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爆炸桃”其实是坏果子,花里胡哨的营销该歇歇了 | 新京报快评

“爆炸桃”其实是坏果子,花里胡哨的营销该歇歇了 | 新京报快评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7-13 19:28

  

  把瑕疵品吹成“稀有品”不是“营销创新”,而是涉嫌欺诈。


  ▲新京报记者购买的“爆炸桃”黄金油蟠桃。新京报记者 刘欢 摄

  |孔德淇

  “甜到爆炸!稀有品种!”据新京报报道,近来,电商平台上表皮布满裂痕的桃子凭借“爆炸桃”名号与“比普通桃子甜5倍”的宣传成了热销网红。可撕开噱头外衣,真相令人咋舌:这些“稀有品种”实为天气异常、管理疏漏导致的裂果,是批发商筛选后弃用的“残次品”。

  在农产品流通中,裂果向来是“麻烦制造者”。其表皮破损易滋生细菌、加速腐烂,会增加储存运输成本,口感也不稳定,收购时通常被挑出低价处理或废弃。

  然而经电商包装,这些本该降级的水果竟成了“稀缺货”。“自然开裂是阳光亲吻的痕迹”等文案,将缺陷硬说成“卖点”。正如一位果农所言,同样的裂果往年低价卖给果酱厂,如今换个名字价格翻三倍还被抢购。

  此类“逆袭”戏码在电商平台并不鲜见。普通梨经高温加工后被包装成“藏乌梨”,宣称来自青藏地区;贵妃芒的畸形果被冠以“辣椒芒”之名售卖……网红水果走红,营销话术盖过产品本身,让农产品评价标准从“品质优先”扭曲为“故事为王”。

  但消费者体验常与宣传不符:“爆炸桃”裂痕藏泥污,“辣椒芒”口感远逊正常贵妃芒,“藏乌梨”的“高原风味”实为加工后的工业味。“网红”不过是商家给普通或瑕疵水果贴上的标签。

  “爆炸桃”的走红是场精心设计的营销套路,背后问题值得警惕。一是偷换概念混淆是非,将“裂果”包装成“稀有品种”,违背商品信息披露原则;二是虚假宣传误导认知,“甜5倍”等说法无科学依据,检测显示裂果糖度通常低于正常果实,“更甜”是因破损导致水分流失产生的错觉;三是利用信息差收割信任,消费者很难直观判断品质,商家用滤镜和话术制造认知偏差,让“买的没有卖的精”成常态。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类套路正形成产业化运作。有电商平台推出“瑕疵品营销”培训课程,教商家给次果起吸睛名字,用“自然生长”等模糊词规避监管,甚至传授应对投诉的“话术模板”。当农产品营销成“文字游戏”,受损的不仅是消费者权益,更是农业产业链的诚信根基。长此以往,优质农产品生存空间会被挤压,影响果农长远利益。

  消费者为“爆炸桃”买单,有的是对“原生态”的向往被利用,有的是被“稀缺感”击中,还有的是跟风从众。但水果的核心价值终究是口感与营养。“丑橘”能立足市场,靠的是清甜多汁而非“丑”;若“爆炸桃”只有噱头没品质,网红光环褪去后,终将被消费者用脚投票。

  水果的好坏,从来不由名字决定。把瑕疵品吹成“稀有品”不是“营销创新”,而是涉嫌欺诈。监管部门需划定红线,加强规范治理,严惩虚假宣传等行为,让营销回归真实透明。商家与其在话术上费心思,不如在种植、储存、流通等环节下功夫。让好水果有好名声,次果有合理定价,才是可持续经营之道。

  消费者也该明白:我们买的是水果,不是故事;吃的是滋味,不是噱头。认清了这一点,才能让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

  撰稿 / 孔德淇(职员)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陈荻雁

相关知识

“爆炸桃”其实是坏果子,花里胡哨的营销该歇歇了
盘活市场力量,解决物资保供难题|新京报快评
“科技神器”上场,精细化治理柳絮的烦恼 |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你不知道的蔷薇科:好看又好吃 不只有樱桃海棠
新京报
爆炸桃到底能吃吗
百香果是个“暴脾气”,高温易爆炸储放宜冷藏
节日优惠或“审美疲劳”,七夕餐企发力“文创周边”满足个性消费 — 新京报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桃树、花喜鹊和啄木鸟桃树开花了,一只有害的飞蛾,暗暗歇落在桃花瓣上。凑巧,有只花喜鹊在枝头跳舞,它一伸嘴,便收拾了飞蛾。“喳喳
情人节美食 — 新京报

网址: “爆炸桃”其实是坏果子,花里胡哨的营销该歇歇了 | 新京报快评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15003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花卉苗木购销合同(精选合集)
下一篇: 赫力昂为什么要花大价钱买中美史克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