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中国元宵灯彩艺术审美特征初探

中国元宵灯彩艺术审美特征初探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7-01 19:09

摘要:中国元宵灯彩艺术发端于南朝,兴于隋、唐,而盛于宋、明。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元宵灯彩艺术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系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该文在分析、梳理中国元宵灯彩艺术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结合图像学、社会学等专业理论,对中国元宵灯彩艺术展开设计审美方向的深入研究。该文运用理论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图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元宵灯彩艺术的造型、图式、色彩、题材等审美语言进行系统的分类研究,讨论并总结中国元宵灯彩艺术的审美特征,同时通过这些审美特征印证该艺术形式的民族性、民俗性、地域性、历史性等多元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中国元宵灯彩艺术;民间艺术;装饰;审美;图式语言;题材寓意

中图分类号:J5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1(c)-0082-04

OntheAestheticCharacteristicsofChineseLanternFestivalLanternArt

Abstract:TheChineseYuanxiao(Filledroundballsmadeofglutinousrice-flourforLanternFestival)lanternartoriginatedintheSouthernDynasty,flourishedintheSuiDynasty,andflourishedintheSongandMingDynastiesintheTangDynasty.Aftermorethan2000yearsofdevelopment,theChineseYuanxiaolanternarthasgraduallyformeditsuniqueandsystematicartisticformofexpression,whichisatreasureinthetreasurehouseofChinesetraditionalfolkart.OnthebasisofanalyzingandcombingthedevelopmentcontextofChineseYuanxiao"lanternart,thispapercombinesprofessionaltheoriessuchasiconologyandsociologytoconductin-depthresearchonitsdesignaestheticdirection.Thispaperusestheoreticalanalysis,literatureresearch,fieldresearch,imageanalysisandotherresearchmethodstosystematicallyclassifytheaestheticlanguageoftheshape,schema,color,themeandotheraestheticlanguagesofChineseYuanxiaolanternart.ItdiscussesandsummarizestheaestheticcharacteristicsofChineseYuanxiaolanternart.Atthesametime,throughtheseaestheticcharacteristics,itverifiestheethnic,folk,regional,historicalandotherdiversifiedartisticcharacteristicsoftheartform.

Keywords:ChineseYuanxiaolanternart;Folkart;Decoration;Aesthetics;Schematiclanguage;Themeimplication

“民间艺术是生活稳定的产物,是一种群体共同生活形态及其观念、情绪的展现”[1]。中国元宵灯彩艺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它的发展与中国民间元宵赏灯习俗紧密相连,是我国古代社会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在民间手工艺术中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中华儿女美好精神家园的承载物之一。浪漫的造型、对仗的图式、凝练的色彩、深远的意境,艺术的高雅、空灵、理念、情感等成为“本体”性的主导[2]。中国元宵灯彩艺术有着近2000年的发展历史,历经各代沿革,洗净铅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规律和艺术法则。这些审美特征的确立,既得益于中华文化的积淀,也是历代民间手工艺人造物想象的智慧结晶。

1中国元宵灯彩艺术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元宵燃灯习俗最早可溯源至汉代,其形成的渊源或与佛教上元节燃灯礼佛习俗有所关联。元宵节燃灯作为一种美的形式为人所发现认同,最早的文献记载出现在南朝时期。确切地说,中国的灯彩艺术起自南朝,兴于隋、唐,而盛于宋、明。

