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中国宋代净土文化与梅花诗

中国宋代净土文化与梅花诗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7-13 06:19

中国宋代净土文化与梅花诗(共3篇)

篇1:中国宋代净土文化与梅花诗

中国宋代净土文化与梅花诗
《宋代净土信仰和梅花诗》,花儿人们都非常喜爱,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名花。从中国古代来 看,如果说先秦时期的名花是兰,陶渊明时代是菊,唐代是牡丹,那么到了宋代就应该推梅花。也 可以说梅花是宋朝的国花,也是文人所公认的。那么梅花诗在宋代为什么非常兴盛?梅花是傲着风 雪开放,是个冷峻之花,在宋代却出现梅花热,许多人争相创作评论,原因何在呢?下面我就从梅 花诗创作的情况和净土信仰的关系入手,来对它进行分析。宋代梅花诗,最著名的作者,也是早期作者当推林逋,他是个诗人,也是个词人,他作诗特别 多。其中有两句,《山园小梅》特别受人的推崇。其中这两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它是一个七律,这两句特别著名。这首诗写出来之后,欧阳修对他非常推崇,欧阳修说,“取尽梅之 体态”,又一位评论家叫许颐,他说梅花诗中,此两句尤为绮丽。因为欧阳修是当时文坛领袖,经他 这一推崇,到后来,司马光、黄庭坚、苏轼,这一大批文人也都或者是仿作或者是对它加以评论。其中黄庭坚他认为,这两句写得固然好,林逋的诗,梅花诗还有更好的,他又举了两句。然后苏轼 他被贬到南方,他也仿效林逋作梅花诗。而且诗做得,有人认为比林逋还要高明。整个北宋一朝,我们看到,所有的主要的诗人都争相作梅花诗。由于北宋已经有了这样一个基础了,所以到了南宋 已经出现了创作梅花诗的专业户,用今天话来说,专业户。用工业术语来讲,(就是)批量生产,就 是每个人都写八百首、一千首。举两个例子,一个人他写的就是程祁、段子冲,这两个人就是唱和 梅花诗,达到一千首,每个人写一千首,唱和达到一千首。还有一个叫陈同古的人,他作梅花诗达 到八百首。这个现象在南宋经常可以见到,翻阅后来的文学作品,包括元代的诗篇也有专门一个集 子一个人写的梅花诗,这都可以见到。但这个传统是在宋代奠定的。创作梅花诗的过程当中,还出 现了如痴如迷这样的人物,这个人物是谁?就是刘克庄,又称后春。他创作梅花诗非常痴迷,他也 很自信,他其中诗中写到有这么一首诗,叫做《病后访梅》,就是有病之后去观赏梅花,这首诗是这 样的,“菊得陶翁名愈重,莲因周子品犹尊,后来谁判梅花案,断自孤山迤(同音)后春”。他说呢 菊花因为有陶渊明的欣赏写入诗中名声大振,莲花由于周敦颐有 《爱莲说》 所以大家都非常推崇它。,那么梅花,谁是它的功臣呢?林逋是创始者,那么殿军,也就是最后集大成的就应该是我,刘

克庄 自称后春,就应该是我。而且他写梅花诗当中,还经历了一些**。他有一首诗是这样的,叫做《落 梅》,就是看着梅花落了。最后两句是这样,他说,“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讳孤高不主张”,这意思 是说东风白白地让你掌握花的命运,因为你非常嫉妒梅花的孤高,让它早早地落了,不让它持久地 开放。这首诗写了之后,有的人就抄下来,交给当时的显贵,朝廷显贵认为,我大权在握,这是讽 刺我压制贤人,然后就把刘克庄贬了,闲居十年,官也没了。十年之后他又复官了,然后又写了一 首诗,这首诗是这样的《病后访梅》,前面举那个《病后访梅》和这个都是一个题。它不是一首(诗),“孟得因桃数左迁,长源未柳忤当权,幸然不识桃病李,却被梅花累十年”,他用两个典故,一个刘 禹锡,刘禹锡他被贬了之后,回到京城写了一首诗《戏赠看花诸君子》,然后说,“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然后又被贬了,又被贬了十年又回来了,回来了还写诗,还是《再游玄都观》,表示自己不屈服,最后两句是这样的,意思说好像是“栽桃道士今何去(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表示我不屈服。这个刘克庄说,我虽然没有像刘禹锡这样和桃花结了缘分,但是又被梅花牵累了。那个长源指的是李泌,就是唐玄宗、唐肃宗的时候,一个半人半仙一个人物,到后来唐肃宗的时候,立了很大的功劳。他写了一首诗,意思说“青青东门柳,岁燕必憔悴”,就是说春天过了,或者一年 完了,柳一定要憔悴。后来叫杨国忠看见了,以为是讽刺他,就不许唐玄宗重用这个李泌。他用这 么两个典故,表示自己对梅花不改初衷,还要坚持写下去。这是说宋代创作梅花诗一般情况。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宋代梅花诗特点。就是说前面我是从量的方面来做了分析,有这 么多人创作,下面呢,我除了从量的方面进一步分析之外,再从质的方面我们给它做一个定型。对 于量的方面,古人已经是注意到了,你比如说作梅花诗的人,他自己就有过这样一段话,陈同古他 在谈梅花诗作者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话,我读一下,这段话比较好读。他说把梅花写入诗中,这是我

