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

【对公平正义的坚定守护】
2021年寒冬,市民胡女士在苏州工业园区某美容店一次性充值8万元办理预付费卡。事后她察觉效果远不如预期,疑心受骗,要求退款却遭商家断然拒绝,甚至受到辱骂与嘲讽。无奈之下,她通过全国12315平台投诉,寻求市场监管部门的帮助。
“8万元?”听到这个数字,我不禁愣住几秒。要知道,2020年苏州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6.26万元,这笔钱相当于一位普通苏州市民一年多的收入!巨大的金额在我心中掀起波澜:胡女士家境如何?是什么让她下此决心?商家又用了什么手段?
电话沟通后,我邀请离单位不远的胡女士面谈。原来,胡女士是位85后,在苏州安顿下来没多久,2020年才找到工作,家境并不宽裕。她之所以咬牙给美容卡充入巨款,源于当时刚交往男友的焦虑——希望通过美容抓住对方的心。美容店技师敏锐捕捉到她“爱美心切、急于求成”的心理,层层诱导,最终让她失去理性判断。此时,胡女士已在店内消费1万余元做了3次美容,深感效果不符预期,要求退还剩余款项却遭拒绝。
这起投诉处理起来十分棘手,若一方拒绝调解,只能依法终止程序,无权强制退款。但听着胡女士话语中表露出的懊悔、愤怒与无助,我决心尽量要帮她讨回这笔钱。
过程远比预想艰难。
初次踏入美容店,出示证件说明来意后,店内一片冷漠:店员或埋头看手机,或躺在沙发上,甚至有人扭头走开。我走近一位技师:“你好,我们接到投诉,来调解一下。”他头也不抬:“老板不在,改天吧。”“没关系,我们等。”我边说边坐下,“或者麻烦你联系老板尽快过来。”见我坚持,他才不情愿地拨通电话。所幸老板10分钟后便到。
我们详细说明胡女士的情况和退款诉求,老板态度异常坚决:钱是自愿充的,无强迫威胁,一分不退。
首次调解失败在意料之中。我没有放弃,在核查这家新开业的美容店相关信息时,发现了问题——该店虽持有营业执照,却未办理卫生许可证。我立即将情况同步抄送给唯亭街道、唯亭综合治理局、园区卫生监督所、跨塘社会卫生服务中心、跨塘派出所及新盛物业。没多久,多部门组成联合执法小组上门检查。因未取得《卫生许可证》,园区卫生监督所当场开具整改通知书,责令其停止经营活动。
次日,我再次联系老板,重点向他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等法律法规,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既引导他尽快办齐证照合法经营,同时调解他与胡女士的纠纷。在耐心沟通与持续的法律教育下,老板最终同意退还胡女士6.5万元。
这件事使我认识到,调解也要讲究方法和技巧。面对看似“死局”的消费纠纷,调解者不能只做简单的“传声筒”,更需要敏锐的洞察力、扎实的法律功底和灵活的策略。每一次成功的调解背后,都是对法律边界的清晰把握、对公平正义的坚定守护。(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市场监管局 裴晓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