“煌煌闲夜灯,修修树间亮。灯随风炜烨,风与灯升降。”东晋诗人习凿齿的《咏灯笼》生动写照了秦淮河畔元宵张灯的美景,是历史上第一首赞美灯笼的诗歌。东晋元宵始挂灯笼,当时的灯笼以丝绢、葛布为面料,以竹木绑扎制作而成。由诗文可以推断当时的灯笼在形制上还较为朴素,但与景致交相辉映,已初具意境美感,可谓灯彩艺术之萌芽。至南朝刘宋孝文帝时期,由于民间制纸工艺的发展,价格低廉的纸张逐渐取代了丝织品,而成为民间制作灯具最为广泛的原材料。纸质灯具的出现,为灯彩艺术的制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从根本上促进了灯彩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入隋后,元宵灯会习俗越发繁盛,至隋炀帝时期灯会规模盛况空前。“……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杨广在《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一诗中描写了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元宵节端门灯火的盛况,其中提及的“灯树”,应是一种分枝矗立、上置灯盏的观赏性巨型灯彩棚架,这是灯彩明确作为一种艺术审美样式在古代诗歌中的首次记录,在中国灯彩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至唐代,花灯节活动达到了空前高潮,灯彩品种更为繁多,在造型上出现了动物花灯为代表的“彩扎拟型灯”,以及“灯楼”“鳌山花灯”等大体量的灯彩艺术,在民间花灯制作工艺上则出现了“无骨花灯”新品类。张鷟的《朝野佥载》及《新唐书·严挺之传》《辇下岁时记》等均记述,如:“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夜,在安福门外做一巨型花灯,高60余米,……”《明皇杂录》载:“洛阳花灯节时有尚方灯匠毛顺巧思,结创缯彩为灯楼十二间,高50米,悬朱玉金银,微风一至,锵然成韵……”关于唐朝此类大型灯彩艺术的文史记录不胜枚举,足见唐时灯彩艺术的繁荣兴盛。入宋后,随着民间文化艺术和手工业的繁荣,元宵灯会逐渐发展成以“灯市”为主要载体的“百艺群工,尽呈其技”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此时,宋代的灯市已不限于京城一隅,逐渐风靡各地[3]。其中,南宋的泉州“上品花灯”冠绝天下,有“春光结胜百花芳,元夕分华盛泉唐”之美誉[4]。“紫禁烟花一万重,鳖山宫阙倚晴空,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5]宋代灯彩艺术在沿袭唐制恢宏绮丽的基础上,其制作工艺更趋精巧。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元宵“自非贫人,家家设灯,有极精丽者”,花灯造型和工艺除了沿袭唐代民间形制外,还出现了构思新颖精巧的走马灯、无骨琉璃灯等。除此之外,宋代的灯彩制作还实现了与机械传动装置的结合。《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宋代宫廷“禁中尝令做琉璃灯山,其高五丈,人物皆用机关活动,结大彩楼贮之”,灯彩制作在造型和工艺上已达到顶峰。至明清时期,中国的灯彩艺术种类和工艺历经朝代更迭已趋于定式,此时经过累世传承与积累,灯彩种类也更为丰富。如今,在《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升平乐事图册》等相关传世画作中,可以观察到当时的灯彩样式已极为丰富,象灯、马灯、鱼灯、蝠灯、瓶灯等造型精美、寓意吉祥。“升平乐事”正是对中国的灯彩文化最贴切的解读。明朝的灯会活动盛况空前,“三十万家齐上彩,一时灯影照天红”[6],明人徐熥在《闽中元夕曲》中直观描绘了江南元宵灯节燃灯盛景,规模比之前朝更胜。到了清代,满族贵族为彰显“太平盛世”,对汉元宵文化活动“全盘接收”,上元张灯“金吾不禁”,热闹非凡[7]。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发展,灯彩的实用功能已近消退,传统的灯彩技艺也已渐渐淡出国人的视野。现如今,中国灯彩文化被赋予全新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内涵,并已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延续传承,成为传统民间手工艺术的瑰宝。

2中国元宵灯彩的审美特征

2.1造型语言的装饰化

元宵灯彩作为中国传统节庆装点的一种艺术形式,形式化、通识化的造型语言是元宵灯彩满足其社会功能性的根本要求。因此,简约夸张的形态语言成为其最为显著的造型特征之一,具有“典型”“集中”的艺术表现力,通过对对象造型的简化提炼,突出具体造型特色,传神达意地形成深刻印象。首先,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审美理念相似,元宵灯彩在造型中常把对象的局部形象结构和装饰幅面进行变形和夸张,使其造型表现更有视觉韵律和视觉冲击力。如传统灯彩中各式的“鱼灯”造型,尾、鳍、嘴等部位都可做夸张形象的变体表达,天真烂漫、趣味盎然(见图1)。其次,平面造型语言的整洁明了也是元宵灯彩的艺术特色之一。在灯彩幅面绘画中,点、线、面的造型装饰突出规整和谐。面造型轮廓以圆融为宜,圆形弧度饱满,方形幅面则多以圆角或边花修饰。线装饰常以组为单位呈现,线组造型粗细规整、协调舒适。幅面局部辅以点造型,常用叠压或并置构成。最后,对称均衡的几何造型韵律也是传统灯彩的典型特征之一。几何造型在立体灯彩造型中也较为常见,多“以四、五、六为体面定数和基数,以象征四时、五方、六合之数”[8],像传统灯彩造型中的“四方灯”“六角灯”(见图2)“八方灯”等。这类灯彩造型多以形体中心垂线为纵轴,呈现上下左右多面齐整的造型特征,具有严谨的规律性。这类灯彩在视觉上重视各视角的形态统一、和谐庄重,有着很强的秩序美感。因此,它们常被用作宫灯或吊灯,成对或成组地出现在古典建筑及空间环境装饰中。

