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苏轼心目中的“桃花源” ——苏轼密州《后杞菊赋》之“南阳之寿”考辩

苏轼心目中的“桃花源” ——苏轼密州《后杞菊赋》之“南阳之寿”考辩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7-11 00:18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摘要:苏轼《后祀菊赋》中的“南阳之寿”典出何处?苏轼心目中的“南阳郦县甘谷”究竟在哪里?文章以亚文化为视域,运用历史地理学、古典文献学、地方文献学的学科方法,作了探究和梳理,提出了“南阳之寿”的典故发生地是苏轼心目中的桃花源这一见解。

关键词:苏轼;《后杞菊赋》;南阳之寿;考辩

《后祀菊赋》是苏轼熙宁八年(1075)秋作于密州(今山东诸城)任上的传世名篇。文末有云:“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拟就“南阳之寿”究竟典出何处、苏轼对“南阳之寿”如何评价、“南阳之寿”在今河南南阳何处,试考辩之,以就教于方家。

一、“南阳之寿”究竟典出何处

苏轼文中“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中的“南阳之寿”典出何处?学界对此形成两说:一是典出东晋葛洪《抱朴子》。阎旭生在《南都学坛》1990年第2期发表《典故:南阳之寿》认为:“南阳之寿”原出东晋葛洪《抱朴子·仙药》:‘南阳郦县山中有甘谷水,谷水所以甘者,谷上左右皆生菊花。菊花堕水中,厉时弥久,故水味为变。其临此谷中居民,皆不穿井,悉食甘谷水,食者无不老寿,高者百四五十,下者亦不下八九十,无夭年人。’”张志烈、周裕楷附之;蒋宗许在《文学遗产》2006年第5期发表《“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考辨》,认为“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中的“‘南阳’引《抱朴子》没错”。金诤再附之。二是典出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牛宝彤在《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云:“‘南阳之寿’典出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八十一。”

查文渊阁四库全书,却发现一个“众书共指”的现象: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八十一《风俗通》曰:“南阳郦县有甘谷,谷水甘美。云其山有大菊,水从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有三十余家,不复穿井,悉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中百余,下七八十者,名之大夭。菊华轻身益气,故也。司空王畅、太尉刘寛、太尉袁隗为南阳太守。闻有此事。令郦县月送水二十斛,用之饮食,诸公多患风痹,皆得瘳。”

唐·徐坚《初学记》卷二十七《应劭风俗通》曰:“南阳郦县有甘谷,水甘美。云其山上有大菊,水从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有三十余家不复穿井,悉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中百余,下七、八十者名大夭。菊花轻身益气,令人坚疆故也。”

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九百九十六《百卉》:风俗通曰:南阳郦县有甘谷,谷中水甘美。云其山上有大菊,水从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三十余家不复穿井,仰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年,中百余下,七十、八十名之为夭。司空王畅、太尉刘寛、太傅袁隗为南阳太守,闻有此事令郦县月送水三十斛,用饮食澡浴终,然无益。

“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五十四·谷《风俗通》曰:‘南阳郦县有甘泉谷,水甘美。云其山上有菊花。水从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三十余家不复穿井,仰饮此水。上寿者一百二十,中者百余岁。’”

宋·史铸《百菊集谱》卷三《应劭·风俗通》曰:“南阳郦县有甘谷,谷水甘美。云其山上大有菊,水从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有三十余家不复穿井,悉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中百余,下七、八十者。考之本草:菊花轻身益气故也。司空王畅、太尉刘寛、太尉袁隗为南阳太守,闻有此事令郦县月送水二十斛,用之饮食。诸公多患风痹,皆得愈。”

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二十九:“南阳郡郦县有甘谷,水甘美。云其山上有大菊落,水从山下流,得其滋液。谷中有三十余家,不复穿井,仰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中年亦七、八十(应劭风俗通)。”

宋·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别集》卷三十九:“菊水滋液:南阳郦县有甘谷,谷中水甘美。其上有大菊,从山流下得其。谷中二十余家仰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其中百余岁,七十、八十则谓之夭(风俗通)。”

宋·佚名《锦绣万花谷后集》卷三十八:“甘谷菊水,南阳郦县有甘谷,水甘美。其山上有大菊落水,从山下流下得其滋液。谷中有三十余家,不复穿井,仰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其中,年七十、八十者为夭,菊花轻身益气令人坚强故也(出应劭风俗通)。”

依据四库文渊阁本所收以上七种唐宋典籍,似可梳理出以下几点初步结论:

1)“南阳之寿”应典出《风俗通义》。《艺文类聚》卷八十一在引文中注明源于《风俗通》,“典出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说与“典出《风俗通义》”说,应视为同义;七种典籍虽所引文字有异,且长短不一,但有一点是共通的:源自《风俗通》;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二·仙药》的“南阳郦县甘谷”条显然为后出,乃袭用东汉《风俗通义》“南阳郦县甘谷”之文。

2)《风俗通义》和《风俗通》实乃同一书。《风俗通义》之称《风俗通》,《四库提要》云:“不知何以删去‘义’字,或流俗省文,如《白虎通义》之称《白虎通》,史家因之欤”。