的话,下面是他的话。“在汉晋未之或闻”,就是汉晋没有听说过,“至宋鲍照以下,仅得十七人”,从鲍照开始有写梅花诗的,但是到宋代只有十七个人。“共二十一首,唐人最盛,杜少陵才二首,白 乐天四首,袁微之、韩退之、刘子厚、刘孟德、杜牧之各一首,至于不过一二,如李翰林、韦苏州、孟东野、皮日休诸人则又寂无一篇,至本朝方盛行,而余日积

积月累,筹和千篇云”,他做这个统计很 有说服力,就唐代诗歌非常多,但是最多只有四首,白居易、杜甫两首,李白一首没有,这是很说 明问题了。为什么到宋代它才这么盛呢?他没有提出这个原因来,但是这个数量统计对我们很有启 示,说梅花诗确实是在宋代才开始热的,以前梅花是遭受冷落的,这是从量上很能说明问题。下面 我就从质上,就是说梅花诗在宋代不但数量多,而且也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一个内涵,比较一致。表 现梅花,主要突出它是什么呢?主要突出它的这种洁净,这个从林逋就已经开始了。我对这些作品 稍加分析,你比如林逋这首诗,中间说,“疏影横斜水清浅”,他没说梅花如何洁净,但说水清浅,梅花的影子投在水里面,洁净的水里面,已经突出梅花的洁净。下面呢,“暗香浮动月黄昏”,这古 代香和洁是通的,他认为芳香的东西就是纯洁的。按现在科学来看,芳香的东西未必纯洁,古人确 实就这么看,从屈原那个时代就开始了。芳洁、芳洁就这么来的。所以他说“暗香浮动月黄昏”,还 是突出它非常的洁净。下面“霜禽欲下先偷眼,粉爹如知合断魂”,下面说“霜禽欲下先偷眼”,霜禽,已经下霜了,飞鸟想要落到梅花上,先偷偷地看一下,这里面也包含着梅花冰清玉洁,它有些不忍 心落在这上面,或者是非常吸引它,都包含了洁净这个意思。你比如说杨万里有一首诗,这首诗是 这样写的,他是《郡治燕塘中梅花》说“林中梅花如隐士,只多野气无尘气,亭中梅花如贵人,也无 野气也无尘”,这是这么四句。“林中梅花如隐士,只多野气无尘气”,这是说洁净。“亭中梅花如贵 人,也无野气也无尘”,无论是隐士也好,贵人也好,共同点受世俗的污染,没有尘,无尘气。这里 面突出它的洁净。再比如说杨万里还有一首诗叫做《雪中观梅》,最后两句是这样的。他说,“世间 除却梅梢雪,便是冰霜也带埃”,说世间除非梅梢的雪,那么世间即使冰霜都带有尘埃了。言外之意,世上只有梅花这一块净土,其他地方都被污染了就是没有干净的东西了。这显然突出梅花的洁净,不受污染。就是梅花它一般是白色的,比较好说,白色洁净,这个很容易就联系在一起,白就是干 净,但遇到红梅就难办了。但是宋人他出于这样一种思维定式,写红梅的时候,也努力把它写成是 非常洁净。这里面苏轼有一首诗,他写得非常传神,就叫做《红梅》,他说,“怕愁谈睡独开迟,自 恐冰容不入时”,说红梅开得非常晚,为什么呢?因为自己是一副冰雪冷峻的面容,恐怕和世人不容,恐怕和世上这种追求不相

