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夜:传承中华节日文化的思考
七夕夜:传承中华节日文化的思考
2007年08月20日 09:42 来源:光明日报
农历七夕前夕举办的“北京相亲大会“吸引了众多来相亲的人们。 中新社发 鲁谷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你是否知道牛郎、织女星在哪里
●你是否了解文化存于日常生活中
8月19日,北京举行多场大型“相亲会”。这一天,是我国农历的七月七,又名七夕节。相传分离了一年之久的牛郎、织
女在这一天携带一双儿女踏上鹊桥、跨过银河,在天上喜相会。这一美好的传说成为中国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生动写照。
在日前一次文化论坛上,著名词作家阎肃深情地回忆说,小时候,父母每到这一天晚上,就指着遥远的星空告诉他,哪颗是牛郎星,哪颗是织女星,哪里是银河……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就从那时开始,温婉的故事散发着浓郁的文化馨香,在他幼小的心灵间播下了美好的种子。
阎肃追问说:“今天,有多少父母知道牛郎织女星在哪里?又有多少父母还记得在七月七这天给孩子讲讲中国古老的文化传说呢?”他的发问,引起了参加“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高层论坛”的专家、学者及与会人员的强烈共鸣。
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传统节日是民族认同感、民族凝聚力的纽带与文化记忆的载体。“任何一个节日都与伟大民族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与世界文明息息相关,与和谐息息相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说。
中华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节日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传统,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结晶,有着深刻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基础,从古至今一直对社会的文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冲击加剧,年轻一代中一些人产生了崇洋心理,西方节日意识增强,而中华传统文化节日呈现淡化弱化倾向,局部甚至出现一些年轻人乐于过“洋节”而遗忘中华节日的现象。最典型的就是大家对2月14日西方“情人节”的热衷和对中国传统七夕节的淡忘。
千百年来,中国的先人们通过不间断的创造,为我们留存下一系列传统文化节日。春节注重家庭团圆,中秋节提倡合家团聚,重阳节弘扬敬老孝亲……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认真对待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何通过传统文化节日将我们的文化传承发扬下去?
全国青联委员、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说:“中华节日具有贵人伦、重感情的特点,体现着中华民族‘重情重义’的特征,有着浓厚的人情味。几千年来,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中华节日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催化剂,中华节日与和谐社会密不可分。”
张颐武认为,社会和谐离不开文化的和谐,中华文化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节日文化时,我们没必要非得拿中国的七夕节去和西方的情人节对抗,没必要一定要拿红豆去与玫瑰对抗。但作为中国人,守护中国传统文化记忆,守护我们自己文化的家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在我们建设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现代文化的今天,认真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
保护文化内涵需要每个人身体力行
文化传承往往会呈现出既复杂又简单的特性。就其简单性而言,文化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就存在于我们共享天伦之乐、团圆之乐、友情之乐、亲情之乐的细微过程中。文化传承往往是通过很简单、很具体的形式实现的。在人类文化传承的历史上,口头传承起着十分重要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今年七夕节前夕举行的“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高层论坛”上,专家学者们纷纷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建设不断推进。但在先进文化、和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些传统文化流失也在悄然加速,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共同警惕。
有专家指出,在日益现代化、全球化的今天,父母给孩子讲一个民间传说,让孩子学会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就是在不经意间起着文化传承的作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文化与文明的传承链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重视家庭教育在文化传承中不可替代的角色,寓教于乐,寓文化传承于普通、日常的生活中,这也许就是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书记罗杨认为,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节日,是中国民众最易于直接感知、最易于产生文化能量的精神产品,要通过传承弘扬,焕发其新时代的活力,使之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现在有一种倾向,让传统节日成为吃食为主的节日。春节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吃食文化掩盖了中华节庆文化原本丰富的内涵,这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他说:“民族节日就是民族的文化生日。我们不能把文化简单化、表面化,而要重视文化节日的内涵,本着科学的态度去重建、复兴、弘扬、光大中华传统节日。”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需要创新发展
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大事,是所有华夏儿女的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任何传统都必须与时代相连,让时代接受,让年轻人接受。”民间文艺研究专家刘春香认为,“我们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开发与节日相适应的文化载体。可以借鉴春节、中秋节等文化模式,开发代表相应传统节日的食品、礼品,开展丰富多彩、具有文化意义的社交活动,营造热烈的节日气氛。”
“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十分重视扩大文化的内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会文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霍尚德认为,“要通过一系列创造性的工作,扩大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节日的认同感,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
企业也需要在弘扬优秀中华节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要通过加大文化投入,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不断扩大传统节日的影响力。江苏红豆集团从2001年开始致力于恢复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他们与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台等单位合作,开展了笔会、诗歌朗诵会、感动中国爱情故事征文、晚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扩大七夕节的影响力,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得到了贺敬之、冯骥才、余光中等著名诗人、作家的高度赞扬。2006年,七夕节已经被文化部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过程中,更需要借助重大活动来扩大其影响。有专家提出,2008年奥运会开幕前夕的8月7日,正逢我国传统的七夕节。如果在这一天,通过举办相关活动,充分展示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风采,比如在奥运会开幕式中巧妙地引入牛郎织女的传说,让牛郎织女走进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让世界各国的运动健儿和政要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当能增加奥运会的东方文化内涵。 (记者 陆彩荣)
相关知识
三山经济开发区龙湖街道:开展“多彩七夕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的节日·七夕系列主题活动
弘扬七夕文化 展现中华魅力
七夕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的节日——话七夕、同传承
七夕传承至今根在文化内涵——中新网
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七夕活动——弘扬节日文化 推进移风易俗
七夕 以爱之名传承的文化基因
宿州市:“我们的节日·七夕”系列活动 倡导文明风尚
七夕传承至今 根在文化内涵
历久弥新的中式浪漫 ——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
网址: 七夕夜:传承中华节日文化的思考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128634.html
上一篇: 七夕文化催热郧西经济 |
下一篇: 宁津县刘营伍乡开展“爱在七夕 传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