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端午|从管平湖先生的菖蒲说起

端午|从管平湖先生的菖蒲说起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7-15 06:28

管平湖先生弹琴照片

王迪先生弹琴照片

(从背景看两张照片应该是同一地点拍摄)

画家黄宾虹先生照片

收藏家王世襄先生照片

以上照片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是各领域的大家?

当然。

不过……其实想说的是,

几张照片中,不管是琴桌、书桌还是画桌旁,

都有看到那一盆小小菖蒲。

菖蒲,是端午节气的代表性植物;

也是文人案头的雅伴。

过去,江南人家每逢端午,

家家户户悬菖蒲、饮菖蒲酒,

以祛避邪疫。

正好临近端午,除了作为粽子节的吃货外,

暂且就讲一讲,

菖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前世今生吧。

清·王时敏·端午图轴

中国古代节历中,

五月是“毒月”,五月五是“毒日”,

民谣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的说法,

五毒,是五种动物: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

为了祛毒避邪,古人便以“天中五瑞”来对治。

其中“五瑞”之首便是菖蒲。

陈半丁·天中五瑞图

五瑞包括

菖蒲:具有去寒热、提神通窍、健骨消滞的作用。

艾叶:有强烈的杀菌能力和除虫、治瘟的药效。

榴花:古代妇女用来插戴在鬓发上的饰物,以辟禳邪气、疫气。

蒜头:端午节时附于菖蒲上,悬于户外,可以辟邪去疫。

龙船花:本名山丹花,把它采来一同系在菖蒲上,可以去疫瘴之气。

齐白石·五日吉祥

关于悬插“五瑞”的风俗,

在历代诗人的作品中多有反映。

南宋诗人戴复古就写道:

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不酒樽。

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艾上朱门。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端午时节,

以艾为虎,菖蒲为剑,

悬于门户驱邪避晦的习俗。

《红楼梦》中描写端午的情景,写道:

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

明代·端午花供图

(图中有榴花、蜀葵、枇杷、菖蒲等)

除了有端午“五瑞”之说,

还有作为端午清供的“午时花”,就是在时节植物中,

包括菖蒲、艾草、榴花、蜀葵、栀子等中任选五种花,

作为“午时花”,以达驱邪的目的。

是驱邪还是审美?已经分不清了吧!

这种朴素雅致,也真是古人贴近自然之智慧。

清末·倪田·钟馗图

(民间端午还有挂钟馗像的习俗)

除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防疫驱邪的灵草,菖蒲在古代文人心中还有神圣一般的地位,四月十四是菖蒲的生日,农历五月被称为蒲月。

这是因为,

菖蒲不像是一般的草,一岁一枯荣,

它可以历冬不死,蒲寿千年。

明·项圣谟·蒲蝶图

早在《诗经·泽陂》就写道: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

《礼记·月令篇》写:

冬至后,菖始生。菖,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

堪称“香草名典”的楚辞中,也收录了菖蒲这种植物。

《九歌·少司命》吟道:

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以兮愁苦?

“荪”在古代指君王或尊贵者,此处寓意楚地女神少司命,

《梦溪笔谈》则直接将“荪”释为菖蒲,

可见作为楚辞中的植物,菖蒲已被赋予了高洁人格的喻义。

《本草·菖蒲》记有:

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

传说菖蒲还是伴随尧帝而降生的仙草,

这样看来,

菖蒲从先秦就是一种通神誉人的草药了。

菖蒲与兰、菊、水仙并称“花草四雅”;

也是文人品格的象征物。

明代《群芳谱》说:

若石菖蒲之为物,

不假日色,不资寸土,不计春秋,

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可以适情,可以养性,

书斋左右一有此君,便觉清趣潇洒。

在古代,文人们时常秉烛夜读,

菖蒲可以为他们起到收烟护目的功效,

而且折一段叶子闻闻香气,

亦有提神清脑的作用。

菖蒲,可以适情,可以养性,

书斋中有了它,便有了清趣,

这些都是菖蒲成为文人案头清供必备的理由。

近代文人郑逸梅盛赞菖蒲:

有山林气,无富贵气,有洁净形,无肮脏形。

明·李流苏象轴

这幅明代的画像,

菖蒲和灵芝插于通透的四方白瓷觚中,

既是自然野趣,又寓意吉祥长寿,

与古琴、童子和道人冠服这些符号,

共同表达了画中人李流苏的仙风道骨。

在这点上,菖蒲体现了屈子以来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

也难怪尚古的文人雅士们心向往之。

苏东坡说菖蒲是:

忍寒苦,安淡泊,伍清泉,侣白石。

“忍寒苦”指:

菖蒲长于深山远溪,酷寒之天百草凋敝,唯菖蒲郁郁葱葱;

“安淡泊”指:

菖蒲隐居隔世之山,无人看它,也不需要别人看,但依然长得傲然挺拔;

“伍清泉”指:

菖蒲以清泉为伍,在污泥浊水的地方是不会生长的;

“侣白石”指:

菖蒲与白石为友,石上没有任何土,但它的根就扎在白石之上,所谓“不资寸土”。

苏轼对菖蒲的喜爱,自不言表。

他写过多首菖蒲诗,和菖蒲赞的文章。

见到菖蒲开花,都要和弟弟苏辙几番作诗相和,

真真是菖蒲的头号粉丝!