容,所以“自恐冰容不入时”。“故做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枝”,虽然 面色红润,像桃像杏似的,但是霜雪的姿态还保留着,就是一种洁净。“寒心未肯谁春泰,酒晕无端 上玉肌”,就是说保持自己冷峻的面目,不是符合世态,至于说红了,那不过是喝醉了酒了,偶然地 脸上泛出红润,他加上这样一个解释。最后两句,“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说好多诗 人不知道梅花的可贵,尽看那些绿叶青枝,其他的花、其他的树,还是说梅花是红梅也一样的洁净。林逋他也有一首梅花诗,这个比较早了,也是写的红梅。他说,“人怜红梅多应俗”,说大家非常喜 欢红梅,就以为它是媚俗,“天与清香似有私”,可是老天给它这种清香好像对它有私心一样,所谓 清香就是芳洁,都是突出它的芳、洁,这两者是相同的。因为梅花是迎着冰雪开,迎着霜雪开,所 以古人在写梅花,尤其宋人在写梅花的时候,特别突出雪,有的是霜,对梅花的衬托作用。因为雪 霜,人们看来是非常纯洁的,这个也是从林逋就开始了,就是用霜和雪来突出它。林逋有一首词,这个词叫做《霜天小角》,其中有这样两句,他说“冰清雪洁昨夜梅花发”,把梅花放在冰雪这样一个 环境当中,突出它的这种洁净。还有几首诗都是用冰雪来做衬托,你比如说方干《雪后梅编》,他是 这样写的,“春风且莫一齐开,留与山翁逐日来,只恐难讲冰雪面,伴渠桃李病尘埃”,他说春风不 要让梅花一下都开了,使我每天都有花来看,最后又说“只恐难讲冰雪面,伴渠桃李病尘埃”,说非 常冷峻的一个花、高洁的花,不能和桃树李树那样取媚于世人,浑身沾染了尘埃,这还是突出它的 冰雪对梅花的衬托作用。由于梅花受到宋人的推崇,所以他们就把梅花说成是最尊贵的花。就是说 属于万花之王,推崇到这样一个地位。陆游一首诗,这首诗叫做《射的山观梅》,这是一个七律,一 首七律,他是这样写的,“凌厉冰霜节愈坚,人间乃有此癯仙”,就是经历冰霜的考验,癯仙就是清

瘦,长得非常清瘦,梅花清瘦。“坐收国士无双价,独立东皇太一前”,就是说和国内所有的花来相 比,它是第一,无双价,“独立东皇太一前”,东皇太一,看到天上最高的神灵,在东皇太一之前,只有梅花当之无愧地立在那里。说“此去巡游应尽日,向来别恨动经年”,说我今天去赏梅,一定要 看个尽兴,因为一别就是一年,今年开了明年才能开。“花中竟是谁流辈,欲许芳兰恐未然”,说花 中谁是花王呢?兰花,不是,应该是梅花,给它封成花中之王、花中之冠。宋代的诗

人不但梅花诗 写得多,而且对梅花的评价非常高,梅花诗数量多,但是它的内涵基本稳定,可以说是一以贯之,就是歌颂它的洁净、高洁,这是一以贯之的一个主题。下面我就从它和净土的关系来谈一下。宋代为什么梅花诗这么盛,宋人杨万里他做了一个回顾,想找一下原因。他这段话我把它翻译成白话文,大体是这样的。他是这样来说的,他说在整个先秦 时代,梅作为一种花卉是被人忽略的,《山海经》《尚书》《诗经》虽然也提到梅,但那是作为食物、、出现,而不是供人观赏的花卉。他说如果古人非常朴实,不尚文华,那《诗经》中为什么把人比作 桃李、比作舜华,《诗经》经常用鲜花来表现人的美丽,偏偏把梅花遗忘了。说《楚辞》当中,抒情 主人公饮食配饰都有鲜花芳草,但主要是取江离、杜若这些植物,而把近在身边的梅花冷落了,难 道梅花没有遇到机会吗?一直到南北朝时期,梅才开始作为花为天下所闻,只是到了唐宋时期,梅 花才超过桃李兰卉,而成为花中显族,真正得到人们的重视。他就做了一个形而上的解释,他说为 什么这样呢?因为它开得非常鲜艳,但是它又不显示自己,这个花非常美丽,但是它的果实的成熟 却非常晚,而且吃起来很吃力,因为那个梅嚼起来很吃力,他说可能是因为这样吧,所以梅花不被 人们重视。他是做了这样一个所谓的明道若暗,用道家的理论做了一个解释。不管他这个解释对与 不对,但他这个猜测说明他对这种文化现象做了思考。那么我们今天来看呢,就是梅花诗所以兴盛,在宋代和净土信仰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个呢我们还得先从林逋谈起,因为林逋他是杭州人,住在西 湖,西湖这个地方在宋代是净土信仰的圣地,好多人在那里结社,有省常,这是一个佛教大师,在 那里结社就是结净土社。还有一个人叫做智圆,和林逋是好朋友,他虽然不是净土中的,但是他也 相信净土,他自己呢写了一个对联,他本来是天台中的,他自己有一个对联是这样写的,说“始以般 若真空荡涤隙著于前,终依净土行门求往生于后”,后面他讲信净土,林逋跟他是非常好的朋友,由 于宋代净土信仰非常盛行,所以很多文人也信净土。米芾是书法家,他写了一个匾,就是长寿庵,为长寿庵写了一个匾,这个匾是这样的。他说,“人是西方无量佛,寿如南极老人星”,“人是西方无 量佛”,无量佛就是无量寿佛,就是净土信仰,所崇拜的这个佛,由于崇拜净土信仰,所以好多人都 养成了一个非常洁净的习惯。像米芾就是,已经洁净到成癖的程度,不与别人坐一个座子,别人来 了之后,这个

