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文化随笔之“康乃馨不是中国的母亲花”

文化随笔之“康乃馨不是中国的母亲花”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4-11-13 05:09
康乃馨不是中国的母亲花

撰稿:成宇

今天是母亲节,很多朋友都会给自己的母亲献上一束鲜艳的康乃馨,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康乃馨俨然是母亲的象征,是现在公认的母亲花;其实我国自己的母亲花,不是康乃馨而是萱草。

萱草在中国有几千年载培历史,“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说“援,忘也” “忧思不能自遣,故树此草玩味,以忘忧也,吴人谓之疗愁”。因此“萱草”还有“忘忧草”“疗愁”之称。《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最早关于萱草的诗应该是《诗经·卫风·伯兮》。诗是这样写的: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其中“焉得谖草?言树之背”的意思是,从哪里能够得到萱草使我忘记忧愁呢?它就种植在那北堂。“背”就是“北堂”。那么主人公因为什么而忧愁呢?是因为“愿言思伯,使我心痗”。意思就是,我一直思念着我的情郎,使我忧思成病。从诗的上文可以得知,主人公的情郎正在“为王前驱”,也就是为了国事而拼死厮杀。很显然,这首诗是一首表现女主人公思念戍边丈夫的思妇诗,这里的“萱草”“忘忧”与母亲花还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

萱草又何以成为中国的母亲花呢?是因为“北堂”这个处所是家中主妇盥洗的地方,是母亲经常出入辛劳的地方。《仪礼·士昏礼》中说“妇洗在北堂。”而这个地方大多种植萱草,《诗经疏》中记载:“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因此古人就把母亲与萱草联系了起来,萱草也就成为了母亲花,“萱堂”也就成为了我们对母亲的敬称。至于是因为“焉得谖草?言树之背”的诗句,古人才在北堂种植萱草;还是因为古人多在北堂种植萱草,才有了“焉得谖草?言树之背”的诗句;大概属于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了,我们无从判断;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萱草是中国人自己的母亲花,萱堂是我们对母亲表达感恩之情的敬称,对母爱的感恩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民间还有一个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年轻的时候与父亲开创大唐基业南北征战,其母思子心切而患病。大夫就用具有明目安神疗效的萱草,煎煮给李母服用,并在北堂种植萱草,以解其忧思。后来,游子们远行之前,就会在北堂种植萱草。于是“北堂萱草”就成为母子之情的代名词,萱草也就成为游子思念母亲的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我们很多人了解唐代诗人孟郊,大多都是由于我们小时候背过的一首诗——《游子吟》,其实他还有一首表达游子思念母亲的《游子》诗,诗中写到:“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诗中以景喻情,深刻的流露出母子间含蓄的情感,令人为之动容。元代诗人王冕在《偶书》中说“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王冕还写过一首名为《墨萱图》的诗: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全诗借物言情,将母子间的思念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母亲,如春日暖阳,夏日浓荫,是人间最温暖的情感;十月怀胎重,三生报答轻,从古至今寸草难报春晖。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中国也有代表母亲的花,不是康乃馨而是“黄花菜”
中国的母亲花原来不是康乃馨,而是它!
母亲之花康乃馨意义
中国的“母亲花”原来不是康乃馨,而是它!
?萱草花,中国的母亲之花
母亲之花——康乃馨
母亲之花康乃馨
古代传统母亲花,不是康乃馨,曰“忘忧”
母亲之花———康乃馨
探讨我国古代的康乃馨文化-康乃馨为何和母亲有着密切关联?

网址: 文化随笔之“康乃馨不是中国的母亲花”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53070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文化
下一篇: 康乃馨为什么会称作母亲之花?:祭

推荐分享