2.2图式语言的秩序化

元宵灯彩的图式语言以观赏为主,灯彩的立体多面装饰结构客观要求其图式语言的表达需要具备一定的秩序性和连贯性,形成特定的图案集群表现。首先,从图式内容上看,元宵灯彩的图式语言大致可以划分为装饰图案题材与故事图案题材两大类。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装饰图案题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也是应用最频繁的一种。如拐子纹、忍冬纹、竹纹等传统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图案造型被广泛应用于灯彩边框和幅面装饰,形成有序的节奏变化美感。除此之外,如“百福”“百寿”等装饰性文字也是灯彩中应用较多的装饰图案题材。故事图案题材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如常见的“春夏秋冬”“梅兰竹菊”“花鸟鱼虫”“戏剧人物”等。这些图案题材多以表意来体现某一个中心思想,选取统一的绘画风格,或写意或工笔或水墨或重彩,常结合诗文,图文并茂,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可读性。其次,从结构布局上看,元宵灯彩的图式布局讲究疏密有致、对仗呼应,前者是针对图式造型布局来讲,后者是针对图式内容布局而言。灯彩造型中不同区域的装饰幅面都有相应的图式造型,这些图像本身就具有疏密聚散的画面特征。同时,不同区域图案集群间的疏密对比也对灯彩整体视觉外观的聚散节奏起到关键作用。以泉州料丝灯彩为例,灯冠花草装饰图案绵密,灯身面幅开阔舒展,略显紧致的灯裙将灯身分为上、下两部分装饰区域,至灯尾又有绵密花纹与灯冠呼应,形成“三紧两松”的节奏韵律,区域性图案疏密分明(见图3)。在图式内容布局上,灯彩中的装饰图像一般是按“组”呈现的。扁平状花灯以正、反两面图案为一组,如“玉佩灯”“扇面灯”等。几何组合型花灯则多以四面及以上图案成组装饰,如“四方灯”“八方灯”等。这些图式讲究秩序,在表意上对仗工整,连贯呼应,如“梅兰竹菊”四君子、“福禄寿喜”四吉祥等。

2.3色彩语言的鲜明化

色彩装饰在元宵灯彩艺术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灯彩艺术作为社会、民俗活动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在色彩应用上充分彰显热情、张扬、浪漫夺目的艺术表现力,色彩语言凝练、鲜明。智慧的中国先民在长期的民俗活动中提炼总结,将灯彩艺术的色彩语言与色彩心理、普世象征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用色浓烈、情感鲜明的语言特征。

“白、青、黑、红、黄”作为中国传统的吉祥“五色”,在灯彩艺术造型中被广泛应用。“五色”源于古代的五行观念,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古人崇尚五色,视其为天地秩序之始、万物繁兴之本。天地有五方、万物有五行,儒家又以天干五行为理论基础,对应推崇“五常”“五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于此,天、地、人三才大统,人世间所有美好愿景浓缩为中华五色,纳福吉祥。

以传统“五色”文化底蕴为基础,中国元宵灯彩外部造型色彩选择多以红色、黄色、金色、绿色、紫色和蓝色等传统色彩为主[9]。其中,尤喜用绛红、靛青、铬黄、碧绿等色相纯度饱和鲜明的颜色。灯彩制作在色彩搭配上通常讲究补色的对比使用,如“红配黄,亮堂堂”“红花绿叶,黄马紫鞍”。这种高纯度、强对比的色彩表现符合社会一般的审美需求,情感表达浓重炽热,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同时,元宵灯彩色彩的限色对比又强调色彩搭配的和谐统一,遵循“红喜绿,白为媒”“红忌紫、紫怕黄、黄喜绿、绿爱红”等民间色彩一般应用规律,达到更加良好舒适的装饰性效果。