座子要刷、衣服要洗,所以人们就给他起一个外号,很不雅一个外号,就是已经好洁 成癖了。正因为这样,他在选择表现对象的时候,当然就要选择最能体现洁净之性的的花卉,所以 梅花就成为首选,所以它就兴盛起来。所以这是和林逋,同时有九僧,就是九僧诗,学宋代文学(的 人)能看到有好多僧人都是信仰净土,而且林逋住在孤山,主宰西湖孤山,和好多僧人有来往,当 时是佛教圣地,而且是净土信仰的一个结社的圣地,他一定会受这样的影响。所以后来苏轼,他写 了一首诗,这首诗呢它就是探讨了为什么林逋的梅花诗写得这么好。他其中有这样一段,这段意思 是这样的,他意思说生活在西湖边上,受西湖的风气熏染,所以诗写得非常出色。他这个诗的名字 叫做《书林逋之后》,就是看了林逋这个诗之后写这首诗,他说“无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渌”,意思说湖光山色都非常清静,在那里长大,“不论世外隐君子,佣而贩妇皆冰玉”,说不但君子都非 常洁净,就是受人雇佣的打长工的人、小贩、女的商贩也都是冰清玉洁,“先生可事绝俗人,神清骨 冷无由俗”,意思说林逋生活在西湖这样的环境当中,所以冰清玉洁,梅花诗写得非常出色。照现在 来看,如果没有净土社,就是净土信仰在西湖这个地方非常盛行,好多人在那结社,苏轼不会写这 些诗句,因为湖光山色当然非常美,但是说它洁净如何如何的,这个和佛教有直接关系。所以佛教 尤其是净土信仰,决定了宋代梅花诗的内涵。正因为这样,所以人们在写梅花诗的时候,往往都有 一种自觉的,就是拒绝世俗污染的这种意识,就说写梅花诗的时候,我要像梅花一样洁净,不能受 世间的污染。很多诗都体现出了这样一种倾向。大家比较熟悉的,像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这个

是词了。陆游还有一首诗,这首诗就叫做《梅花绝句》,他是这样写的,说“只欲作梅诗,当造幽绝 境”,就是你想作梅花诗,你应该到最幽深那样的境界当中去。“笔端有纤尘,正恐梅未肯”,说你笔 尖上沾了一点点的灰尘,梅花也不会答应你。表面是写笔,实际是说人。人一定要保持一种冰清玉 洁。再比如,陈雨宜他有一首诗,叫做《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这首诗他实际上是看一个梅花的 画,画着梅花的画,然后他说,“灿灿江南万玉妃,别来几度见春归”,离别江南好几年了,现在终 于看到梅花了,江南的春天来到了。“香风惊落浑依旧,微恨缁尘染素衣”,说和老朋友在京城相见 看到梅花依旧,只是我自己变了。怎么变了?原来是洁白的衣服上已经染上了京城的尘

篇2:由梅花诗来看宋朝社会的审美文化

一、宋代文人对梅花的独特情怀

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记忆的一片沼泽地,宋代与豪迈大气的唐朝不同,它更多的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雅静含蓄深沉之文化。在这样一个朝代象征富贵华丽的牡丹已不再是人们的关注的对象,文人们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梅花,相比牡丹,梅花似乎更能代表这个时代和文人的内心。寓情于梅花,似乎才能够将世事的失意暂时的忘却,才能够保留住内心那些许的纯洁和希望。