3)史上发现“南阳郦县甘谷”第一人——当是东汉应劭。应劭(约153—196年),字仲远,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灵帝时(168—188年)被举为孝廉。中平六年(189)至兴平元年(194)任泰山郡太守,后依袁绍,卒于邺。有《汉官仪》、《风俗通义》传世。《后汉书》卷九十八有传。

二、苏轼对“南阳之寿”的评说

继《后祀菊赋》之后,苏轼在《和陶桃花源并引》中,对南阳郦县甘谷做出如此评价:“桃源盖此比也欤!”它即是苏轼心目中的桃花源。文曰: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馀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见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

“桃源盖此比也欤!”苏轼一反唐人桃花园是神仙居住的世界的陈见,提出“南阳之寿”典故的发生地——“南阳郦县甘谷”是长期饮用菊水的寿者居住的太平世界,它是苏轼心目中的桃花源。这在中原地域文化史上堪称一件振聋发聩的大事。

《和陶桃花源并引》文末有云:录所作赠卓契順并跋:绍圣三年,岁在丙子,清和月,眉山苏轼录于惠州白鹤峰所居思无邪斎,以遗卓契順。可见苏轼对南阳郦县甘谷做出如此评价时间在绍圣三年(1096),地点在惠州。

绍圣元年(1094)四月十一日,落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以左朝奉郎知英州。(《宋大诏令集》卷二百六:苏轼落职降官知英州制》;十三日,复降左承议郎,仍知英州(长编拾补卷九本日纪事);闰四月三日,罢定州任,责知英州;六月初五,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宁远军治所在容州,辖普宁、陆川、北流三县。在宋代,节度使是正任武官的最高官阶,为正三品或从二品。他的“恩数与执政同”,即等级、封号、待遇与宰相同样。因为是荣衔,所以《宋史》说“不轻授”。节度副使是散官,是十等散官中之最高,为从八品。如果是贬降官,只给半薪。苏轼被“安置”于惠州。“苏轼惠州白鹤峰所居”,张友仁《惠州西湖志》:白鹤峰在归善县治后(今惠州市桥东,市卫生学校内),高五丈,周一里。“东坡故居,在白鹤峰上,苏轼谪惠卜居于此。有思无邪斋、娱江亭、悠然亭,及珠池墨沼,又有东坡井”。

苏轼惠州白鹤峰所居之处有小圃,植有甘菊、枸杞,有《小圃五咏》中有咏甘菊、枸杞的诗各一首。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七十四:“灵散飞方:君曰:服此藥者,可以不老。十日服之,三年不食。服之五年,可壽二千六百二十四歲。傳非一人皆得真道,保成神仙。”

《云笈七签》卷七十四:“枸杞煎丸:枸杞根三十斤,取皮别著,九蒸九曝,搗粉。取根骨煎之,添水可三石,后并煎之如稀饧。即入前粉和丸,如梧桐子大。服之一剂,寿加百年。”《云笈七签》是择要辑录《大宋天宫宝藏》内容的一部大型道教类书。北宋天禧三年(1019),当时任著作佐郎的张君房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后,又择其精要万余条,于天圣三年至七年(1025—1029)间辑成本书进献仁宗皇帝。由此可证苏轼提出其心目中的桃花源,以及对《后祀菊赋》中杞、菊认识和深化立论的思想基础。

三、“南阳之寿”究竟在今河南南阳何处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的“南阳酈县有甘谷”,苏轼《和陶桃花源并引》的“旧说南有菊水”。郦县、菊水这两个历史地理实体的方位,本不应成为学术问题,由于各种文献记载的紊乱,当应加以澄清之。

郦县在何处?汉代南阳郡有南郦、北郦两县。龚胜生先生曾作了专门考证:秦及西汉所设郦县在淯(yu)水支流洱水南,为“北郦”。《水经·淯水注》云:“淯水导源,东流经郦县故城北。郭仲户曰郦县故城在支离山东南,郦,旧县也。三仓曰樊、邓、郦。郦有二城,北郦也,汉祖入关下浙、郦即此县也。”东汉所设郦国在湍水支流菊水南八里(见《续汉书·郡国志》注《水经·湍水注》引盛弘之《荆州记》),为“南郦”,故《水经·湍水注》当如朱本作湍水“东南流经南郦县故城东”。另外,汉祖入关为西汉初年之事,所下郦县为“北郦”,《水经·淯水注》所述是正确的,“南郦”之设在东汉,《水经·湍水注》所云“《史记》所谓下郦析也”是错误的。据《河南通志》卷五十二载:“郦县城:在内乡县东,汉县,属南阳郡,晋因之。隋改菊潭县,今有南郦、北郦二城。”

菊水在何处?“菊水,在内乡县西北五十里,亦名菊潭,隋以此名县”。菊潭故城,在内乡县西北,唐开元二十四年析新城置,初属邓州。《括地志》云:“菊潭城在新城县北四十里。”《元和志》:“菊潭县东南至邓州一百五十里。”按师古云:菊潭即郦县,此谓隋之菊潭也。唐菊潭本武陶戍之地,开元间分临湍三千户置,非郦县故城也,其故址在今内乡县北六十里菊潭保,五代、周省入。