2.4题材寓意的修辞化

中国元宵灯彩艺术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载体”[10],元宵灯彩的创作题材多源于百姓生活,讲求图必寓吉祥、画必有讲头,谐音、象征、借代等修辞手法常被用于题材寓意的表达。谐音是灯彩创作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表达寓意直接明了、通俗易懂。如祈福丰年的“年年有余灯”(见图4),造型装饰以“鱼”和“莲花”为主体,巧妙地将谐音修辞与艺术造型相结合,雅俗共赏;又如,在福建方言中“灯”与“丁”谐音,在福建地区元宵节给新嫁女送灯有祈育添丁的寓意。元宵灯彩中象征修辞的对象类型丰富,包括神话人物、祥禽瑞兽、吉庆花果、法器神兵等。其中较为典型的有象征祈育的“观音送子灯”、象征福寿的“松鹤延春灯”、象征圣洁光明的“金莲灯”和“芙蓉灯”,还有象征文昌和武德的“状元灯”和“关刀灯”等。这些具有精神象征性的题材表现,既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愿景的物化表达,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性格和美德的含蓄体现。另外,在元宵大型灯彩创作中,借代手法也常被运用。“彩山”又称为“鳌山”(见图5),是昔时元宵节常见的灯景。鳌山灯以各式花灯组合聚落,灯品体量较大,多以神仙故事、楼榭亭台、人物走兽等为主要内容,赏心悦目的同时,引发观者无尽的联想。中国传统美学强调“方寸间天涯万里”的时空意境,“可望、可游、可居”是中国传统美学欣赏的终极追求。“借神灵聚会代天国盛景,借楼榭亭台代百态人间。”以小见大是“鳌山”借代修辞的主要目的,也是中国传统美学境界在灯彩艺术中的浓缩体现。

3结束语

中国元宵灯彩艺术是传统民俗观念在社会审美创作中的形象化表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和身份象征。它历经南朝、隋、唐、明、清至今,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系统的民俗艺术表现形式,具备明显的装饰艺术特征,使中国元宵灯彩充满艺术魅力的同时兼具了人文关怀。重温历史、传承文化,中国元宵灯彩艺术所彰显的实用审美形式和文化内涵弥足珍贵,它不仅是社会民俗文化的艺术载体,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感物缘情的精神归宿。愿以本文的研究抛砖引玉,为中国灯彩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略尽绵薄之力,同时祝愿中国灯彩艺术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尹名军,张会安,杨树林.民间灯彩艺术特征及文化意蕴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4(13):46-48.

[2]王定天.中国花灯论文选[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3]赵麟斌.闽台民俗述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4]李豫闽.闽台民间美术[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5]唐圭璋.全宋词: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

[6]戴成芬辑,黄熥订.榕城岁时记[M].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古籍部藏,春檗斋抄本.

[7]李苍彦.中华灯彩[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3.

[8]叶菲.元宵灯俗与灯彩艺术[J].装饰,2005(7):45-46.

[9]吴颖莹.基于国潮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力提升研究:以泉州花灯为例[J].参花,2024(1):125-127.

[10]王兴.新时期非遗视域下中国花灯文化研究保护:以秦淮灯彩为例[J].艺术大观2024(11):112-114.

猜你喜欢

相关知识

灯彩(秦淮灯彩)
缛彩繁光话花灯——光彩结合的灯彩艺术
灯彩
【网络中国节·元宵】万年:制作非遗灯彩庆元宵
上海豫园灯会:三十而立 不止灯彩
北京灯彩制作工艺 北京灯彩简介
元宵看的花灯,竟是这样做出来的!
庆元宵 赏花灯
中国传统插花的发展简史与审美特征
花灯邮票贺元宵

网址: 中国元宵灯彩艺术审美特征初探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10349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陈渊明: 民俗文化“老顽童” 扎
下一篇: 女红传习馆丨制一盏扎染灯彩庆元宵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