宋代文人的梅花诗创作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梅花在宋代社会的地位。据史料记载,宋代有关梅花的诗词创作在历史上达到之最。我们由当时的陈同古写的一段文字来看这一盛况,他说道 :“在汉晋未之或闻,至宋鲍照以下,仅得十七人,共二十一首,唐人最盛,杜少陵才二首,白乐天四首,袁微之,韩退之,刘子厚,刘孟德,杜牧之各一首,至于不过一二,如李翰林,韦苏州,孟东野,皮日休诸人,则又寂无一篇。至本朝方盛行,而余日积月累,筹和千篇云。”另外,我们从宋代的咏梅诗还能揣摩出当时的文人在诗词中所提到的梅花形象还是有着独特的意味的,这与清代文学中的“病梅”的形象不同,宋代文人们笔下的梅是傲骨风霜,是雅静深沉和洁净芳香的。梅花,这种普通的花在宋代却被赋予了精神的象征,在宋代文化中意义非凡,它受到了文们儒士的赞美讴歌,也成就了宋朝社会的独特审美文化特征。

二、净土信仰的审美文化

从对梅花的崇拜中还可以看出宋人净土信仰的审美文化。宋代是古代中国政治上的一个转折点,但与此同时在宗教上宋代也出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分裂的儒释道三家三教合一这样的转变就是在宋代完成的。这样重大的转变无疑也在当时文人雅士们的内心掀起了巨大的涟漪,造就了净土信仰的审美文化极为盛行,而梅花就成了人们寓意之物。以宋代文人林和靖为例,这位过着“梅妻鹤子”生活的诗人,是宋代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写梅花诗的文人。我们熟知他,大多是通过他的《山园小梅》。而其中的颔联更是成为了千古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他用水的清来反衬梅花的洁,清澈的水倒映着梅花的枝干,这里虽然没有明写梅花但却能让人读后强烈地感觉到梅花的高洁和清雅。而后一联“暗香浮动月黄昏”,这里“暗香”一次恰到好处的表现了梅花的特性,梅花的香是清新而又低调的,加上夕阳的余晖,这真的给人一种视觉和嗅觉的享受了。短短的七律当中,诗人挥洒笔墨热烈的赞美梅花之芳洁,由此可见梅花在诗人心中的地位,更可见“洁”这样一种情怀对当时人们心灵的冲击和影响了。

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之秋,文人雅士们保存纯洁心灵的寄托似乎只有净土信仰了,所以我们在宋代社会的很多方面都可以隐约看到净土信仰这样的情怀了。

三、隐逸审美文化

在中国文化的漫漫路途中,隐逸情怀出现过多次,但宋代却由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而使隐逸文化有了不同与其他的独特之处。唐代白居易对宋人心态影响甚大。白居易对于中国仕隐文化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中隐”论,这对宋人心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宋人对于仕隐文化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践行,他们在仕与非仕、可为与无为之间潇洒地游走,游刃有余地在两者之间,可以说是到达了自由境界。梅花所具有的自然、简淡、素朴的特点便成了文人表达自己隐逸情怀的不二选择。王安石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梅花》一诗对“中隐”这样一种隐逸审美文化有很好的诠释。“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忙碌的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一颗平常之心,或者可以说没有一种超然的情怀又怎会发现墙角那寥寥几支梅花?又怎会嗅到那微微的清香?宋代隐士的精神隐逸审美文化是以一颗肯定现实、拥抱现世之心来实现由入世到出世的转变,在这之中,超然之度便由此而生,他们既安放了那颗渴望归隐的心又实现了自我的生存。在这种超然隐逸审美文化的心态下 , 生活变得清雅别致而又不失大体,而与此同时随意自然、抒情清雅就成为宋代文人雅士们追求的最佳生活境界。

篇3:从宋诗词看宋代梅花文化

关键词:宋朝 梅花诗词 梅花意象

宋代是中国梅花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宋朝人在梅花欣赏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痴迷程度,梅花的一些著名典故、诗篇和绘画,多起源于宋朝。宋朝人对梅花的喜爱甚至影响到元明清时期,以致现在梅花诗词、画已经成为中国文人士大夫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有关梅花美的认识、信念和人格象征意义在宋朝真正成熟、定型,梅花诗词成为最能体现宋代文人文化心态和人生意趣的一类作品。正所谓“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本文从宋代描绘梅花的诗词入手,说说宋朝梅花文化的意蕴及主要象征意义。