查康熙《内乡县志》卷一:“菊潭,一名菊水,在县西北五十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菊水出西北石涧山芳菊溪,亦言出析谷,盖溪涧之异名也。源旁悉生菊草,潭涧滋液,极成甘美。云此谷之水土,餐挹长年。”内乡“八景”之首即“菊潭秋月”。

《辞源》:“郦县,古地名,楚郦邑,秦置。北魏分置南郦,北郦二县,此为南郦,亦称下郦。北周复合为一县,隋改为菊潭县,五代周省,在今河南省内乡县东北。”又据《辞源》‘菊潭”说:“地名,汉郦县,县西北有鞠水、亦称菊潭,其水甘芳,隋开皇初更名菊潭,在今河南省内乡一县北。唐徙置今内乡县西北,五代周省。”

至此,似可确定“南阳之寿”典故发生地为内乡县。阎旭生在《南都学坛》1990年第2期发表《典故:南阳之寿》认为:“内乡今属南阳市辖,古属南阳郡、南阳府。说‘南阳之寿’而不云‘郦县之寿’‘菊潭之寿’,是以显代微、以大代小,修辞上谓之借代。”龚胜生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3期上发表《中国古代长寿点区的地理分布及其环境背景的初步研究》云:河南内乡菊潭村:内乡县菊潭村在南阳盆地西北菊水河畔。菊河是湍水的一条支流,以河流两岸盛产甘菊而得名。历史时期这里也是一个长寿点,隋唐时期曾在这里设置了菊潭县。汉代时这里30多户居民直接饮用菊河水而获得长寿,高寿可达120-130岁,中寿可达100余岁,70-80岁去世还被认为是夭折,南阳城里许多官吏饮用此水不仅治好了风眩等病,而且也获得了长寿。一直到明代这里的菊花还是朝廷贡品。无疑,菊潭村成为长寿点与菊花滋润过的菊水有直接关系,《神农本草经》说菊花具有“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的保健作用,所以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又名“博延年”。《证类本草》则说“菊花水甘温无毒,除风补衰,久服不老,令人好颜色”。

其实,早在1949年12月,南阳辖县区划变动,将内乡划为内乡、西峡两县。原属内乡管辖的郦县故城遗址、菊潭,成为西峡县一部分,郦县故城遗址和菊潭位于今西峡县南之丹水镇。

南阳日报记者时卫红2007年10月踏勘菊潭后有文云:丹水镇位于西峡县城东南25公里,内乡县城西北25公里,西南与淅川县接壤,是内、西、淅三县交接的中心。“距丹水镇1.5公里的菊花山(石涧山今名)。这是一座海拔仅318米的小山,山体虽小,却极其精致玲珑。山体西南,青山连绵,云遮雾绕,呈现出北方山水雄浑大气的自然风格;山的北面则是悬崖断壁,山脚下的丹水河波光粼粼,逶迤缠绕,恰似南方山水般秀丽可人。丹水古镇建于菊花山北麓脚下,有丹水河自西向东沿镇北拐向南流,镇以河名。丹水河出丹水镇后,自北向南直冲菊花山北底,依照山势,急转90度向东流去。水涮波撞,久而久之,在菊花山崖下冲成一个大水潭,潭深而水清,这就是古人所称的菊潭”,“不管在菊花山上俯瞰,还是临潭平观,都能看到“鱼儿在树上游,鸟儿在水中飞”的倒映奇观。尤其是每年的农历八、九、十月份,菊花山上,漫山金菊环抱一池秋水,菊香潭碧,鸟鸣鱼欢,飞泉流瀑,相映成趣,交织成一幅令人神往的山水画卷”。“菊花村有600多人常年饮用菊潭泉水,该村目前有60岁以上老人70人,70岁以上老人37人,80岁以上老人13人,90岁以上老人2人,长寿老人的数量明显多于周边其他村”。“站在菊花山北侧,记者看到,如今的菊潭虽然已没有当年诗文中所描绘的风采,但潭形犹在,潭水尚有。潭水、丹水、菊花交相辉映,美景雏形凸现。迎着习习山风,闻着悠悠菊香,我们对菊潭的前景充满了希望”。


作者:刘继增、刘彩萍

来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7期

选稿:耿 曈

编辑:徐和惠子

校对:欧阳莉艳

审订:罗舒平

责编:黎淑琪

(由于版面内容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相关知识

《芙蓉》苏轼
《墨花(并叙)》苏轼
苏轼
《苏轼诗词全集》卷1(1
《千家诗》03《春宵》苏轼
苏轼《蝶恋花·春景》文学赏析
龙眼古诗词之苏轼《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支》欣赏
品鉴 | 赏菊食菊 尽尝风雅
定风波 苏轼
【苏轼描写月季花】

网址: 苏轼心目中的“桃花源” ——苏轼密州《后杞菊赋》之“南阳之寿”考辩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13839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菊にまつわるお話
下一篇: 万寿菊的寓意是什么(万寿菊的花语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