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声音广州丨“粤人重乞巧,灯火到天明”—七夕乞巧习俗你又知几多?

声音广州丨“粤人重乞巧,灯火到天明”—七夕乞巧习俗你又知几多?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7-06 10:39


七夕起源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民间有“七夕节”、“女儿节”、“七姐诞”等不同叫法。我国从西汉时期开始就有关于七夕节的节日活动记述。



点击下方音频,收听《声音广州——七夕》


01

七夕乞巧的由来

乞巧节——即七夕的原型是祭祀星辰。上古人们将织女星作为季节标志星。七月初,织女星初昏在正东方向,标志着时令转换,提示秋天开始,被视作七月之星。当织女星升上天顶,牵牛星也在此时进入人们视野,两星分居银河两端。七月过后,当织女星离开天顶向西倾斜时,牵牛星逐渐升至最高点,岁序随之进入仲秋,牵牛星成为八月的标志。这段时间农作物逐渐成熟,人们于是摆星辰,祈求赐福。

随着社会生活发展,对牵牛、织女二星的崇拜与祭祀逐渐演绎出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最早人格化的二星形象见于《诗经.大东》。两汉时期,牛郎织女神话被不断充实丰富,鹊桥相会的传说也逐渐成形。


民间相传,牛郎是人间的放牛郎,父母早亡,只与一头老牛为伴。有灵性的老牛促成了牛郎和下凡织女的情缘,牛郎与织女结成恩爱夫妻,男耕女织,并育有一儿一女。可惜好景不长,玉帝发现了织女私自下凡,要将她押解回天庭,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扁担挑着一儿一女追赶织女。眼看快要追到了,王母娘娘用金钗一挥,在他们两人之间划出一道银河,牛郎和织女被分隔两岸,只能相对而泣。他们忠贞的爱情感动了,成千上万的喜鹊飞来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和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无可奈何,只得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初七于鹊桥相会一次。


传说中,织女在天上的职责是编织美丽的云彩。既然她是天上的纺娘,自然有超于凡间的纺织技艺。为使自己也拥有一双巧手,少女们在七夕晚上拜求织女把天庭纺娘的心灵手巧赐予人间,七夕节由此开启了“乞巧”的主题。

摆七娘

02

广州乞巧风俗曾经遍及城乡,热闹程度一点也不比春节等传统节日逊色。广州也是中国内地乞巧习俗保留最完整、特色最鲜明的地区之一,其中以珠村最具规模和特色。位于广州天河区、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珠村更有“中国乞巧第一村”的美誉。珠村,又名朱紫乡,族谱释义为朱衣耀映、紫气辉腾。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珠村就有了“乞巧节”,世代相传,历久不衰。


广州人也称“乞巧节”为“七姐诞”,庆祝活动从农历七月初三开始,会持续到七月初八才结束。在节日来临之际,珠村潘氏祠堂内的“巧姐”、“巧婆”们早就各就各位。

珠村巧婆庐阿姨:

“刚刚开始,我们都几十岁了,尽量有时间就做多一点。今年的这些手工艺品用了环保材料,废物利用。”

在巨型的供案上摆起了各式各样精致的手工艺品,小到用珠子亮片串成的小鞋子,大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景,花样丰富,件件制作精巧,形象生动,吸引了不少市民特地前来“睇七娘”。

“很漂亮,很佩服她们的手艺,很形象,珠村这个乞巧文化比较大型。”


“七姐诞”的流程一般为:摆七娘、睇七娘、拜七娘、乞巧、送七娘,另外还有吃七娘饭、看七娘戏等诸多内容。

除了“拜七娘”,“摆七娘”也是乞巧文化的重要一环。七月初六晚上,姑娘们各自在家门前或厅堂中摆设八仙桌,插上香烛,点起上等檀香,将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配上鲜花时果和胭脂红粉一起摆设陈列,供人参观欣赏,这就是“摆七娘”。“摆七娘”在古时不仅是一种祈福仪式,还是姑娘们展示手艺、寻觅姻缘的大好机会,是一大盛事。