梅花雪中独开,清冷淡雅,本身又具美人姿态,自古便有“霜美人”、“冷美人”之类的称号,宋以前的文人爱将梅花比作玉人、美人、仙子等;宋人也继承了这一意义,宋人田为在他的《江神子慢》就写“梅花傅香雪,冰姿洁”。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把梅花比作刚出浴的美人,“香脸半开娇旖旎”。另外,宋代之前有折梅赠远的习俗,宋人继承了这一习俗。王安石曾写有《梅花》:“驿使何时发,凭君寄一枝”,欲寄一枝梅花给远方朋友,表达对朋友的思念。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更是折梅寄远的佳作。

北宋时期,由于崇文抑武的特殊政治环境和时代背景,文人比较推崇理智恬淡、稳健淡泊的人生态度。而梅花清瘦脱俗、淡雅清香、傲雪独开的品质,恰好符合了他们的心态和审美需求,与文人内心期望的优雅、高洁品格,与他们修身治国即便失意也超然的人格追求不谋而合。所以,梅花被赋予了“君子”的人格,“梅妻鹤子”的林逋(和靖)《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誉为咏梅千古绝唱。

北宋中期,梅花的“君子”意象进一步传承发展,苏轼写了42首关于梅花的诗,成为北宋咏梅花第一人,《岐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蕙死兰枯菊亦摧,返魂香入岭头梅。数枝残绿风吹尽,一点芳心雀啅开”。《梅花》:“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这些诗展现了苏轼内心清逸孤高的性格志趣,更寄寓了他不甘与世委蛇的高洁品质与情怀。王安石著名的小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梅花不屈服于恶劣环境,严寒中独开,借梅花象征坚持操守,为国家强盛而不畏排挤和打击的君子。李少云《梅花落》:“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可怜深似我,零落此山中”。用梅花自比自叹,写出了文人土大夫遭遇挫折时的常有心态。

南宋半壁江山已失,朝廷却偏安一隅,“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姜夔一类爱国文人志士,空有满腔把报国志,但面对国家大势,却无能为力,个人仕途也灰暗一片,又受了佛教、道家思想的影响,很多文人渴望过一种清静闲适、无忧无虑的生活。至此,梅花又发展出了另一个象征意义——隐者高士。南宋杨无咎(1097-1171)《柳梢青》三:“茅舍疏篱,半飘残雪,斜卧低枝。可更相宜,烟笼修竹,月在寒溪。亭亭伫立移时,判瘦损、无妨为伊。谁赋才情,画成幽思,写入新诗”。写梅花幽静淡泊,生在“茅舍疏篱”,与“淡烟寒月”为伴;杨无咎自号“清夷长者”,多次辞谢朝廷征召,终身隐逸,他笔下的梅花正是自己的写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知,有宋一代,梅花意象主要象征有四:一象征美人、仙子;二表情达意,传达对远方朋友、家乡的怀念;三象征君子;四象征隐者、高士,这四个象征意义在很多咏梅作品中是同时存在,相互融通的。欧阳修《对和雪忆梅花》:“穷冬万木立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鲜妍皎如镜里面,绰约对若风中仙”。就描绘了梅花的外在“鲜妍皎”,“若风中仙”,又写了梅花在“穷冬万木立枯死”的恶劣环境下,“玉艳独发凌清寒”的坚毅品格。

综上所述,宋代文人雅士们在欣赏梅花美丽外表之外,植梅、观梅、画梅、咏梅,甚至妻梅,更多是借梅抒发人生情怀,把自己人生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梅花中,借梅花彰显自身高洁品质。因此,宋代开始,梅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象,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土沃壤里,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咏梅佳作。

参考文献

[1]詹弘.从宋代诗词看咏梅之风及其成因[J].兰台世界,2012(6).

[2]王辉斌.宋金元梅花诗探论[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相关知识

梅花诗十首锦集
宋代一首动人的梅花诗,结尾用《梅花三弄》的典故,意蕴悠悠
宋代休闲文化的繁荣与美学转向
宋代诗人林逋:爱梅养鹤,独居一生,写下一首梅花诗,成千古绝唱
宋代文化中的牡丹与梅
中国梅文化影响下的《万叶集》和歌
宋代花艺叙
宋代花馔文化探析
五花八门梅花诗解一生肖
中国宋代瓷器图案

网址: 中国宋代净土文化与梅花诗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14791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雪梅墨梅梅花怎么区别
下一篇: 描写梅花的散文欣赏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