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意象表现性浅探.doc
文学意象表现性浅探
文学意象表现性浅探 摘 要:本文结合丰富的意象阐释实例,初步探讨了文学意象在思维直觉性和语词新颖性以及概括性、 暗示性等方面的艺术表现性能,显示文学意象理论在指导阅读欣赏与创作方面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文学 意象 表现性 文学意象的表现性,主要是指文学意象的艺术感染力,具体表现为其在思维直觉性、语词新颖性以及与此相关的意象的概括性、暗示性等方面的艺术表现性能。具体阐述如下: 一、思维的直觉性 思维的直觉性,指作者凭借直觉经验,捕捉刹那间涌现的艺术感受,创造出凝聚直觉经验的文学意象,引领读者想象体味。这类意象源于高度的直觉经验,需要读者调动审美体验,反复体味,综合把握,才能体悟到作者凝结在意象中的思维匠心,并有自己的读解发现。 中国人偏重于直观感悟和整体体验,最擅长运用直觉思维整体把握世界。如晏殊的诗句“溶溶院落梨花月,淡淡池塘柳絮风”,正体现这一思维特质。以前句分析为例(后句同此),这句诗至少营造出4层心理感受空间:①诗人推开门,站立庭院中,首先感受到的是月色如水笼罩天地的景象,不觉吟诵出“溶溶”一词,突出整体感受和直觉印象。②环视四周,整个“院落”也笼罩在如水月色中,看得不甚分明。③眼睛适应了光线的变化,于是,庭院中的那一树“梨花”也逐渐明朗起来,白色的梨花与皎洁的月色交融一体。④仰望苍穹,月色分外皎洁:月色、院落、梨花融为一体,多么美妙的境界啊。因此,这个融合了高度直觉经验的诗句,至少包含四层读解空间(如图1),“我”身在其中,参与景物交流。这个富有层次的表现景物的过程,非常符合我们运用直觉思维表现整体感受的心理过程。 以上我们是分开来说的,实际的直觉感受过程是:意象并立,景物同时浮现,“观物、感物、表物”瞬息完成。如果把这个诗句改成“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语序倒是工整了,也符合常规的语言表达习惯,但陈述对象侧重在(什么样的)“月”(如图2)和(什么样的)“风”这些中心事物上,其他景物就成了陪衬,体味空间大大缩小,境界自然小了许多。也就是说,作者将直觉感受(溶溶、淡淡)前置,是为了突出直觉体验,符合作者感受事物的心理顺序,如后置在修饰词前面,就少了“以情动情”的情感冲击力。 重视直觉,崇尚感悟,整体观察世界,正是中国人特有的体验世界的方式。中国古典诗中有很多都是景物自然浮现,几乎可以脱口而出,并不需要多少解说,正是运用直觉思维来整体把握世界,因而具备多重的艺术想象空间。此类例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大量存在,引导学生学习鉴赏,有利于把握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课标语)的精神品质。 二、语词的新颖性 文学意象是由语词描述的物象构成,物象凝结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感性形象,而概念性的抽象的语言难以塑造感性形象。因此,作者主要通过语言的动作化、情态化和隐喻、象征等手法来引起读者的情感关注,调动读者有意想象,从而达到艺术地表现主题意蕴的目的。 1.运用动作化和情态化语言,增强表现力。最熟悉的例子,莫过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不用“吹”、“过”等常见的动词,而用“绿”(使……绿:吹绿、染绿)这个情态化的动词,将春风吹过江南的物态变化(万物复苏,草木皆绿)一下子描画出来,引领读者去体味“春风化绿”的畅快和欣喜。用词既富有动作性又具有情态性,自然能够引起读者关注,比单纯的动词更具有艺术表现力。此类例子很多,不再赘述。 2.运用象征和隐喻手法,增强表现力。文学通过意象间接表现情感思想观念,而不采用直接陈说议论的方式。因此,隐喻象征等间接性表现手法,就成了作家表现情感思想的主要艺术手段。这两种表现手法虽然有所区别,但本质上都是着力寻找当前表现对象(此物)与用作隐喻或象征的事物(彼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用人们对“彼物”的心理感受来表现对当前“此物”的心理感受。而且,两者之间的差异越大,对应关系越是新奇,表现效果就越好。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来表现当前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两者在心理感受上的相似处在于:若有若无,时断时续。当前的嗅觉感受之所以能用听觉效应来传达,根本原因正在于心理感觉的内在沟通和惊人相似。 即使是议论文,也可以运用隐喻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从而有助于主题的表达。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中,用“大宅子”意象表达作者对文化遗产的态度,起到了形象说理、鞭辟入里的表现效果。至于象征手法,略举一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用白杨树象征北方朴实坚定的农民,在具体的情境化描写中,展开相关联想和议论提升――象征手法无疑大大增强了本文的艺术表现力。 三、意象的概括性 主要是指主导性意象能够
相关知识
文学意象表现性浅探.doc
日本文学与文化中樱花意象的流变
古代文学中石榴意象探思
《恶之花》文学意象的审美分析
宋前诗歌中莲花文学意象研究
浅探花卉文化与中国文学交融与发展
唐宋文学中的“芭蕉”意象写作
浅述宋词中茉莉花意象及其成因.doc
宋代文学中梅之意象
水仙之美——比较中英文学水仙意象的差异
网址: 文学意象表现性浅探.doc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162821.html
上一篇: 海子诗歌的麦子意象汉语言文学专业 |
下一篇: 白杨,梅,藤,毒菌,仙人掌,是(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