只是主打的点发生了偏移,要么蹭大IP(比如《流金岁月》),要么蹭热点(比如“霸道总裁”“大女主”),要么专注于发糖(小甜剧),结果导向越发明显,展现靓丽与时髦早已成了老黄历。
看帅哥美女,看时尚穿搭,某音小某书每天都有大把好么?根本不用再专门拍个剧,时代早变了。
当年的白月光
从前,绿皮火车很慢,村儿里没通网,娃娃们也没见过什么世面……
青春偶像剧能够在国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占得一席之地、能够成为一代人难以磨灭的童年记忆,究其原因,归根到底一个字——穷啊。
20年前,物质远没有现在这么丰沛,各地的基础设施水平普遍较低,很多村镇的道路都没有硬化,下雨天能踩一脚泥,路灯也没有建,八点以后小孩儿都不敢出门。
爆料一个个人经历:身为祖国的花朵,我的九年义务教育竟是在烟熏火绕中度过的。怎么说?
冬天没有暖气,要靠学生自己烧炉子取暖。记得有一次,本人好不容易占据了烤火的有利位置,但由于没掌握好距离,我的玫红色羽绒服竟不幸被烤了个洞。
穿衣打扮方面更是要多土有多土,那会儿信息也闭塞,不存在任何领域的KOL,哪懂什么搭配,哪里学什么美容化妆,女生头上别个发卡就算是赶时髦了,男生穿一条屎黄色裤子就当自己是道明寺了。
而打开电视里的青春偶像剧,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
是车水马龙的大上海,瞿颖梳着利落的短发、披着简约的长款风衣去外企面试;
是北欧极简风的酒店式公寓里,平日里喝牛奶、泡健身房的安在旭花一万块钱交了一年的房租;
是人来人往的地铁站,霸总陆毅和历史系大学毕业生林心如不期而遇……
《男才女貌》
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巨大的冲击啊有没有?
天知道,我第一次坐地铁已是2011年的秋天,那时距离《男才女貌》首播已经过去8年了。很多二线城市通地铁也基本都在2010年前后。
所以答案显而易见,先富起来的少数地方,曾一度拥有非常显著的信息差优势,正是靠着那种“我有你无”的优越性,青春偶像剧得以独领风骚好几年。
而且二十年前处于经济上行期,阶层上升通道相对宽松,虽然大家的日子未必过得比现在富裕,但精气神是有的,跨过千禧年,迈入新世纪,加入WTO,对于未来人们还是满怀希望的,坚信以后会越来越好,电视里的人过的日子咱以后也能过得上。
可美滋滋欣赏俊男靓女邂逅的桥段时,谁能想到大城市地铁的早高峰能把人挤到变形呢?
《京港爱情线》
电视制霸时代的意难忘
90年代至本世纪初,是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在我国发展的黄金时代。
因信息获取渠道的单一性,求知若渴的青少年只能把满腔洪荒之力使在这一个地方了,比如,向着电视里的人,学穿搭、学说话方式,将电视剧里的片头片尾曲当作最爱的歌曲,一笔一画地抄在歌词本上。
不论是人、事还是物,被投入的时间和成本越多,越是叫人印象深刻,也越是对人影响深远。
而青春偶像剧,因其年轻和缤纷酷炫的特质,算得上是年青一代的定制剧,里面的男女主角也在不知不觉中担当了我们的青春代言人。
虽然一时半会儿他们过的生活是我们够不到的存在,但看着他们满脸胶原蛋白且愣头愣脑的样子,总觉得我们之间的距离似乎也没那么远。
与此同时,正因为剧里所呈现的生活是我们一时半会儿够不到的存在,所以当下的注视一个不小心就会在心中种下向往,直至多年之后再将其兑现。
我记得《老房有喜》的豆瓣评论里有不只一个人说,就是因为这部剧,长大后高考填志愿才填的上海。
呃……我当年在志愿栏里把广告学选为第一专业可能也和小时候偶像剧看太多有关系吧。。。
《粉红女郎》
时过境迁,往事随风
由于强大的祖国经济建设成果显著,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蒸蒸日上,现如今,单从物质层面来说,很多小镇中青年的日子过得可不比城市白领差,超市啥都有,网上啥都能淘,你吭哧吭哧挤地铁的时候,人家也许车都买第二辆了。
相应地,00后的小孩整体上也没有80/90后那么强的物质匮乏感,上大学之前就已在全国各地转了个遍的不在少数。
于是乎,曾经剧中所呈现的都市生活带来的牵引力日趋微弱,青春偶像剧风靡的根基便也渐渐不复存在了。别说上海明珠塔了,你把巴黎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齐齐搬过来都不见得有几人会心驰神往。
拍到欧洲去的《一帘幽梦》真的很努力了
另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自媒体的发展,小板凳排排坐等八点档电视剧开播的年代早过去了,接受信息的渠道早已多元化到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
流行转换的周期也越来越短,这一波热潮很快就会被下一波所覆盖,一个月前的热点文章拿出来重读,都已开始透着那么一股子发霉的气息。
因此,便利是有了,打开手机,世界尽在掌握,但与此同时,聚焦性与持续性也被消解了,取而代之的是注意力的分散和关注点的急速更迭。
任何类型的剧都向热搜看齐了、都在迎合短视频传播规律了,早不具备当年引领风潮的能力了。
并且,消费主义的发展为“即时满足”提供了充裕的条件,喜欢谁的穿搭,搜某某同款、找平替不就得了,看上某某打卡地,下次放假去不就得了……那种隔着屏幕一眼爱上而后默默放在心里、埋它个十年八年的翘首期盼,在如今的快餐年代怕是再也难有了。
当然,这还是一个信心余额严重不足的年代,房价居高不下,内卷无处不在,疫情久久不散,焦虑向四处蔓延。全民偶像谷爱凌横空出世,一查背景,呃,更焦虑了……
那种“努努力咱们也能过上这种日子”的盲目自信都不好意思冒头了,踮起脚尖仰望、跳跃、够月亮的动作都显得有点不合时宜——“菜抢了么,你就这儿了那的!”“什么理想不理想的,先占个坑儿再说呗。”
此时,什么白月光都得黯然失色,什么万花筒都变成了黑白色调。五彩斑斓的都市青春偶像剧停留在了那个朝气蓬勃的时代,不知从哪天开始,人们不敢奢望太多,只能站在暮色里,期盼黑夜尽快过去、太阳照常升起。
《白领公寓》
相关知识
50部经典的台湾青春偶像剧
20年韩剧汇总:那些年的韩剧,那些年的青春
分析内地偶像剧发展史,它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
外星人、花痴症、身体置换,偶像剧奇幻梗还能玩多久?
《荼蘼》之后,台湾偶像剧能否花季再来?
千朵桃花,一世情缘:告别那些年的青春记忆
《春色寄情人》:现代偶像剧在“升级”
想当年|《悠长假期》:当偶像剧还不那么“纯粹”
违背的青春 + 水中花 + 年轮 + 那些年 + 一笑倾城 + 天下 + 时代感
花季青春
网址: 那些年流行的都市青春偶像剧怎么消失了?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206212.html
上一篇: 深圳以十五运会为引擎,驱动城市能 |
下一篇: 传承五四精神 绽放青春风采|安居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