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际旭创
作为全球光模块龙头,中际旭创在 1.6T 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2025 年 Q2 产能利用率达 95%,泰国工厂月产能已提升至 50 万只,马来西亚基地 800G 产能翻倍至 200 万只 / 月。公司 1.6T 硅光模块已通过英伟达、谷歌等客户认证,2024 年 12 月启动小批量出货,2025 年预计出货量在 300 万只左右,市场份额超 50%。其自研硅光芯片良率高达 95%,成本较传统方案低 30%,且泰国基地的 “零关税” 优势进一步巩固了竞争力。根据客户指引,2026 年 1.6T 需求将快速增长,公司规划产能将达 1500 万只 / 年,有望继续主导市场。
新易盛
新易盛是英伟达 1.6T 主力供应商之一,2025 年正积极推进客户送样测试,预计出货量在 100 万至 200 万支之间,市场份额约 10%。公司通过收购 Alpine Optoelectronics 实现硅光芯片自主封装,毛利率提升至 44.88%,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越南工厂预计 2025 年投产,将进一步支撑产能释放。此外,其 LPO(线性直驱)技术全球领先,800G LPO 模块已通过英伟达 GB200 验证,1.6T 产品亮相 OFC 2025,未来有望通过成本优势抢占市场。
华工科技
华工科技在 1.6T 领域进展迅速,2024 年 Q3 完成英伟达认证,Q4 小批量交付(月产能 5 万只),2025 年 Q1 扩至 20 万只 / 月。泰国基地规划月产能 10 万只,可快速增至 20 万只,主要承接北美客户订单。公司自研单波 200G 硅光芯片,核心芯片自供率提升至 70%,1.6T 模块功耗较传统方案降低 30%,并与台积电合作开发 3nm 硅光工艺,技术储备深厚。2025 年预计出货量 50 万至 100 万支,2026 年有望达 150 万至 250 万支。
光迅科技
光迅科技 1.6T 模块处于送样和客户验证阶段,一期项目设计产能高达 100 亿元,若顺利通过验证,2025 年出货量预计在 50 万至 100 万支之间。公司在硅光技术和 CPO(共封装光学)领域持续投入,联合华为、思科开发 51.2T CPO 交换机光引擎,预计 2025 年 H1 送样。其武汉基地光芯片自供能力较强,但高端 EML 芯片仍部分依赖进口,供应链稳定性需关注。
剑桥科技
剑桥科技 1.6T 光模块处于研发初期,重点布局 LPO/LRO 方案,马来西亚生产基地规划年产能 400 万只高端光模块,预计 2025 年建成投产。公司 800G LPO 产品已通过亚马逊 AWS 认证,2025Q2 批量交付,并推进基于 3nm DSP 的 1.6T 产品开发。尽管 1.6T 进度较慢,但凭借硅光技术良率突破 92% 和液冷模块创新,有望在设备商订单中占据一席之地。
联特科技
联特科技 1.6T 光模块处于研发阶段,样品已送客户测试,预计 2025 年下半年小批量出货,出货量在 10 万至 30 万支之间。公司掌握薄膜铌酸锂调制器技术,800G 硅光模块良率达 95% 以上,但 1.6T 领域相对落后,需加快技术迭代和产能爬坡。
二、市场需求与行业趋势需求爆发驱动产能扩张
英伟达 GB300 AI 服务器预计 2025 年 Q3 试产、Q4 出货,直接拉动 1.6T 光模块需求。2025 年全球 1.6T 市场规模预计超 10 亿美元,出货量约 250 万至 350 万只,其中英伟达占比超 70%。2026 年需求将进一步增长至 500 万只以上,Meta、AWS 等云厂商加入采购,头部厂商产能缺口可能达 1000 万至 1500 万只,二线厂商(如华工科技、剑桥科技)有望通过设备商订单承接溢出需求。
技术路线分化与成本竞争:
硅光技术:中际旭创、华工科技等厂商通过自研硅光芯片降低成本,中际旭创 1.6T 模块成本仅为竞争对手的 70%,良率 95% 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LPO 方案:新易盛、剑桥科技重点布局 LPO 技术,成本较传统方案低 30%,但需解决信号完整性和兼容性问题。
CPO 技术:微软、谷歌率先部署 CPO 架构,2026 年渗透率或超 15%,中际旭创、光迅科技已预研相关产品,但短期内对 1.6T 产能影响有限。
供应链与地缘风险
上游光芯片供应紧张预计 2025H1 后缓解,Lumentum 等厂商产能增长 40% 以上,但高端 EML 芯片仍依赖进口,地缘政治可能影响供应链稳定性。中际旭创、新易盛通过东南亚扩产(泰国、越南)降低风险,华工科技、剑桥科技也在海外布局产能以贴近客户。
三、风险与挑战技术迭代风险:CPO 技术若提前商业化,可能导致现有 1.6T 产能投资回报率下降(。
价格竞争:800G 模块价格年降幅约 5%-10%,1.6T 作为新产品虽溢价较高,但随产能释放可能面临降价压力。
客户集中度:中际旭创、新易盛北美市场收入占比超 70%,若美国对华科技制裁升级,可能影响订单交付。
二线厂商冲击:华工科技、剑桥科技等通过设备商订单快速扩产,可能挤压头部厂商市场份额。
四、总结中际旭创凭借技术领先和产能优势,在 1.6T 市场占据主导地位,2025 年预计出货 300 万只,市占率超 50%。新易盛、华工科技紧随其后,分别依托 LPO 技术和硅光芯片自供能力快速跟进。光迅科技、剑桥科技等厂商虽进度较慢,但通过差异化技术路线和设备商合作有望分食市场。2025 年行业产能预计同比增长 40% 以上,但供应链波动和技术路线竞争仍是主要变量。投资者需重点关注头部厂商产能利用率、客户订单落地及二线厂商扩产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