从七月初六开始一连三晚,本地或附近的群众便前往姑娘们家里参观姑娘们的手艺,名曰:“睇七娘”。哪家“睇七娘”的人越多,哪家的姑娘就越体面。香雾缭绕中,男士们用足眼力暗暗留意各位姑娘的一举一动,有中意的便在日后托媒人去说亲。


珠村的潘阿姨回忆道:以前的乞巧节是单身姑娘们的节日,已婚妇女一般不参加。后来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乞巧节也就发展成为男女老少共同参与的盛事。

03

禾秧灯与七娘盆

旧时,广州过“乞巧节”异常热闹。节日以“摆巧”为具体内容,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七夕工艺系列作品,如斋塔、芝麻香、鹊桥景观、七娘盘、七夕公仔等。


每年“乞巧节”来临前三四个月,姑娘们凑钱集资组成“七姐会”,开始筹备过节所需要的用品。她们用彩纸、米粒、芝麻、瓜籽等材料制作成各类花果、人物、器物、宫室等各种精美细致的小工艺品。这些小摆件还藏有玄机。用珠子、珠片串成的莲藕和贡案上陈列的红枣、花生、桂圆等,寄托着人们“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的传统祈愿。


到了农历六月,姑娘们会将红豆、绿豆、谷粒等放入盛有清水的碗中,静待其发芽,待到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秧苗已生长得有一定高度,这时姑娘们在碗中央放置一盏小灯,然后用红丝或红纸环扎苗秧四周,这盏灯被称为禾秧灯,是乞巧文化的活化石,为乞巧期间女子照明和拜祭之用。

讲解员:

“宋人刘克庄曾有诗咏道:“瓜果跽拳祝,喉罗朴卖声。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说的就是宋代时的广州乞巧女儿到了(七夕)晚上就开始点亮(禾秧灯)并供于案前,恭迎织女下凡乞巧。以前晚上没有电灯,(照明)就靠这盏禾秧灯,灯会一直亮到天明。通过这盏灯,既能看清楚案上贡品(的巧艺),又可以看到乞巧女儿的容貌,于是(禾秧灯)也就成了婚姻的桥梁”。

另外,“七娘盘”是乞巧活动“摆七娘”必不可少的物品,它高高悬挂在整台七娘的后上方,是所有物品中最神圣的部份。七娘盘源自“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故事。七仙女降临人间,民间称“七姐下凡”,制作七娘盘并高高挂起用以恭迎七仙女。七娘盘内物品平均分成七份,呈圆锅形,代表“天圆”,“摆七娘”的台是方形,代表“地方”。七娘盘是用七色纸裁剪成七件不同颜色的仙女衣服,在七娘盘内呈扇形在圆面上平均分摊,共七份,每份对应的纸制仙女用品相同。整个乞巧活动结束后,姑娘们就在深夜焚烧“七娘盘”,恭送七姐回仙界。


拜七娘

04

在广州,“乞巧节”除了“摆七娘”展示手艺,“拜七娘”更是节日的重头戏。不过,当代,家家户户皆参与的拜七娘活动已不存在。为了向人们展示拜七娘的仪式,从2005年第一届广州乞巧文化节起,珠村人根据《吉山村志》记录的1914年七夕庆典程序以及清末举人潘名江《珠村七夕吟》的描述,改良、再现了拜七娘的仪式。整个仪式分为主持人致辞、司仪朗诵乞巧祝词、玉女拜仙、巧姐穿针乞巧、玉女合唱乞巧歌等五个部分。

旧时,农历七月初六白天“摆七娘”后,姑娘们就要沐浴更衣,精心打扮,准备“拜七娘”仪式。

姑娘们在庭院天井或厅堂的八仙台上,供上点心、鲜花、时果以及七杯香茶,一切都放置妥当后,便点起“禾秧灯”,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向织女乞求灵巧、美貌与智慧,还祈求嫁得如意郎君。拜仙后紧跟着就是整个仪式的高潮“穿针乞巧”。