卓然而自立于幽谷,出尘之姿长于山石,

对苏轼而言,这也是菖蒲所折射出的理想人格吧!

苏轼《过文觉显公房》

斓斑碎玉养菖蒲,

一勺清泉满石盂。

净几明窗书小楷,

便同《尔雅》注虫鱼 。

苏轼《赠常州报恩长老》

碧玉碗盛红玛瑙,

井花水养石菖蒲。

也知法供无穷尽,

试问禅师得饱无。

苏轼《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

自我来关辅,南山得再游。

山中亦何有,草木媚深幽。

菖蒲人不识,生此乱石沟。

山高霜雪苦,苗叶不得抽。

下有千岁根,蹙缩如蟠虬。

长为鬼神守,德薄安敢偷。

陆游《醉归》

夜分饮散酒家垆,

归路迢迢月满湖。

小竖窃言翁未醉,

入门犹记露菖蒲。

陆放翁亦爱蒲,即使是醉归而来,对菖蒲亦念念不忘。

梅尧臣《晚得菖蒲》

薄暮得菖蒲,犹胜竟日无。

我焉能免俗,三揖向樽壶。

端午节时,菖蒲酒罕少,向晚方采得,梅氏珍之有加,梅幸哉,蒲亦幸至哉。

清代·金农·菖蒲生日图

菖蒲也时常入画。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有题画诗云:

玉碗金盆徒自贵,只栽蒲草不栽兰。

八怪中另一位,金农更是一位蒲痴,

将书斋起名“九节菖蒲馆”。

近代画家朱屺瞻则将自己画室取名“养菖蒲室”。

清代·金农·菖蒲图

画上题诗:

石女嫁得蒲家郎,朝朝饮水还休粮。

曾享尧年千万寿,一生绿发无秋霜。

(金农把菖蒲比作男儿郎,石女嫁与蒲郎,饶有趣味)

朱屺瞻·菖蒲性孤洁

朱屺瞻·端午清供

关于菖蒲的品种

明张瀚《松窗梦语》写道:

品之佳者有六:

金钱、牛顶、虎须、剑脊、香苗、台蒲,凡盆种作清供者,多用金钱、虎须、香苗三种。

金钱菖蒲,叶子中间形成一个圆圈,可置放一枚铜钱;

虎须菖蒲,因其叶片细长似虎须;

端午时节家家门前所挂的水菖蒲,

虽然也有香味,但叶片过于庞大而不适合室内案头把玩。

关于菖蒲的种植

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记载养菖蒲的口诀是:

春迟出,夏不惜,秋水深,冬藏密。

又云:

添水不换水:添水使其润泽,换水伤其元气。

见天不见日:见天挹雨露,见日恐粗黄。

宜剪不宜分:频剪则短细,频分则粗稀。

浸根不浸叶:浸根则滋生,浸叶则溃烂。

吴藕汀《十年鸿迹》有关“菖蒲”一节:

一九八三年九月六日。嘉兴一向种菖蒲的人很多,而且所种甚精。除了盆蒲以外,种在石上,最为雅致。顽石各有不同,而种法随石栽之,造形各异。知艺术与不知艺术,很明显有雅俗之分。……菖蒲种不易,天气大冷大热,都不适宜。必须择地而处之。不能晒太阳,所置之处,所谓‘见天不见日’也。

菖蒲每年在四五月中,可以剪一回。剪一回叶子细一些,更觉美观。现今种菖蒲已少有其人,因此‘虎须’尚有,‘金钱’巳少矣。闲亭爱蒲者也,故号蒲盦,亦喜画蒲石……

金农有诗言:

莫讶菖蒲花罕见,不逢知己不开花。

文人们对菖蒲的期待,也如古琴一样,是得遇知己,他们在方寸之间,与之对话,得到欢喜、满足和感悟,便是方寸之间的大世界。

艺术欣赏

郭关简介:生于湖南,画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书画、音乐、诗文、斫琴、装置等领域;知周易、晓音律、好古琴、喜操《幽兰》《广陵散》;二零零六年闭关参禅一年,出关后系统研习中观、唯识学,画风大变;二零一三年入龙虎山修道,通斋醮科仪;其曾就学于人民大学,宗教哲学硕士。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及收藏家收藏。现“郭关绘画全球巡回展”已在台湾、佛光山、英国、墨西哥等地圆满举行。台湾建立有“郭关艺术馆”,长年展示郭关作品数百件。

《太古引》 古琴演奏:郭关道长

相关知识

端午习俗之采菖蒲 饮用菖蒲酒的习俗
端午挂艾草菖蒲的意思 端午挂艾草菖蒲的传说
端午话菖蒲
过端午啦!说说插花与民俗中的菖蒲文化
端午挂菖蒲的手抄报 端午手抄报
端午这一天,菖蒲与艾草的香气和在一块儿
端午安康,花菖蒲。
过端午啦!说说插花与民俗中的菖蒲文化 | 动态
端午插菖蒲的意思介绍,端午节的传统介绍
瓶供菖蒲端午景

网址: 端午|从管平湖先生的菖蒲说起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15604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菖蒲(しょうぶ、しやうぶ) 仲夏
下一篇: 菖蒲: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