传说织女的手艺极为灵巧,能织出云彩一般美丽的天衣。为了使自己也能拥有织女一般的巧手,在少女之间,逐渐发展出了一种“穿针乞巧”的习俗。乞巧用的针分双眼、五孔、七孔、九孔之多,姑娘们手执五色彩线对月穿针,如果能一次性穿过七枚针孔者就是乞到巧被称为“巧手”,否则为“输巧”。

然后,焚烧“七娘盆”,整个“拜七娘”仪式结束。过去拜仙之后,姑娘们会将贡品、手工艺品等赠与亲朋好友,以示友谊。

以前按照广州传统风俗,七夕乞巧“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参加。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行“辞仙礼”。农历七月初六晚上祀神时,供上牲醴、红鸡蛋、酸姜等寓意得子的贡品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等果品,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自此不再参拜“七姐”。


05

乞巧文化的传承

“粤人重乞巧,灯火到天明”,乞巧节是旧时少女通过展示心灵手巧向织女祈求幸福的美丽日子。珠村的乞巧习俗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2011年,以珠村为代表的广州“天河乞巧习俗”入选中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七夕,享有“中国乞巧第一村”盛誉的天河珠村都会举办规模空前的惠民演出、赛巧会、乞巧集市等活动,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看。


文化的传承不仅是一句口号,珠村乞巧节年年过,有关乞巧文化的传承也年年提。为了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乞巧节手工艺品制作,珠村的乞巧文化也走进了小学的课堂,天河珠村小学成为广东省乞巧文化传承基地。珠村69岁的“巧娘”潘秀英表示,现在她们每周都会去教授七夕手工艺品的制作技巧。

“我现在每周二都会去驻村小学上课,一般五六年级的学生比较好教,稍微大一点的,比较能静下心来学。其实不管男孩女孩,只要是喜欢这个,他们都可以做得很好。我的孙子今年也拿了奖。”

近年来,在乞巧文化节上也出现了不少大学生的身影。来自广东财经大学的陈彩萍和几位来自其它高校的学生对乞巧文化十分感兴趣,为了进一步传播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她们利用了时下最流行的新媒体手段,把珠村的“摆七娘”放上了网络,获得了不少点击量。

“现在玩手机和电脑的年轻人很多,但对这种传统文化关注的很少。本身也是乞巧文化节的官方微信都是我们在做,所以我们过来也看看怎样能把这些展示给网友,把传统通过新媒体手段推广出去。我们有一篇的最高阅读量都有6000。”


传统和创新并不冲突,如今供案上还有创意展区,让年轻人的作品得以上供。来自珠村的广州民俗专家潘剑明认为,旧壶装新酒,乞巧文化就是需要新的形式才能发扬光大。

“让大家用现代材料创作现代作品,让年轻人有参与的平台,使得我们的乞巧文化在变异中传承,在传承中发生变化。”


资料来源:《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下)》、

《广州话俗语词典》、金羊网、百度百科

资料整理、声演:小鱼

编辑:泳怡


播出时间

广州新闻电台 fm96.2 周一至周五
9点30分 11点30分

15点30分 17点30分



相关知识

读懂广州·粤韵丨广府灯火到天明 纤手巧思会七夕
广府灯火到天明 纤手巧思会七夕
七夕习俗:穿针乞巧
七夕乞巧的习俗
乞巧七夕的习俗
这场展览有点“巧”!青年手艺人这样演绎天河乞巧魅力
【月读】七夕 ,女儿乞巧,佳期如梦
2024广州乞巧七夕节非遗活动指南
七夕民间习俗:穿针乞巧 筛书晒衣
七夕:中国传统“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

网址: 声音广州丨“粤人重乞巧,灯火到天明”—七夕乞巧习俗你又知几多?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12222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七夕节的手工艺与装饰.pptx
下一篇: 七夕节的手工艺品.pptx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